1848大清烧炭工 第179节

  洪秀全作为宗教领袖却无实权,杨秀清总揽军政却不是宗教领袖。偏偏太平天国顶层架构还是二元化神权杂之以虚君制的不伦不类政治架构。

  除非杨秀清推翻上帝会现行的这套宗教叙事。

  或者洪秀全这位上帝会教王放弃仅存的象征性政教权力,退居幕后老老实实地当教宗,把错位的权力掰正,集权于杨秀清一人,否则这个问题根本无解。

  “唐高祖许秦王开府之权尚有玄武门之变,六王开府,天王和东王可把持得住?”刘炳文对太平天国的政治架构还不怎么熟悉,只是以他目前对这套权力体系的粗浅了解,总觉得给下面的王这么大的权力迟早要出问题。

  “老师先看看檄文吧。”彭刚做了一个请的姿势,能不能把握得住,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刘炳文意识到自己有些多嘴了,这不是他该操心掺和的事情。

  他捧着彭刚写的檄文细细阅览了起来。

  檄文是传统的竖版排列,刘炳文看起檄文比看横版排列的《常用字字典》要轻松得多。

  奉天讨满清鞑虏檄。

  盖闻:华夏者,中国之华夏,非胡虏之巢穴;衣冠者,圣贤之遗泽,非犬羊之饰具!慨自建酋努尔哈赤,豺狼成性,窥窃辽东;其子孙僭称帝号,窃据神器,腥膻秽我中原,腥膻污我冠裳,迄今二百余载矣!罪恶滔天,神人共愤;秽德彰闻,罄竹难书!今特昭告皇天后土,历数满清鞑虏之巨奸大恶,檄我忠义,同诛丑虏,共复中华!

  一罪曰:窃国篡鼎,屠戮盈野,罪在悖逆!

  彼辽东建奴,以犬羊之众,乘我华夏内忧,悍然叩关。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所过之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其屠刀所指,非止抗清义士,更兼无辜妇孺.

  二罪曰:毁我衣冠,断我文脉,罪在灭道!

  强令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此令一下,举国悲愤!束发右衽,乃三皇五帝以来华夏正朔之标识,礼义廉耻之所系。彼虏竟以金钱鼠尾之陋俗,强加于我冠带之邦.

  三罪曰:视民如草芥,盘剥敲髓,罪在虐民!

  视亿兆汉民为牛马,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圈占民田,以供八旗豢养;重满抑汉,尽塞贤路。满洲贵胄,坐享膏腴;汉家百姓,啼饥号寒。更兼胥吏如虎,层层盘剥,民脂民膏,尽入彼虏私囊

  四罪曰:固步自封,愚昧颟顸,罪在误国!

  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拒寰宇之新知,绝四海之交往

  五罪曰:媚外残内,罪在卖国!

  列强环伺,不思富国强兵,御侮于外;反更变本加厉,压榨于内。视汉民为心腹之患,甚于外寇

  故曰:今日欲卫我华夏之正道,必先诛奴酋咸丰!欲存我孔孟之真传,必先覆清虏伪朝!奉天伐罪,拨乱反正!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今者,满清气数已尽,天命在我。

  凡我炎黄子孙,具血性者,当砺尔刀剑,复我衣冠!为扬州、嘉定、江阴诸地亿兆死难同胞雪恨!为二百年来屈死之忠魂义魄伸冤!为子孙万代不复为奴而战!

  檄到之处,顺逆立判!

  蓄发复衣,持械抗虏者,是为华夏脊梁,功载千秋!

  献粮助饷,毁家纾难者,是为复兴砥柱,名垂竹帛!

  倒戈反正,擒献虏酋者,是为迷途知返,前罪尽赦!

  若冥顽助虐,甘为胡虏爪牙者!则天兵所至,定将犁其庭,扫其穴,尽诛丑类,寸草不留!破燕京之日,必以爱新觉罗全族之血,祭奠我列祖列宗及天下死难英灵!勿谓言之不预,自取族灭!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

  祖宗英灵,实共鉴之!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创立新朝!

  太平天国北王彭刚,檄告四海。

  黄帝纪元六千五百四十九年四月五日。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自是不必多说。

  印象中,历史上太平天国进入湖南后,也发布过讨伐满清的檄文,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

  至于推翻旧制度,平均地权之后走何种路线,是立宪还是共和彭刚仔细思量过。

  思虑再三,眼下华夏大地民智未开,连宪政的土壤都不具备,更遑论共和。

  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凡事需要循序渐进,生搬硬套不合适的制度,结局未必会比满清好多少。

  当下最成功的共和制国家是刚刚打完美墨战争不久的美洲列强美利坚。

  二战后盲目采取美利坚美利坚共和制,实行三权分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比比皆是。

  结果成功者寥寥,倒不是说美利坚的这套体制有什么大问题,而是这套体制是美利坚政客长期妥协摸索出来,适合美利坚宝宝们体质的制度。

  美利坚的立国者是一群为抗税暂时团结起来的清教徒,市民社会成熟,自治传统深厚,有分权制衡依托法治的传统。加之美利坚工业化起步较早,支撑起了稳定的中产阶层群体。

  就连新大陆的地缘条件,也是得天独厚的。四周没有强有力的君主制国家因担心美利坚输出共和意识形态,强行干涉美利坚内政。

  以上的这些条件,不仅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具备,眼下的华夏更不具备。

  共和需要时间,至少需要完成训政,开启明智,培育起一批工业社会的中产阶层,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之后才有走共和之路的希望。

  否则即使名义上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家,亦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徒有其表,重现北洋政府之荒唐乱象。

  现在考虑这些还为时过早,当务之急还是壮大实力,夺取一片稳固的根据地,推翻腐朽的满清政权。否则一切都只不过是水月镜花。

  刘炳文通篇阅读下来,发现这是一篇传统的檄文,檄文通篇不提教,不灭儒。

  最后落款日期使用所谓的黄帝纪元,而非太平天国的天历,亦非前明皇帝的年号。

  摆明了彭刚志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重开天地之志,无意崇洋教,拜洋神,复旧明。

  刘炳文难掩喜色,说道:“檄文没什么问题,少数几处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稍加修改即可誊抄张贴。”

  刘炳文此前迟迟不表态是否愿意为彭刚出力,是因为不了解,不知道彭刚的政治主张。

  老实说,刘炳文有些地方和左宗棠是相似的,刘炳文也是不得志的经世派士人,对满清的现状心怀不满。

  只是较之满清,刘炳文更加无法接受一个披着洋教皮,捣毁文庙,焚人宗祠的政权。

  从檄文中明确知悉了彭刚的主张,刘炳文终于如释重负。

  “湖湘人才荟萃,先生可知湖湘之地,有哪些大才?”彭刚询问刘炳文道。

  刘炳文也是前经世派官员,其在大墟书房所藏之书,大多是经世派的著述,其偶像更是已故的湖湘经世派代表人物,嘉道两朝的重臣陶澍。

  刘炳文对湖南的经世派大能应当有所了解。

  湖南是湖湘经世派的大本营,经王夫之在湖南播撒下的经世致用种子,陶澍、魏源等人的悉心浇灌,如今湖湘经世派已经生根发芽,能人颇多。

  很多人只差一个施展才学的舞台,这个舞台,彭刚可以为他们提供。

  已经位居清廷体制内的湖湘经世派官员彭刚不指望他们能弃暗投明,怀才不遇的湖湘经世派能人彭刚还是想争取一下。

  若能得湖湘经世派之人投效,于他造反事业而言,无疑是如虎添翼。

  当然,能拉拢到部分湖湘经世派成员自是锦上添花,再好不过。

  不能拉拢到,大不了自己慢慢培养人才。

  提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刘炳文瞬间来了精神,双眼发出灼灼焕彩:“你可有听说过湖南有三亮,得一亮,湖湘可治的说法?”

  “略知一二,不过学生只知道今亮左宗棠,另外二亮,一亮似乎是罗泽南?剩下的一亮是何人,学生实是想不起来了。”彭刚冥思苦想一番回答说道。

  亮即诸葛亮,武侯乃千古难觅的相才,湖南三亮自比诸葛亮,虽有夸大宣传之嫌。

  但能传出这种说法,说明这三人的能力学识受到了湖湘经世派圈子内部的认证,还是很有含金量的。

  刘炳文对彭刚的家世知根知底,彭刚知道湖南有三亮,还能说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刘炳文已经感到很意外了。

  这个时代存在着严密的信息壁垒,普通人很难接触到自己活动圈层以外的信息。

  “三亮乃湖南士人的说法。三亮者,老亮罗泽南,小亮刘蓉,今亮左宗棠是也。”刘炳文抚须缓缓说道。

第218章 三亮

  “老亮罗泽南虽然中年才得中生员,但其文武双全,常年于湘乡、长沙等地坐馆授学,尤擅兵事,好练勇,门下高足弟子甚多,连曾侍郎的弟弟都是他的弟子。

  刘蓉乃湘乡一处士,曾同曾侍郎、罗泽南讲学,好钻研经济之学。”

  刘炳文向彭刚简略地介绍了老亮罗泽南和小亮刘蓉。

  罗泽南是实际意义上的湘军缔造者,门下高足众多,后来的湘军名将王錱、曾国荃、曾国葆、李续宾、李续宜、李杏春、罗信南等湖南诸生都出自罗泽南门下。

  湘军所谓的书生领兵,领兵的书生可不是寻常的书生,而是熟读兵法,有练勇剿匪经验的书生,非纸上谈兵之辈。

  只是罗泽南苦心孤诣,耗费多年心血培养的这些学生,最后被曾国藩摘了桃子,这些人都成了曾国藩的班底,成就了曾国藩。

  湘军之中的翘楚老湘营,便是王錱练出来的。

  曾国藩善擅驭人不擅兵事,两度被太平军打成了跳水健将。

  如果没有这些人,曾国藩的湖南团练即使办起来,和其他省的团练不会有太大区别,成不了支撑清廷江山,影响乃至左右了近代史的那支湘军。

  至于刘蓉,偏文才,能有资格同曾国藩,罗泽南一同讲学,想来是有些学问的。

  “今亮呢?”彭刚略略了解了罗泽南和刘蓉,问及今亮左宗棠。

  “今亮左宗棠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世所罕见。别的本事不说,单说这舆地之学,湖南恐怕无人能出其右。”提及左宗棠,刘炳文有些酸溜溜的。

  “老亮罗泽南、小亮刘蓉或许有湘人自吹自擂之嫌,难免言过其实。今亮左宗棠能得陶公托付,能与林公通宵抵足夜谈,惊为当世奇才,定是有真才实学的。”

  刘炳文对左宗棠的评价要远高于罗泽南和刘蓉。

  刘炳文认为罗泽南和刘蓉不过是生员,名声再响,难免有湘人吹捧之嫌。

  而左宗棠,是得到了林则徐和林则徐的领导、他刘炳文的偶像陶澍的认可。

  陶澍甚至不惜屈尊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将儿子托付给左宗棠,说明陶澍对左宗棠非常看好。

  陶澍和林则徐都是嘉道两朝比较务实的疆吏,能同时得到陶澍、林则徐的认可,想来盛名虚士的可能性很低。

  “若他真有古亮之能,行刘使君三顾茅庐之事,许他丞相之位,聘为幕僚,为左膀右臂,未尝不可。”彭刚说道。

  他所熟知的那个左宗棠更多的是已为疆吏,晚年抬棺收复西域,功成名就的那位民族英雄左宗棠。

  尚未平步封疆,很可能还没入幕当幕僚长的左宗棠有多大能耐,彭刚心里也没底。

  只是刘炳文说得也在理,陶澍和林则徐同时看走眼的可能性很低。

  陶澍是湘人,林则徐可是闽人,林则徐和左宗棠没有同乡之谊。

  或许由西域返乡途经湖南,接见左宗棠,林则徐最初只是看在老领导的面子上或者单纯对左宗棠感到好奇。

  不过两人能在船上聊上一整晚,说明左宗棠的肚子里多少是有点东西的。

  “这人脾气大,听说脾气也很古怪,恐怕请不动。”刘炳文微微摇头,不认为彭刚能请得动,驯服左宗棠这匹烈马。

  盛情聘请左宗棠入幕的疆吏不少,左宗棠迟迟不愿入幕为宾,眼界想来很高。

  在了解彭刚的政治主张之前,饶是彭刚是刘炳文的学生,刘炳文都没有襄助彭刚,为彭刚效力的想法,更遑论左宗棠了。

  从全州城北上的太平军主力渐次抵达了零陵城。

  最先抵达零陵城的是太平天国出了名的急先锋萧朝贵。

  萧朝贵只带了三千西殿的正军牌面,疾行来到了零陵城,径直来到零陵城内的永州府府衙署见彭刚。

  虽同为王,王亦有三六九等之分。

  论军师衔,萧朝贵是正军师,彭刚是副军师,萧朝贵在天国之内要比彭刚高两个位次,地位要比彭刚高。

  按理说应该是彭刚出城迎接萧朝贵,萧朝贵不等彭刚准备停当,便火急火燎地主动上门见彭刚。

首节 上一节 179/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