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72节

  罗大纲只得作罢,部署了包围圈,引兵埋伏于湘江两岸,只等清军的船队撞上他们布下的暗桩。

  湘江自桂入湘,在黄沙关一段狭窄如削,江面不过三十余丈,江势却尤急,浪头带啸,乱石潜藏。

  黄沙关本不过一个湘桂之间的寻常渡口,如今,却成了罗大纲布设的阎王渡口。

  李星沅督带的湖南清军主力在水塘湾多路溃散。

  残军连辎重都来不及收拾,争先恐后地北逃,试图逃回永州府城零陵。

  三百四十余艘大小舟船、舢板、渔筏,载满了满面尘土的清军兵丁乡勇与慌张逃命的文吏、营官,甚至还有一些押送粮饷的漕卒与民夫。挤满了湘江江面,船挨船,人挤人,怒骂声、呼喊声、桨橹声杂作一团,发出的嘈杂声响比滚滚湘江水还要聒噪。

  许多清军士兵在船尾席地而卧,披着裹尸布一样的被毯,嘴里还叼着未点着的旱烟、大烟,魂不附体。

  不时有清军军官催促亲兵出舱看看后头的短毛追兵追到哪里了,直到听说短毛的两条腿终究还是没能追上他们顺江而走的舟船,这才长舒一口气,放下悬着的心,躺下抽起大烟享受了起来。

  没人想到,前方的黄沙关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他们。

  罗大纲已命人于江底斜插杉木暗桩三百二十余根,每桩三丈余,底端以青石压沉、横木支固,待清军船队入瓮。

  当第一艘清军指挥船进入黄沙关时,船上的一名千总叫人稳住舵,谁料船速未减,竟突然“咚”的一声剧震,整艘船猛然一顿,船头仿佛被无形之手猛然扯住,猛地一歪!

  船底已被一根藏在水下的长桩狠狠扎穿,桨断底裂,湘江水猛猛地灌入船舱。

  随即,第二艘装载六七十名永州镇绿营兵的兵船紧随而至,正撞在前船断裂的船尾,桅杆轰然倒塌,重重压在前舱兵丁身上,甲板上传来杀猪般的嚎叫。

  紧接着,第三、第四、第六艘船一连串各色船只相继撞到一处,或被暗桩刺穿、或撞上残骸、或侧翻倾覆。

  清军船队陷入大乱。

  一名兵卒在水中扑腾,刚抱住一块漂浮木板,却被下一艘失控的大船从背后撞飞,脑浆迸裂。

  数名裹着棉衣的溃兵在水中挣扎,大声呼喊“救命”,却被后方惊惶乱跳下水的同僚活活压下去。

  为数不多被带上船的战马受惊嘶鸣,四蹄乱踢,使得本就不稳的船剧烈地左右摇摆乱晃。

  一时间,人喊马嘶,兵器沉江,哭爹喊娘之声不绝于耳。

  岸上,罗大纲目睹混乱,拔刀向湘江上的清军船队一指:“劈山炮连,发炮!”

  听到罗大纲的命令,罗大纲身边的令旗兵挥动令旗,传达了罗大纲的命令。

  湘江两岸顿时腾起火光,埋伏在江面炮兵阵地上的十六门劈山炮去除伪装点火,炮火咆哮,如巨龙怒吼,炮弹划破长空,带着尖啸扑入江中。

  最前的一艘舢板正试图侧舷调头,船舷被炮丸一击命中,吓得船上的八九名清军齐齐跳水逃生。

  “痛快啊!痛快啊!”

  望着江面上一群群狼狈至极,落水狗一般的清军,李严通拍手称快。

  湘南的天地会一直被官军压着打,今日可算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见过大场面,打过大仗的罗大纲则要表现得沉稳许多。

  罗大纲只是举着千里镜查看江面的情况,搜寻李星沅的坐船。

  清代钦差大臣的船只形制与旗帜有严格制度,想要在三百多艘船筏中找出李星沅的坐船也不是什么难事。

  很快,透过千里镜,罗大纲的目光锁定在了一艘由漕船改成的三舱大船。

  这艘船长十二丈上下,分前、中、后三舱。

  在一众三四丈长的小船中格外醒目。

  一般而言,清朝的钦差大臣坐船,前舱是给钦差随行幕僚办公及侍卫驻守的。中舱是钦差起居及议事之处,中舱最为豪华,设雕花门窗、官榻案几。后舱供仆役居住及储物之用。

  钦差大臣坐船周围还有巡船(护卫兵丁)、行李船、供给船伴行,组成一个小型船队。

  李星沅的钦差大臣坐船跟水上宫阙似的,朱漆船头雕着怒目獠牙的狴犴镇水兽,浪沫飞溅中,六面鎏金虎头牌在船舷排开,血红的“肃静”“回避”大字下悬着缀黑缨的金瓜锤,寒光凛凛。

  最为光彩夺目的是桅顶那面绣有黑色钦命二字的三角黄龙旗坐旗,代表着李星沅的钦差身份。

  丈余明黄锦缎在江风中卷动如狂龙翻身,玄黑绣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龙爪下的钦命二字似要裂帛而出。

  甲板上钦差仪仗,亦透露着威煞之气。

  蟠龙铁戟的月牙刃上倒映着水光。当中簇拥着三对朱漆描金衔牌,分别大书“钦命督办广西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每块衔牌顶端都蹲着衔珠铜貔貅,金属利齿在日光泛着刺眼的冷芒。

  “告诉梁震,打炮避着李星沅的钦差船,小心着些,莫要失手把李星沅打死了!”

  望见不时有炮弹落在李星沅的钦差大臣船队上,罗大纲匆忙对身边的传令兵说道。

  这是罗大纲第一次亲眼看到钦差大臣的坐船。

  首任督剿太平军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一直在东线活动,出行也比较低调。

  一直在碧滩汛一带作战的罗大纲无缘得见林则徐的钦差船队。

  初次看到气派的钦差船队,罗大纲有心生擒清廷的钦差大臣。

  起事以来,左军杀过抓过知县、知州、提督,还不止一个。

  可钦差大臣还没抓过杀过。

  生擒钦差大臣,给清廷带来的震慑,可要比攻下一县、一州、乃至一府之地都要大。

  思及于此,罗大纲不禁热血沸腾。

第209章 已成定局

  “罗大帅何不效法昔日孙刘联军火烧赤壁之策,火攻官军船队?”

  李严通望着已经乱成一锅粥的湘江江面,不解道。

  李严通能理解罗大纲想要生擒李星沅的想法,毕竟清军阵脚大乱,李星沅已经控制不住局面。

  只是李严通不理解罗大纲为何不采取火攻。

  黄沙关是清军回师永州府城零陵的必经之地,清军只顾着逃命,藏几艘小筏子不至于被清军发现。

  清军船队的船只又多又密,目下又都为水下暗桩木堰所阻,进不得、退不成,假若罗大纲提前在上游藏些装满薪柴的船筏,这时候点燃顺江放下来,保准能烧死一大片清军。

  “多好的船啊,我可舍不得烧咱们自个儿的船。”罗大纲笑了笑说道。

  他不是没有想过火攻,之所以没有采纳火攻的计策,是馋清军的船。

  李星沅在永州府的这段时间,永州府境内能征集的船肯定都被李星沅征的差不多了。

  届时左军即使打下永州全境,也征买不到多少船。

  左军营伍当下已逾七万之众,又是流动作战。

  七万多人所消耗的物资,光靠陆运,七万男女老少齐上场也携带不了多少。

  在有水道可走的情况下,船筏的运力和效率是人力畜力的数倍不止。

  哪怕是用几十根毛竹捆扎的箄筏,只要捆扎的结实,在枯水期载个八九十石都轻轻松松。

  更何况李星沅的船队中还有众多的漕船、歪尾船、扒杆船这些载重相对可观的船只。

  左军是在黔江边上发的家,一路从浔州府的碧滩汛打到桂林府,走的都是水路。

  行至洛清江畔的永福县城时,左军或是依靠缴获,或是征收购买,或是自制,已经积攒了七百三十来艘各类船筏,改装的战船也有四十来艘。

  奈何本就水浅的桂柳运河早已淤塞,行不得船,左军只能舍弃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船筏,走陆路进入漓江流域。

  虽说从大墟到全州的这一路来,左军竭尽全力搜罗船筏,也只搜罗到了两百四十多艘船筏。

  这些两百四十艘船筏听着数量不少,但半数以上都是些小筏子,正儿八经的大船数量稀少,载重能力小的可怜。

  艇军出身的罗大纲深知在长江流域作战舟船的重要性,眼前这些优质的船只他自然是舍不得烧,要缴获了为己所用。

  罗大纲想生擒李星沅,李星沅似乎不想给罗大纲生擒他的机会。

  “大人勿惊,卑职掩护大人向后撤!”

  被李星沅一手提拔起来的永州镇总兵孙应照拨开乱军,登上李星沅的钦差坐船,想要掩护李星沅后撤。

  甲板上,满面憔悴,双眼空洞无神的李星沅回首望向身后,且不说身后的大小船筏挤撞成一团,江面上乱哄哄一片,连小船都难以掉头转身。

  就算他的船能掉头驶向南方又如何?

  彭刚的追兵可就在后头。

  “舟船挤撞,江道拥堵,本官的船动弹不得。”李星沅无可奈何地嗟叹了一声,“身后彭逆的追兵对咱们紧追不舍,逃不掉的。”

  “天无绝人之路!卑职尚有百余亲兵,可掩护大人登岸突围!”孙应照柱刀单膝跪地说道。

  李星沅转头向岸上望去。

  此时跳水早的清军兵丁乡勇已经上岸。

  岸上并不安全,罗大纲不仅只在湘江江面上布设有暗桩木堰。

  江岸上亦遍设陷阱、拉有铁蒺藜条,专候清军上岸。

  最早上岸的那些清军,多已中了陷阱,或是跌入陷坑被陷坑下的竹木签子扎死扎伤,或是踩上铁蒺藜抱腿哀嚎。

  即使侥幸躲过陷阱,前方还有左军和天地会的火铳、弓弩等着他们。

  火铳手和弓弩手身后,还有数量众多的长枪手、刀牌手、甚至是为了复仇拿着鱼叉、草叉、柴刀、镰刀、扁担等家伙什的当地百姓。

  这等形势,莫要说他麾下的兵丁乡勇心气已经散了,无法收拢起来结阵突围。

  即使能收拢部队结阵,也难以突出重围。

  李星沅自知难逃此劫,喝令家人搬来一箱金银,结结实实地捆在身上。

  满满一箱子沉甸甸的金银负身,年纪比较大,身体抱恙的李星沅行动吃力,他看向孙应照:“孙总兵,就由你送本官最后一程,把本官丢下江去。”

  “还望大人从长计议,莫要轻生!”孙应照撇了刀,双膝跪地,不愿起身,哽声说道。

  孙应照为人要比早跑得不见踪影的刘长清要厚道许多。

  李星沅是孙应照好不容易抱上的大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李星沅近来对孙应照照拂有加,孙应照心存感恩之心,他下不去手。

  “本官乃是朝廷钦差,岂能落入贼人之手,晚节不保?”李星沅爆喝道,“孙总兵,你就帮老夫完成最后的心愿,保全老夫的晚节!快啊!你还在等什么?!等教匪生擒了本官么?”

  孙应照心一横,一咬牙,同一名壮硕的亲兵合力将李星沅抱起,扑通一声跳入涛涛湘水之中。

  岸上的罗大纲透过千里镜,眼睁睁地看着李星沅跳入绑了个箱子沉下湘江,为之顿足惋惜。

  得,没法子活捉李星沅了。

  天地会虽然打不了硬仗,但打顺风仗的表现还不错。

  李严通带着他的部署死死将六千余清军兵丁乡勇死死围困在于湘江两岸,使得群龙无首的清军难以突围。

  清军前前后后勉强组织了大大小小八九次突围都未竟成功。

  即使刘长清、孙应照两位总兵亲自统带亲兵突围,也分别被李奇的二营、谢斌的三营轻松地驱赶回江岸上。

  就连刘长清,也被劈山炮打出的铁砂命中倒毙。

  清军见两位总兵的亲兵队伍都被短毛轻易击退,其中一个总兵官还被当场打死了,突围无望。

  清军逐渐成批成批地放下武器向罗大纲乞降。

  自此,李星沅的湘南清军主力覆灭,李星沅葬身湘江、刘长清突围未遂被打死。

  湘南大势已去,太平军入湘已成定局。

首节 上一节 172/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