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刚来到大墟码头迎接萧朝贵。
彭刚原以为萧朝贵会是乘船或者骑马前来。
令彭刚大跌眼镜的是,萧朝贵竟是乘坐一顶由四十名轿夫抬的黄呢大轿而来。
自宋以来,乘轿子之风日盛。
发展到明清轿子文化登峰造极。
人抬人,人上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乘坐轿子是社会地位最直观的象征。
太平天国所有的领袖都特别在意轿子。
紫荆山时期,只有洪秀全有一顶彭刚从周天爵那里缴获的巡抚绿呢轿。
其他人乘坐的轿子都简陋的很,多是在竹椅、木椅上加上两根长杆。
攻克苍梧城之后,太平军的物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各千岁的轿子不断加大,加宽,用料也愈发奢华,轿子的规格也愈发讲究。
其实现在情况还算好的,有资格乘坐轿子的只有几位千岁王爷和他们后宫的嫔妃们。
历史上定鼎小天堂(天京)后,太平天国还设立了典天舆、典东舆等官衙,专门管理轿子。
不仅只有一个衙门,诸位王爷都设有专门管理轿子的直属衙门,负责管理典天舆、典东舆的主官职同检点、指挥,是不折不扣的天国高官。
以致太平天国乘轿之风到了中后期一发不可收拾。
只要是官,哪怕是芝麻大小的,只管二十五个牌面、二十五户的两司马,出行都要乘坐四人抬的黑捐大轿。
非独平时乘轿,是连作战时都乘轿。
彭刚暗自叹息,太平天国的高层腐化速度实在太快了,现在距离起事才过去一年零三个月。
“贵姐夫。”彭刚朝黄呢大轿中身着黄色绸袍的萧朝贵拱了拱手,打了个照面。
离开东乡之后,左军官兵已经很久没有和太平军主力接触过。
左军官兵或是惊讶、或艳羡、或是不屑地望着萧朝贵的四十抬的黄呢大轿,神色复杂。
第193章 北上入湘
萧朝贵这顶金灿灿的黄呢大轿轿顶垂着金穗流苏,轿帘上缀着五彩云头刺绣,阳光一照,晃得人眼都睁不开。
如此奢华夺目的大黄轿不仅吸引了在墟口站岗巡逻的左军将士的注意。
周遭的百姓亦是为之侧目,议论纷纷。
“这排场,我活了六十岁!还是头一回见到这等排场!”
“小老儿我有幸见过巡抚的仪仗,广西巡抚的巡抚仪仗都没这么气派!”
“哎呀娘咧,快靠边靠边,怕是又是哪路大人来了!”
“什么大人!是王爷!没瞅见大黄方旗上写着吗?这是教.太平天国西王八千岁的轿子。”
“王爷坐金轿,咱们走泥路。”
“人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打天下,自然是要坐金轿的,我们只是看热闹的,走泥地也理所应当。”
彭刚闻言瞥了一眼西王八千岁的大黄方旗。
难怪这些大墟的平头百姓都能认出这是西王萧朝贵的轿子。
敢情尊呼王号都写在了一面九尺见方的大黄旗上,隔着大老远都能看清楚大黄方旗上绣着的字。
太平天国不同等级的王和大小官员都有旗帜,彰显地位高低。
旗帜形制、大小尺寸、颜色都有明确的规定。
方旗只有王爷有资格用,颜色皆用黄色。
正军师,即东王和西王的方旗尺寸非常尊贵霸气,边长为九尺五寸(3.38米),取九五之尊之意。
副军师,即南王和北王的方旗的边长则为九尺。
侯相以下用的是三角旗,以旗帜边长论尊贵。
即使官职最小的两司马,也有边长两尺五寸的黑色三角旗昭示身份。
诸王的旗帜过大过重,寻常人抬不动,需专门挑选极为健壮,臂力惊人的壮士充当旗手。
旗手的官职同样很高,东王和西王的旗手职同检点,南王和北王的旗手职同指挥。
因清廷不了解太平军官制、军制,太平军的旗帜又气派。
向荣就闹出过缴了太平军两司马三角旗当做太平军高级军官的战利品送呈咸丰邀功的乌龙。
“林凤祥可曾路过大墟?”萧朝贵没有下轿,只是让一旁伺候的轿童撩开轿帘,开了尊口问道。
“林凤祥半日前路过此地,已带着兵往桂林城方向去了。”彭刚不冷不热地回答说道。
“凤祥办事还是得力的。”萧朝贵瞥了一眼彭刚身上所着的靛蓝色土布圆领袍,不悦道。
“你现在是天国的北王,怎么还穿着土布衣裳,传扬出去岂不让人笑话,让清妖看轻我天国。”
彭刚不以为意:“行军作战,还是土布衣裳穿着更舒坦,沾了泥水血污也不心疼。”
萧朝贵笑了笑说道:“咱们天国,不差咱们几位王爷衣裳的那几匹布,你太小家子气啦。你也是王,还是咱们天国的副军师,连像样的仪仗都没有。这成何体统!等我拿下桂林,回头让人做套气派,符合你身份的仪仗送你。”
萧朝贵以为彭刚是因为自个儿没有像样的仪仗,嘴硬为自个儿找补。
彭刚好心提醒萧朝贵道:“贵姐夫,黄袍黄轿大黄方旗太过招摇,容易招清妖炮手,在前线作战,当以低调谨慎为宜。”
连大墟的平头百姓都能够通过萧朝贵乘坐的大黄轿子和大黄方旗判断出萧朝贵身份,更遑论清军。
天国的高层又喜欢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出行如此招摇很容易暴露,成为敌方集火重点打击的目标。
历史上萧朝贵和冯云山皆死于清军炮手之手,大概率是和他们高调的出行仪仗和着装有关。
坐着显眼的大黄轿子,一看就是大官,不打你打谁?
萧朝贵闻言略微有些不悦,正色道:“王者出行,自当仪仗齐整。若没有排场,如何服众?带兵打仗之道,以‘气势’当先。就比如说我这黄色王旗,清妖兵一见,便知是我西王驾临,气先夺之,心先慑之,可不战而先震慑清妖妖胆。”
彭刚还是头一回听萧朝贵说出这么文绉绉的话。
言尽于此,该劝的都劝了,既然萧朝贵听不进去,那他也没必要继续白费口舌,只是说道:“我已为贵姐夫备好下榻之处,贵姐夫可在大墟歇歇脚。”
“军情如火,下榻大墟误时误事。”萧朝贵摇了摇头说道。
“你的好意我领受了,可我要去桂林,你且在此接应后边的人马吧。”
萧朝贵并没有在大墟停留的意思,火急火燎率领前军地赶往桂林。
送别萧朝贵,彭刚回到大墟的巡检司小衙门,召集营以上的高级军官开会,布置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
大墟乃一个商墟,非久留之地。
都已经到桂林了,接下来往何处进军连讨论商议的必要都省了。
桂林府东西两侧皆山,大队人马的进军方向只有两条,一条是南下深入广西腹地,一条是北上经由湘桂走廊进入相对富裕,粮米较为充裕的湖南。
彭刚是从南边的柳州府、浔州府来的。
柳州府、浔州府能吃的粮食都已经被吃得差不多了,回去是不可能回去的,只有北上湖南就食,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这样子。
萧朝贵前军兵临桂林城下,正好为彭刚牵制住了桂林城的大几千守军。
清军主力云集省城桂林,灵川县城和兴安县城的防御十分空虚。
经过一番思量,彭刚决定乘着桂林府清军主力被前军牵制,不敢出城的机会攻打灵川县城、兴安县城,控制灵渠水道,继而打通湘桂走廊,由湘江上游顺流而下,进入湖南地界。
目下大墟有七个营零一个连。
分别是一营、三营、五营(艇营)、暂七营、暂八营、暂九营、暂十一营、劈山炮连。
好钢用在刀刃上。
这次彭刚点了一营、三营、五营、暂七营、暂十一营、劈山炮连北上攻打灵川、兴安二县。
只留下暂八营和暂九营守大墟,接应从永福县城来的其他左军营伍。
点兵完毕,准备好攻城所需的粮秣军需,彭刚带着四千大军或是乘坐船筏,或是沿漓江北岸(右岸)而行,浩浩荡荡往北面的灵川县而去。
桂林城位于漓江之左岸,彭刚途经桂林城的时候,桂林城上下已是炮声滚滚,厮杀声四起。
萧朝贵、林凤祥等人正在攻打桂林城。
不出彭刚所料,萧朝贵的奇袭之策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桂林城内的清军守军早有准备,前军并未以奇取胜,迅速拿下桂林城当小天堂,反而自身伤亡不小。
萧朝贵闻知彭刚引兵沿漓江北上,以为彭刚要攻打省垣桂林和他争功,有些不高兴,亲自前来找彭刚,向彭刚施压。
见彭刚真的只是路过桂林,并无攻打桂林之意。
左军为躲避桂林城上的清军重炮炮火,还刻意绕行小东江北上,萧朝贵这才宽心,继续着手围攻桂林城。
现代灵川县城于1965年方迁至漓江西岸,距桂林市区仅十五公里的灵川镇(甘棠渡)。
灵川县自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迁治至三街(宋元时称凤凰圩),元、明、清、民四朝均延续此治所。
灵川县县城三街为漓江上游要冲,湘桂走廊南端枢纽。
太平军大军兵临省垣桂林城下,灵川县当地的绿营汛塘的汛塘兵和团练早已逃之夭夭。
彭刚率领左军抵达灵川县县城的当日,便一铳未发拿下了灵川县城,甚至连攻城都没有进行。
灵川县县城几乎是敞开大门欢迎左军入城。
占领灵川县城,前方侦察兵侦知湘江源头处的兴安县情况和灵川县城差不多,近乎不设防。
彭刚留下暂十一营负责灵川县县城的防务和征粮工作,余部尽皆过灵渠,直抵兴安县城城下,再次兵不血刃拿下一座县城。
这两座县城,是彭刚起事以来打得最轻松的两座县城。
湘江之源位于兴安县海阳山,拿下兴安县,意味着彭刚的左军从珠江流域进入到了长江流域湘江支流的末梢。
湖南已然在望!
左军入湘之路上仅存最后一道障碍:全州城!
全州乃湘桂交界处广西境内最后一座州城。
只要拿下全州,湘桂走廊便将彻底打通,入湘之路,亦将畅通无阻!
彭刚进入湘江流域的第一件事便是买船。
彭刚是经由灵渠拿下的兴安县城。
眼下是旱季,灵渠之水极浅,未及膝盖,小船都要拉纤才能过灵渠。
从漓江沿岸买的大船恐怕是很难拉过灵渠,左军所需之中大型船筏,只能在湘江流域就地采购。
彭刚一面于兴安县公审抄家吃大户,抓紧时间采买物资,一面派遣侦察兵侦查全州城的情况。
和灵川,兴安两县的情况不同。
全州知州曹燮培是比较有作为的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