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93节

  关羽握紧了刀柄,丹凤眼圆睁如炬。

  沙场厮杀,生死由命,可坑杀降卒,实乃有违天理!

  诸葛亮长叹一声,道破其中关键:“官渡降卒家眷尽在河北,其降必是迫不得已,非是真心归顺。曹操兵微将寡,不过万余人,根本无法看守数万降卒。既无法收用,又不敢放归,加之粮草断绝,故行此杀降之策。”

  刘备眼中怒火翻腾,掺杂着深沉的愧疚:“军师,我……”

  诸葛亮轻轻摇头,语气转为凝重:“坑杀降卒者,乃曹操不仁!将军面见大将军后,当力谏其厚待阵亡士卒家眷!”

  刘备咬牙,最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骤然听闻此等暴行,众人心绪俱是低沉。

  焦触此刻才看明白:为何城门守卫不仅怠慢职守,更对抵喉长矛视若无睹。

  哀莫大于心死。

  袁绍弃官渡大军而逃,致使数万将士惨遭坑杀,已将袁绍数年积累的威望彻底碾碎。

  众士嗟怨下,谁还肯替袁绍尽心效力?

  抵达大将军府时,刘备等人才得知:袁绍自归邺城后便深居府内,再未露面,亦不接见任何访客。

  “我乃大将军之子,子欲见父,谁敢拦我?”袁熙遭门人相阻,怒声呵斥。

  然而门人纵然跪地叩首,亦只是重复着:“大将军严令,任何人不得擅入!”

  刘备拦住盛怒的袁熙,轻声劝慰:“袁刺史息怒。既已身在邺城,终有得见大将军之时。”

  随后又俯身扶起门人,温言安抚道:“袁刺史忧心其父,乃人伦常情。若大将军问起,可再言左将军刘备拜谒。”

  门人连声道谢,并悄声透露:“左将军若欲面见大将军,不妨先去寻郭先生。自大将军归来后,唯郭先生一人曾被召见入内。”

  刘备动容:“可是郭图?”

  门人点头:“正是。”

  刘备再次谢过,先让袁熙往城头寻驻兵之处安营。

  随即带上关羽、诸葛亮及数名亲卫,策马寻至郭图府邸。

  见府门紧闭,刘备命人叩门。

  门房应声而出,刘备温言问道:“郭先生可在府中?”

  门房打量来客片刻,回道:“郭先生箭伤未愈,正在静养。不知诸位是……”

  刘备神色不变:“烦请通传一声,便说左将军刘备特来拜会。”

  门房不敢怠慢,忙入内禀报。

  不多时。

  郭图披着青色外袍疾步迎出,肩头隐约裹着白布,面无血色。

  见到刘备后,又深深一揖:“不知左将军亲至,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刘备关切问道:“郭先生这是……”

  郭图长叹:“些许皮肉之伤,无碍性命。左将军及诸位,请随在下入内一叙。”

  移步内堂。

  刘备询问官渡之战详情,郭图将陷害张郃、高览之事隐去,又将战场经过一一陈述于前。

  听闻淳于琼被杀,刘备不由长叹:“不想延津一别,竟无再见淳于将军之日。”

  当日在延津时,刘备便与淳于琼结交,又曾与淳于琼联手破曹操,临别时亦有示好之意,不曾想淳于琼竟然会死在官渡一战。

  叹余。

  刘备又问:“邺城士民惊惶,大将军又闭门不出,倘若曹操闻讯而来,邺城危矣。”

  郭图面有尴尬:“大将军一向好面。而今兵败官渡又致使数万军卒被曹操坑杀,归者十不存一。就连审配的两个儿子,如今亦是杳无音信,凶多吉少。”

  5更奉上。求月票。早睡早起,明天继续。

第141章 袁绍又菜又爱玩,刘备邺城义救田丰

  郭图的转述让刘备黯然叹息。

  昔日袁绍挥师南下的河北十万步骑,如今幸存的不过十之一二。

  邺城之中,家家戴孝,户户披麻。

  本是期盼亲人建功归来,未料竟成天人永隔。

  倘若是袁绍率十万步骑力战而亡,邺城吏民只会同仇敌忾;而如今,袁绍独弃大军而逃以至于数万吏兵被坑杀,邺城吏民只剩对袁绍的嗟怨。

  “郭先生可有办法,让我与大将军一见?闭门不出,解决不了问题。”刘备又问。

  郭图思考了片刻,道:“自回邺城后,我亦只被大将军召见一次。左将军想见大将军,或只有等大将军召见了。”

  又聊了一阵。

  刘备起身辞别郭图。

  出了郭府。

  刘备忧心忡忡:“不想大将军竟为一己颜面而不顾大局安危。每日躲在大将军府,又如何能解决问题?”

  关羽冷笑道:“世家贵子最是惜命。犯了错又不肯认错,袁绍或是想躲上几月,等众人没了议论再出面。”

  遇到棘手事,直接冷处理,袁绍的应对亦符合其肉食者的习性。

  究其本质,袁绍只是羞于见人,而非认识到了错误。

  众人回到城中营地。

  袁熙前来询问,得知郭图亦无法见袁绍,袁熙便提议:“左将军且在营中歇息,我去寻袁尚一问。”

  然而等袁熙去寻袁尚归来后,却是愤愤不已:“袁尚小儿,竟认为许攸投曹乃我之过!他自己谋事不力,却来怪我!我好歹也是他的兄长!”

  刘备温声安抚后,又问:“袁尚可曾见得大将军?”

  袁熙摇头:“不曾。”

  刘备眉头紧锁:“这就难办了。”

  袁绍谁都不见,刘备纵有万千言语亦难说与袁绍听。

  又过了几日。

  军士探得消息回报:“街头有人议论,称田丰冲撞大将军,即将被问斩。眼下不少吏民都在大将军府前为田丰求情。”

  刘备大惊:“吏民本就嗟怨,大将军此时再杀田丰,何其愚也!是谁在向大将军进谗言?”

  正欲前往大将军府时,诸葛亮拉住刘备:“将军可唤袁熙同行。若是事急,先救田丰!”

  刘备领会。

  忙入别帐寻袁熙。

  听闻袁绍忤众人意而杀田丰,袁熙亦是惊讶:“田丰为人刚勇,亦曾在界桥之战时冒死救了大将军,定是有人谗言!”

  片刻后。

  数十骑自营中而出,直奔大将军府。

  此时大将军府外早已跪了一片吏民,皆为田丰求情。

  然而袁绍似乎下定决心要杀田丰,任凭府外吏民如何高呼恳请,袁绍亦不为所动。

  更甚至于。

  刀斧手竟直接将田丰按在府门口,竟要直接当着众吏民的面行刑!

  眼见事态紧急。

  刘备径自取弓搭箭,一箭射中刀斧手的右臂。

  随后疾声大呼:“田丰乃忠勇义士,岂能因小人谗言而亡?我乃左将军刘备,今与幽州袁刺史同至此!众人若是信我,可先待我与袁刺史入内一劝。”

  众吏民皆是惊愕。

  又见刘备疾步上前,剑指另一个刀斧手,喝道:“我未出来之前,田丰若有闪失,我必杀你!”

  刀斧手被刘备的凶煞气势镇住,又见同伴捂着手哀嚎,吓得双腿发软,连道不敢。

  而门人亦被刘备镇住,瑟瑟发抖不敢阻拦刘备与袁熙入内。

  到了府内。

  远远便听见袁绍在大发脾气:“反了!都反了!孤杀田丰,乃是田丰无礼,一群贱民,竟敢阻孤!”

  又听得逢纪的声音:“大将军莫要动气,只要杀了田丰,便可杀一儆百;等闹事的人都消停了,邺城的吏民都会怀念大将军的仁德。”

  袁熙闻言而怒:“竟是逢纪这厮在搬弄是非!”

  正欲上前时,又被刘备拦住。

  随后。

  刘备的声音在堂下高声响起:“汉左将军刘备,与幽州袁刺史,请见大将军!”

  袁熙亦是疾声高呼:“属下袁熙,请见大将军!”

  堂上的声音戛然而止。

  袁绍不由惊道:“刘备怎会来此?”

  逢纪则是一语道破:“定是为田丰求情而来!大将军可将刘备斥退!”

  袁绍犹豫:“前几日刘备求见,孤未见他;如今强闯而入,孤若不见,或生祸事。而今幽州六郡皆为刘备所平,倘若刘备举幽州吏民响应曹操,孤将腹背受敌。”

  念及此。

  袁绍遂让人唤刘备、袁熙入内。

  逢纪虽然忿忿,但也只能听从袁绍的决定默默的立在袁绍身后,以观变化。

  见到刘备,袁绍堆起了笑容:“玄德何时到的邺城,怎不派人知会孤一声?孤也好出城相迎啊。”

  这话实在是太假。

  刘备都来邺城好几日了,袁绍若真想见早就见了。

  见袁绍装傻充楞,刘备也不点破,拱手道:“我亦刚来。又闻大将军在府中养病,故而不敢惊扰。”

  袁绍佯装咳了几声,道:“偶感风寒,倒也不是大病。不知玄德今日寻孤,所为何事啊?”

  刘备看了一眼在袁绍背后的逢纪,直言道:“特来为田丰作说客。”

  袁绍闻言,眉头瞬间一蹙:“田丰听闻孤兵败,竟然拍手大笑,孤杀田丰,乃是田丰对孤不敬,玄德又何必为田丰求情?”

  刘备凝声道:“大将军祸不远矣。今日杀了田丰,来日便要步田丰后尘。”

  袁绍不屑而笑:“玄德多虑了,孤又能有何祸?”

  刘备再道:“我闻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此天下之常理也。今大将军兵败于官渡,而冀州吏民又生嗟怨,前不能败曹操以奉天子,后不能抚吏民以安众心。目下外忧内患,进退维谷。若复有官渡之败,大将军有何面目再见天下人?”

  刘备语气沉重而诚恳,旨在力劝袁绍认清形势的严峻性,正视自身面临的巨大风险和隐患,从而采取更为谨慎和务实的策略。

首节 上一节 93/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