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87节

  “诸葛军师刚回涿县便来寻我,所为何事?”沮授的语气不咸不淡,看似礼数周全,实则拒人于外。

  诸葛亮也不在意沮授刻意保持距离,直言来意:“左将军初定六郡,民心新附。且诸吏又缺。沮从事可有贤才举荐?”

  沮授现在是幽州的文学从事,负责士民的教化、礼仪,为此刘备还拨了两千卷藏书入文学馆。

  不管沮授对刘备态度如何,只要能在其位谋其职,将这个文学从事的本职工作办好,且能让四方游士能慕名而来留在涿县,对刘备而言便有利。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论刘备有多么的礼贤下士,前提是涿县得有士!

  毕竟幽州不是荆州,极少有各州郡士子会选择避祸于幽州,在吸纳士子上,幽州远不如有地缘优势的荆州。

  好在刘备有陈登和郑玄赠送的七千卷藏书能吸纳寒门游士,而冀州也有为沮授抱不平的士子携友而来。

  诸葛亮来此,便是向沮授要人的。

  “我举荐的贤才,左将军敢用?”沮授不答反问,双眸直勾勾的盯着诸葛亮,仿佛要将眼前这个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穿。

  有关于刘备讨平六郡诸事,沮授在涿县也时刻关注着,也知道为刘备谋划军事战略的便是眼前的诸葛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沮授本就是个中翘楚,自然能看明白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平六郡战略。

  越是明白,沮授便越是震撼。

  既震撼诸葛亮战略的精妙,更震撼诸葛亮的年轻,在诸葛亮面前,沮授都只能被称为河北奇才而非天下奇才。

  面对沮授那不加掩饰的锋芒,诸葛亮仿佛没有瞧见似的,如常的温润如风:“沮从事说笑了,天下纷乱,纲常失序。左将军只忧能治州郡的贤才不能施展才能抱负,又岂会妄加猜测而寒贤士之心?如广阳郡长史齐周、渔阳郡从事刘放,二人虽曾助贼,但左将军惜二人才华而表刘放为上谷郡太守、齐周为广阳郡太守。又有故幽州从事田畴,因厌恶公孙瓒杀刘虞而隐于徐无山中,今也受左将军表为‘行右北平太守事、领辽西郡太守,督幽州东二郡诸军事’。左将军一向信义昭著,极重贤才,只要沮从事敢荐,左将军便敢用。”

  一席话,听得沮授更为震惊。

  不论是齐周、刘放还是田畴都是幽州享有盛名的贤士,尤其是田畴,袁绍昔日屡屡派人征辟而不就。

  而如今这三人竟都被刘备委以重任!

  即便是沮授此刻也不由暗暗长叹:左将军的器量,大将军远不如也。

  若换成袁绍,绝对不敢将齐周、刘放这两个降吏委任为太守,更不敢让田畴直接督幽东两郡军政。

  良久。

  沮授喟然一叹,取出一份名单给诸葛亮:“有才能且能委任为吏的,已尽在其中。”

  顿了顿,沮授又补充道:“左将军只是涿郡太守,并无委任郡守及其属吏的权力,我以为此事还应与袁刺史商议。”

  沮授也是个纠结人,一边将名单给诸葛亮,一边又不忘指出幽州刺史是袁熙而不是刘备。

  诸葛亮接过名单,应道:“左将军今日见袁刺史时,便已言明,讨伐六郡之功全赖袁刺史与诸将士戮力同心,非其一人之功。委任郡守及其属吏一事,左将军亦会向袁刺史表明。”

  沮授复杂的看着诸葛亮,欲言又止,终究还是将心头的话又咽了回去。

  看着离去的诸葛亮,沮授不由长叹:“左将军伐六郡而不居功,其志不在幽州,而在天下。大将军若能彻底击溃曹操,尚有可为;若不能,则天下大势,难定矣!”

  话音刚落,沮授又摇了摇头,自嘲而笑:“谁能定大势,又与我何干。”

  诸葛亮在离了文学馆后,则又回头看了一眼,嘴角泛起笑意。

  求月票,感谢支持,第1更奉上

第131章 借力打力,刘备又将袁熙给忽悠瘸了

  诸葛亮在忙碌,刘备亦未清闲。

  诸文武立了功劳,如何擢升亦是重中之重。

  半日的思考。

  刘备暂拟了一份擢升表草案:

  【涿郡】

  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监统内外。

  徐庶为左将军长史,协理军事机要。

  陈震为涿县令,主民生。

  糜竺为典农校尉、主屯田。

  曹宣为度支校尉,主钱粮。

  简雍为绥边从事,主胡汉交涉。

  孙乾为典客从事,主对袁往来。

  陈到为护军校尉。统领亲卫。

  辛哲为护军都尉,随侍左右。

  关羽为裨将军,屯兵涿县。

  【幽州西四郡】

  庞统为抚军中郎将,督幽州西四郡诸军事,治蓟县。

  齐周为广阳郡太守,治蓟县,

  张飞为裨将军,屯兵蓟县。

  刘放为上谷郡太守,治沮阳。

  赵云为裨将军,屯兵沮阳。

  田豫为代郡太守,治高柳。

  黄忠为裨将军,屯兵高柳。

  鲜于辅为渔阳太守,治渔阳。

  鲜于银为骑都尉,屯兵渔阳。

  【幽州东二郡】

  田畴行右北平太守事、领辽西郡太守,督幽州东二郡诸军事,治无终城,督乌桓突骑。

  其余文武有功劳者,亦有罗列。

  但刘备自身仅为左将军,幕府职务可自行征辟,需要表奏朝廷的高级官职则需要借袁绍的名义。

  念及此。

  刘备又将表文草案收入怀中,吩咐陈到安排护卫车马,入刺史府赴宴。

  袁熙早已在刺史府内摆下酒宴,又安排了韩珩、焦触、张南等刺史府文武属吏作陪。

  “左将军征战辛苦,特备薄酒小宴,为左将军庆功。”

  袁熙满脸堆着笑容,热情的邀请刘备入靠近主位的上宾席位,又向宴席上的刺史府文武属吏,力夸刘备功绩。

  态度之真切,让席间的焦触、张南都感到意外。

  二将不知道刘备分了讨平六郡的功劳给袁熙,只疑惑袁熙与刘备的关系何时这般融洽了?

  袁熙不知二将作何想法,只顾热情的与刘备攀谈。

  舞乐渐起,丝竹管弦之声悠扬如仙音。

  琴瑟轻拨,如细泉流响;笙箫低和,伴舞姬翩跹。

  裙裾翻飞若惊鸿之姿,舞者进退若雅致风流。

  尽显名门华贵。

  刘备亦是频频举樽与袁熙共饮,言谈之间又时不时的夸袁熙的名门风流。

  酒至半酣。

  刘备佯醉而叹。

  袁熙见而询问:“左将军可是对今日酒宴不够尽兴?涿县苦寒比不上邺城,待来日回了邺城,我定会再设大宴厚请左将军。”

  刘备摇头:“袁刺史误会了,方才我想到难抉之事,故而叹息。”

  袁熙奇怪问道:“左将军有何难抉之事?若不介意,不妨说与我听听,或许我能助左将军一二。”

  刘备犹豫片刻,道:“大将军在官渡势如破竹,袁氏大业将成。尝闻大将军以袁刺史三子各镇一州以观才能,也不知今后谁能继承大将军基业。天下纷乱,群雄并起,强者为君,弱者择主,我不明大将军会如何择嗣,亦不知今后何去何从,深感抉择艰难。”

  袁熙心神一动,又见刘备醉眼迷离似是在“酒后吐真言”,遂又试探道:“左将军醉了。大将军虽以我兄弟各镇一州,但中意的嗣子却是幼子袁尚。”

  “哈哈——”刘备摇头而笑:“袁刺史莫要说笑。我在黎阳时,许攸便劝大将军立袁谭为嗣,郭图、辛评等人也支持袁谭为嗣,如张郃、高览、孟岱等将皆认为袁谭最贤。大将军即便中意袁尚也不能强令许攸等人支持袁尚啊。自古以来,君王无家事,并非大将军中意袁尚,袁尚就能当上嗣子。”

  话音未落,刘备又叹:“可惜,袁刺史你无争嗣之志。”

  袁熙一开始还在思考刘备的用意,直到听到刘备最后一句话时,瞬间便酒醒了大半。

  仔细想了想,袁熙便提前结束了今日的酒宴,让韩珩、焦触、张南等文武先行退去,只留刘备一人。

  “左将军方才所言,颇有道理。”袁熙小心翼翼的询问:“若我有争嗣之志,左将军可愿助我?”

  醉眼盯了袁熙片刻,刘备哈哈一笑:“袁刺史,方才是我酒后胡言,莫要当真!莫要当真!”

  袁熙顿感心急。

  什么叫酒后胡言?

  左将军这是不信我?

  念及此,袁熙忙又给刘备斟了一樽酒,敬道:“我与左将军一向友善,左将军讨平六郡时,我也对左将军全力相助。左将军今日却不肯以真心示我,莫非以为我袁熙是无信小人?”

  刘备佯装受惊,忙起身道歉:“袁刺史误会了。挑唆兄弟相争,有违德理,方才失言妄语,袁刺史莫要见怪。”

  袁熙忽然语气忿忿:“兄弟?哼!袁尚自恃受宠于大将军,可从没将我视为兄长。即便我对袁尚鞍前马后,在袁尚眼中我也只是个卑贱庶子。难道就因我是婢女所生,便辱了袁氏门楣吗?”

  “袁刺史,慎言!”刘备正色。

  袁熙将酒樽狠狠的砸在酒案上,又起身向刘备行了一礼:“我自知才能浅薄,既不如袁谭刚勇而得诸文武青睐,也不如袁尚貌美而得大将军欢喜。但我不是无争嗣之志,而是实力不济,空有大志而无法施展。我知左将军乃当世英雄,若能助我得取袁氏基业,我愿与左将军共享!今后共佐天子,分掌文武,我为司徒,左将军可为大将军!”

  一席话,袁熙自认为说得慷慨激昂。

  看着刘备那“平静”变为“震惊”,又由“震惊”变为“钦佩”的眼神,袁熙又深感得意。

  良久。

  又见刘备起身回礼道:“袁刺史辅佐天子安定万民之志,我深感佩服。我亦有助袁刺史之意,又怕袁刺史不愿,故而踟蹰。”

  袁熙大喜,忙又问道:“不知左将军有何良策教我?”

  刘备不动声色:“幽州贫瘠,兵少民寡,以袁刺史目前的势力是无法与袁谭和袁尚抗衡的。唯有借力打力,方有一线可能。”

  袁熙动容又问:“如何借力打力?”

  刘备压低了声音:“借袁尚之手,先除许攸!”

  2更奉上,求月票

第132章 上桌子了,刘备点燃了袁氏内斗之火

  借袁尚之手,先除许攸?

首节 上一节 87/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