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讨伐幽州六郡,诸葛亮要开始发威了
“有二位叔父相助,我大事济矣!”
“跟随我北上涿县的数万士民,亦会感念二位叔父的恩德!”
刘备欣喜的握着刘肃和刘始的手。
自来涿县后,如何安置跟着刘备北上的数万士民便成了最大的问题。
刘备又不想将数万士民分散到涿郡七县。
数万士民自下邳到涿县,一路吃尽苦头,到了涿县还被刘备给“抛弃”了,论情论理都说不过去。
最稳妥的方式是将数万士民都集中在涿县,采用屯田的方式来实施规范化管理。
既能让数万士民感受到刘备的关怀,又能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而如何屯田,诸葛亮也有经验。
若不是积劳成疾而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的五丈原屯田计划一旦实施成功,与司马懿的胜负犹未可知。
涿县虽然有不少荒地,但想要顺利实施屯田依旧得依靠涿县宗族势力的帮衬。
宗族势力在涿县根基深厚,对基层社会的民众、土地、秩序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而推行屯田会涉及大量人口的迁移安置、土地重新划分、资源分配等等,势必改变原有的格局。
若不能得到涿县宗族势力的支持,即便明面上不敢忤逆刘备暗地里也会设法阻挠,对屯田计划是极为不利的。
再加上涿县宗族势力对当地的水源、土质、气候、民情都有深入的了解,能在屯田的具体选址、耕作安排、劳力组织等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协调。
而最重要的是:刘备不是曹操,既不能用杀戮手段来血腥镇压涿县的宗族势力接受,又不能跟曹操一般实施农奴制般的屯田而伤害数万士民的感情。
刘肃和刘始的突然造访,正好解了刘备的燃眉之急。
不论是倒履相迎还是急令诸葛亮和庞统赴宴作陪,都是为了能得到涿县刘氏的支持!
涿县刘氏虽然没落了,但与涿县诸宗族势力依旧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天下熙熙攘攘,皆是利来利往。
一个没落的涿县刘氏,的确不能给涿县诸宗族势力带来足够的利益。
然而有了刘备支持的涿县刘氏,却能给涿县诸宗族势力带来足够的利益。
刘备要借涿县刘氏来牵线搭桥来得到涿县诸宗族势力的帮衬,让数万士民能在涿县顺利屯田。
随后。
刘备将屯田涿县的计划向刘肃和刘始坦言,并希望二人能代为联络涿县诸宗族势力。
而许诺的好处便是:刘备会在安置数万士民后,出兵征讨代郡、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的不服势力,在平定各郡后便可优先录用诸宗族势力子弟或为官或为吏。
虽然早料到刘备不会安安分分的当袁绍委任的涿郡太守,但刘备的话还是让刘肃和刘始吓了一跳。
刘肃忙劝道:“广阳郡的阎柔,素与上谷乌桓、鲜卑关系密切;代郡鲜于辅也与上谷乌桓和阎柔相善,若是征讨阎柔,鲜于辅定不会袖手旁观;渔阳王松曾为刘虞旧部,麾下亦有不少劲卒,且与三郡(右北平、辽西、辽东)乌桓也常有来往。”
“即便是大将军在击败公孙瓒后,也只是派遣使者入诸郡与鲜于辅、阎柔、王松以及难楼、蹋顿等人言和,大将军为了得到三郡乌桓的支持,还嫁了袁氏女给蹋顿、苏仆延和乌延三王。”
“更何况,涿县诸宗族势力中亦有不少人与鲜于辅、阎柔、王松以及乌桓诸王有私下的联系,将征讨诸郡之事泄露给他们,这不是等于是让他们通风报信吗?”
“我知玄德有大志,也愿意助玄德安置那数万北上涿县的士民,可征讨诸郡不服之事,还请玄德三思啊!”
刘始亦劝道:“玄德初来乍到,不宜与诸郡相争,我在涿县也有些旧友,将玄德带来的数万士民分散安置,料也不难。征讨诸郡之事,玄德三思啊!”
“今日听二位叔父教诲,果然受益良多!”刘备拱手先向二人致谢,随后话锋一转:“可我既然来了涿郡,那这幽州便只能有一个声音!不论我是否要安置那数万士民,我都会征讨诸郡。若有人通风报信,呵——,那正合我意!”
刘肃和刘始更加愕然,纷纷看向诸葛亮和庞统。
由于诸葛亮和庞统方才表现出了过人的才识和智慧,二人下意识的认为二人会劝刘备三思。
然而刘肃和刘始不知道的是,征讨幽州诸郡的计划本就是诸葛亮和庞统一起向刘备进献的。
尤其是诸葛亮,还知晓官渡之战的走向。
虽然这一年有诸葛亮的介入改变了很多事,但实际上曹袁的势力变化并没有因为诸葛亮而出现大的改变。
就连未死的颜良、文丑都因为刺杀刘备失败而被袁绍强制调回邺城给袁尚当护卫去了。
若不出意外,记忆中官渡之战怎么打,依旧会怎么打。
而诸葛亮便是要趁着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交战,协助刘备先将代郡鲜于辅、广阳阎柔和渔阳王松的势力吞并,然后联合右北平的田畴将三郡乌桓打残。
届时。
哪怕袁绍奇迹般的赢了曹操,刘备都能凭借整合后的幽州诸郡与袁绍分庭抗礼。
若袁绍如记忆中一般输了官渡,势力变弱的袁绍更不敢与刘备翻脸,反而还会积极促成与刘备的合作;而赢了袁绍的曹操同样会积极促成与刘备的合作。
刘备便可以真正的登上台面,与袁绍和曹操同台竞技。
刘肃和刘始对视一眼,担忧未减:“玄德,我知你骁勇善战,但鲜于辅等人也非善类,能否大概给我二人说说,你要如何征讨诸郡?”
刘备笑了笑,谢倚凭几,举目示意诸葛亮。
诸葛亮羽扇轻摇,报出了一连串的数据:“广阳郡虽然是郡,但五城户口仅有万余,即便算上隐瞒的户口,阎柔能养的兵马最多两千;代郡胡汉混杂,地广人稀,且又以乌桓势力为主导,鲜于辅在代郡只是依附而存,能养的兵马同样不会超过两千;渔阳的户口相对较多,但也不会超过三万,王松能养的兵马最多五千。”
“三人加起来都不到一万步骑,且又互不统属,想要各个击破,又有何难?至于上谷乌桓难楼以及三郡乌桓蹋顿,不过四个插标卖首之徒,纵有十万人南下,亦只是一群土鸡瓦犬罢了。”
今天凑个吉利,5更吧。明天萎一天
第103章 事后诸葛亮谋六郡,汉风昭烈谁敌手
刘肃和刘始二人听得目瞪口呆。
诸葛亮来涿县不过数日,竟已将广阳、代郡、渔阳三郡的胡汉势力了然于胸?
原来,刘肃故意抛出阎柔、鲜于辅、王松及乌桓诸王间的错综关系,本来是想令刘备知难而退,岂料诸葛亮所知比刘肃更为详实!
刘肃不知道的是:早在刘备去黎阳时,诸葛亮就已经在着手准备幽州事宜,更有简雍预先入幽州联络鲜于辅、阎柔。
诸葛亮看似只在涿县几日,实则谋划已有数月。
趁着二人惊魂未定,庞统又补了一句更狠的:“孔明虽然年少,但已两度用兵。首战便以练了不到半年的新兵二百人,击败了曹操麾下中郎将王忠和司空长史刘岱的两千人,一战擒双将,尽降其众;次役又以步骑一千五百余人击败了袁谭麾下平原国功曹华彦的五千步骑,再擒贼首,降其全师!”
刘肃和刘始震骇莫名。
二百破两千,擒双将,降其众;一千五破五千,擒贼首,降全师!
这是人能打出来的战绩?
诸葛亮,还不到二十啊!
未等二人开口,诸葛亮又郑重纠正:“士元此言差矣。首战擒双将之功,实属左将军司马关羽。若非关司马单骑突入两千军阵,先擒王忠,后捉刘岱,亮焉能侥幸取胜?且当时除二百新兵外,尚有三百青壮民夫擂鼓助威!华彦之败,擒敌降众之功亦非亮一人所有,皆赖左将军司马关羽、主簿张飞、中郎将黄忠、骑兵都督赵云。彼四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若无其威,亮纵能谋算,亦难生擒华彦、尽降其众!”
诸葛亮不纠正还好,这一纠正,刘肃和刘始更惊骇了。
单骑突入两千军阵?
三百民夫擂鼓助威?
四位万夫不当之勇?
每个词刘肃和刘始都听得懂,可跟其他的词一组合后,刘肃和刘始便听不懂了。
刘肃和刘始很想对诸葛亮和庞统来一句:人言否?(你听这说的是人话吗)
“咳咳——”
刘备轻咳,打断孔明、士元“细节之辩”,宏声道:
“诸葛军师,庞长史,细节之处无须多虑!能克敌制胜,全赖文武同心!运筹帷幄之功,冲锋陷阵之劳,皆不可没!”
随后。
刘备又转向犹自呆滞的刘肃刘始:“二位叔父不必担忧,我既然敢征讨幽州六郡,便有征讨六郡的底气。当务之急,乃是尽快安顿好随我北上的数万士民,早日实施屯田,以免误了秋种。”
刘肃和刘始这才从呆滞中缓过神来,皆不由赞叹了一声:“后生可畏啊!”
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士子,两战两胜,还都打出了匪夷所思的战绩,这在刘肃和刘始的五十余年人生阅历中,闻所未闻。
至此,二人心中忧虑尽去。
身为涿县刘氏长辈,虽无刘备那般豪情,但始终为族人计长远。
如今坦途已在眼前,族人若能全力襄助刘备,必能立下功名,再耀门楣!
在得到了刘肃和刘始的肯定答复后,刘备便又派人将刘肃和刘始送至别院安歇。
厅中只余刘备与孔明、庞统畅快笑声。
“恭喜将军!有涿县的刘氏族人相助,我等便能在最短时间内安顿好数万士民,定能赶在秋种前将完成宿麦的种植。”诸葛亮语气兴奋。
宿麦即冬小麦,因为需要隔年才能成熟,故而称之为宿麦。
《四民月令》便系统的记载有宿麦播种、施肥、收割等农事安排,其中“凡种宿麦,薄田宜早,肥田宜晚“的技术也延续了千年。
或许因前世北伐饱尝粮匮之苦,重生后的诸葛亮对粮食极为敏锐——或以智谋筹粮,或力推屯田自给。
眼下正值八月秋种,若迟至九月中,便只能播种些勉强充饥的救荒作物了。
数万士民肯跟着刘备北上,那是信任刘备,若刘备不能解决数万士民的温饱问题,那便是愧对了数万士民的信任。
如今这燃眉之急解决了,刘备的心头也是愉悦。
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也为了给涿县刘氏再扬名,翌日一早,刘备便准备了祭祖之物,要亲回楼桑村祭祖。
黄忠赵云二将各引三百骑兵开路,刘备则邀刘肃和刘始同乘郡守车驾。
随行的几位涿县刘氏青年,皆背弓持枪,策马护于车驾左右。
能否冲锋陷阵无关紧要,这鲜衣怒马的排场,正是少年扬名之时!
见此情形,涿县士民百态丛生:有欢喜,有艳羡,有懊悔,更有人长吁短叹。
尤其那曾因刘始家道中落而退婚之家,此刻悔青了肠子。
看刘备这番声势,涿县刘氏必兴!
而能与刘备同车并坐的刘始,又岂会缺少富贵?
楼桑村距县城仅十余里,车马疾驰,转瞬即至。
六百铁骑奔腾开道,威势所至,楼桑村霎时鸦雀无声,纵使往日顽童也躲藏无踪。
直至同去涿县归来的青年们高呼“左将军回乡祭祖”,村民们方敢探头观望。
见青年们昂然骑在刘备所赠骏马上,炫耀着弓枪和骏马,众人终放下心来,纷纷涌上前抚摸查看,眼中充满羡慕。
得知缘由,未能同行的刘氏青年捶胸顿足,眼红不已。
“左将军到村口了!还围着我们作甚?”
不知谁喊了一声,众青年如梦初醒,呼朋唤友,直奔村口方向。
村口。
骑士分列如林,车驾缓缓驶入。
车帘轻启,刘备英武的面容清晰映入眼帘。
“左将军当真英姿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