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诸葛亮利用不满二十的年龄优势,以“狂生”的身份在高唐摆下辩台:能辩赢诸葛亮的,可以任意取走三卷藏书;不能辩赢诸葛亮的,得给诸葛亮当三个月的属吏。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三卷藏书的丰厚奖励,令众士子眼馋得紧。
兼之诸葛亮的年龄太具有迷惑性了。
谁又能想到,一个不满二十的士子,实际上是个活了五十余岁的老登?还是个当了丞相的老登?
诸葛亮与众士子辩论,犹如老叟戏顽童。
再自诩天才的士子见了诸葛亮都得诚服。
所谓天才,只是见诸葛亮的门槛!
更绝的是:诸葛亮认为一个一个的辩论太费时间,竟然让在场数十个士子同时参与辩论,上演了一场“舌战群儒”的好戏。
一时之间。
诸葛亮的名望亦是与日俱增。
有机灵的士子瞧出了机会,明知辩不过诸葛亮依旧要与诸葛亮辩论,只为输了后能给诸葛亮当属吏!
现在是属吏。
将来呢?
进步的蹊径摆在眼前,岂能让其擦肩而过?
而有了众士子的加入,诸葛亮可以将繁琐如“监督”、“复查”等基础性工作都分出去。
草创阶段,诸事简单,只需要众士子严格遵守诸葛亮制定的流程和规范,就可让诸事无虞。
既不会要求太高而让士子无所适从,又能让士子增加政务处理的经验。
一举两得。
有专业的掌舵者在,团队分散的力量就能凝聚在一起,向同一个方向使力。
以前的刘备虽然能凝聚团队分散的力量,但不知道往哪个方向使力,故而空有力量而无法守住基业。
但现在有了诸葛亮这个专业的掌舵者,刘备能清晰的明白这股由众人凝聚的力量应该往哪个方向使力。
由于高唐的动静太大。
被袁谭留在平原名为配合视为监督的华彦坐不住了。
刘备还没暂代平原相,就已经搅得平原诸县的官吏士民不受掌控了;一旦刘备暂代了平原相,平原诸县的官吏士民谁还听华彦的?
刚开始的时候。
华彦断定刘备会带着数万士民入平原县,甚至还制定了“合理合情”的瓜分刘备那数万士民的计划。
为此华彦还与平原县的大姓暗中有约定且提前向大姓收了好处,结果刘备压根就不去平原县而是直接留在了高唐,还让数万士民入了高唐县的籍!
兼之陈震又被刘备举荐为高唐令,且高唐诸吏或有升迁或有钱帛奖励,士民又慕藏书而对刘备趋之如骛。
以至于整个高唐县,直接独立于平原国诸县,变成只听刘备的了。
就连华彦的信使入高唐县,都得三审五查!
下意识的,华彦想到了袁谭那句“我只让左将军在平原暂代一年,平原的官吏士民又岂会被左将军拉拢?”,不由叹息。
一年?
真要让刘备暂代平原相,别说一年了,三个月都能让平原诸县唯刘备马首是瞻!
使君啊,你这是引虎入室啊!
想归想,华彦并未给袁谭去信。
虽然没有王脩等人的才德但能受袁谭器重和信任,华彦的倚仗是出色的察言观色技巧。
袁谭现在对刘备敬慕有加且又想利用刘备来达成打压袁尚的目的,不会听华彦的劝谏。
华彦亦非喜欢直谏的贤臣!
忠言逆耳。
华彦可不想因为直谏而被袁谭厌恶。
念及此。
华彦决定亲自走一趟高唐。
而为了不引起刘备的怀疑,华彦还准备了厚礼,以示对刘备的“敬慕”。
得知华彦携礼而来,诸葛亮瞬间有了判断:“华彦素无德行又善于见风使舵,而今向左将军示好,定非真心。”
刘备深以为然:“我亦知此人定非真心。但华彦是平原国的功曹,总揽平原国的诸县任免,可结交不可得罪,以免坏了大事。”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君子爱惜羽毛,小人无所顾忌。
昔日左丰构陷卢植的往事犹在眼前,刘备不得不谨慎。
一个携礼有备而来,一个不愿得罪小人。
华彦与刘备的会面,显得格外和谐。
席间欢声笑语,犹如故友重逢一般。
“左将军豪气,乃华某平生仅见。”酒水下肚,华彦舌头打着颤。
刘备笑容挂在脸上,和煦如风:“华功曹海量,我自叹不如。”
“论喝酒,华某还没怕过谁!”华彦大笑,语气颇有自得。
半醉半醒间,华彦又眯着眼睛,故作“奇怪”:“早在左将军派人入临淄见袁使君时,袁使君就派人去了黎阳,将左将军北上诸事据实相告。本以为大将军会欣然来迎,不曾想大将军至今仍未派人来迎接左将军。甚为奇怪!”
“或许是大将军军务繁忙,无暇顾及。”刘备不知华彦用意,平淡的接过话头,又举目示意诸葛亮了。
诸葛亮会意,轻摇羽扇,迷惑人的假设张口即来:“或许是大将军不喜袁刺史,亦或者有人不愿意大将军得知左将军北上。”
华彦眉头挑了挑,佯怒道:“应该是袁尚那厮,从中作梗!左将军不用担心,若大将军不派人来迎接左将军,左将军就留在平原暂代平原相,何必去受袁尚的恶气!”
借着酒劲。
华彦或是发泄不满,或是点评诸人,或是自诩才智,看似东一句西一句,实则饱含挑拨之意。
【看来华彦这厮,不太喜欢我留在平原国啊。】
刘备猜出了华彦的真实想法。
在高唐县暂住的刘备,营造的声势太大,颇有喧宾夺主的味道,让华彦感受到了威胁,而华彦又不敢明着让刘备离开平原国,故而仗着酒劲一个劲儿的挑拨,想让刘备与袁尚起冲突。
昨天出躺远门,竟然中招了。都2025了竟然还有流感。我去睡个觉,第二更晚点再更
第65章 刘备以直报怨,白马之战有了结果
【华彦看似聪明,实则目光狭隘。袁谭用此狭隘之人为功曹,又焉能令贤士相随?为君者,当亲贤臣,远小人。若无鲸吞天下的器量,又如何能与天下英雄相争?】
诸葛亮的眼中闪过几分鄙夷。
平原华氏虽然出了个有三公德才的华歆,但与华彦相比,乃云泥之别:华歆为云,华彦为泥。
对付君子有对付君子的方法。
对付小人有对付小人的手段。
诸葛亮故意假借酒劲“提醒”刘备:应赠厚礼与华彦,以示感谢华彦在平原国的照顾之情。
刘备会意,令人将厚礼呈上。
道:“我本欲返回涿郡,又因这数万士民水土不服而不得不暂居平原国,这段时间对华功曹又多有叨扰,实感不安。一些薄礼,不成敬意。”
华彦刚想婉拒,但在看到刘备赠送的厚礼是一大箱的金银钱币时,婉拒直接变成了“恭敬不如从命”。
对付一向贪婪的华彦,没有什么比直接赠送金银钱币更有效的了。
得了刘备的厚礼,华彦的态度瞬间有了转变,不再明里暗里的挑拨离间,而是拍着胸口表示:“左将军若有所需,华某定会竭力。”
到了席终时。
华彦还向刘备透露了个隐秘的情报:“大将军至今仍未派人来迎接左将军,只因沮授对左将军抱有敌意,认为左将军入河北,乃是曹操诡计,不可不防。”
“我与沮授素不相识,又无仇怨,沮授为何要谗言害我?”刘备不知华彦透露的情报真假,蹙眉而问。
华彦冷笑一声,语气中有对沮授的嘲讽:“左将军莫要多想。沮授自恃才智,又视河北众士为蝼蚁,是只疯狗,逮谁都咬。”
言下之意:不是沮授要专门针对刘备,而是沮授看谁都是一副看奸臣的模样,刘备不是第一个被咬的。
闻言。
刘备不由蹙眉。
沮授在袁绍麾下监统内外、威震三军,被沮授盯上,又会平添变数。
“军师。”刘备看向诸葛亮,面有询问。
见刘备烦忧,诸葛亮摇扇轻笑:“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将军何不派人前往黎阳给大将军送信,具言奉衣带诏讨贼诸事?”
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的不同在于:
前者更侧重于个人善意,即便你对我有怨恨,我对你依旧报以无条件的宽容。
后者更侧重于社会规则,即便你对我有怨恨,我为了顾全大局会以正直、公正的态度回应,既不纵容恶性又不刻意复仇。
换成刘备的角度就是:虽然大将军因为沮授的话而怀疑我,但我不在乎,我只在乎能否与大将军齐力讨贼。
此信一送,不论沮授对刘备有多大的敌意,袁绍都能感受到刘备的“真诚”,只要袁绍感受到了刘备的“真诚”,沮授对刘备再有敌意都无济于事。
“军师英明!”
刘备眉头舒展,笑道:
“沮授虽有大才,但为人刚烈而不能与众士和睦,久必为河北众士所厌恶。而今我以直报怨,若沮授再对我抱有敌意,与沮授不和睦者定会为我辩驳。”
而有了沮授作比较,刘备对诸葛亮更为赞赏。
自诸葛亮千里来投,不论是与诸葛亮一并来的庞统、徐庶、黄忠,还是刘备的旧部关羽、张飞、简雍、孙乾、糜竺兄弟,以及后加入的曹宣、陈震等人,都对诸葛亮诚服。
一个团队,最忌内斗。
沮授虽有大才,但不能和睦众士,可为谋士而不能为谋主,否则众士内斗,久必为大患。
诸葛亮则不同,既有大才,又能和睦众士,在刘备麾下是当之无愧的谋主。
当即。
刘备令人取来笔墨,致信袁绍,又请华彦派人快马加鞭的将信送往黎阳大营。
高唐到黎阳数百里,沿途又有关卡。
若刘备派人送信,不知要耽误多少日;而请华彦派人送信,则可走驿站换马,最快一日余就能送达。
华彦得了刘备一大箱子的金银钱币,又见刘备信中内容又旨在提醒袁绍,当即许诺:“最多两日,此信定可送到大将军手中!左将军以直报怨,沮授那条疯狗,定会闻信羞惭。“
为表诚意,华彦不仅安排了快马替刘备送信,还单独以袁谭的名义给一向亲近袁谭的辛评致信,让辛评在袁绍面前替刘备美言。
而在这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