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曹仁的担忧,曹操再次大笑:“子孝多虑了。”
“虽然文若、奉孝等人,皆言孤能击败本初,但本初兵力强盛远胜于孤,文武欲投本初者,又不知凡几。”
“诸葛亮才智过人,能料大局,不杀刘岱、王忠,又密告袁绍欲袭白马,观其用意,乃是不希望孤被袁绍击败。”
“只有孤赢了袁绍,刘备才有机会崛起于河北,成为孤的大患;反之,孤若被袁绍击败,刘备在河北自身难保,又何谈成为孤的大患?”
“孤与刘备,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抛开私德不提,曹操军事才能在汉末三国是第一线的。
单论军事才能,能与曹操一较高低的,只有诸葛亮能相比了。
一部三国演义,半部曹操,半部诸葛亮,并非是在夸大其词。
曹操是个很精明的人。
在与诸葛亮的短暂交锋中,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因时而变,增加利益、降低风险。
曹仁没有再问,而是低头琢磨曹操的话。
想要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不能只有勇略,还需要更高层次的能力:大局观!
庸者谋事,智者谋局,谋局者,方成大器。
另一边。
诸葛亮在曹操引骑离开后,迅速撤回了部署在左右茂林的白毦兵。
在与狭道另一端的白毦兵汇合后,又下令搬运乱石在道口处设置障碍,以防夜间宿营时,曹操又去而复返。
刘备的家底不多,小心无大错。
诸葛亮不能为了人前显圣就疏忽大意。
帐外,夜色昏暗。
帐中,烛光明亮。
诸葛亮提笔研磨,将与曹操的交锋过程及结果,记录在案。
头一回跟曹操正面交锋,这是非常珍贵的经验案例。
记录在案,闲时分析,有助于诸葛亮完善对付曹操的良策。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明亮的烛光引起了关羽的注意。
“军师,切不可操劳过甚。”
关羽语气恭谨,言语中有关怀有不忍。
诸葛亮太勤勉了!
勤勉到关羽都看不下去了。
关羽其实一直都有个疑惑,那就是诸葛亮为何能为自家大哥勤勉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关羽亦曾询问过诸葛亮。
但每次诸葛亮都笑而不答。
重回十八岁,过于玄学。
有时候连诸葛亮自己个儿都在怀疑:到底是重回十八岁,还是大梦一生?
听到关羽的关切声,诸葛亮笔头不停、头也不抬地道:“关司马白日还需统兵,可早些休憩,不可劳累。亮忙完手头事务,自会休憩。”
看着诸葛亮专注的眼神,关羽暗叹一声,退到了帐外。
但关羽并未离开,而是持刀立在帐外,为诸葛亮宿卫。
直到四更天帐内的烛火熄灭,关羽这才返回临近的帐中小憩,将宿卫的军务交与旁人。
翌日一早。
关羽自小憩中醒来,刚要例行巡营,却又惊见诸葛亮已经巡了一半的营了。
“军师昨夜四更才睡,怎今日又早起?若是睡少了,是很容易犯病的。”关羽语气担忧。
诸葛亮不由惊讶:“关司马怎知亮四更才睡?”
关羽顿时语噎。
总不能跟诸葛亮说:昨晚等到诸葛亮熄灯入睡后才离开?
“关某是听宿卫的军士说的。”关羽胡诌了个理由掩饰。
诸葛亮没有多想,道:“亮为主将,二百将士性命皆系于一身,亮不可不察。关司马勿忧,亮尚年轻,偶尔少睡,无大碍的。”
“亮方才巡营,观将士多有疲惫之态,应是连日行军劳累所致,兼之昨夜与曹操交锋而未能休息好,可延后一个时辰再出发。”
见诸葛亮要延后一个时辰出发,关羽忙道:“既如此,军师亦可先回帐休憩。等到了时辰,关某再来请命。”
未等诸葛亮开口,关羽就吩咐左右跟着的白毦兵:“你二人速送军师回帐休憩,不得有人惊扰!”
诸葛亮没有拒绝关羽的好意,执扇请道:“有劳关司马了。”
怕诸葛亮又回帐中处理军务,关羽又在诸葛亮回帐后偷偷跑回,悄悄撩开了门帘,直看到诸葛亮在床榻酣睡后,关羽才暗暗松了一口气。
“军师太勤勉了。”
“等见了大哥,定要让大哥多劝几回。”
“虽然军师年轻,但若经常少睡,亦会折损寿命。”
求月票
第51章 诸葛亮是个不折不扣的融资高手
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诸葛亮因势利导,再次将曹操和袁绍的矛盾变成主要矛盾,而曹操与刘备的矛盾变为次要矛盾;且让曹操和刘备之间,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虽然曹操不能再挟持刘备家眷而让关羽临阵效命,但诸葛亮提前将袁绍欲夺白马的情报密告曹操,亦让曹操在应对上抢了先机。
白马之战不会因为关羽的缺失而变数大增。
同样。
刘备入河北虽然久必为曹操的大患,但在袁绍未败前,不愿甘居人下的刘备依旧是曹操可以信任的天然盟友。
十余日后。
诸葛亮和关羽在琅琊国的开阳境内,追上了携民北上的刘备。
刘备带着士民,沿着沂水北上,日行十余里,走了三十余日才堪堪抵达。
[注:前文(
“军师一路辛苦了。“
刘备握住诸葛亮的手。
这月余里,刘备亦曾派遣斥候打探小沛方向的动静。
诸葛亮在与曹操争锋后,亦提前派了斥候向刘备报平安。
得知刘岱、王忠被诸葛亮和关羽击败,刘备万分欣喜;得知曹将复至,刘备又担忧不已;得知曹操退去,刘备又感慨连连。
此刻,万千思绪化为一言。
诸葛亮感受到刘备的真诚关切,笑道:“亮这点劳累,又岂敢与左将军携民北上的辛苦相提并论?”
刘备又引众人相见,众人皆是欣喜而笑。
“为何不见士元、公祐、汉升三人?”
诸葛亮扫了一眼众人,没见到庞统、孙乾和黄忠的身影,不由疑惑。
刘备笑道:“军师勿忧。我已令三人先行出使青州见袁谭去了。”
诸葛亮这才得知原委。
原来刘备得知曹将复至,既担心诸葛亮和关羽无法在小沛拖太久,又担心曹将抵达琅琊国后督臧霸阻拦。
庞统见刘备汤饭不思,遂向刘备献策,自荐出使青州,请袁谭发兵接应。
袁谭曾被刘备举为茂才,兼之刘备携民北上早已闹得沸沸扬扬。
故而庞统认为:不论是假借举荐之情拉拢刘备为助力,还是为壮声势争取民心和士望,只要袁谭不傻,定会亲率步骑迎接刘备。
“士元既已献策,又何必亲自前往,将军怎不阻拦?”
诸葛亮隐有担忧,每每想到记忆中庞统中流矢而亡,诸葛亮就深以为憾。
一旁的徐庶道:“孔明误会将军了。将军并非不阻拦,而是士元以‘孔明尚且不顾自身安危,我又岂能贪生惧死’为由,执意要亲往。将军只能答应。”
刘备不由一叹:“士元秉性,外温内刚,若是强加阻拦,士元或会寒心。军师勿忧,我已遣汉升和公祐跟随协助,定无大碍。”
庞统都拿诸葛亮举例了,刘备又如何拦得住?
都是军师中郎将,总不能诸葛亮可以舍命断后,庞统就是个贪生怕死的?
闻言。
诸葛亮顿知是自己误会了刘备,忙致歉道:“亮一时心急,误会了将军,还请将军见谅。”
刘备不以为意:“此皆小事。军师莫要介怀。”
叙聊间。
诸葛亮又问及东海昌豨。
刘备道:“我本有意邀请昌豨一同北上,但昌豨怕我不能在河北立足,不愿离开东海。只是许诺,来日我若再据徐州,定会举兵相助。”
虽然刘备声望也不低,魅力又高,但身逢乱世,以苟全性命为重。
即便是刘备也无能轻易让人纳头就拜。
刘备现在基业未立,北方的世家豪强又大抵支持袁绍,兼之袁绍强而曹操弱,天下大势的优势在于袁绍。
昌豨看不到刘备在北方立足的未来,有此抉择,不足为奇。
“可惜了。”
诸葛亮不由暗暗一叹。
若昌豨肯跟着刘备北上,挑其精锐为用,刘备立足北方又能平添三分优势。
叹归叹,诸葛亮并未因此而纠结太多。
诸葛亮又取出曹操的书信,道:“曹操有书信让亮转交。”
扫了一眼信中内容,刘备不由哼了一声:“曹操前据而后恭,思之令人发笑。若非军师以智略震慑曹操,曹操又岂会善罢甘休?我与数万士民能免于曹操的兵祸,军师功不可没。”
诸葛亮轻摇羽扇,笑道:“将军可派人将此信,送与臧霸。请臧霸赞助些许粮草、军械、青壮,亦或者能战老卒。”
刘备一愣,随即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