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第100节

  其余众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的心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昔日袁绍以非常手段夺取韩馥的冀州,如今自己也陷入了与韩馥相似的窘境。

  袁绍将颜良、文丑调给刘备当副将并对其倚重,亦是用以制衡审配等人的一种手段。

  至于此举能否成功,则另当别论。

  而在另一边,牵招奉令来寻刘备。

  得知牵招到来的消息,刘备大喜过望。

  自少年时与牵招志趣相投、引为刎颈之交后,因时局动荡,两人相见次数极少。

  上次会面已是十年前牵招护送恩师乐隐灵柩还乡之时。

  后来幽州、冀州战乱频发,刘备又辗转去了徐州,而牵招被袁绍征辟为从事,二人便再无相见机会。

  此刻故友重逢,刘备难以抑制激动之情,一听说牵招到了营门,立刻策马疾驰前往。

  见到营门口那熟悉的身影,刘备放声大笑:“子经,别来无恙乎!”

  牵招同样满怀激动,笑着回应:“玄德,十载不见,你的风采更胜往昔啊!”

  刘备翻身下马,叙说旧谊:“我此前两度来邺城,都没能见到子经,深以为憾。昨夜梦见喜鹊绕枝鸣叫,料想应有喜事临门,子经今日归来,正应验了此梦!”

  牵招感慨道:“我也早听说玄德到了河北,前番我从并州回到邺城时,你已去了涿郡,以致未能相见。今日重逢,定要与你大碗饮酒,畅叙别情!”

  刘备开怀大笑:“巧了!我近日刚得佳酿,正愁无人共饮。今夜便与你子经一醉方休!”

  说罢,刘备携着牵招的右臂走入营帐,又下令手下准备酒宴。

  酒至半酣。

  牵招又言及正事:“此番来寻玄德,另有要事。黑山贼张燕与公孙瓒之子公孙续,号兵十万,侵扰诸县,欲为公孙瓒报仇!大将军令玄德率麾下新卒万人前往常山国屯田,以防张燕、公孙续之乱。”

  “咦?”刘备闻言动容:“伯珪兄之子,竟也在黑山?”

  公孙瓒当年杀刘虞一事让当时的刘备处境尴尬:帮刘虞旧部讨伐公孙瓒,有违与公孙瓒的朋友之谊;帮公孙瓒去打刘虞旧部,刘备又自觉有悖仁义。

  当时若非与公孙瓒结盟的陶谦以四千丹阳兵为酬请刘备守小沛,刘备借以脱身,否则都得在河北陷入两难。

  公孙瓒昔日所为,刘备不好评判对错;但对公孙瓒之子,刘备实不愿与之兵戈相见。

  见刘备面有难色,牵招劝道:“玄德,我知你与公孙瓒有旧谊,然而张燕和公孙续此时出兵,会令常山国乃至整个冀州都陷入战乱。冀州士民饱受战火之苦,十室七空,千疮百孔,实在是经不起战乱了。还望玄德能以士民为念。”

  刘备没有立即答复,而是让人去请诸葛亮,转对牵招道:“子经稍待。屯田常山非同小可,容我先行与军师商议。”

  见状,牵招亦不再问。

  片刻后。

  诸葛亮持扇入内,见牵招与刘备同席,心中已有几分揣度,近前问礼:“将军唤亮,可有要事?”

  刘备点了点头,先是向诸葛亮介绍了刎颈之交牵招,后又将牵招的来意据实相告。

  “竟有如此好事?”诸葛亮轻摇羽扇,嘴角微露笑意。

  刘备闻言而叹:“军师有所不知,那公孙续乃我故友公孙伯珪之子,我若伤他,愧对故友。”

  诸葛亮笑道:“将军不想伤故友之子,又有何难?可擒而纵之!若其顽固,便七擒七纵。七纵之后,公孙续又岂会再与将军为敌?亮所言好事,指的是黑山诸帅麾下那十余万的百姓!若能得黑山诸帅效力,何愁南灭曹操,匡正汉室?”

  刘备忧思道:“军师所言,我方才也考虑过。然而黑山那十余万百姓自黄巾乱时便在山中,如今已近二十年。黑山诸帅又常扰诸县而屡遭大将军征讨,彼此积怨颇深。而今我又为大将军办事,黑山诸帅又岂肯轻易归顺?”

  诸葛亮摇了摇头,分析道:“正因为黑山十余万百姓藏于山中近二十年,将军才有施以仁义的机会,天下苦战已久,黑山百姓亦然。将军若以诚心相待,黑山诸帅又岂会固执敌意?更何况,屯田常山提防张燕、公孙续,较在邺城南下袭扰曹操更为有利。亮正愁无由推卸南袭之责,这献策之人,亦当受将军谢礼啊。”

  牵招插了句嘴:“大将军本欲遣逢纪往常山,逢纪推辞,转而举荐玄德,郭图等人与之争吵,审配又自请南下袭扰曹操以保逢纪,田丰则力荐玄德。最终大将军定夺,由玄德赴常山,审配、逢纪负责南下。”

  闻言,诸葛亮面露了然,不由嗤笑:“本该齐心协力的时候,却还要纵士相争。大将军已老,不复当初。若大将军真敢与曹操争锋东武阳,亮料其必会再为曹操所败。将军应早作打算,趁此良机,先定黑山诸帅,以立民望!”

  3更求票

第154章 诸葛亮釜底抽薪,曹操的好大孙没了

  诸葛亮的意图很明确:利用袁绍的钱粮、军械、马匹及其名号招募训练新兵,但绝不会把这股力量轻易投入与曹操的厮杀。

  如今机会正好!

  袁绍主动让刘备去常山屯田,直接避免了与曹操的直接冲突。

  而谋划去常山屯田,诸葛亮又不禁想到在五丈原的屯田往事。

  那时屯田方有成效,性命却已走到尽头;如今他还未满二十,拥有充足的时间。

  屯田,修甲、积粮、练兵.

  当前最为紧要的,是借助袁绍的资源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至于南下袭扰曹操的作战,交给袁绍的旧部即可;袁绍欲与曹操在东武阳决战一事,则完全不在诸葛亮的考虑范围内。

  不作死就不会死。

  诸葛亮认为,袁绍若能忍一时之气,重拾昔日雄风,或还能与曹操一争高下;若执意与曹操争一时长短再遭败绩,其心气必将彻底溃散。

  诸葛亮不是田丰,不会去阻止袁绍作死,但在袁绍作死前,诸葛亮会尽可能的为刘备攫取资源!

  而前往常山屯田,正是当前局势下刘备获取资源的最佳途径

  无论是战阵经验丰富的黑山军诸帅,还是渴望安定的黑山百姓,若能将其归附刘备麾下,必将成为不逊于幽州的根基基业!

  即便是现在,幽州七郡在籍汉民总计也不才二十余万人。

  乱世中,什么最宝贵?

  是人!

  有了人,才谈得上安定万民、开创未来;没人,匡扶汉室便是一句空谈。

  正如诸葛亮与田丰辩论时所言:社稷之根本在‘道’而不在‘器’!道者,人心也。人心不灭,则社稷根本永存。

  刘备还在深思。

  牵招却已震撼不已。

  张燕和公孙续侵扰诸县,诸葛亮想的是直接将黑山诸帅及其麾下百姓全部收服,以立民望;牵招想的仅仅只是屯兵震慑,以免冀州士民再受战火。

  高下立判。

  牵招许久未返回邺城,不知道如今的诸葛亮在邺城的名头,亦不知道诸葛亮过往功绩,遂将目光看向刘备,面有询问之意。

  “子经乃我刎颈之交,我便实话实说了。”刘备也自诸葛亮的分析中领会到了要义,转对牵招道:“我欲成大事,立大业,子经可愿助我?”

  牵招心头震惊更甚。

  其实在方才刘备与诸葛亮的谈话中,牵招就隐约听出了不对劲,但由不敢肯定。

  而此刻,刘备直言大志,证实了牵招的猜测。

  “那大将军.”牵招是袁绍征辟的从事,对牵招有恩义而无仇怨,即便是刘备相邀,牵招亦不免迟疑。

  牵招为人最重恩义。

  昔年十常侍之乱,何苗、乐隐被害,牵招与乐隐门生史路等人,冒着生命危险收敛乐隐尸身,载其还乡。中途遇到山贼截道,史路等人四散逃走,唯有牵招垂泪恳求,最后连山贼都被牵招的义气感动,放其离去。

  可见一斑。

  刘备亦知牵招为人,故而也不愿欺瞒牵招,如实道:“我并非要让子经弃大将军而助我,而今我与大将军皆是为了辅佐天子、安定万民,子经只需在职责范围内助我即可。至于今后,若我与大将军起了冲突,我必不会让子经为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刘备当年便因公孙瓒和刘虞起冲突而陷入两难之境,最终不得不选择逃避,自然不愿因此而让牵招为难。

  若是旁人,刘备必不会说得如此直白;但眼前之人是牵招,刘备不愿刻意隐瞒。

  牵招暗暗松了口气:玄德还是当初那个重情义的玄德。

  遂又道:“若是职责范围内,我定会竭力以助玄德!我虽不懂天下大势会如何演变,但却深知大势洪流不可逆改,即便强如公孙瓒亦是自焚于易京,倘若大将军最终为大势洪流所吞,还请玄德能看今日恩义护其一脉。届时,我亦愿与玄德共图大业。”

  刘备大喜,握着牵招的手道:“有子经这话,我便放心了。”

  牵招的想法跟田丰相似:只要袁绍还在,便不可能另投新主,哪怕是刎颈之交刘备也不行;袁绍若不在了,只要刘备能善待袁绍的子嗣旧部,便可投效刘备。

  无关乎立场和情谊,而是重义之人恪守的道理。

  得了牵招的答复,又有诸葛亮分析了去常山国屯田的利弊,刘备不再疑虑,转对诸葛亮道:“营中新卒前往常山国屯田诸事,就交由军师了。我与子经十年未见,今日定要饮个痛快。”

  诸葛亮会意,起身作辞,不再打扰刘备与牵招的叙旧。

  离了刘备的营帐后,诸葛亮便召来了关羽、颜良、文丑、焦触、张南,传达袁绍的军令。

  颜良、文丑还好,二将本就是奉命当刘备的副将,刘备被调去何处,颜良、文丑就得跟去何处。

  焦触、张南二将则是面色有异,但碍于颜良、文丑在侧,二将又不便明言。

  诸葛亮洞明二将想法,直接吩咐道:“焦将军和张将军可去寻袁刺史,听闻袁刺史之妻乃中山人氏,何不携妻回中山祭祖?”

  虽然袁熙当了幽州刺史,但袁熙之妻甄宓并未跟着袁熙去涿郡,而是留在了邺城侍奉刘夫人。

  亦可以说,将甄宓留在邺城,亦是刘夫人替袁尚约束袁熙的手段之一,避免袁熙在外生出了不该有的心思。

  让袁熙携妻回中山祭祖,诸葛亮是存有想法的。

  若甄宓没有留在邺城,曹丕便得不到甄宓,得不到甄宓的曹丕,自然就生不出曹叡了。

  釜底抽薪,直接先将曹操孙子中最懂权谋的曹叡扼杀在娘胎中。

  同时,此计还能避免将来袁熙因甄宓受制于袁尚而被迫与刘备反目。

  再者,中山甄氏乃河北巨富,刘备率军在常山屯田,与刘备关系紧密的袁熙,岂能不促使甄氏提供“力所能及”的钱粮相助?

  让袁熙携妻回中山祭祖的意义远大于其本身。

  焦触、张南一听,顿时明白了诸葛亮的用意:袁熙要回中山祭祖,焦触、张南自然可以顺理成章地随行!至于到时候是去中山还是去常山,便是另一回事了。

  4更来啦

第155章 不是空手套白狼,是诸葛亮计筹钱粮

  得了授意的焦触、张南匆匆来寻袁熙,禀报了刘备即将前往常山国屯田的消息。

  袁熙一听,登时急了:左将军若是去了常山国屯田,我岂不是又要返回幽州?

  这次来邺城,袁熙不仅没捞到什么好处,还被袁尚和刘夫人时不时的敲打,为了替刘备打探袁尚的机密事,袁熙可谓是忍辱负重,天天对袁尚或刘夫人点头哈腰。

  外人眼中:袁熙是大将军之子、幽州刺史,还娶了个才貌双绝且家财万贯的甄氏女,可谓是人生赢家!

  其中心酸却唯有自知:在袁尚跟前形同跟班,于刘夫人口中是“婢女所生”,娶了个才貌双绝的娇妻却一年到头都见不到,且这个娇妻还得时常受刘夫人使唤刁难,甚至于还会受到袁尚的觊觎,所谓的人生赢家不过是一个苦命婢女临终前的虚妄幻想罢了。

  有刘备在邺城,袁熙尚可倾诉苦闷,得些宽慰排遣。

  刘备若去了常山国,袁熙都没自信在邺城待上三天!

  堂堂一个幽州刺史,离开幽州都三个月了还赖在邺城不走,有何居心?

  “左将军可有要我代办之事?”袁熙强忍内心的焦灼,故作平静的询问焦触、张南二将。

  焦触不假思索:“诸葛军师嘱我二人前来转告,‘听闻袁刺史之妻乃中山人氏,何不携妻回中山祭祖’?”

  袁熙一听,顿时大喜。

首节 上一节 100/10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