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哥哥是高欢 第128节

  结果……

  没开心多久。

  杨钧遣人千里加急送来的前线军情同样也被送到了朝堂上。

  沃野镇上下皆反,兵锋指向怀朔,不过依旧有好消息,怀朔也会坚守。

  六镇中有四镇反叛,两镇坚守。

  太极殿内。

  胡太后虽然已经被放了出来,但宣光政变后,她对朝堂的掌控以及手中的权力早已大不如前。

  虽然也会来太极殿内听政,但充其量是个吉祥物。

  高阳王元雍站了出来,言辞犀利。

  “陛下!这两年,年年遭灾,今年非但蠕蠕南下劫掠,六镇中四镇造乱,此乃上天为我等降下的警示,是想要提醒陛下,朝中有妖孽作乱!”

  元乂怒而起身,呵斥道,“高阳王此言何意?”

  元雍只是冷笑,“大魏此前一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近两年却遭遇此天灾人祸,若不是朝中有妖孽,又岂会如此?我又没明言是何人,江阳王何必这般激动?”

  元乂极为恼怒,却无法反驳。

  偏偏时间点还真就对上了。

  他发动宣光政变夺权之后,天灾连连,今年又遭人祸。

  怎么他掌权之前,大环境那么好,他一掌权,大环境就立马急转直下?

  总不能说是大环境针对他吧?

  又或者说他才是影响大环境的那个人?

  元诩见状,连忙开口,“今日朝会,是为了商议解决之法。”

  “陈留公多次北上,熟知六镇事宜,不知可有退敌良策?”

  李崇叹了口气,若是早听他的给足赈济粮米,改镇为州,何至于此?

  但他自然不可能对着小皇帝说这样的话。

  而是开口道。

  “此事需慎重,当遣心腹大臣带军北上镇压叛军,六镇之民非中原之民,六镇之民人人皆兵,朝廷需以雷霆之势将其叛乱镇压,不能让其成气候,不然……祸患无穷。”

  元乂却将其打断。

  “陈留公怕是过虑了,哪有这般严重?”

  元诩连忙追问。

  “江阳王可有计策?”

  元乂躬身行礼道,“眼下已是九月,再有一月,塞北便会下起大雪,如今集结大军北上,到六镇最早也是冬月,岂有冒着风雪动兵的道理?”

  “六镇缺粮,难以为继,叛军纵使能熬过寒冬,只怕也是元气大伤!”

  “朝廷只需一道旨意,令肆州,恒州刺史把守要冲,使叛军无法南下劫掠。”

  “待到来年开春,冰雪消融,朝廷再派大军北上,届时,六镇叛军士气低迷,饥寒交迫,如何能战?大军平定叛乱便易如反掌!”

  元诩点点头,深以为然。

  李崇眼中忧虑加深,忍不住叹气。

  这些人没去过塞北,太过于小瞧六镇能够造成的破坏力。

  他提出计策,皇帝不采纳,他也没有任何办法。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这大魏朝堂之上,放眼望去尽皆妖孽。

  掌权的权臣只会为了争权夺利而争吵,小皇帝为了亲政夺权也是如此。

  难道?

  大魏真的要亡了吗?

  就在大魏朝堂上依旧在争吵不休的时候。

  十月。

  六镇造反的消息传到了陇西地区。

  莫折念生与其弟莫折天生二人,招揽部众,同样举兵造反!

  凉州。

  幢帅玉菩提等人,聚众扣押凉州刺史,同样举起反旗,跟着一同造反!

  整个大魏的西北,叛乱四起,真正的乱成了一锅粥!

第122章 武川求援

  正光四年,十月。

  塞北又开始刮起了呼啸的大风,今年的冬天注定难熬。

  武川面临的围困比怀朔还要严峻,柔玄、抚冥、怀荒三镇的叛军合流之后,一小部分选择南下,绝大多数选择往西边打。

  东三镇的叛军思路跟破六韩拔陵如出一辙。

  先裹挟民风彪悍,人人皆兵的六镇全部造反,六镇军民合流之后,再一同南下。

  毕竟同为六镇之民,都知道朝廷对待六镇有多么不公,又不存在差别对待。

  东三镇造反之势,如燎原之火一般。

  想来西边三镇也不会差到哪去?

  只不过……

  东三镇的叛军没有想到,刚到西三镇,就遇到了武川这块硬骨头。

  劝降失败后,尝试强攻,不但失败,还被贺拔家,宇文家的人率领自家部曲杀出,给了叛军一个下马威。

  武川也捍卫了自己六镇最勇武的名头!

  极大提振士气,稳定城中民心。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战果,主要还是东三镇互不相属,表面上是联军,但实际上各自为战,各怀鬼胎,都不想让自己的实力受损,最终就成了如今对峙的局面。

  武川城外。

  有数名骑兵策马奔腾到城门下。

  “快快接我上去!”

  守城士卒一看,原来是贺拔三兄弟之一的贺拔胜。

  城门自然是不敢开的,只能放下数个竹篮将其吊了上去。

  贺拔胜回城的消息很快便传开,他也一路来到镇将府邸内,愿意坚守的武川势力都在这边。

  武川也并非是人人愿意退回城内坚守,只不过贺拔家、独孤家、宇文家这些在武川名望很大且实力雄厚的豪族没有造反。

  所以武川镇将才能稳住军心。

  武川镇将名唤张博垚,跟征西将军张彝算是族亲,同样出自清河张氏。

  张博垚的境遇跟杨钧大差不差,是名义上武川的一把手,但实际权力不大,起码手底下这些豪族他就不太指挥的动。

  “破胡,临淮王怎么说?”

  所有人都齐齐看向贺拔胜,期待着他能说出自己想要的消息。

  坚守一个月迟迟没能等来朝廷的援军,武川这边便让贺拔胜带人突围,亲自南下去找肆州刺史,临淮王元彧求救。

  独孤信为其端来一碗水,“先让破胡饮水,也不急于这一时。”

  贺拔胜饮水后,缓了缓看向身旁的独孤信,“谢过期弥头。”

  这才开口,“临淮王说无朝廷旨意,他不敢轻易动兵,也无兵可调,即便强行调兵,郡兵也不堪为战,他说让我等再坚守,朝廷已经得到消息,不消数日便会遣平叛大军前来。”

  宇文洛生微微皱眉,“临淮王何其糊涂?这都什么时候了,还在等朝廷旨意?要是朝廷反应慢点,怕不是只能来为我等收尸。”

  “慎言!”

  贺拔度拔摇摇头,“临淮王或许也有苦衷。”

  皇族元氏重用宗亲,朝堂上,各州郡皆有元氏宗亲之人出任高位或担任刺史。

  但也分亲疏,若真是被宠信的宗王,定然是如高阳王、江阳王那般留在洛阳城内为官,享受洛阳的富饶繁华。

  被外派出来,还是外派到靠近边镇的地方当刺史,不至于说是被完全冷落,但信任度也有限。

  身为宗亲,行事本就有诸多顾忌。

  况且。

  确实没兵可调。

  孝文帝‘太和改制’后,将分布在各州的鲜卑骁勇全部调到洛阳充入中军,各州郡就只能自己在境内招募民兵。

  平时务农,偶尔才训练的州郡兵哪来的战斗力?

  更别提要北上出塞,去草原上跟人人皆兵的六镇骁勇打仗,那不是去纯送?

  元彧只能防守,中军不来,他绝对不敢主动出兵。

  什么都不做,等朝廷旨意不一定对,但起码不会被朝廷事后追责,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身为宗亲可以平庸,无能,但绝对要忠心,身为元氏血脉就注定只要忠心,这大魏江山的那么多官职总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众人皆是闭口不言,情绪也不免有些低落。

  贺拔胜这才问道,“是又来人了吗?怎么城外叛军比之前还要多?”

  独孤信解释道,“乃是从西边来的。”

  “西边?怀朔也反了?”

  贺拔胜瞪大眼睛,一脸难以置信,“那岂不是只有我武川一座孤城?”

  独孤信摇摇头,“并非是怀朔反了,而是沃野镇反了,沃野叛军久攻怀朔不下,贼首破六韩拔陵便遣麾下大将卫可孤分兵前来与东三镇的叛军汇合,欲要先破武川,再合兵同攻怀朔。”

  “这……”

  贺拔胜这才明白。

  为何才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武川镇内士气会低迷到这个地步。

  镇将张博垚都忍不住叹了口气,“如今叛军人多势众,为之奈何?”

  张博垚已经开始后悔,早知情况会这么糟糕,还不如早早的就投降。

  眼下。

  他已经没有投降的机会。

  贺拔家这些豪族有自己的核心武装力量,且极有名望,叛军肯定会接纳他们投降。

首节 上一节 128/33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