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霸业:辽东阵斩奴儿哈赤开始 第34节

  皇帝示意那位嗓音沙哑的兵卒。

  “领旨!“

  兵卒润了润喉头,将前情再度复述。

  闻罢,太上皇良久缄默,终是长叹一声。

  “贾代善这后生,当真非同凡响!“

  太上皇暗自庆幸,幸而贾珏心智有缺,否则这般将才恐早遭不测。

  “正是,贾珏此子委实出人意料!“

  “父皇,此番当如何封赏贾珏?“

  皇帝试探着发问。

  他亟欲将贾珏收归麾下,使其成为心腹臂助。

  “此事,由你定夺便是。“

  太上皇沉吟片刻后道,他渐次将兵权转交皇帝。

  唯恐驾鹤之后,皇帝大权旁落,难制觊觎皇位的宗室子弟与皇子皇孙。

  “便封贾珏为三等肃毅侯,再赐宁荣街敕建侯府之荣。“

  皇帝略作思索,郑重提议。

  言罢,目光转向太上皇。

  太上皇未置可否,微微颔首后,便拂袖而去。

  总而言之,雍和帝与开国一脉们的面庞皆洋溢着红光,反观元平一脉,却个个神色黯然。

  自雍和帝登基以来,还从未有过这般心潮澎湃的时刻!

  毕竟,那可是斩杀了满洲汗王努尔哈赤啊!

  如此壮举,必将在他的帝王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此功绩傍身,即便日后驾鹤西去,也能得个“武”字谥号!

  然而,这仅仅意味着斩杀了满洲汗王吗?

  非也!

  这分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夏守忠,速遣人往辽东传旨贾珏。“

  “命其率忠勇营随京营班师回朝!“

  皇帝眉宇间笑意盈盈。

  待贾珏归来,其权势必将更上层楼。

  旋即,他扫了一眼神情各异各怀心思的众臣,雍和帝猛地一挥衣袖站起身来,此刻已是精神奕奕,容光焕发的笑道:“好了,卿等跪安吧,有事明日早朝再奏!”

  “朕心甚慰,要举办皇室家宴,好好庆贺一番!”

  次日早朝。

  再次议起辽东大局,元平一脉靖国公沈丞率先启齿:

  “太上皇,陛下,昨日不是还在商讨宁国府继承人之事么?依老臣之见,那贾珏不正是合适人选么?!”

  随着沈丞一番言语,太上皇与雍和帝皆微阖双眸,二人神色竟似复刻。

  两代君王齐齐侧目凝视沈丞,不得不说此际沈丞如负千钧!

  雍和帝登基至今一十四载,虽未全然执掌乾坤,然天子威仪已隐隐毕现。

  太上皇自不必言,执掌江山六十余秋,帝王权谋已臻化境。

  沈丞往昔不过是太上皇豢养的一柄利刃,方有今日之尊荣。

  此刻太上皇不过轻描淡写地一瞥,沈丞便觉双膝发软,几欲跪地。

  可他不能!

第26章 宁国府后继之人

  “上皇,圣上。肃毅侯年少俊才,忠贞体国,智略无双。这般少年郎君实乃苍天赐予圣上的霍骠骑,若说他尚无资格承袭宁国府,只怕世间再无他人!”

  “况且宁国府乃是大乾开基之时,太祖御笔亲封。更有‘嗣裔绵延承厚泽,至今黔首仰宁荣’之赞誉。倘若教那纨绔子弟承继宁国府爵位,恐有伤朝廷体面啊!”

  “如今肃毅侯威震三军,立下盖世奇功。昔日那贾母史太君更是力主让他承继入嗣宁国府嫡脉,如今我看可顺水推舟,让他承袭宁国府,方是名正言顺之选。”

  “老臣遍观贾氏族人,无人能及肃毅侯!”

  沈丞言辞间尽显“公正无私”,仿佛全然是为宁国府、为朝廷考量。

  可太上皇与雍和帝皆心如明镜,这分明是在给贾家设局!

  如今雍和帝金口玉言封贾珏为三等侯爵,还道贾珏是他的霍骠骑。

  这便足以表明贾珏身份今非昔比,已然入了雍和帝的眼。

  沈丞身为中元派系之首,岂会坐视不管。

  公然打压显然不可,没见太上皇与雍和帝皆目光灼灼,欲趁势而为么?!

  故而只能捧!

  把贾珏捧得高高的,方能让他摔得重重的!

  沈丞虽说不在意被人指责恃强凌弱,可实际上也不太乐意出头露面,毕竟传出去名声不好听。

  然而没辙!

  元平一脉远无开国一脉齐心,不少人正盼着他垮台呢!

  他务必时刻稳固自身权势,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挺身而出。

  当下便是如此!

  贾珏如今已然与往昔的贾代善相仿,骁勇善战,且是智勇兼备之辈。

  贾家,断断不能再出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了!

  把贾珏调回京承袭宁国府,不仅能让他失去在边关继续建功立业的契机,还能凭借后续一连串谋划让皇室再度打压贾家!

  一个荣府庶子的肃毅侯,且与贾珍贾蓉父子,甚至是王家有嫌隙的肃毅侯,或许能得到皇帝重用。

  可要是接掌了宁国府,承继了宁国府一脉福泽,能征善战又颇具贾代善风范的肃毅侯呢?!

  皇室会任由此人继续崛起,像贾代善一般在军中威望无两吗?

  这便是沈丞,向来都是诛心之举!

  不过开国一脉这边也并非没有智识之士,在殿中一片寂静之时,史鼐跨步而出,满脸愤懑,瞧上去恼怒至极。

  “上皇,圣上,臣倒觉得靖国公这话大错特错!正因为肃毅侯年纪尚幼,才难以胜任宁国府这般重任。”

  “况且肃毅侯无论如何也是那一等神威将军贾赦之子,生父健在,若是就此过继到宁国府,岂不荒唐?”

  “其次,肃毅侯既有这般骁勇善战之姿,又心怀赤诚、忠君爱国,这般良将理应在边关为陛下披荆斩棘、拓土开疆,铸就千秋伟业!”

  “有人满心惶恐,生怕手中权势旁落,在此明里夸赞、暗里贬损,实在是卑劣至极!恳请上皇与陛下明察秋毫,切莫被小人的离间之计所蒙蔽!”

  还不待元平一脉那边出言反驳,那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的谢鲸也站了出来,大声禀道:

  “上皇,陛下,这靖国公分明就是在挑拨是非呢!万万不可轻信于他!”

  王子腾、史鼐史鼎兄弟以及谢鲸、牛继宗等人,皆是开国一脉中头脑清醒之辈。

  特别是如今领军出征的牛继宗,瞧着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实则心思缜密、粗中有细。

  如果是牛继宗听闻此言,以他的性子,怕是要直接出言不逊,直言“老匹夫”了。

  他如今可是正儿八经的一等伯,虽说只是一等伯,可先前奉命出征的京营之中的三千营,如今就在他麾下掌管。

  他们几人起初并不愿贾珏太过张扬,当年贾代善带头削弱开国一脉军权,其中缘由他们皆心知肚明。

  可如今贾珏又立大功,直接晋封为侯爷!

  这情形已无法再压制,只能顺势抬举了。

  但如何抬举,却也得讲究策略方法!

  倘若贾珏继承了宁国府,开国一脉这边不仅少了一位侯爷,还极有可能招来他人算计,被皇室猜忌。

  若是独立开府,虽说贾珏受关注的程度不会降低,却能免去诸多麻烦。

  最为关键的是,他们需要贾珏充当一座桥梁,为新帝与开国一脉牵线搭桥。

  毕竟当下开国一脉只能以太上皇旧臣的身份行事,根本不敢有其他非分之想。

  就在元平一脉这边还想继续争辩之时,兵部尚书康怀眉头紧皱,沉声说道:

  “行了!眼下并非争论这些琐事的时候!上皇,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应先商议出兵之事!边关那近百万大军,不仅要考量出击所耗费的粮草,还得揣摩蒙元的心思!”

  “蒙元此次逼关虽未大规模攻城,但也绝不会眼睁睁看着满金被大乾所灭。所以与蒙元谈判势在必行,怎么谈、谈些什么,今日务必定夺!”

  “再者便是那些满金余孽,譬如黄台吉,多尔衮,阿济格等皇族子弟之间,是否会争夺汗位而兄弟阋墙,又是否会稳住大局,相互勾结合兵一处?!这些皆需考量。”

  “此刻真可谓分秒必争,臣只觉一日光阴恨不能掰作十日来用!却还在这朝堂之上,纠缠于这些蝇营狗苟之事,臣实在羞与这等人为伍!”

  这一番话,说得满朝文武皆面露尴尬之色,不过倒也没人觉得意外。

  这康浩出身低微世家,全凭自身雷霆手段一路攀升至此。

  他为人最是刚直不阿,连太上皇与雍和帝都曾被他直言顶撞过。

  不少人皆言,他实不该待在兵部,而应去都察院任职……

  太上皇与雍和帝听闻此言,不约而同地垂下眼睑,看向康浩,那神情动作竟如出一辙。

  雍和帝眼角余光瞥见太上皇微微颔首,便朗声道:

  “朕已传口谕,着肃毅侯贾珏即刻率营返京,如有必要可让他自行决定是否过继贾敬名下。如若否决,也不碍他承袭宁国府爵位,肩负两府荣耀传承之重任。并委任其为京营节度使,统辖京师三大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靖国公沈丞更是面色铁青,而开国一脉这边则是欢欣鼓舞!

  雍和帝事先并未与太上皇通气,但他也料到,太上皇在来朝堂的路上,必有人将此处情形禀报于他。

  既然太上皇已将贾家宁国府继承人的抉择之权交予他,方才又点头示意。

  那便意味着太上皇有意向他倾斜权力,且似有扶持贾家之意?!

  正好他也想借此机会,将自己身上的麻烦甩脱!

  让贾珏执掌宁国府,担任京营节度使,身兼肃毅侯、宁国府两脉重任,既能彰显他对贾家的器重,又能安抚开国一脉!

  他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便是开国勋贵那一脉!

  此刻他分明是在向开国勋贵们表明自己的态度,好为日后将他们收归麾下埋下伏笔!

首节 上一节 34/2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