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示意那位嗓音沙哑的兵卒。
“领旨!“
兵卒润了润喉头,将前情再度复述。
闻罢,太上皇良久缄默,终是长叹一声。
“贾代善这后生,当真非同凡响!“
太上皇暗自庆幸,幸而贾珏心智有缺,否则这般将才恐早遭不测。
“正是,贾珏此子委实出人意料!“
“父皇,此番当如何封赏贾珏?“
皇帝试探着发问。
他亟欲将贾珏收归麾下,使其成为心腹臂助。
“此事,由你定夺便是。“
太上皇沉吟片刻后道,他渐次将兵权转交皇帝。
唯恐驾鹤之后,皇帝大权旁落,难制觊觎皇位的宗室子弟与皇子皇孙。
“便封贾珏为三等肃毅侯,再赐宁荣街敕建侯府之荣。“
皇帝略作思索,郑重提议。
言罢,目光转向太上皇。
太上皇未置可否,微微颔首后,便拂袖而去。
总而言之,雍和帝与开国一脉们的面庞皆洋溢着红光,反观元平一脉,却个个神色黯然。
自雍和帝登基以来,还从未有过这般心潮澎湃的时刻!
毕竟,那可是斩杀了满洲汗王努尔哈赤啊!
如此壮举,必将在他的帝王生涯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此功绩傍身,即便日后驾鹤西去,也能得个“武”字谥号!
然而,这仅仅意味着斩杀了满洲汗王吗?
非也!
这分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夏守忠,速遣人往辽东传旨贾珏。“
“命其率忠勇营随京营班师回朝!“
皇帝眉宇间笑意盈盈。
待贾珏归来,其权势必将更上层楼。
旋即,他扫了一眼神情各异各怀心思的众臣,雍和帝猛地一挥衣袖站起身来,此刻已是精神奕奕,容光焕发的笑道:“好了,卿等跪安吧,有事明日早朝再奏!”
“朕心甚慰,要举办皇室家宴,好好庆贺一番!”
次日早朝。
再次议起辽东大局,元平一脉靖国公沈丞率先启齿:
“太上皇,陛下,昨日不是还在商讨宁国府继承人之事么?依老臣之见,那贾珏不正是合适人选么?!”
随着沈丞一番言语,太上皇与雍和帝皆微阖双眸,二人神色竟似复刻。
两代君王齐齐侧目凝视沈丞,不得不说此际沈丞如负千钧!
雍和帝登基至今一十四载,虽未全然执掌乾坤,然天子威仪已隐隐毕现。
太上皇自不必言,执掌江山六十余秋,帝王权谋已臻化境。
沈丞往昔不过是太上皇豢养的一柄利刃,方有今日之尊荣。
此刻太上皇不过轻描淡写地一瞥,沈丞便觉双膝发软,几欲跪地。
可他不能!
第26章 宁国府后继之人
“上皇,圣上。肃毅侯年少俊才,忠贞体国,智略无双。这般少年郎君实乃苍天赐予圣上的霍骠骑,若说他尚无资格承袭宁国府,只怕世间再无他人!”
“况且宁国府乃是大乾开基之时,太祖御笔亲封。更有‘嗣裔绵延承厚泽,至今黔首仰宁荣’之赞誉。倘若教那纨绔子弟承继宁国府爵位,恐有伤朝廷体面啊!”
“如今肃毅侯威震三军,立下盖世奇功。昔日那贾母史太君更是力主让他承继入嗣宁国府嫡脉,如今我看可顺水推舟,让他承袭宁国府,方是名正言顺之选。”
“老臣遍观贾氏族人,无人能及肃毅侯!”
沈丞言辞间尽显“公正无私”,仿佛全然是为宁国府、为朝廷考量。
可太上皇与雍和帝皆心如明镜,这分明是在给贾家设局!
如今雍和帝金口玉言封贾珏为三等侯爵,还道贾珏是他的霍骠骑。
这便足以表明贾珏身份今非昔比,已然入了雍和帝的眼。
沈丞身为中元派系之首,岂会坐视不管。
公然打压显然不可,没见太上皇与雍和帝皆目光灼灼,欲趁势而为么?!
故而只能捧!
把贾珏捧得高高的,方能让他摔得重重的!
沈丞虽说不在意被人指责恃强凌弱,可实际上也不太乐意出头露面,毕竟传出去名声不好听。
然而没辙!
元平一脉远无开国一脉齐心,不少人正盼着他垮台呢!
他务必时刻稳固自身权势,在每一个关键节点挺身而出。
当下便是如此!
贾珏如今已然与往昔的贾代善相仿,骁勇善战,且是智勇兼备之辈。
贾家,断断不能再出个出类拔萃的人物了!
把贾珏调回京承袭宁国府,不仅能让他失去在边关继续建功立业的契机,还能凭借后续一连串谋划让皇室再度打压贾家!
一个荣府庶子的肃毅侯,且与贾珍贾蓉父子,甚至是王家有嫌隙的肃毅侯,或许能得到皇帝重用。
可要是接掌了宁国府,承继了宁国府一脉福泽,能征善战又颇具贾代善风范的肃毅侯呢?!
皇室会任由此人继续崛起,像贾代善一般在军中威望无两吗?
这便是沈丞,向来都是诛心之举!
不过开国一脉这边也并非没有智识之士,在殿中一片寂静之时,史鼐跨步而出,满脸愤懑,瞧上去恼怒至极。
“上皇,圣上,臣倒觉得靖国公这话大错特错!正因为肃毅侯年纪尚幼,才难以胜任宁国府这般重任。”
“况且肃毅侯无论如何也是那一等神威将军贾赦之子,生父健在,若是就此过继到宁国府,岂不荒唐?”
“其次,肃毅侯既有这般骁勇善战之姿,又心怀赤诚、忠君爱国,这般良将理应在边关为陛下披荆斩棘、拓土开疆,铸就千秋伟业!”
“有人满心惶恐,生怕手中权势旁落,在此明里夸赞、暗里贬损,实在是卑劣至极!恳请上皇与陛下明察秋毫,切莫被小人的离间之计所蒙蔽!”
还不待元平一脉那边出言反驳,那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的谢鲸也站了出来,大声禀道:
“上皇,陛下,这靖国公分明就是在挑拨是非呢!万万不可轻信于他!”
王子腾、史鼐史鼎兄弟以及谢鲸、牛继宗等人,皆是开国一脉中头脑清醒之辈。
特别是如今领军出征的牛继宗,瞧着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实则心思缜密、粗中有细。
如果是牛继宗听闻此言,以他的性子,怕是要直接出言不逊,直言“老匹夫”了。
他如今可是正儿八经的一等伯,虽说只是一等伯,可先前奉命出征的京营之中的三千营,如今就在他麾下掌管。
他们几人起初并不愿贾珏太过张扬,当年贾代善带头削弱开国一脉军权,其中缘由他们皆心知肚明。
可如今贾珏又立大功,直接晋封为侯爷!
这情形已无法再压制,只能顺势抬举了。
但如何抬举,却也得讲究策略方法!
倘若贾珏继承了宁国府,开国一脉这边不仅少了一位侯爷,还极有可能招来他人算计,被皇室猜忌。
若是独立开府,虽说贾珏受关注的程度不会降低,却能免去诸多麻烦。
最为关键的是,他们需要贾珏充当一座桥梁,为新帝与开国一脉牵线搭桥。
毕竟当下开国一脉只能以太上皇旧臣的身份行事,根本不敢有其他非分之想。
就在元平一脉这边还想继续争辩之时,兵部尚书康怀眉头紧皱,沉声说道:
“行了!眼下并非争论这些琐事的时候!上皇,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应先商议出兵之事!边关那近百万大军,不仅要考量出击所耗费的粮草,还得揣摩蒙元的心思!”
“蒙元此次逼关虽未大规模攻城,但也绝不会眼睁睁看着满金被大乾所灭。所以与蒙元谈判势在必行,怎么谈、谈些什么,今日务必定夺!”
“再者便是那些满金余孽,譬如黄台吉,多尔衮,阿济格等皇族子弟之间,是否会争夺汗位而兄弟阋墙,又是否会稳住大局,相互勾结合兵一处?!这些皆需考量。”
“此刻真可谓分秒必争,臣只觉一日光阴恨不能掰作十日来用!却还在这朝堂之上,纠缠于这些蝇营狗苟之事,臣实在羞与这等人为伍!”
这一番话,说得满朝文武皆面露尴尬之色,不过倒也没人觉得意外。
这康浩出身低微世家,全凭自身雷霆手段一路攀升至此。
他为人最是刚直不阿,连太上皇与雍和帝都曾被他直言顶撞过。
不少人皆言,他实不该待在兵部,而应去都察院任职……
太上皇与雍和帝听闻此言,不约而同地垂下眼睑,看向康浩,那神情动作竟如出一辙。
雍和帝眼角余光瞥见太上皇微微颔首,便朗声道:
“朕已传口谕,着肃毅侯贾珏即刻率营返京,如有必要可让他自行决定是否过继贾敬名下。如若否决,也不碍他承袭宁国府爵位,肩负两府荣耀传承之重任。并委任其为京营节度使,统辖京师三大营!”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靖国公沈丞更是面色铁青,而开国一脉这边则是欢欣鼓舞!
雍和帝事先并未与太上皇通气,但他也料到,太上皇在来朝堂的路上,必有人将此处情形禀报于他。
既然太上皇已将贾家宁国府继承人的抉择之权交予他,方才又点头示意。
那便意味着太上皇有意向他倾斜权力,且似有扶持贾家之意?!
正好他也想借此机会,将自己身上的麻烦甩脱!
让贾珏执掌宁国府,担任京营节度使,身兼肃毅侯、宁国府两脉重任,既能彰显他对贾家的器重,又能安抚开国一脉!
他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便是开国勋贵那一脉!
此刻他分明是在向开国勋贵们表明自己的态度,好为日后将他们收归麾下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