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8节

  有些人才学不凡,却只重乡土,未来如何能迁转诸省;有些人视边疆为鸡肋之地,却忘了皆是大明将士血肉所铺;有些人自视太高,不曾发迹已经鄙夷同窗的出身、跟脚,忘了圣人四海一家之念。

  皮毛不存,骨血不附,心将寄于何处!

  这等人若是被选中,那可真是主考官的过失了。”

  李祺话音刚落,方孝孺三人便勃然色变。

  “你!”

  他的指桑骂槐太过于明显,就算是建文三傻也听出来了,毕竟江南三省的文人一向是天老大、地老二、皇帝老三、他们老四的。

  大明京城在江南,大明最富裕的地区是江南,大明文化最昌盛的地方也在江南!

  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三大中心汇集之地,他们当然骄狂的要上天,看不上大明的其他地方。

  可李祺就是要打断这些人的脊梁和骨头,他已然起身,冷然对方孝孺三人道:“祺受陛下所托主持直隶秋闱,自当秉公行事,实在不知今日三位为何要请东宫殿下行此一招。

  若是以为本驸马会携怨徇私,那便是对本官的极大羞辱,今日定要与你三人分个上下,决个生死!

  若不是,此番瓜田李下之举,值此秋闱前夕,还望三位自重,以免落人口舌,本官清誉,若明月皎皎,断不可污!”

  不待三人回话,李祺又冲着朱允炆一拱手,“殿下,恕臣今日无理,翌日臣于家中设宴,与公主一同向殿下赔罪!”

  说罢,转身便向外走去。

  这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直接让屋中四人愣在了原地,等到李祺的身影已经踏出殿门前,才反应过来。

  “李祺狂妄!”

  方孝孺三人几乎要跳脚了。

  朱允炆从愣神中回过神来,心中很是复杂,他有些后悔今日为齐泰三人牵桥搭线了,这叫什么事。

  齐泰意识到朱允炆的神情不对,低声道:“殿下,正学先生乃是天下鸿儒,此番亲自出面,是看李祺有才,想要指点一番,若是能纳入东宫为殿下效力,岂不美哉?

  可他性格如此刚烈过激,三言两语便负气而走,若是入了东宫怕是每日事端不止,于殿下不利。”

  朱允炆本来的思绪被打断,一听齐泰所言,颇为有理,“对啊,多亏爱卿提醒,我这姑父才华虽高,但性格的确是太刚烈了,不能容人。

  日后还是让他做事务官吧,东宫邸臣便罢了。”

  李祺快步出了东宫后,微微松了口气,好险,差点就被纳入东宫了。

  若是入了东宫,那以后想要投靠朱棣,就不容易了。

  只要能不进入东宫,就算是与东宫辅臣交恶,也是值得的。

  至于未来,他不是建文要针对的藩王,又是朱允炆的长辈,绝不会死,最多不过是在建文朝空置,反正他也没什么大的政治前途,若是闲置,恰好能著书立说,成为大明唯一的圣贤。

  李祺把一切都计算好了。

  其后没过多久,李祺与方孝孺等人在东宫争执,而后李祺负气离开东宫之事,竟然在京中不胫而走。

  很多北人都认为李祺是因为替他们出头才会如此,很是感动,他的声望又涨了1点,已经88点,李祺的这份香火情,大概烧个五、八、十年的不成问题。

  若是碰到有良心的,甚至能够庇护一代人。

  在这种纷纷扰扰中,各省的乡试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

  ……

  按照乡试流程,八月初六,考官们先进入考场,主管阅卷的内帘官和主管监考的外帘官,举办了上马宴,李祺率一众内帘官拜过了孔子像,而后便率领着内帘官入了考场中。

  八月十五,乡试最重要的第三场开始,李祺等考官所出的五道时务策问题目皆下发给了众学子。

  望着一众奋笔疾书的学子,李祺突然想到很多科举类的历史小说,主角都要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科举。

  那些背诵默写类的自然难不住主角,若是再有数学类、律法类的题目,完全就是给主角送分。

  而主角总会一次次的震惊众人,得到主考官的赏识。

  最重要的是在最后的策问一场中,主角总是会用来自后世、迥异于这个世界的奇思妙想夺取解元、会元、状元。

  而李祺第一次经历科举,却是以主考官、出题人的身份,来考教学子,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同为考官之一的解缙端着茶水走过来,问出了他憋了很多天的问题,“景和,你出的时务策问题目是什么?”

  这话一出,屋中的其他考官也都看了过来,实际上第一场的时候他们就想问了,但是担心泄露,一直等到第三场考生们开始考,才问出来。

  “我出的时务策问?”

  李祺嘴角噙起一丝笑意,这个世界没有穿越来的学子,只有一个穿越来的考官。

  多有趣。

  解缙等人好奇的简直要抓心挠肝了。

  身为北人士人领袖的李祺,却担任了直隶省的主考官,他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任谁都会好奇,他到底要出什么考题。

  就连朱元璋都有些好奇,特意召进宫中询问,在得知了李祺的考题后,先是沉默,而后朗声大笑,将李祺放出宫去。

  李祺轻抿清茶,却不回答,“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等阅卷时你们就知道了。”

  见李祺还在卖关子,众人顿时更好奇了,但李祺不想说,他们自然不可能强逼,只能望眼欲穿的等着众学子答题。

  考场中。

  无论古今中外的考生实际上都一样,拿到考卷后都会先全部粗略过一遍,而后他们便看到了那道策问题目。

  他们都知道那一定是主考官李祺出的。

  大多数人脸上的表情都很是精彩,不是问题太过艰涩而被难倒,而是一种类似于便秘的纠结表情。

  李祺在考场堂内悠闲的喝着茶水、吃着糕点,不时还和解缙讨论一下李显穆的教育问题,真是好不惬意。

  太阳落下又升起,如此三日,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生命运的乡试落下了帷幕,诸学子的试卷送进了内帘之中。

  “驸马,咱们开始阅卷?”

  一群人的视线在卷子和李祺之间来回游曳,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看到考题了!

  李祺施施然将茶杯放在桌上,笑看着众人,“那便开始阅卷!”

  众人欣然齐声道:“是!”

  然后他们径自翻到了李祺亲自出的那道题目上,解缙一看,先是一愣,确实不难,但……

第36章 阅卷若何

  题目大概意思如下——

  “鲜卑、契丹、女真、蒙古,都是小族,整个族群的人口,甚至不如中原王朝的一个省多,但却能够建立北朝、辽、金、元这样的朝代,甚至总是比南朝更加强大,乃至于有蒙元灭宋之事,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大,有无数的原因可以贴上去,但在场众人都是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自然不会跑题。

  蒙元灭宋这里是有典故的,那便是“张弘范灭宋于此”,这才是破题点,这次再来回看这道题目,清晰的点明了“小族”和“人口”,出题人的思路就很明确了——

  这些小族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和南朝对峙,甚至占据上风,乃至于最后覆灭南朝,都是因为有北方汉人的支持!

  这个结论有错吗?

  自然是没错的,无论鲜卑、辽金、蒙古,都是汉人提供赋税、粮草,给了政权长期维持的资本,在游牧军队迅速被中原腐化堕落后,大量汉人世侯加入军队成为北朝的主力,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李祺给江南学子出这道题,简直就是在当面开大,你们不是瞧不起北人吗?

  我偏偏就要你们自己亲手写下,过去一千年你们是怎么被按着锤的。

  我就是要让你们自己亲手写下北方至关重要的文章。

  解缙都能猜到考生捏着鼻子写这道题的时候,心里该多难受,他心中忍不住想笑。

  李祺自然知道解缙在想什么,但他的题目可不仅仅是这些东西,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里面。

  那些深层次的东西,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至于整治江南文人,不过是顺手而已,手段他这里多的是,而且在平日里都言传身教给了李显穆,江南文人的福气还在后面呢!

  看到了题目后一众同考官满足了好奇心,开始阅卷,作为主考官的李祺只需要看那些被选上来的上等考卷即可,端坐在太师椅上,朗声道:“诸位阅卷时,务必要注意考生的倾向,我等为朝廷选士,要选那些中正平和之人,要心向陛下,那些悖逆之人,都要将其黜落!”

  什么是悖逆之人?

  在一众同考官的想法中,当然是不按照出题人思想答题的,也就是那些不唱赞歌的都要黜落。

  解缙闻言迟疑道:“景和,这……”

  李祺平静道:“诸位听本官的即可,本官行事,自有道理。”

  这下声望极高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李祺这句话一出口,屋中众人顿时熄了再询问的心思,纷纷垂下头开始批改考卷。

  佐吏不断来回将那些被暂时评为优等的试卷送到李祺面前,众人观察着李祺的神情,明显是没有让他满意的,这让众人都觉得有些惴惴不安。

  这些学子大部分都是按照李祺的想法作答的,为何李祺还是不满意呢?

  江南学子的水平一向是很强的,解元更是会元和状元有力竞争者,这其中有一些文章的水平甚至得到了解缙这个大才子的认可。

  驸马到底是想要什么样的试卷呢?

  但李祺不说,他们也猜不到李祺的心思,只能继续闷头阅卷。

  不多时解缙拿着一张考卷走过来道:“景和,我这里有一张卷子拿捏不准,你要不要看一下?”

  “竟然有让解翰林都摸不准的卷子?”

  众人都有些震惊,纷纷围了过来,毕竟让大才子解缙都拿捏不准的考卷,那可真是稀罕之物。

  李祺接过后,解缙纠结道:“这张试卷的文采一般,本该归为中等卷黜落的,但他的内容又……”

  解缙刚刚说到这里,李祺已经将此文读罢,朗声笑道:“就是此文,虽然没有完全领悟本官题中之意,但他出身江南,能有这样的见识,也算是不错了。

  这才是本官要的东西,文采之类的东西,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若是没有其他人,便将此人点为解元!”

  这下众人更是好奇,到底是什么文章,能够得到李祺的盛赞,于是这张试卷便在众人手中通传。

  看罢之后,众人都有些沉默,这是不是有一点偏题了?

  李祺心情很好,指着这篇文章笑道:“诸位可能都会奇怪,相比于其他考生通篇论证北方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反而写的很少,更多的篇幅在赞美陛下收服燕云的功绩,似乎是跑题了。

  但本官不这么认为!

  其他考生洋洋洒洒的论证北方对国朝的重要,却比不上此文中的‘汉唐故土,岂可分割’八个字。

  本官很喜欢‘收复燕云’这四个字,自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它已经离开了中原王朝四百年,用‘收复’二字,明确的点出了燕云乃至于整个北方的必要性。

  况且他说收复燕云乃是陛下的大功大德,将汉人黎民纳入汉人王朝的统治中,彻底光复汉人江山自然更是神功圣德了。

  本官认为他说的很好,想必陛下也很高兴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其次,这文中还有四字,乃‘生民百姓,犹如骨肉,同室操戈,天下遂亡’。

  这才是本官在题中点出张弘范的真意,本是汉人却覆灭汉人王朝,以此为功绩夸耀,为何?

  因为宋朝不能恢复汉人江山,于是南北二分,南人、北人互相为敌,不以为同族骨肉,而相残至今。

  本官痛惜!

  是以,本官认为这名考生,对本官策问的理解,远超过其他的考生,所以仅凭此点,本官要给他一个解元!”

  李祺此言,不偏不倚,煌煌如大日,任谁来都只能称赞一声,真乃君子也!

  解缙是知道李祺有弥合南北之大愿,当即慨然道:“景和之言,当列榜贴出,以免有些人无端寻衅,亦当让那些攻讦景和无容人之量的人看看,什么叫做天下之观,什么叫做真正的一视同仁!”

首节 上一节 28/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