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俄国当文豪 第63节

  但似乎真有好事者拿着这个传闻去询问同样在《现代人》杂志中颇有地位的涅克拉索夫和别林斯基,对此涅克拉索夫在犹豫了一番后,才半开玩笑地回答道:“如果是米哈伊尔这么做的话,那他一定有他的道理。”

  至于别林斯基则是对问出这个问题的人怒目而视,颇有些激动地说道:“米哈伊尔是不会做出这种事的,他不是这样的人!哪怕是有人掏出一万卢布贿赂他都不可能!”

  米哈伊尔:“?”

  但是话又说回来.

  算了,不话说回来了,事到如今米哈伊尔倒是也不太缺这个钱,毕竟以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杂志社目前的利润都让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花了。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外界普遍这么认为,那么想通过米哈伊尔进步一下的人,自然也是一抓一大把。

  平日里米哈伊尔不怎么露面,但他现在既然是在大学里上课,那么见到他的几率无疑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一些胆子比较大亦或者是对自己作品有自信的人,也是直接向米哈伊尔介绍自己的作品,来上一出俄国版的毛遂自荐。

  对此米哈伊尔倒也不算排斥,毕竟杂志社总归是要挖掘新人的,但有些人不知道是真相信了关于米哈伊尔动动小指头的传闻,还是确实觉得自己写的没问题,总之对方在介绍自己作品的时候直接就道:

  “尊敬的米哈伊尔·罗曼诺维奇先生,这是一篇以您为原型的小说,我们都知道您有很大的本事,但我觉得他们描述的还是有些含蓄,于是我就想要用小说的形式来更加深入地刻画一下。”

  看这篇小说前的米哈伊尔:“?”

  看完后的米哈伊尔:“???”

  关于对方写的到底是什么,米哈伊尔只能说故事可信度极低,堪比石子打

  顺带一提,这年头的老美算是跟俄国坐一桌的,俄国有自己的农奴,老美也有自己的黑奴,巧合的是到了1861年,俄国有条件地解放了农奴,老美的南北战争也是正式开打。

  而老美的文学差不多也是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才逐渐有了起色。

  那么言归正传,像刚才那样的小说,米哈伊尔自然是不可能让其通过的,甚至说都不需要拿去让别林斯基他们再审阅一遍,真要拿过去了估计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要拿这个来取笑米哈伊尔,一个不小心,到了后世也要被人拿来玩梗。

  我米哈伊尔真的是一个体面人。

  除却这些事情以外,以前米哈伊尔上大学时留下的人际关系倒是也让米哈伊尔感到有点头疼,总得来说还可以,毕竟之前的他性格确实孤僻,大多数时候只愿意自己思考各种乱七八糟的问题。

  关系最好的,无非也就是德米特里了,而正因如此,他确实跟着德米特里参加过几次聚会,恰巧,他参加的这几次聚会似乎正是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前身。

  事到如今,米哈伊尔也算是已经对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

  严格意义上来说,彼得拉舍夫斯基还是米哈伊尔的学长,他此前也曾在圣彼得堡帝国大学攻读法律系,如今是一位九等文官。早在中学时期,他就赢得了叛逆和蔑视权威的名声,

  而他的小组的活动,起初只局限于组织集体图书馆,通过彼得堡书商卢利订购禁书,即关于SH主义的读物。后来图书馆逐渐成了“彼得拉舍夫斯基与来访者聚会的掩护所’。

  每逢星期五聚会,开始来的人不多,聚会带有学术性质。来找彼得拉舍夫斯基交谈新书的人,有他的朋友,有文职人员和军人,有青年军官和士官生,有教师和大学生。

  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小组其实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存在感,直到欧洲革命一声炮响,它才脱颖而出,随之而来的便是沙皇的重拳。

  所以在这个时间点去的话,其实也就是能更细致地了解一番圣西门和傅里叶的理论。

  米哈伊尔对这两人的学说还是有点兴趣的,毕竟之前一直都没有深入了解过,但在现在以及接下来的时代,如果理论水平不太够的话,可能还真不足以让别人信服。

  米哈伊尔是这样,而德米特里更多的则是出于一种年轻人对于高尚理想的向往与热忱,让他不由自主地就想去了解的更多,而在他看来,米哈伊尔无疑也是对这个有兴趣的。

  因此当米哈伊尔重新回到大学学习一阵子后,他倒是又提了一下这件事,不过与此同时他也是说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最近好像没怎么来了,听说他是受到了你的激励,发誓一定要写出更好的作品,所以这阵子他连门都没怎么出。”

  对此米哈伊尔当然是欣慰地点了点头,但在看到德米特里这个巨熊一样的男人后,米哈伊尔顿时又是悲从中来,以至于忍不住问了一个似乎有点莫名其妙的问题:“德米,你觉得是你的话,能在西伯利亚生存下来吗?”

  “你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呢米哈伊尔。”

  听到米哈伊尔这么问,德米特里只当是个玩笑话,当即就爽朗一笑道:“但是真去的话,估计马上就离死不远了。我听人说,在那种鬼地方,指望上帝是最靠谱的事情,因为运气有时候要比体魄更为重要。

  瓦西里你知道吗?他便是在西伯利亚长大的,他们一家都被流放过去,后来才被允许回来,他给我们讲过一些那里的事,你简直难以想象那里的环境到底有多恶劣。

  流放到这样的地方,这种事除了我们俄国”

  德米特里的话还没说完,米哈伊尔的眼皮就忍不住抖了好几下,在稍稍打量了一下四周后,米哈伊尔也是赶忙让德米特里停了下来。

  对于这样的被动技能,米哈伊尔只能说防不胜防。

  不过对于德米特里口中的瓦西里,米哈伊尔还是很感兴趣的,改天或许可以找个机会认识一下。

  而米哈伊尔虽然很想对着德米特里伸出拳头,然后露出复杂的笑容说道:“德米,为了不去西伯利亚,对这个小组使用切割吧。”

  但仔细想想的话,这样说多少有点莫名其妙,再就是这个小组里面有不少人确实都是如今俄国难得的进步青年,如果可以的话,米哈伊尔觉得还是应该抢救一下的。

  抛开这些先不谈,虽然米哈伊尔可能还是会跟德米特里一起走一遭,但在此之前,算算时间的话,娜佳的回信应该马上就又要来了,与此同时,或许也该久违地去一趟帕纳耶夫家跟别的朋友聚一聚了。

  而且那可是蹭饭开始的地方,又怎么能够忘本?

第122章 爱情与不拿遗产不会玩

  自打上次线下互相喊了一下对方名字的昵称后,米哈伊尔和娜佳在写给对方的信中多少变得更随意了一点,就比如称呼已经不再像是以前那么一板一眼,而是变成了昵称与正式名称混着用。

  一般来说,当最新一期的《现代人》发售后,那位姑娘基本上都会给米哈伊尔写信表达一些她的想法,再跟米哈伊尔交流一下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意见,但这次的来信似乎比之前稍晚一些。

  不过当拿到信读了几段后,米哈伊尔便知道了缘由,但知道归知道,在确定自己没看错后,米哈伊尔的脸上还是流露出了微妙的神情。

  说真的,谁能想到一心只想要进步的将军突然之间有了一个文学梦?

  而信之所以来这么慢,自然就是将军看完最新一期后连别人的宴会都推掉了,花了两三个晚上才终于大致写出来一个故事的大纲,尽管只有两三百字,但将军的表现却是:

  “他简直像是大病初愈的人一样,脸色苍白,脚步虚浮无力,这两三百字对他来说似乎有些艰难,以至于他不得不承认这件事好像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希望你能帮忙看看他的大纲。如果能写的话,他便立马动笔。”

  米哈伊尔:“.”

  写个两三百字都快要了他的命,我敢同意让他写更多吗?

  但不同意是不是有点太伤他了?

  至于将军的大纲怎么样,米哈伊尔只能说他随意扫了两眼眼睛便开始刺痛,要是真细看估计眼睛就要保不住了。

  而对于这个大纲娜佳也有自己的看法:

  “米沙,这个大纲我已经看了,我觉得你最好还是不要给我父亲希望,但是由你来拒绝他似乎并不好。你可以晚点回复,到时候也可以说的模糊一点。而在你回复之前,《祖国纪事》的克拉耶夫斯基先生似乎要来我家做客,按我父亲的性格,他肯定是会询问克拉耶夫斯基先生这位权威人士的意见。

  到时我听了便会转达给你。”

  看到这里,米哈伊尔当即就忍不住点了点头。

  那就看克拉耶夫斯基敢针对这样的大纲说点什么意见了。

  另外谈起米哈伊尔和克拉耶夫斯基现在的关系,虽然米哈伊尔对这位先生基本上没什么怨气,毕竟他起家起的实在是太快,搞得克拉耶夫斯基都还没来得及怎么压榨他,米哈伊尔便已经将作品发到自家杂志上了。

  因此即便米哈伊尔对克拉耶夫斯基这个人不太感冒,但偶然遇到的时候,打打招呼还是能做到的。

  可克拉耶夫斯基大概是已经将米哈伊尔当成了生死大敌,并且常常因为未能及时压榨米哈伊尔而感到耿耿于怀,因此两人偶然间碰到的时候,倒是他率先冷哼一声,然后将头撇向一边。

  只能说,涉及到杂志销量以及钱的事,就算是没仇可能也要变得有仇了。

  怀着愉快的心情将信看完后,米哈伊尔就准备出门了。

  而他刚一起身,米哈伊尔家那个很有眼力见的小姑娘很快就给米哈伊尔拿来了衣服和鞋子,在米哈伊尔家待了一阵子后,米拉已经慢慢适应了在米哈伊尔家的生活,但有时候认真想想,她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毕竟哪有这么轻松的工作和这么随和的老爷呢?

  不过即便如此,她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依旧不肯放松,只要是米哈伊尔安排下来的事情,即便是让人头晕眼花的读书写字任务,她也仍然会努力完成。

  只不过对于学习读书写字这件事,她倒也并非全然被动地接受,尽管还对很多事情没有明确的概念,但米哈伊尔是做什么的,她如今自然已经知晓。

  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备受人们尊敬的作家。

  不管是出于对米哈伊尔的尊敬还是好奇心亦或者是别的原因,总之,她确实想要读读看。

  而米哈伊尔如今也算是稍微适应家里有帮佣的日子了,别的先不说,至少米哈伊尔不会一不小心睡过头,从而导致剩下的时间里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事情。

  临走前跟这位小姑娘打了个招呼后,米哈伊尔便沿着一条他再熟悉不过的道路朝着某个地方走去。

  而另一边在帕纳耶夫的家中,由于不少人事先都得知米哈伊尔要来,于是在这周的聚会,帕纳耶夫家也是分外的热闹,就连平日里可能很是忙碌的人都专门抽空过来。

  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如此,上次听了米哈伊尔的一番心灵鸡汤后,他也当真是沉下心来专心创作了一段时间,写到现在一篇新的小说也是大功告成,那么老陀自然就想出来跟有一阵子没见到的米哈伊尔说说话。

  不过跟他有着一样想法的人确实挺多,别林斯基想再跟米哈伊尔聊聊他那篇近来讨论甚广的评论,最近就连他那些莫斯科的朋友都专门写信来问他关于这篇文章以及作者的事情。

  近来其实算是意气风发的涅克拉索夫则是想跟米哈伊尔谈谈他那受挫的爱情,顺带再请教请教一些问题,毕竟米哈伊尔现在可是连将军女儿的软饭都吃上了,怎么可能会没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对此米哈伊尔或许只想说他妈的你追别人的老婆,你不受挫谁受挫?

  就连帕纳耶夫,最近心事有点重的他其实也想让智慧的米哈伊尔为自己指出一条明路,毕竟他又不是瞎子,有些事还是察觉到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一方是老婆,另一方又是兄弟,只能说帕纳耶夫有时候想想感觉还挺无助的。

  就这样,即便帕纳耶夫家看上去热闹非凡,但似乎总有那么几个人心神不宁,而其他那些跟米哈伊尔关系可能没那么近的朋友,最近却也是再次为米哈伊尔的新小说以及新评论折腰,于是也不由自主地有所期待。

  出道即巅峰,接着便从未有过低谷!

  若非亲眼所见,谁又能相信这样的事情?

  因此到了后面,每当进来一个人时,就总有好几个人一起朝门口看去,眼见看了好几个人都不是时,众人的情绪反而是越来越高涨,毕竟会来的人基本上都来的差不多了,那么.

  当开门的声音再次响起时,已经有那么几个人直接站了起来,而等那位青年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眼里的时候,已经有人接过了他的外套和帽子,微微愣了一下后,他便微笑着跟众人打起了招呼。

  尽管他跟有些人可能是有一阵子没见了,但他还是表现得跟以前一样,顺带又聊了两句之前谈论过的事情。

  他就这么走到了某个熟悉的位置,等到众人的目光逐渐从他身上移开时,米哈伊尔便将大手伸向了帕纳耶夫家的小点心。

  吃上这么一会儿,那些想找米哈伊尔详细聊一聊的朋友就陆陆续续也找了过来。

  涅克拉索夫的事情米哈伊尔表示给不了什么建议,毕竟他一个可能搞纯爱的怎么给涅克拉索夫支招?到最后还是得涅克拉索夫自己来决定。

  不过严格来说,虽然涅克拉索夫后来成功了,但过程属实有点抽象,大致上就是后来有一天涅克拉索夫喊上帕纳耶娃一起去某个公园里划船,划着划着,涅克拉索夫便开始深情告白,并且说你要是不同意那我就直接跳下去。

  帕纳耶娃也是真没惯着涅克拉索夫的臭毛病,当即摇了摇头,而涅克拉索夫这个不会游泳的也是真直接跳进湖中,咕嘟咕嘟喝了老半天才被人给捞上来。接下来他又以死相逼死缠烂打了一个月后,帕纳耶娃最终还是同意了。

  只能说,可能如今的俄国人的爱情就是这样的,小说里面是真没有瞎编.

  至于帕纳耶夫,米哈伊尔也实在是不知道说点什么好,只能是拍了拍帕纳耶夫的肩膀表示爱莫能助,这需要你们自己去克服。

  这两个抽象的说完了,到了别林斯基这里就正经了许多,大致意思就是他在莫斯科的一位叫赫尔岑的朋友实在是太欣赏米哈伊尔的小说和评论了,过阵子有可能来圣彼得堡办点事,到时候希望能跟米哈伊尔见上一面。

  关于赫尔岑这位俄国SH主义之父,他人生当中的转折点也很快就要到来,差不多就在明年,赫尔岑他爸死了,他在继承一大笔遗产后,当即就带着全家润到了国外,接着便开始狠狠键政、狠狠同专制制度做斗争。

  说起来屠格涅夫的人生转折点也跟他是如此的相似,也是屠格涅夫他妈死后,他继承了遗产,接着便向俄国文坛盟主进发了。

  没有遗产开不了局是吧?

  等最后到了老陀这里,得知对方新写了一篇小说后米哈伊尔相当高兴,而在发现老陀写的这篇新小说是他脑海中没有的,米哈伊尔确实就有点激动了。

  从未见过的全新版本,这不得好好品鉴一下?!

  眼见米哈伊尔这么激动,老陀一时之间也是感动的不行。

  人人都开始有点不看好我,偏偏米哈伊尔觉得我最争气

第123章 永远不死与在法的门前

  总得来说,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作家,他的天才肯定是毋庸置疑的,即便遇到了一时的低谷,但只要沉下心来创作一段时间,他写出来的作品就根本不可能差。

  只不过在《穷人》之后,老陀的许多小说都带有实验性质,虽然《穷人》使他大获成功,但他其实不愿意在“自然派”的旗号下继续相同主题的创作。

  因此老陀本来是有两部计划提供给别林斯基的作品,它们仍然是自然派风格,但到了后来还是都屈服于新的灵感。只因为计划写的这两部自然派风格的作品:“这一切都不过是对我一直在说的事情的重复。”

  正常情况下,别林斯基以及他圈子里的那些朋友也未必不能包容他这些尝试,只是老陀因为《穷人》成名后表露出来的骄傲自负确实拉了一波很大的仇恨,再加上在原本的历史当中,老陀因为生活问题开始严重地从克拉耶夫斯基那里预支尚未创作的作品的稿酬。

  稍微想想就知道,别林斯基他们有了《现代人》后,自然就跟《祖国纪事》成了竞争者和仇人了,这种情况下老陀仍然继续为《祖国纪事》写作,无疑会成为一些人眼中的背叛者,发展到最后,批评老陀作品的声音便越来越大了。

  现在就不同了,米哈伊尔他们将《现代人》提前接手,再加上米哈伊尔做主支付给老陀的稿酬,无疑是当下圣彼得堡作家能拿到的稿酬的比较顶级那一档,最后则是有米哈伊尔这么个人在,老陀现在确实是一心想献上自己的忠诚。

  总之他现在确实算是《现代人》阵营的重要成员,所以当他将他的新作念给在场的众人的时候,即便众人普遍不认为这篇依旧具有实验性质的新作能够超越老陀自己之前的作品《穷人》,但肯定也是给出了不错的反响以及相应的意见。

  至于米哈伊尔,能够亲耳听到老陀的全新小说,确实已经让他有些心潮澎湃了,毕竟换个角度来说,这未尝不是能够改变历史的一个证明。

  就是有一点不太好,那就是年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念自己的新作品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看向米哈伊尔,这就让米哈伊尔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点心,顺带做了做表情管理,以免一个不小心伤到了老陀那颗敏感的心。

首节 上一节 63/8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