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这一步,北虏也只有再次发起南侵,打断勋贵系的整军行动。
前线日子,草原上传来消息,鞑靼人准备集结兵马进攻漠北。
现在看来这就是虚晃一枪,他们的目标一直都是大虞,正等着我们这些内应送上门去!”
孔晨熙苦涩的回答道。
不同于文官主政时期的糊弄,勋贵系掌权后,那是真舍得投入军费。
一面修复长城防线,一面扩军备战。
没有内应配合,此时北虏想要撕破长城防线,势必要付出惨痛代价。
“不用怀疑,这就是他们的阴谋。
派人通知北虏,我们愿意联络各家配合他们夺取长城防线!”
孔辰宇语气低沉的说道。
被逼到了墙角下,不想被抄家灭门,只能按照北虏的剧本走。
“大哥,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得送北虏一份大礼。
趁着我们的人脉关系尚未被清算,动用所有的政治资源,不惜一切代价鼓动陛下率兵亲征!”
孔晨熙随即补充道。
北虏的战斗力固然强悍,可勋贵系的部队同样能打。
没有外力介入,双方在战场上对决,北虏就算能获胜,也会损失惨重。
到时候各路勤王大军抵达,免不了再次被赶出关外。
“嗯!”
……
草原联军大营。
“大单于,晋商传来消息,刺杀行动失败。
他们愿意里应外合,配合我们夺取关口!”
额尔德心情忐忑的汇报道。
刺杀案是他一手策划,从筹划到实施,前前后后花费了小一年时间。
遗憾是多次优化后的刺杀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别说是击杀目标,连伤都没有伤到。
“知道了。
启用备用方案,兵伐大虞。
告诉那帮晋商,本单于从不亏待功臣。
若是能帮我们拿下中原,封侯拜相不在话下。”
呼格吉勒当即画饼道。
深入敌国京师玩刺杀,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动,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刺杀这么容易,不用等他们出手,景李两人早就死了十次。
勋贵系的崛起,可是挡了不少人的路,无数人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是所有人都能权衡利弊,暗地里对他们出手的人,数量绝对不会少。
两人能够逍遥到现在,足以证明他们身边的安保能力不弱。
看似作为备用的方案,其实才是呼格吉勒的真实计划。
……
伴随着轰鸣的炮火声,宣告着北疆战火再次燃起。
升腾的狼烟,一道接着一道,在最短时间内,把消息传递到了大虞京师。
文渊阁。
“景兄,一切如你所料,北虏还是动手了。”
李原一脸严肃的说道。
从锁定刺客的身份是北虏之后,他们就知道距离新一轮的战争不远了。
“这一仗,怕是不好打啊!”
景国良神色凝重的说道。
预料到大战爆发,不等于就能赢得胜利。
从刺杀案爆发到狼烟燃起,期间间隔时间不到十天,根本没给他们留调兵遣将的时间。
最棘手的是内部隐患,尚未来得及排除。
针对晋商的政治清算,才刚刚开始,连朝中的文武百官都没排查完。
勾结晋商不会写在脸上。
经常帮晋商说好话的官员,那些都只是明面上的小卒子。
晋商在朝堂上的真正保护伞,从来都是暗地里提供庇护。
现在只拿下了明面上的人,暗地里的依旧在追查中。
“首辅大人,现在外敌来袭,朝堂必须保持稳定。
为了大局着想,还请暂停对案件的调查,一切等击败北虏之后再说!”
高景风开口劝说道。
不是他想和勋贵系对着干,着实是北虏的威胁太大。
继续清算下去,万一逼反了晋商集团,搞不好边关局势会再次糜烂。
……
第447章 离经叛道
养心殿。
“北虏再次入寇,你们几个觉得朕御驾亲征如何?”
永宁帝略显迟疑的问道。
最近这几天,京中因为北奴入侵,已经闹的沸沸扬扬。
文武百官争先献策,仿佛人人都是诸葛武侯再生。
半数以上的策略,全部都是夸夸其谈,不具备参考价值。
可有些计划,还是让永宁帝动了心。其中最特别的,就是有人建议他——御驾亲征。
理由非常充分。
军权旁落,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定。想要拿回权力,最快捷的操作就是御驾亲征。
只有亲临前线,近距离接触一线将领,才能在军中培养亲信,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不需要大获全胜,只要挡住北奴的进攻,他就能收获巨大的政治声望。
相比前两次北虏入侵,大虞朝现在的准备,无疑是最充分的。
辽东五镇、蓟州三镇、宣府三镇、大同三镇、山西两镇,光北疆一线朝廷就部署了十六镇募兵。
这些部队,要么出自辽东将门,要么是勋贵嫡系,全部都是大虞朝一等一的精锐。
如果御驾亲征,还能带上二十万余京营,到时候投入前线的作战部队,足有近四十万。
加上后勤运输人员,对外宣称百万大军,都不算过分。
从纸面数据看,虞军实力无疑远超北奴。只要发挥正常,击败敌军几乎板上钉钉。
长城防线挡住了北奴的第一波进攻,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送上门的军功,永宁帝自然不愿意留给勋贵系,交给文官来指挥,他又不放心。
“陛下,万万不可啊!”
“战场上凶险万分,随时可能发生各种意外,您乃……”
劝说的话说到一半,见永宁帝脸色难看,徐忠恩果断选择了闭嘴。
这哪里是问策,分明就是心中有了想法,只是信心不足,想要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如果是朝中大臣,自然要据理力争,可他是一名宦官。
身份决定了,他不能和皇帝对着干,哪怕明知道事情存在风险。
“陛下英明!”
“纵观历史,古之雄主大都有亲率大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经历。
陛下,自继位以来,内除奸贼,外定叛乱,方有今日天下之太平。
北奴不知死活,一再挑衅天恩……”
汪逸风的夸赞,让永宁帝龙颜大悦。
见到这一幕之后,一众宦官纷纷诉说御驾亲征的好处,把永宁帝吹捧到了天上。
“陛下,老奴刚才糊涂了。光想着风险,忽略了御驾亲征的好处,实属罪该万死。”
意识到情况不妙的徐忠恩,果断转变政治立场。
“哈哈……”
“你这老货,平常没事的时候,就多读点儿书。
今日之大虞,早已经不是昨日的大虞。
自从北方各部扩编之后,我朝军事实力大增,现在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
北奴此时送上门来,那就是自己找死。
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朕岂能放过!”
永宁帝笑着说道。
军费不是白花的,朝廷投入了那么多钱在军事上,自然会有相应的收获。
勋贵系上台之后,整顿各地军务,狠抓军事训练,这是世人皆知的。
尽管他对景李二人独揽大权不满,但对他们推动的整军行动,永宁帝还是非常认同的。
正是前期的投入,给了永宁帝御驾亲征的信心。
高兴过后,他很快又犯了愁。御驾亲征,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事。
皇帝有意只是基础条件,还必须获得朝中百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