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憋屈的是,从头到尾他们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得罪了大虞,惹来灭国之祸。
要知道前面的会战失败后,他们就选择了俯首称臣,派出了三波使臣去大虞求和。
按照以往的惯例,姿态做到这份儿上,再大的怨气也该熄火了。
这次的情况特殊,国书刚递交过去,使团尚未走到大虞京师,虞军就对他们下起了死手。
打是打不过的,只能舍弃平原大地,前往山区暂避锋芒。
……
永安府。
收到前线的战报,李牧果断划出了战争范围。
抢占平原大地即可,入山就算了。
中南半岛的瘴气,主要集中在山区地带。
深入追击的话,要面临的最大敌人,不是困兽犹斗的暹罗王国残部,而是恶劣的自然条件。
贪婪是兵家大忌,见好就收才是智者所为。
拿下了暹罗王都,周边的一众小城,都没有对抗王师的底气。
顺风顺水的拿下大片疆域,接下来的治理工作,才是真正的难题。
因为抵抗力度弱,让暹罗王国的人口保存比较完整,没有出现此前安南那种减员过半的惨剧。
从查抄的官方的户籍上看,暹罗王国在册人口,约一百五十多万。
考虑到藏匿人口,真实人口应该在两百万到三百万之间。
最棘手的是僧侣数量高达八万,占到了在册人口的百分之五。
弊端明显,优势也很突出,宗教愚民有利于统治。
暹罗王国抵抗力度这么弱,主要原因都是内部腐化的不成样子。
“侯爷,鉴于暹罗的特殊情况,暂时不宜采取大动作。
不过宗教传播,必须加以限制。
国内的僧道度牒制度,就是不错的应对措施。
已经出家的僧侣,可以不做限制,但后续有人剃度必须严格管理。
出于宗教制衡,我们引入国内的中土佛门和道门。
未来对外扩张,可以派遣这些僧侣出去传教,逐步削减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力。
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迁移当地百姓。”
王靖川上前谏言道。
历史悠久,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
甭管遇上什么奇葩事,历史上都能找到类似的原形,可以借鉴老祖宗的成功经验。
“嗯!”
“再加上一条,都护府官员无论文武均不得信教,违者一律革职查办。
僧庙道观修筑、维护,必须在衙门报备,禁止私自修建、改造。
尤其是暹罗地区,寺庙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必须进行一次大清查。
同时要审查各地寺庙宣扬的思想,一些理念极端的邪教组织,必须以雷霆手段根除。
等地方稳定之后,就逐步向各地安插移民,稀释当地的人口结构。
为安抚民心,可以在当地修筑孔庙、关帝庙、妈祖庙、财神庙、三皇五帝庙……
一些立下战功的阵亡将士,同样可以铸庙祭祀。”
李牧想了想说道。
禁止宗教信仰不现实,但是可以玩儿分化。
国内的历史名人、神仙那么多,全部都可以引入过来。
传播的不光是宗教,更是在输出文化。
除了这些隐晦手段外,改变社会财富分配,才是真正的杀招。
其他都是虚的,唯有拿到手的土地,才是实实在在的。
虞军一路南下扩张,能够迅速稳定地方,最关键的就是拉拢了底层百姓。
不光以往的欠款负债清零,还拥有了自己的房屋、田产。
有了更好的生活,成为了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愿意回到过去,过苦逼日子。
看似是军事入侵,但对当地百姓来说,虞军却是解放者。
“侯爷,这是最新的疆域划分图。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把都护府的疆域,整合划分为三十个府,下辖一百八十县。
除了最初的十个府,官员配备相对完善外,新增的二十府全部都缺人。
不光负责民生的官员缺,就连驻军也缺的厉害。”
兰林杰一脸为难的说道。
安南都护府能够太平,离不开各地驻军的努力。
“一县一千户,一镇一百户,一村一什”的管理制度,确实非常好用,但对军队的需求量也大。
前面都护府控制的区域面积小,十府之地所需驻军,不过五镇之兵。
现在控制区域大增,还都是新占土地,驻军需求一下子增加到了十五镇。
十五镇兵马是有的,不过大都挂靠在两广名下,光都护府的财政可养不起那么多兵。
目前都护府的军队,主要以卫所兵建制为主。
没有别的原因,单纯就是为了省钱。
划分一片土地给他们,卫所就能自给自足,衙门只需要补充少量经费即可。
只是部队到了地方上驻扎,就意味着这些部队,转为了都护府直辖部队。
后续的军费开销,就没法直接走两广财政。
理论上可以“协饷”,但这需要上报朝廷批准。
毫无疑问,李牧不可能走程序。
没别的原因,安南都护府主要靠两广养着,财政自给率仅为四成。
对外战争的军费开销,全部都是两广总督衙门报销,移民开销也垫付了一笔。
在他担任两广总督这些日子,两广的财政收入,没有一分上缴朝廷,全填了都护府的坑。
为了做平账面,李牧不光降低了各种税款的收入,还把军队挂在两广名下。
单纯从账面上看,在扣除一应支出之后,两广财政的结余就剩下数十万两。
因为数额不大,朝廷才能允许两广的结余,协饷安南都护府。
一旦把军队划拨过去,许多隐藏的玄机,全部暴露在了明面上。
如果让朝廷知道,安南都护府每年要从两广拿走九百万两的财政收入,朝堂上肯定吵翻天。
册封他世镇安南,就是为了省钱。
如果朝廷每年能拿出九百万两白银,投入到安南大地上,完全可以直接在当地正常设省。
负责民生的官员缺口,那就更棘手了。
目前领地主要官员,都是军中官兵退役,以及从大虞引入。
前者的能力参差不齐,但胜在执行力强,上面吩咐的任务都能落实下去。
后者灵活性更高,做出成绩的不少,捅出篓子的更多。
受国内风气的影响,贪腐更是顽疾。
不光自己贪,这帮家伙还喜欢拉别人下水。
以至于许多军政要职,李牧宁愿空缺,也不敢使用这帮家伙。
“官员缺额不是问题,新增县府民生事务少,先让军方代管。
等移民数量增加后,再逐步完善民生系统的构建。
驻军问题,本侯会让军方协调。
移民进度,有必要加快。
原来的十府之地,虞人占比勉强过半,但这些新县府几乎全是异族。
原则上每县移民十万,才能保障对地方的基本控制。
最好能够移民二十万,争取在人口数量上,超过异族。
按照这个目标,我们需要再移民五百万,才能消化现在的战果。”
李牧想了想说道。
全国都吃空饷成风,多他一个也不算什么。
驻军要落实下去,但挂靠两广的军队名额,也不能放弃。
能够长时间捂住盖子,可不光是他做假账厉害,而是两广士绅官员都成了既得利益者。
截留下来的财政税收,用在都护府身上不假,可钱也花在了两广大地上。
上缴给了朝廷,他们毛都摸不到。
划给了都护府衙门,还能用来采购当地的商品。
两广的财政收入节节攀升,也是吃了对外扩张的战争红利。
主要还是太穷了。
如果安南都护府能够发展起来,李牧不介意把军队编制补满,也不至于占用两广的军队编制养兵。
本质上迁移卫所军队过去,就是一次变相的移民。
原本划定的土地,也要跟着调整。
让人家搬家,肯定要给好处。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
“侯爷,五百万移民,这个目标恐怕有些困难。
除了军队移民和流放的罪囚外,我们从民间接收的移民,一共也就一百五十多万。
这还是黄河决堤,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才完成的。
按照正常进度,每年能够移民数十万,都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