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97节

  大唐也有重装骑兵,不过数量不多,加起来也只有三万多,而且是分散配置,每支三千人的军队中,也只有三百左右。

  大唐的重装骑兵脱胎于李世民的玄甲兵,曾经也是一个整编军,单独兵种,专门用来打硬仗。

  三千骑兵,就能冲破十万大军的阵型。

  后来随着大唐统一天下,需要打得战争更灵活,对付的主要敌人也是游牧民族。

  你用重甲冲锋,他们就用轻骑迂回包抄,起不到太大作用。

  故而唐军逐渐取消了重骑兵种,将其分散到各支折冲府中。

  高句丽的具装骑兵就不同,加起来也有三万,单独成编制,一共六营,每营五千。

  这支骑兵原本就是为了对付大唐。

  只可惜当初唐太宗攻打高句丽时,具装骑兵输给了大唐轻骑。

  高句丽人被打得没了自信心,不敢再跟大唐打野战,只能龟缩城中。

  随着安市城被打下,这支王牌骑兵也都被调回平壤驻守。

  最终连发挥的机会都没有,就随着高句丽上层的投降,无奈成了降兵。

  李勣入驻平壤后,检阅过高句丽的军队,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高句丽其他军队,可以大部分裁撤,但这支具装骑兵必须保留,因为养成这样一支重甲骑兵很不容易。

  李治便是听从了李勣的建议,将三十多万高句丽军队,裁撤大半,只保留五万,其中三万便是具装骑兵。

  除铁矿和军队外,剩下的收获便是黑土地。

  经过这次战争,高句丽子民死了不少、迁移不少,故而刘仁轨从河北迁调了大量唐人,前往高句丽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这两处平原,便是高句丽最大的黑土地分布区域。

  高句丽虽然也是半农耕社会,但种地水平比不上中原百姓,这片土地让唐人耕种,才能更大的发挥价值。

  刘仁轨迁调的条件也极为优厚,凡是前往辽东的百姓,可以优先分得最肥沃的黑土良田八十亩。

  另外,官府还帮忙安排住所,又因为高句丽刚刚经历战乱,李治下旨免税三年。

  换句话说,只要迁调到高句丽,就能享受三年免税。

  河北百姓也不傻,高句丽地区有肥沃土地的事情,他们也听往来商旅说过,都很羡慕其亩产。

  再者,这跟去庭州开荒不同,只要一迁调过去,就能立刻分田,立刻种粮。

  况且,刘仁轨在河北名声极佳,被百姓们尊称为“安东相公”。

  那些地处河北土地贫瘠地区的百姓,便都积极响应了迁徙政策。

  根据刘仁轨给李治上的奏章分析,高句丽实行三年免税之后,便能恢复元气。

  然后,安东地区就能为朝廷提供大量赋税,粗粗一算,税收将超过河北道、关中道、江南道地区,仅次于河北道。

  有了这笔新增税收,李治实行军制改革的压力就更小了,无论从军力、财力来看,都将极大的增强大唐国力。

  这一点连吐蕃都比不上。

  大唐收复吐蕃也有五六年了,然而吐蕃目前每年提供的税收,连岭南道都比不上。

  百济和倭国地区更不用提。

  倭国只能当做金银矿场,税收就不指望了。

  百济土地贫瘠,虽设了十几州,将来能提供的税收,大约也就和三个上州差不多,不到高句丽的十分之一。

  至于漠北,那里的牧民养活自己都难,根本没能力缴纳税收,只能提供少许牛羊。

  有时候冬天太冷,还需朝廷赈济,另外还要派兵驻守,除了能开采些石炭外,称得上入不敷出。

  这样一对比,才知打下高句丽的好处!

  随着高句丽逐渐稳定,朝廷军队也开始慢慢撤出高句丽,只留下三万唐军,两万高句丽军驻守。

  撤出高句丽的军队,按理来说,一部分该回到折冲府。

  然而李治却直接让他们和羽林卫一起返回长安。

  李治的意思大臣们也都明白。

  这帮经历过高句丽大战的唐军精锐,已成为皇帝下一批军事改革的目标,他们都将编入羽林卫,成为募兵。

  经过两次兵制调整,转化为羽林卫的府兵,已有八万之众。

  其中有三万分别驻扎倭国和百济,另外三万参与了高句丽灭国之战。

  长安城禁苑内,还有两万驻守。

  这次返回长安的军队,一共有十二万左右,三万羽林卫,六万府兵。

  另外三万,便是高句丽的三万具装骑兵,这支军队将由高侃这个渤海出身的将领负责统帅。

  经过吐蕃之战,李治也很清楚大食军队的特点,优点是数量多,悍不畏死。

  到时打硬仗的时候,利用重骑兵冲锋,大食军队再不怕死,也挡不住钢铁洪流!

  李治准备将这十二万大唐锐士,全部转化为新的羽林卫,由薛仁贵负责训练。

  这也将成为大唐第一支远征军,将来便能随时增援安西,甚至进军中亚,与大食人争夺中亚的控制权。

  这天下午,李治又在神龙殿召开了一场军事集议,三品以上武将才能参加。

  自消灭吐蕃之后,大唐的国策便是消灭高句丽。

  如今这个战略已经完成,大唐自然又要制定新的战略。

  这次的战略和之前不同,不再是扩充疆域,而是与大食人争夺西域的控制权,阻止大食人东扩,同时将大唐的影响力西扩。

  以大唐军力作为保证,向西边发展贸易,将大唐生产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卖到每一个国家。

  如此才能让百姓富足。

  群臣虽然没有插嘴,但心中都暗自纳闷,不明白圣人为何如此看重大食人。

  在他们心中,大食只比吐蕃强上一些,因为大食军队攻打吐蕃时,也并未占到什么便宜。

  以大唐如今的实力,要想消灭大食,只有一个难题,那就是太远了。

  李治并不与众人解释,在说明大的战略时,也制定了两个小战略,也就是针对吐谷浑和南诏。

  对付吐谷浑,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让他们闹,等羌人受不了时,向大唐请求,再一举消灭吐谷浑,纳入大唐,划为正州。

  南诏则更简单,只需阻止他们统一就行了,至于将来的计划,以后再说。

  李治将战略说完后,便让众人退下,只留下薛仁贵和李勣。

  他们两人是如今军中新老两辈的领头人物。

  李治可以不对其他人解释大食的重要性,但必须对他们说明,以免两人做出错误判断。

  神龙殿作为大唐君臣讨论军政的重要场所,殿内一直都挂着敌国的详细地图。

  以前挂着的是吐蕃和高句丽地图,如今则换成了另一幅陌生的地图。

  “李卿,薛卿,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舆图吗?”李治问。

  李勣凝视片刻,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大唐的位置,倒是中间有一个极大的国家,几乎有大唐六成大小,不由心中一动。

  “陛下,这莫非是大食舆图?”

  李治点头道:“不错,这正是大食舆图。大食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人口,都远在吐蕃之上,接近我大唐。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是宗教立国,每一个教徒,都能成为战士。”

  薛仁贵和李勣听了后,对视一眼,都没有做声。

  大食毕竟离的太远,两人了解都不多,很难有直观印象。

  吐蕃之战时,也只有苏定方部与大食人打过一仗,薛仁贵并未与大食人交手。

  李治也瞧出两人想法,朝王伏胜看了一眼:“让他们进来吧。”

第457章 帝国的威胁

  王伏胜应诺一声,转身出去,不一会,卑路斯和雪娘跟着他走了进来。

  李治将两人身份简单介绍了一下。

  这一年来,卑路斯和雪娘以墨佳轩为据点,内领府又给他们拨了不少资金,让他们与大量的西域人打交道。

  一来是谋划吐火罗复国之事,二来是打探大食情况。

  卑路斯原本就是波斯王子,对大食知根知底。

  如今通过发展西域眼线,对大食国内的情况,可谓了如指掌。

  李治道:“卑卿,你和两位大将军说一下,大食目前的状况。”

  卑路斯应诺一声,说:“大食国刚打完内战,如今由穆阿维叶继位,他原本就是古莱什部的王子……”

  在卑路斯的介绍下,李勣和薛仁贵才慢慢明白了整个大食国的发展史。

  大食国建立以前,阿拉伯地区有很多部落存在,类似于中原的战国时期。

  唯一的区别是,阿拉伯地区的每一个部落,都是宗教部落,崇拜着不同神明。

  因为分散,实力弱小,长期臣服于波斯人建立的萨珊王朝。

  后来穆汗穆德通过传播大食教,统一宗教和部落,团结各部,击败了萨珊王朝,建立大食国。

  为了传播大食教,大食人积极扩张,领土很快超过了原来的萨珊王朝。

  对他们来说,所有异教徒都是敌人,他们的目的是让世界所有国家,都信奉大食教,并入大食国。

  李勣听到此处,终于明白李治为何如此防备大食人了。

  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和睦相处的邻居,他们眼下没有攻打大唐,只因大唐太强大,又太遥远。

  可以预见,等他们强大后,必定不断东扩,将来定会在大唐传播大食教。

  若是大唐不许,那就只有战争。

  接下来,卑路斯又介绍起大食国的新君主,穆阿维叶。

  李勣听完后,眼中精光一闪。

  原来穆阿维叶出身于阿拉伯地区某个贵族家庭,名为倭马亚家族,类似大唐的世族。

  一开始他非常反对穆汗穆德和大食教,甚至想杀穆汗穆德,后来战败之后,才信奉大食教。

  结果几代传承下来,大食国的权力竟然又落到他这个战败者手中。

  这小子简直就是一个窃国者!

  他掌握权力后,大量扶持家族亲信,表面是大食教徒,其实依然以家族为核心,拓展势力。

  他正是凭借家族力量,夺得了大食国的权柄,当上国王后,一系列改革,将大食这个纯宗教国家,变成了类似大唐的帝国!

  由此可见,大食国内部必定存在重大隐患,要想对付他们,可以从这一点入手。

  薛仁贵跟李勣不同。

首节 上一节 497/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