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94节

  东部的问题暂时稳定,接下来就该处理其他地区的问题。

  其实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各个地方官员,就曾上奏,向李治表达隐忧。

  第一个问题是吐谷浑。

  自吐谷浑向大唐求亲失败后,最近几年,越发的不老实,经常在边境地区,骚扰其他羌族,霸占河流、强夺矿产、劫掠羌人。

  以宾就女王为首的羌族头领,都曾上奏李治,希望大唐出兵惩罚吐谷浑。

  对于此事,李治并不急。

  吐谷浑最大的问题,还是羁糜制度的遗留问题。

  他们不向大唐纳税,不派兵执役,名义上属于大唐,其实属于大唐内部的一个国中之国。

  要消除他们也不容易。

  当初,大唐消灭吐蕃时,吐谷浑立下大功,眼下他们并未犯大错,李治也不好因此就对他们动手。

  如果真因此事,攻打吐谷浑,将他们划为大唐州县,原本支持惩罚吐谷浑的羌族,反而会因此反对大唐。

  这些羌族都和吐谷浑一样,因灭吐蕃的功劳,几乎完全自治。

  处理太急,羌人就有可能支持吐谷浑作乱。

  所以最好的办法便是不理。

  任由吐谷浑继续欺负其他羌族,让他们明白,不彻底归入大唐,便没有安定的生活。

  等他们忍无可忍,主动提出转为正州时,大唐再行出手,如此才能让羌人彻底融入大唐,不至生怨。

  第二个问题是六诏。

  当初攻打吐蕃时,南诏因为站队正确,得到大唐官员们的一致好感,成为六诏最强的一诏。

  最近交州传来消息,说六诏之间,战争频发,导致大唐边境不稳。

  交州都督府的官员提议,扶持南诏,吞并其他五诏,如此大唐边境才能安宁。

  这种提议李治当然不会同意,因为南诏强大后,确实不会内斗了,而是一致对外,侵占大唐疆土。

  现在的大唐官员们,估计做梦也不会想到,大唐将来也有被南诏欺负的一天。

  李治虽然否决了这个提议,但南诏实力不断增强,需得提防他们趁大唐不注意时,吞并其他五诏。

  最后一个隐患是大食。

  安西都护府和内领卫,正在谋划帮吐火罗复国的事,这件事已经快拖了两年,如今也终于可以抽出精力解决。

  另外,苏定方和王玄策也在谋划帮天竺自立。

  天竺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其实并非李治所愿。

  但不扶持天竺的话,就有可能出现一个强大的吐蕃,昆藏地区就将面临危险。

  大食即将开启扩张之路,眼下需将吐蕃当做缓冲国,才能将战火挡在大唐疆土之外。

  所以综合考虑,让天竺自立,既能抵挡大食,又能与吐蕃牵制,是对大唐最有利的一个方案。

  李治一边脑中思索,一边将这些问题都记在纸上。

  这时,王伏胜来到身边,递过来一份奏章。

  “陛下,隼州都督府急奏。”

  李治翻开一看,奏章是刘仁愿和赵持满联合上疏。

  两人一共上奏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他们建议朝廷下一道诰书,规定隼人官职不能超过七品,如此才能更好管理隼人。

  经过隼人背叛之事后,李治也对这帮土著没了好感,当即点头,决定采纳。

  第二件事,因隼州都督府的领土扩大近一半,二人请旨将隼州都督府升为都护府,并且不再用隼州为名。

  两人倒是打得好主意,都督府升为都护府,两人官职都能提升。

  不过考虑到他们确实在这次战争中立下大功,李治倒也不想拒绝他们,升为都护府也无妨。

  反正将来倭国迟早都要打下来,以倭国领土来看,用都督府管辖肯定不够。

  至于名字,隼州确实不合适了。

  李治正琢磨着新名字时,内侍来报,说武媚娘求见。

  盛夏时节,气候炎热,武媚娘刚研究出一种新的酸梅汤,特地端过来,给李治解暑消乏。

  李治喝下一碗酸梅汤后,只觉口感清凉滑腻,又要了一碗,喝完后,笑道:“媚娘,你帮朕想个名字如何?”

  武媚娘讶道:“想什么名字?”

  李治便将隼州升为都护府的事说了。

  武媚娘略一思索,说道:“妾身最近看梁书,诸夷传中便记载了倭国,取名为扶桑国,不如就叫扶桑都护府吧?”

  李治听了后,却没有做声。

  他原以为武媚娘会取名“日本都护府”,因为“日本”这两字,正是武媚娘赐给倭国。

  “陛下觉得不妥吗?”武媚娘问。

  李治想了想,道:“这样,你再想一个名字,朕在两个中取一个。”

  武媚娘沉吟片刻,又道:“史记中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不如取名为东瀛都护府,陛下以为如何?”

  东瀛,充满飘渺意境的地方,比扶桑要稍微好听一些。

  李治也不再纠结,道:“也好,那就用东瀛都护府吧。”

  数日之后,李治在朝会上提出将隼州都督府升为东瀛都护府,大臣们皆无异议。

  最终经过中书省一番商议,东瀛都护府划分为十六州,五十四县。

  至此,大唐的都护府,也增加到了六个。

  分别是:东瀛都护府、安东都护府、燕然都护府、瀚海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昆藏都护府。

第454章 大唐官员都想转武职了?

  长枪如龙,游走全身,挑拨穿刺,虎虎生威。

  七月酷夏,烈阳如火,长孙诠一套枪法练下来,浑身衣服都湿透了。

  他刚一停下,新城公主便走了过来,取出丝巾帮他擦汗。

  “驸马,你都练了一个多时辰,休息一会吧。”

  长孙诠却摇了摇头,摆手道:“不妨事,我再练半个时辰,你自去照看亮儿吧,不必管我。”

  新城公主无奈,嗔道:“那你可注意点,别强撑着中了暍。”

  长孙诠微微一笑,道:“我在河北时,也是一样的夏日,经常帮农人忙农事。大家一干便是一整日,也不见有人中暍,这长安城啊,就是容易把人养娇贵了。”

  新城公主哼道:“驸马这是在说,人家太娇贵了吗?”

  长孙诠苦笑道:“我哪有这个意思,我是觉得自己变娇惯了。”

  新城公主还要再说,一名下人来报,说长孙无忌来了。

  新城公主歪了歪头,道:“好了,大兄来了,你总不能让我和亮儿去招呼吧?”

  长孙诠见她神情,便猜到长孙无忌是她请过来的,只好换了一身衣服,去书房见长孙无忌。

  来到书房,兄弟两互见了礼,长孙诠直言道:“大兄,是公主请你过来的吧?”

  长孙无忌捻须笑道:“你知道公主为何请我过来吗?”

  长孙诠没有做声,待下人上完茶退下后,才低声开口道:“公主是请你来劝我的。”

  “你既心中有数,我就不开口了,你且说说,你心中到底怎么想的,难不成真想转武职?”

  长孙诠沉默了一会,道:“高句丽之战,持满一战成名,我确实很受触动。但我苦练武艺,却并非单纯羡慕他升职。”

  自高句丽之战,又经倭国之战,赵持满从一个从六品下阶的州司马,一举升为了正四品上阶的副都护,一口气升了十几级。

  而且因倭国之事,让他名声大噪。

  虽说是恶名,但皇帝并未因此罚他,还让他担任东瀛都护府的副都护。

  赵持满入仕才不过两年多,这升迁速度,也只有当初的狄仁杰、薛仁贵能与之相比,连长孙诠的品级也被他超过。

  朝野上下,不知多少人对他充满羡慕,他母亲是长孙氏出身,连带着长孙一族的声势,也上涨不少。

  新城公主还以为丈夫心中不平衡,这才不爱惜身子,在烈日下苦练武艺,请来长孙无忌劝说。

  长孙无忌抬手道:“你不必解释,我知你性子,你是羡慕他能驰骋疆场,为国立功。”

  长孙诠感慨道:“大健儿若能像持满一样,立功杀敌,开疆扩土,人生才算没有遗憾!”

  长孙无忌沉声道:“那你可知道,这一战过后,有你这种想法的人,有多少吗?”

  长孙诠一愣,摇了摇头。

  长孙无忌伸出一只手掌。

  “据我所知,高句丽之战后,朝堂官员中,至少有五成以上,都想要转武职。”

  “有这么多?”长孙诠吃惊道。

  长孙无忌淡淡道:“他们之中,有一部分人和你一样,希望开疆扩土,青史留名。另一部分则是觉得,凭战功升官,比熬考评更快,单纯为了名利罢了。”

  长孙诠低头不作声了。

  长孙无忌道:“你是聪明人,应该想到了吧,倘若文官都想转武职,朝中那些细碎之事,又有谁去做?”

  “开疆扩土固然荣耀,可国家的治理,才是最重要的。陛下最重稳定,眼下你应收起心思,做好本职工作,方不负陛下信任,朝廷栽培。”

  长孙诠深吸一口气,道:“小弟明白了。”

  长孙无忌道:“高句丽之战后,国家战略必定改变,你可清楚,接下来陛下的重心会在哪?”

  长孙诠皱了皱眉,一时答不上来。

  皇帝的心思天马行空,很难让人猜中他的想法。

  “小弟不知,请大兄指教。”

  长孙无忌正要开口,忽然笑了笑,道:“走,我们去见一个人。当局者迷,就算我也未必真看清了局势,咱们无妨去听一下局外人的想法。”

  并不是每一个局外人,都能得到长孙无忌的推崇。

  长孙诠已经猜到了长孙无忌要带他去见谁了。

  他跟新城公主打了声招呼后,与长孙无忌一起离开公主府,朝胡王街而去。

  来到胡王街时,夕阳西下,已过了酉时。

  胡王街和往常一样,无论长安城多么热闹,这里总是寂静冷清,仿佛另一个世界。

  两人步入小巷,来到禄东赞屋外。

  正要进去时,忽听“吱呀”一声,斜对面的屋子被人推开,一名身材矮小的男子走了过来。

首节 上一节 494/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