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81节

  ……

  一匹快马从春明门左边那扇偏门,奔入长安城,一路向西急行,折而向北,很快来到朱雀门外。

  马上驿卒翻身下马,大喊道:“营州急报!”从脖子上取出文书袋,转交给一名监门卫。

  那监门卫正要送去兵部,却被一名监门校尉拦住。

  “我亲自去送!”那监门校尉亲自拿着文书袋,沿着承天门大街急行,来到了兵部衙署。

  郝处俊早就等急了,最近王伏胜隔三差五就过来问消息,可见皇帝有多么望眼欲穿。

  他早就下了命令,一有营州消息,直接拿过来给他。

  故而那监门校尉刚进兵部,就被带到郝处俊的办公房。

  郝处俊迫不及待的打开文书袋,拍开封蜡,拿出一看,看完之后,哈哈一声大笑,大步出了办公房。

  郝处俊一向性子冷峻,众兵部官员很少见他露出如此神态,都猜到是边关大捷。

  如今平壤都被包围了,还能有什么大捷?那只能是平壤被打下了,想到此处,众官员都很雀跃。

  却说郝处俊离开兵部后,还没走两步,碰到礼部的李敬玄。

  李敬玄见他表情,又见他拿着文书袋,便问:“郝尚书,可是有边关捷报?”

  郝处俊脚步不停,只“嗯”了一声。

  李敬玄大喜,赶忙追上,急问:“可是平壤已经打下了?”这话声音不小,现在又是上午,尚书省官员很多,周围不少人都看了过来。

  郝处俊又“嗯”了一声,大步急行,迈步拐入承天门大街,朝着承天门而行。

  李敬玄依然跟在后头,不停的询问,对方毕竟跟自己同级,郝处俊也不好太无理,随口回答,每次都只回答一两字。

  饶是如此,李敬玄也问个不停。

  一直到了承天门外,李敬玄没有直通宫门的权力,才总算被他甩开。

  郝处俊一路来到甘露殿,门口的内侍瞧见他过来,也很欣喜,主动上前搭话。

  “郝尚书,可是前线捷报?”

  郝处俊道:“正是,陛下可在殿内?”

  那内侍笑吟吟的道:“陛下在皇后殿下那儿呢,您等着,我这就给您通传。”迈着麻溜儿的步子,朝立政殿而去。

  郝处俊也不去偏殿,就站在门外等着。

  等没多久,皇帝还没来,倒是上官仪、阎立本、辛茂将等宰相先过来了。

  “郝尚书,可是前线大军打下了平壤?”阎立本远远就喊道。

  郝处俊道:“是的,高句丽人投降了,我军已入驻平壤。”

  三人听后,都喜形于色。

  辛茂将笑道:“我们刚刚商议出一份战后治理的方案,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了。”

  不一会,李治回到甘露殿,召郝处俊觐见,阎立本三人也一起进去了。

  平壤打下来之前,李治确实日思夜想,此时终于传来消息,他反倒平静下来,并不如何着急。

  等诸大臣叙礼毕,方才问:“郝卿,平壤是如何打下来的?”

  郝处俊道:“回陛下,李大总管派出泉男生入城劝降,又采取围而不攻的法子,三天后的夜里,高宝藏带着一众大臣,出南门献降。半个时辰后,泉男生和泉男产也带着军队,从西门献降。”

  李治问:“泉男建呢?”

  郝处俊道:“泉男建在狱中自尽,和他一起死的还有信诚。”

  李治点点头,又问:“靺鞨与新罗,可有动作?”

  郝处俊道:“两国都在边境陈兵,得知平壤陷落后,便都撤军了,还派人向我军贺喜。”

  李治见情况皆在控制之中,这才说道:“把奏疏呈上来吧。”

  李勣的奏疏中,除了说明平壤城内的情况外,还详细陈列了这次的收获。

  泉男建一开始就做好了死守平壤的准备,所以城中堆积了大量粮草,足够十五万守军加二十多万百姓坚持一年。

  大唐八路大军进攻时,就陆续有十多万高句丽军队投降,如今算上城中守军,降兵数量有二十多万。

  另外,缴获五万多甲胄、七万马匹、数百万支箭矢、刀枪剑戟无数,还有数万石铁矿石。

  王宫国库之中,还有十多万黄金、三十多万白银,各种金银器物、珍珠玛瑙、古玩字画足足装了八十多口大箱子。

  李治看完之后,大为满意。

  唐军只用了半年不到,就打下高句丽,这一战得到的战利品,要远远多过消耗,再加上高句丽肥沃的黑土地、含铁量极高的铁矿山。

  这一战,唐军收获颇丰。

  这时,阎立本上奏,道:“陛下,这是我等商议的高句丽战后安置政策。”

  这才刚打下来,连战后安置都做好了,可见这帮大臣多么猴急,当初打下吐蕃时,可是来来回回商议了好久。

  李治拿过来一看。

  大臣们的方案是,在高句丽设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担任安东大都护,再设置五大都督府。

  用的名称,正是汉朝四郡加一个带方郡。

  也就是:乐浪都督府、玄菟都督府、真番都督府、临屯都督府、带方都督府。

  另外,在五都督府之下,设置四十二州、一百县,统治高句丽各地。

  选拔献降有功的扶余人为刺史、县令,与大唐派遣过去的官员,共同治理高句丽。

  李治浏览之后,见并无问题,大手一挥。

  “准奏!”

第442章 李孝的婚约

  二月初春,河南道地区的百姓开始为农作而忙碌。

  河南道地处南北之间,故而种植的作物也特别丰富,既有江南的水稻、桑蚕,也有河北的粟、麦、菽(大豆)。

  李孝三人前往莱州时,毕竟走的太急,沿途虽也欣赏路边风光,却无法瞧个仔细。

  如今战事结束,三人收到圣旨,返回长安。

  圣旨并未规定何时回到长安,他们在墨佳轩打工的半年期限也早就过了,故而在归途路上,走的特别慢,仔细观察着路边的一切。

  李廉紧紧盯着田间农人忙碌,见他们挖开土,将一些紫色的小球种在土里,心中疑惑,问:“张校尉,现在才至二月,那些人种的是什么粮食呀?”

  一名跟随在马车旁边的骑士看了一眼田地,笑道:“四公子,那并不是粮食,而是蔬菜。田舍汉们,会在主作物收种之间的间隙,种些蔬菜,如此不仅能让田地更肥沃,还能让田地产量达到最高。”

  李廉点点脑袋,感叹道:“看来种田也是一门学问呢。”

  那骑士笑道:“公子说的极是。”

  李廉又看了一会,将脑袋从车窗收了回来,侧头一看,车中只有李孝一人,只见他正皱着眉,一副冥思苦想的表情。

  “二兄,你说三兄怎么还不来,要不要放慢速度,再多等一会他。”他问。

  李孝“嗯”了一声,回答的很随意,显然心不在焉。

  李廉伸手在他眼睛前挥了挥,问道:“二兄,你在想什么?”

  李孝回过神来,侧头看了他一眼,道:“四郎,你注意到没有,大兄经常去掖城县尉的家里,最忙的时候,也要抽空去上一趟。”

  李廉笑道:“掖城县尉负责掖城治安,大兄过去与他商议公务,这很正常啊。”

  李孝摇头道:“没那么简单,我找人打听过,据说掖城县尉有个女儿,二八年华,容止美,曲艺佳,还爱骑马狩猎。”

  李廉愣道:“二兄,你到底想说什么,这跟大兄有什么关系?”

  李孝斜了他一眼,道:“你觉得有没有可能,大兄是冲着掖城县尉的女儿去的?”

  李廉惊愕道:“这怎么可能,大兄可是皇子,怎么可能与一个县尉的女儿……更何况那掖城县尉出身寒门,毫无背景啊!”

  李孝道:“你还记不记得,那天用晚膳时,大兄收到一封长安来的信,看完后眉开眼笑。当时我坐他旁边,瞟眼看到了。”

  “记得啊。”李廉点点头,问:“写的什么?”

  李孝沉声道:“那是刘姨娘给他写的信,问他在莱州有没有意中人。”

  李廉呆了一下,道:“难道刘姨娘听到什么风声?”

  李孝摆手道:“无论刘姨娘听没听到,这封信就大有问题。莱州并无名门大族,刘姨娘问他在莱州有没有意中人,这代表什么?”

  李廉恍然道:“刘姨娘并不在意女方门第!”

  李孝道:“正是如此,而且这应该不仅是刘姨娘的意思,也是父亲的意思,所以大兄才那般喜悦。”

  刘充嫒一向没什么主见,在儿子婚姻大事上,肯定要听李治的意见,她既然写这封信,显然已经从李治那里得了准信。

  李廉笑了笑,道:“二兄,你什么时候,突然关心起大兄的婚事了?”

  李孝叹了口气,道:“我只是因为他的事,突然想起一件旧事。”

  李廉问:“何事?”

  李孝微微偏开头,低声道:“两年前,临川姑姑来我府上,向我提到一门亲事,说等我大几岁后,便娶韦氏女为正妃。”

  临川公主的母亲是韦太妃,她撮合韦氏女与李孝成婚,这很正常。

  李廉从桌子上抓了一个干枯,一边吃着,一边说:“听说京兆韦氏多出美人,家教也好,二兄得娶韦氏女,不也挺好的吗?”

  李孝摇了摇头,表情有几分烦躁,道:“我当时年纪还小,没有多想,但现在一想,我的婚事干嘛要听临川姑姑的?我想自己做主!”

  李廉听到这里,总算明白过来。

  李孝是见李忠能够在婚事上自己做主,便心生羡慕,这才不痛快。

  李廉笑道:“这简单啊,你回长安后跟临川姑姑说一嘴,她应该不会勉强你吧?”

  李孝摇头道:“恐怕不行,每次临川姑姑过来,都跟我提她那个外甥女,还说韦氏一直在为大婚准备,只等韦氏女及笄,就让韦太妃和慎王向父亲上奏,请父亲成全这门婚事!”

  李廉微微一惊。

  女方既然都准备到这个份上,甚至连慎王都扯进来了,李孝确实没法轻易拒绝了。

  “二兄,要不然你就勉强答应了吧,等你娶了正妃,将来又不是不能再娶侧妃。”

  李孝低声道:“你说的轻松,正妃只有一个,关系到我将来一辈子,哪能随意决定?”

  李廉在男女事上还没开窍,并不明白这有什么好烦恼的,又将脑袋伸出车外,喃喃道:“三兄怎么还不来?”

  上午经过一座小镇时,马车直接过了镇子,可李勇听到镇口茶棚处,有人在议论高句丽的战事,尤其是在赞颂薛仁贵。

  李勇顿时来了兴致,让李孝和李廉先走,他也不认生,跑过去跟人家一起坐下,饮茶畅谈。

  张望了不一会,只听马蹄声响,后面追来几骑,骑在最前面的正是李勇。

  “嘿,三兄总算赶过来了!”李廉笑道。

  不一会,李勇追上马车队,上了马车,手中还提着些吃食,用荷叶包住。

  “喏,拿去吃吧。”他递给了两个兄弟。

  李廉好奇的问:“三兄,这是什么,怎么看起来像马蹄?”

首节 上一节 481/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