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66节

  程知节和尉迟恭都被安排为南三路统帅。

  程知节为马户道行军总管、尉迟恭为木岳道行军总管。

  另外由姜恪担任南三路最后一路人马的统帅,任命为汉水道行军总管。

  高侃被任命为卑沙道行军总管,是唯一的水军统帅。

  李治宣布完毕后,说道:“你们都可以去准备一下了。副总管的人选,还有将领人选,都可以讨论一下,到时候将名单拿过来给朕。正式的册封圣旨,过几日再颁布!”

  为了想出这八路军统帅,李治已经费了不少心力,底下那些将领名单,他自然不肯再费脑筋去想。

  几人领了旨意,离开神龙殿,前往左卫衙署开会,商讨手下将领人选。

  按照唐军传统,手下副将都由主将举荐,这也能让主将打仗时,更得心应手。

  当然,若是利用这一点任人唯亲,打了败仗,受到的处罚也要加上一等。

  所以李勣与众将商议几句后,就让他们自己筛选得力之人,到时候向他打声招呼,他再拟定名册,向皇帝请旨。

  集议结束后,诸将纷纷离开屋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有哪些年轻将领能堪重用。

  高侃快步赶上薛仁贵,与他并肩而行,问道:“薛兄,你准备选谁为副将?”

  薛仁贵道:“还在考虑中。”

  高侃苦笑一声,道:“你们都走陆路,我却走水路,这副将的人选,倒还真不好选!”

  他之前因为被调去对付东突厥人,错过了攻打倭国的战争。

  这次被皇帝选中攻打高句丽,正想大显身手,却被任命为水军行军总管,顿时有点受打击!

  薛仁贵看了他一眼,道:“高兄,在我看来,你这一路其实是最重要的。”

  高侃目光一亮,问:“怎讲?”

  薛仁贵道:“你可知当年的高句丽之战,为何没能攻灭高句丽吗?”

  高侃摇头。

  薛仁贵缓缓道:“因为大军过于求稳,推进太慢,尤其是在安市城外,被耽搁了两个多月,粮食供应不足,只能撤退。”

  高侃心中一凛,道:“我也有所耳闻。”

  推进太慢的原因,主要是李世民御驾亲征,诸将担心皇帝有失,故而不肯冒一点风险。

  薛仁贵接着道:“安市城是一座险峻山城,背靠山脉,易守难攻。这次攻打高句丽,依然会成为我军一个难题。”

  “你率领的这一路人马,有水路优势,只要进军顺利,便可绕过安市城,跨过鸭绿江,直取平壤!”

  高侃心中一振,道:“多谢薛兄指点,只是这副将人选,小弟拿不定主意,还请薛兄指教。”

  薛仁贵想了想,道:“你率领的既然是莱州水师,最好选莱州本土将领为副总管,如此方能尽快掌控军队!”

  高侃道:“在下听说莱州都督孙仁师是一员悍将,不知传言可信否?”

  薛仁贵道:“此人可信。”

  他带出来的羽林卫与倭国交战时,与孙仁师打过交道,从那些部将写来的信中,他对孙仁师也有一定了解。

  高侃其实也听过孙仁师的名声,只是这一战太过重要,这才征询薛仁贵意见,见他这般说,再无怀疑。

  诸将出了左卫军署后,便各自分开,回自家军署,为战争做准备。

  然而,薛仁贵却并未前往禁苑,而是一路出了朱雀门,朝着大理寺而去。

  数日之后,李治便收到了李勣送上来的出征名单。

  各军副将人选都已经选好了。

  从这份名单中,就能看出来,这次的出征队伍,除苏定方、裴行俭等人外,堪称大唐最豪华的将领阵容。

  连前营州都督程名振这样的老将,也只能担任一个行军副总管。

  除了老将,这份名单之上的人,也有很多年轻将领,比如韦待价,被郑仁泰选为副总管。

  李勣的副总管更令人惊讶,竟然选了赵持满,与其他副总管相比,称得上官职最低的一个了。

  不过赵持满毕竟跟姜恪齐名,凭着姜恪这些年在辽东的出色发挥,也顺带将他的名声提起来了。

  况且赵持满曾出使倭国,胆色一流,确实值得一用。

  黑齿常之也成为一名副总管,李治原以为他会是姜恪的副总管,不知为何,竟成了程知节的副总管。

  这背后发生了什么事,李治就不太明白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南三军三总管之一,无论谁选择黑齿常之当做副手,都是占便宜的。

  在李治印象中,程知节确实是一个很善于占便宜的人,姜恪人在百济,没机会发声,只能说他倒霉了。

  姜恪的副将是潘龙,此人也是刘仁轨麾下一员虎将,倒也不算太差的选择。

  尉迟恭的副将最令李治诧异,是一个叫李谨行的人。

  此人的名字李治倒是知道,担任左监门卫将军,只是关于他详细的情况,并不了解。

  命人将李谨行的档案拿过来一看,才知此人并不一般,他的父亲突地稽是靺鞨族一位首领,率部投靠隋朝,后来投靠大唐。

  也就是说,李谨行是一位靺鞨裔大唐人,而且他原来的部落,与高句丽是死敌。

  李谨行既有这一层身份,对高句丽必定非常了解,尉迟恭选择他作为副将,显然是有这一层的考量。

  当李治看到薛仁贵的副总管后,忍不住笑了,薛仁贵选择的副手,竟然是李元芳。

  这个李元芳,也不过是李治一时戏谑之心,才选出来的一个人,让他跟随保护狄仁杰。

  薛仁贵既然选择他作为副将,那便说明此人确实有一定的能力,给他一个舞台也不妨。

  高侃的副总管选的是孙仁师,这算得上诸将之中,最正常的一人了。

  如此一来,出征大名单就出来了。

  行军大总管:李勣。

  行军副大总管:薛仁贵。

  行军总管(副总管):李勣(赵持满)、薛仁贵(李元芳)、契苾何力(程名振)、郑仁泰(韦待价)、高侃(孙仁师)、程知节(黑齿常之)、尉迟恭(李谨行)、姜恪(潘龙)。

  李治大笔一挥,通过了李勣递上来的出征名单,同时又下了几道旨意。

  首先,任命刘仁轨为河北馈运使,负责河北诸州粮草调度。

  这些年来,河北一直采取轻赋政策,就是为了高句丽这一战,如今已有十年左右,就算征调粮草,河北百姓应该也能承受。

  另外,任命李义府为河南馈运使,前往莱州,负责将河南诸州粮食,转运入海,为高侃一路、百济三路大军提供粮草。

  陈王李忠为副使,协助李义府。

  任命高福男为右卫将军,平壤道安抚大使,随军出征。

  旨意下达后,文武官员各司其职,

  武将们率领羽林卫,奔赴前线。文官们调度后勤,三省六部九卿五监,每一个部门的官员,都得到旨意,全力协助此战。

  内领府也派出大量密探,奔赴营、莱两州、以及熊津都督府,打探情报。

  大唐帝国这座军事机器,此刻已全力运转起来。

  一共十五万步骑,在营、莱、熊三个地区不断集结。

  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第430章 权贵与庶民

  清晨,阳光明媚,八月中旬,夏日之中,已多了几分初秋的萧瑟,落叶随风飘散,在水面上荡漾。

  李治将目光从水面上收了回来,回到椅子上坐下。

  每日处理完政务后,他便会盯着湖面瞧一会,因各地政务产生的烦杂思绪,就会慢慢归于平静。

  “伏胜,你说薛仁贵他们,是否都已经抵达了各自的作战地点?”李治靠在椅子上,拿起一只柑橘吃了起来。

  王伏胜低声道:“回陛下,从时间来看,羽林卫应该到了营州,也就是说,李老将军、薛将军他们几个,应该已经抵达营州。”

  李治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王伏胜接着道:“高侃将军去莱州,应该只会更快,想必也已经做好准备,只有尉迟老将军和程老将军,要前往熊津都督府,恐怕要慢一些。”

  李治道:“是啊,海路需要看天气出发,两位老将军年纪很大,估计没那么快到。”

  “陛下,臣有一件事不太明白。”王伏胜觑着李治表情,小心翼翼的问。

  李治看了他一眼,笑道:“你是想问朕,为何朕派两位老将军去熊津都督府?”

  王伏胜道:“是的。”

  李治缓缓道:“两位老将军毕竟年事已高,从熊津都督府进军,地势更为平坦,奔波也少一些。”

  王伏胜道:“是这样。”心中依然不解,契苾何力也是老将,为何皇帝就派在北路军,难道因为是胡将,就不在意他的死活?

  他自然不明白,李治让契苾何力去北四路,是因为灭高句丽之战,正是契苾何力光辉战绩之一。

  李治为了尽量减少历史偏差,才让他从北面进攻,希望这一战能更加顺利。

  李治忽然道:“伏胜,你觉得朕对二郎、三郎和四郎的历练,效果如何?”

  王伏胜忙道:“臣以为效果非常好,三位小殿下不仅懂得了民生疾苦,相互间的兄弟情谊,也加深了许多!”

  李治点点头,道:“不错,效果确实出乎意料的好,这证明他们并非不学好,只是受环境影响。”

  王伏胜道:“陛下说的极是。”

  李治道:“从这件事中,朕也瞧明白了,在教育子嗣上,要敢于放手,让他们多经磨砺,才能成大器。”

  王伏胜最清楚李治的心思,心中一惊,道:“陛下,您不会想让三位小殿下上前线吧?”

  李治笑道:“还是你知朕,不过朕也不会让他们上战场,否则只会给将军们拖后腿。朕打算让他们去莱州,给忠儿帮忙,负责后勤调运,你觉得如何?”

  王伏胜略一迟疑,道:“臣没意见。”

  他之所以迟疑,是因为在他印象中,李勇三人跟李忠的关系,一直不好。

  不过转念一想,趁着这次机会,也许能让几位皇子的关系转好。

  李治点头道:“那好,你去传旨,宣他们三个入宫觐见吧。”

  王伏胜提醒道:“陛下,明日是中秋佳节,不如等过了节,再让他们去吧。”

  李治恍然道:“明天都中秋了吗?嗯,也好,明日晚上,派人接他们入宫,一家人吃一顿饭吧。”

  王伏胜应诺一声。

  次日,中秋佳节,官员沐假一日,长安城大街上,比平时又热闹了几分,众人除了相互庆祝节日,便是讨论辽东战事。

  大唐要讨伐高句丽之事,早已传遍全城。

  酒楼和茶馆,向来是议论时政的最佳场所,出入墨佳轩的客人,又大多是殷富之家。

  这些人的观点,往往都有一定的考量,议论起来也煞有其事。

  李勇原本就对军事感兴趣,在府中时,就总派人四处打听,如今听到那些客人们讨论军事,正合他的心思。

  有时候,他给客人们送一杯茶,都能站着偷听好半晌,还是李孝过来提醒他。

首节 上一节 466/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