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62节

  境内山脉又极多,光是李勣知道名字的山就有一百多座,很多城池依山而建,类似大唐的松州,攻打十分不易。

  故而唐军要灭高句丽,军队就不能少,然而军队多了,后勤供应又吃不住。

  而且高句丽非常精明,他们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无论隋朝攻打还是唐朝攻打,他们的战法只有一个字。

  拖!

  他们很清楚,只要能拖住来犯敌军,时候到了,敌人只有撤走一条选择,他们便能趁势打一拨反击。

  当初唐太宗打下高句丽十几座城,结果刚一撤退,就全部被高句丽收复了。

  这便是高句丽难打的原因。

  李治深入了解这些后,也终于明白百济的重要性。

  从百济进攻,高句丽的辽河、山城等屏障,都无法发挥作用,要面对这支唐军的防守,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应对。

  如此一来,便给了北线唐军减少了机会。

  李治凝视地图良久,缓缓道:“李卿,朕已经清楚了高句丽的情况,说说你的战法吧。”

  李勣道:“臣的战法只有八个字。”

  “哪八个字?”

  “多路齐攻,水陆并进!”

  李治望着地图,道:“你指的多路,指的是南北夹击吗?”

  李勣道:“仅凭南北两路,不足以突破高句丽人的严防死守。臣经过仔细分析推演,认为需得分兵八路,方能在尽快时间内,消灭高句丽!”

  李治微微一惊:“八路?”

  李勣道:“是的,营州四路,百济三路,另外还有一支水路,从莱州出发!”

  李治看了薛仁贵一眼,道:“薛卿,你以为如何?”

  薛仁贵道:“臣对高句丽并不熟悉,不过依臣之见,兵力太过分散,未必是好处。”

  李勣见薛仁贵似有反对,便耐心解释道:“薛将军,你当初也参与过高句丽之战,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薛仁贵听了后,皱紧眉头,露出迟疑之色。

  他当时只是一个低级将领,虽然有过亮眼表现,但并无决策权,都是听命行事,没有太多的感想。

  他想了好一会,才道:“在下印象中,高句丽的城池,很多建在山上,故而攻打不易。”

  李勣道:“高句丽最大的特点,便是他们以守为主。这场战争的胜利,与传统战争不同,我军就算连战连胜,却不能在一年内打到平壤,那么输的就是我们!”

  “反之,纵然兵力分散,有部分军队打了败仗,只要有其他军队能突破防线,攻入平壤,那么赢的就是我们!”

  李治点点头,道:“朕明白了,李卿的意思是,这一战打的是速度,不必在意一城之得失,一战之胜负。”

  李勣道:“正是如此。”

  李治见薛仁贵不再反对,便道:“那八路大军的具体攻击路线,要怎么攻打?”

  李勣从袖子里取出一张卷起来的纸。

  摊开一看,原来是一张简易地图,上面标注了李勣谋划的进攻路线。

  营州四路陆军,齐头并进,分别攻打新城、银城、建安城、盖牟城,分四条线路,朝扶余城进发。

  水军从莱州渡海,攻打卑沙城。

  百济三路大军,分别进攻马户城、木岳城和汉山城,最后会师于汉城。

  汉城是高句丽南部第一大城,只要南军打下汉城,便能直接威胁到平壤城。

  高句丽必定收缩防线,拒守都城,如此一来,北四路大军压力大减,攻势将更加顺利。

  每条线路旁边,还标注了各个城池的地形特点,攻打方式。

  由此可知,李勣为了这个作战计划,耗费了多少精力。

  李治看完之后,并无异议,便道:“作战计划虽无问题,只是这八路大军,却比较麻烦,需要选八位主将,李卿,你有什么好的人选吗?”

  李勣拱手道:“臣一切都听陛下的旨意。”

  如此大战,谁都想参加,若是交给他来决定,风光是风光,肯定要得罪不少人。

  李勣迟暮之年,只求安安稳稳打赢这一仗,自然不会再揽下这种差事。

  李治无奈,道:“那好吧,八路军的主帅人选,容朕好好考虑一下,你们若是有合适人选,也可向朕举荐。”

  二人齐声道:“是。”

  这时,王伏胜见李治谈完了,才上前提醒道:“陛下,将军们还都在承天门外候见。”

  李治顿时有些头疼,这些将领显然都是为了高句丽之战而来。

  “李卿,待会你开一个军事集议,将这次的作战计划,和将军们说一下。”李治将麻烦扔给了李勣。

  李勣推脱不过,只好答应。

  离开神龙殿后,李勣和薛仁贵并肩而行,出了承天门后,顿时被一群将领围住了。

  由尉迟恭带头,程知节策应,逼问他们刚才和皇帝谈了什么,气势汹汹!

  李勣看向薛仁贵,示意他来开口。

  薛仁贵只好说道:“诸位,此处说话不便,陛下有旨,让李公召开集议,与大家商讨此事。”

  诸将对视一眼,各自点头,簇拥着两人朝左卫军署而去,仿佛押着两名犯人。

  到了集议大厅,四品将军以上的将领,都聚集在厅中,尉迟恭瞪眼道:“现在可以说了吧!”

  李勣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笑道:“凉国公,还是你来说吧。”

  薛仁贵是个实在人,也没想那么多,便将李勣八路大军攻打高句丽的计划说了。

  众将听完后,眼睛都亮了。

  既然是八路大军,统兵将领不少,那他们就都有机会啦,当即询问八路大军主帅都有谁。

  薛仁贵只好说皇帝正在考虑,让大家稍安勿躁。

  众人却没那么好糊弄,契苾何力道:“陛下既然召你们俩问话,那肯定会问你们的意见。”

  其他人纷纷道:“不错!你们怎么说的?”

  薛仁贵道:“陛下确实问了,不过李公和在下,都没有提议。”

  他不说还好,这一承认,众将哪里还肯放过他,纷纷围了上去,让他向皇帝举荐自己!

  这些老将官职虽并不比薛仁贵高,奈何资历老,性子倔,薛仁贵应付的好吃力。

  正要向李勣求助时,转头一看,李勣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溜之大吉了。

第427章 陛下在等什么?

  另一边,李治与李、薛二人分开后,也开始琢磨着八路大军的领军人选。

  按照唐军军制,总元帅叫行军大总管,各路主将,叫行军总管。

  李勣和薛仁贵分别担任行军大总管和行军副大总管,两人也要各领一军,兼任行军总管,这不必多想。

  剩下的六路军统帅,就不太好斟酌了。

  苏定方镇守昆藏,裴行俭威慑西域,两人都调不开。

  程知节和尉迟恭年纪都太大,再让他们出征,似乎有点隐患,倒不是担心他们打败仗,而是怕他们经不起折腾,病死在战场。

  若是不选他们,这两人肯定又会闹脾气。

  李治思索之间,不知不觉走到了西海池,抬头一看,只见湖岸旁边,坐着一名小童,正望着西海池发呆,身后跟着几名保傅。

  李治走了过去,朝那小童道:“仁儿,你在这里做什么?”

  那小童正是李治的八子李仁,他瞧见李治后,慢慢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灰,拱手见礼道:“孩儿拜见父亲。”

  这孩子自出生后,性子就比较古怪,不哭不闹,十分安静,像个女童,做任何事都慢悠悠的,不急不躁。

  李治有时甚至怀疑,这小小身体里面装着的是另一个穿越而来的灵魂。

  不过等李仁会说话后,李治便不这么想了,因为这孩子特别爱问问题,比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水面为什么是绿的。

  李仁见过礼后,伸手一指,道:“回父亲话,孩儿正在看鸟。”

  李治顺着他手指看过去,远处水面上果然有两只正在划水的鸟。

  “仁儿,你知道那是什么鸟吗?”李治问。

  李仁说道:“鸭子。”

  李治哈哈一笑,道:“那是鸳鸯,并不是鸭子。”

  李仁呆呆道:“就是阿娘手帕上的鸳鸯吗?”

  李治道:“对。”

  李仁问:“鸳鸯会飞吗?”

  李治道:“会,不过它们一般在晚上或迁徙时飞行,很少被人看到。”

  李仁又问:“我刚才看到它吃了一条小鱼,为什么鸳鸯要吃小鱼呢?”

  李治道:“这就跟你要吃饭一个道理,你不吃饭,肚子是不是就会饿?”

  李仁仰着小脸,又问:“那为什么不吃饭肚子会饿呢?”

  李治道:“因为人需要消耗能量,肚子饿就是你身体给你发信号,能量不足了,需要吃东西,补充能量。”

  “耶耶,能量是什么?”李仁追问不休。

  李治顿时有点招架不住了,这孩子只要一问起来,就会问个不停。

  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被他一问,连自己也会觉得困惑。

  李治转移话题道:“仁儿,你阿娘呢?”

  李仁道:“阿娘在屋子里练习一种新乐器。”

  李治问:“什么新乐器?”

  李仁摇了摇头:“不知道。”

  李治道:“那你去找阿娘问一下,改天告诉耶耶,好吗?”

  李仁用力点点脑袋,转身跑开了。

  李治跟他这么一闹,脑子倒放松了不少,心中的难题也有了决断。

  既然李勣他都敢用,尉迟恭、程知节也没什么不敢的。

  这些老将当年都曾帮过他大忙,如今自己也应该再给他们一个机会。

  想到此处,李治脑海中慢慢拟定了人选。

  只是这时候还不能公布,需得等泉盖苏文死了后,高句丽发生内乱,再对外公布。

  ……

首节 上一节 462/5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