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 第163节

  老太爷对谋逆看的十分重,凡查办谋逆、禁书等案表现得力的官员事后都会得到提拔,这就导致地方官屡屡制造关于谋逆的冤假错案。

  老太爷本人也热衷办理冤假错案,且尤其喜欢办宗室的冤假错案,搞的宗室成员“爱不聊生”,以致传出老太爷并非满人,实是汉人的谣传。

  文官爱办文狱,武官自爱办谋反案。

  只如今是不是冤假错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桩漕帮分子参与的谋逆大案已经得到朝廷的认可,扬州不少官员都认为赵安的高升跟督办这桩谋逆大案有关。

  此案的副作用是扬州地面的黑恶势力打年后就开始收敛起来,估计是害怕哪个官员为了捞取政绩再把他们这些“漏网之鱼”扣上造反帽子扫一遍。

  身穿黄马褂的赵安跟知府大人一起到的大校场,知府大人那天可能喝多了“断片”,因此根本不记得自己曾对赵粮道说过什么,但态度明显改观,具体表现就是有意无意的落了赵粮道半步。

  大概是赵粮道身上的黄马褂起的作用。

  这件扬州官场独一无二的黄马褂十分亮眼,以致从三品的参署老爷赵德汉都自觉请赵粮道坐中间。

  相关处决名单呈了上来,待处决人犯统统被从府学提了过来。

  没人喊冤,不是没冤枉,而是所有人的嘴巴都被赵老爷下令打脱了臼。

  省得行刑的时候他喊你喊的吵得老爷心烦。

  行刑时辰一到,一批批的犯人被如狼似虎的营兵拖进校场,有小吏装模作样在那验证一番后,随着三通炮响,两百多颗人头依次落地。

  此案为扬州有史以来处决人犯最多的大案。

  府台大人明显不适眼前血腥画面,中途多次以出恭为由“调台”,以免被这一幕幕血腥画面弄的肠胃不适。

  赵安坐是一直坐着,但等最后一颗人头落地后想起身,双腿却麻的怎么也站不起来。

  胃中也是翻江倒海,心中更是有一种淋淋感,就是哪都不舒服。

  就好像那行刑的大刀不是砍在人犯脖子上,而是不断的在切割他的喉骨。

  又像是有把锯子在他的腿骨上不断来回拉,却始终锯不断的感觉。

  很渗人。

  搞的赵安心生悔意,觉得自己不应该造这么大的杀孽。

  “赵大人?”

  侯把总见情况不对赶紧过来搀扶赵粮道,赵安这才一点一点缓过来。

  “大人初次监斩难免有些不适,习惯就好。”

  侯把总一路将赵粮道扶到停在大门口的轿子旁,等候在此处的轿夫见状赶紧掀起轿帘。

  赵安正要上轿却见有绿营的人正在收一些百姓的钱,那些百姓交了钱之后就被领进了校场。

  这一幕让赵安想到鲁讯笔下的人血馒头,然而事情却不是他想的那样,而是绿营趁机发笔小财。

  也是衙门规矩,犯人家属想要领回犯人尸体,必须交纳五到十两不等费用。

  如果尸体无人认领,衙门则会将尸体送到义庄处理。

  赵安无心过问,命轿夫起轿回去。

  回的是府学公房,也就是和春兰母女住的房子。

  赵有禄父母被老宋从乡下请了上来,原是要直接送下关码头坐船去松江的,但赵有禄父母却坚持要见一见儿媳和孙女,老宋没办法只好把人带了回来。

  赵安在轿中将黄马褂和四品官服给换成了便服,目的是不想让赵有禄父母知道他这个冒名顶替的成了朝廷大官。

  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

  万一赵有禄父母生出贪心怎么办?

  纵是二老是老实人,赵安也不能不防,故而自己升官的事连春兰小娘子都没有说。

  到家时,春兰正陪着二老在厅中用茶,老宋这个“媒人”也在陪着。

  赵安进屋以儿子身份给二老恭敬磕头,一人奉上十两红包。

  只他的到来让正抱着孙女的老赵两口子明显有些“抵触”,或者说没办法亲近,以致中午饭吃的很“夹生”。

  原因是春兰有了身孕,虽说才三个月,但可能体质原因,看着已经鼓了。

  对此,赵安能够理解,毕竟春兰是赵有禄的妻子,纵是二老那边早有心理准备,陡的看到自家儿媳给外边男人怀了孩子,这心里怎么可能舒服。

  便将团聚时间留给二老和春兰母女,将老宋拉到一边给其塞了张三百两银票,意思到了松江后把这张银票给二老,生活方面总要过的去。

  老宋收下银票,这次是他主动要求送赵有禄父母去松江的。

  怕让别人送,万一路上赵有禄父母无意说漏了嘴,没事找麻烦。

  松江那边生活用品赵安都让刘小楼买全了,二老过去直接拎包入住便可,老丁为了让此事更加稳妥,直接让户房把赵有禄父母的户籍给吊销了,改姓陈,籍贯也改到了县城木儿巷。

  等去了松江,关于赵有禄父母和老家的一切痕迹就完全被抹除。

  二老前脚被老宋接走,后脚房子就被衙门组织的施工队给扒了。

  根据施工图纸,赵家所在的村子将被一条新开挖的引河一分为二,从此再无三阳村。

  “你去时正好经过江阴,若有闲的话替我探望一下学政衙门的娄大人,年前娄大人的夫人病重,这会也不知在不在了”

  赵安正跟老宋有一搭没一搭聊着,那边春兰突然过来说她想带小小去松江跟公婆住一段时间。

  “你有了身子,怕不太方便吧。”

  赵安看了眼春兰有三个月身孕的肚子,不太希望她跟着长途跋涉的。

  春兰却不吭声,只在那捏着衣角。

  见状,老宋识趣出去。

  “你这是怎么了,这件事我们之前不是说好了么?”

  赵安起身将春兰拉着坐下,“不是我不让你去,而是你有了身孕,路上颠簸的很,万一伤了胎气怎么办?”

  春兰却仍是不吭声,跟她平日表现截然不同。

  赵安意识到什么,眉头微皱:“婉清来找过你?”

  小娘子微嗯一声。

  “她跟你说什么了?”

  直觉告诉赵安婉清那小丫头估计没什么好话跟春兰说。

  果然,小娘子委屈的泪水一下涌了出来:“她说夫君你过几天就要离开扬州去江宁做官了。”

  “噢,”

  赵安抬手拭去小娘子脸上的泪水,有些紧张道:“她是不是不让你跟着去?”

  “不是。”

  小娘子却是摇了摇头,“她说我能带小小一起去。”

  “这不挺好的么,以后我们三人就住一起好了。”

  赵安笑了起来,心道婉清那小丫头还是有主母风范的,知道关键时候不能给他这个相公添堵。

  未想小娘子的泪水却是止都止不住,在那抽泣道:“好什么好,她说我去可以去,但到了江宁城我不能再当赵夫人,得她来当。”

  赵安莞尔:“她怎么当?我是赵有禄,又不是赵安。”

  “可她说,你能叫赵有禄,她就能叫罗春兰,我才是丁婉清要假就一起假,凭什么我们是假的,就她是真的”

  小娘子哭的梨花带雨,“她说我要不答应,就不让我肚子里的孩子姓赵。”

第241章 不是大腿,是铁拳

  有问题就要解决,家和万事兴嘛。

  赵安回到别墅找到婉清,质问她:“你不让春兰肚子里的孩子姓赵,那姓什么?”

  “随便姓什么,总之不准姓赵。”

  小丫头知道事情败露不仅没有心虚,反而相当“强势”。

  望着虚岁才十七的小丫头在那作出一幅母老虎的样子,赵安哭笑不得:“你这不是蛮不讲理么?”

  “我怎么蛮不讲理?娘说你年纪轻轻都当四品官了,以后说不定还能当藩台、抚台,将来弄不好还能当部堂、中堂呢凭啥你当官的好处都叫罗春兰得去,我这个正妻一点好处也没有的?”

  小丫头所说好处应指朝廷给四品以上官员夫人的诰封。

  也就是民间所说的诰命夫人。

  夫人实际是不能乱叫的,礼部规定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才能叫“夫人”,嫡母叫“太夫人”。三品叫淑人,四品叫恭人,五品叫宜人,六品叫安人,七品以下为孺人。

  无封无品则叫娘子。

  按明清两朝定制,五品以上官员功绩超群者的妻子有机会能得到皇帝的封赠,有了这个封赠,官员的正妻也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若在京为官则诰命夫人可以进宫参加宫中宴会。

  这对于官员妻子而言,无疑是最大的荣耀和体面。

  很多时候有诰命的夫人于地方影响力很大,仗着丈夫的权势和本身的特权直接插手地方事务,甚至为了点钱财把清廉的丈夫拉下水,导致家庭式塌方腐败,最后夫妻被一锅端。

  前明话本小说中诰命夫人一般都是反派角色出场,不是包庇娘家侄子,就是棍打鸳鸯。

  许世霖他那个蛇精母亲是例外。

  婉清年纪尚小,显然不会有“腐败”这方面的想法,单纯的就是气不顺。

  也是,丈夫年纪轻轻就高升四品粮道,将来仕途不可限量,任谁一琢磨都觉得在背后做个隐身妻子不划算,这不小丫头品出味来就开始闹妖蛾子了么。

  也可以理解为小丫头是在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

  当然,不排除岳母李氏从中起了不好作用,也能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嘛。

  女婿要就是个七品官,岳母那边或许不会有太多想法,可如今女婿“吱溜”一下高升四品粮道,那岳母为了女儿将来考虑递些悄悄话也是人之常情。

  此一时、彼一时。

  “.就算朝廷给诰封也是春兰的,毕竟她才是赵有禄的正妻,没有赵有禄这个身份,我也当不了这个官,你说你没事图那门子虚名做什么,听话,乖,咱不争那个虚头巴脑的,回头为夫给你买香奈尔”

  赵安觉得婉清年纪小好哄,在那使出糖衣炮弹,甚至轻解罗衫准备一棍子把问题的苗头直接敲死。

  “不行,这事你必须得给我个说法!”

  未想小丫头却吃了秤砣铁了心,一边死死拽着裤子,一边给赵安两个选择。

  要么赵安同意以后由她顶替罗春兰行使正牌夫人权利,要么赵安把罗春兰这个法定层面上的正妻休了,然后重新娶她一回。

  雀占鸠巢的另一种解释。

  “你把罗春兰休了娶我,我再帮你纳春兰为妾,这样以后家里我做主,你好好当你的官就行。”

  小丫头认真的样子颇有一种十八岁太奶奶重生的味道。

  律法上赵安是可以休妻再娶的,这样小丫头就能名正言顺成为赵有禄的正妻,享受丈夫官员身份给她带来的一切荣耀和好处。

  原妻被休之后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但赵安要是把原妻再重新纳为妾的话,律法层面上似乎也没有相关禁止条例。

  清律只规定:“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

  所以,小丫头帮丈夫钻了律法漏洞——把罗春兰休了迎我为正妻,我再帮你纳罗春兰为妾,完美避开所有法律束缚,实现新的偷天换日。

  不愧是县令大人的孙女,脑子就是活。

  “女子无才便是德,老祖宗诚不欺我。”

首节 上一节 163/2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