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要瓷器,要等到1804年,加藤景正不知道多少代孙加藤民吉才烧出来,历时接近六百年,也算相当励志了。
所以,在曰本战国时代你要是在尾张看到正经瓷器,那和精美的丝绸一样,肯定是从大明走私来的,算是一种常识。
“不是啊!”冈部以言的老婆很喜欢这对梅瓶,当时也问过犬公主,马上说道,“这是弯津自产的瓷器,夫君你看瓶底。”
冈部以言翻过瓶子一瞧,发现瓶底还真有印鉴,上面用釉色烧了四个汉字:举母瓷坊。
他愕然片刻,忍不住喃喃道:“还真是弯津自产的……在举母原吗?那里是好像有座烧粗陶缸的陶窑,没想到竟然连这么精美的瓷器也烧出来了,加藤家一定会气疯了的。”
举母原属于曰本未来的丰田市,就是生产汽车的那个丰田市,不过要比现代丰田市再往南一些——现代丰田市在古代举母川的河道上,要等举母川改道之后,人才会迁过去。
现在这会儿举母原的土质很烂,也是胶质土,和甲贺伊贺的情况差不多,不适合种地,所以附近的豪族就在这里建了一座陶窑,从这里大规模取土制陶往外售卖。
等原野把这里的豪族打包赶出知多半岛之后,这陶窑自然就归他所有,又正赶上知多闹风灾水灾旱灾,他正以工代赈,于是趁机就把附近很多乡民转成窑工,开始生产瓷器——制瓷连闷木炭都不用,直接烧木头就行,而釉料和化学密切相关,正合他的专业,他憋了一个多月就把釉料憋出来了,依旧是在他的“老年死士作坊”生产。
总而言之,弯津又多了一个支柱产品,至少举母原一带的劳动力,原野是给他们找到工作了,以后这一带的人就以生产瓷器为主,顺便种地。
当然,烧瓷器也没那么简单,原野这是憋了差不多两年,反复试烧才算成功,而且目前废品率仍然极高,颜色也只有两种能看得过眼,整体仍然有待提高。
冈部以言不清楚这些,一时拿着梅瓶啧啧称奇,又再看看别的东西,发现一些日常用的瓷碗瓷碟虽比不上这对梅瓶精美,却也相当不错,甚至还有铁锅铁铲,细看之下,铁料品质也相当高,拿来造刀剑都足够了,用来打造厨具算是相当奢侈。
这也这两年自然灾害害的,旱涝轮着来,地种不成,原野需要给难民找活干,就把很多人拉去开铁田去了,导致这两年弯津熟铁产量大增,造武器消化不了那么多,为了回本以及避免浪费,他只好又开始低价出售铁制工具和厨具。
这倒让弯津人的饮食习惯莫名其妙改变了,毕竟这时代庶民做饭用的是陶罐,基本以煮为主,现在铁锅开始普及,煎炸炒不用原野说,有些头脑灵活的人自然而然就会了,弯津夜市里就有很多小商贩靠自己琢磨出来的烹饪手艺赚钱,搞各种新花样小吃,很多赚得盆满钵满。
这也算应了那句老话了,只要有了条件,放开了限制,市场就会自寻出路,创造出奇迹。
冈部以言也不清楚这些,但做为一名高级木匠,一名资深手艺人,他隐隐觉得这些都是弯津的底蕴,都是弯津强盛的证明,也真心觉得弯津很厉害,很富饶。
他心里想着,就去一边躺下了,还扯过了一条柔软的薄棉被盖上,昏昏欲睡间突然记起一事,转头对妻子吩咐道:“那个,把三郎殿下送来的……那种奇怪的衣服找出来,我明天要穿。”
入乡随俗嘛,他都到弯津来了,也许该试着融入当地,穿穿这里那种上下分体,带扣子的上衣和很窄的裤子,哪怕那些衣服看起来很怪,还不怎么舒服,但弯津这么厉害,也许衣服也另有奥妙,他想试试。
冈部以言的妻子应了一声,但马上问道:“我们也换吗?”
她有点想换,今天她看到犬公主穿了一件裙子,裙摆很大很漂亮,她也有点想试试,而冈部以言犹豫一下,随口道:“你们随便吧!”
今天出门他也看到了,感觉有很多弯津女性的衣服也挺怪的,但只是样式怪,包得依旧很严实,那老婆女儿只是在弯津穿穿的话,似乎没什么关系。
冈部以言的妻子心中一喜,胆子又大了一些,接着追问道:“犬公主殿下还说等有时间了要请我们去大剧院看戏,那我们……”
“去吧去吧!”
冈部以言的妻子更高兴了,得寸进尺道:“今天犬公主殿下还说弯津有学校,小孩子都要上学,还建议我们把平安丸和阿居也送去读书,你看……”
“学校?”冈部以言愣了愣,又坐了起来,关心地问道,“是寺子塾吗?野原家的家庙?那里愿意收平安丸去读书?要花多少钱?”
以他的身份地位,是没资格送孩子去正经拜师读书的,他一直想弄个武士身份,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孩子考虑,这方面倒和后世很多家长差不多——拼了命的弄北上津的户口,就是为了孩子考大学能轻松一些。
“好像不是寺子塾。”冈部以言的妻子也不是很清楚,当时犬公主就是闲聊提了一嘴,一时迟疑道,“好像也不用花钱,听说十二岁以下的孩子去读书是免费的,而且野原殿下还会管一顿饭。”
冈部以言震惊了:“还有这样的事?”
“犬公主殿下应该不会骗人的,大概野原殿下是个好人吧……”
“骗人确实不可能,那里可能是弯津武士子弟读书的地方。”冈部以言上心了,躺下沉吟道,“等回头我找个机会问问,你要是能再见到犬公主殿下,也探探她的口风,要是能让平安丸去读书,花些钱也是值得的。”
“还有阿居。”
“阿居再说吧,你教她就够了。”
冈部以言的妻子不吭声了,而冈部以言醉意上涌,慢慢睡了过去,梦里全是原野的“大安宅铁皮船”。
现在要是不能让原野满意,他都觉得自己该被原野一刀劈了。
第207章 悬挂式铺瓦装甲
冈部以言在某种意义上也算工科狗,遇事会靠技术说话。
他没急着去找原野讨论儿子入学的事,实干优先,就带着儿子徒弟们在分配给他们的小工坊里敲敲打打,花了七八天的时间,按原野的要求制作了一大堆“模型”,并请守卫部队协助进行了一定试验,然后才通知了原野一声。
原野第一时间就赶来了,进了门“马船”“关船”之类的模型没管,第一时间目光就放到了几艘“大安宅铁皮船”模型上。
这几艘大安宅船模型大同小异,一起摆在桌子上,看起来就像一堆木箱子。
这些船的侧舷都覆盖着一层保护划桨手的厚木板墙,板墙上面还开有一些较小的枪眼和箭孔,而上层甲板是开放式的,并由一个低矮的舷墙保护——实际上是侧舷板墙的延伸。
在某些型号的“大安宅船”模型中,甲板上还有一幢同样坚固的“小屋”,或是干脆顶部竖着望楼。
动力装置方面倒没太大不同,除了船桨就是桅杆,桅杆上挂着一面巨大的硬制风帆,上面配有印花彩绘的葫芦纹章。
另外,原野试了一下,“大安宅船”的桅杆是可以从中央向下折叠的,而对突出的桨的额外保护可以通过支撑悬挂在船舷外的竹帘来实现。
这些等比船模都制作得十分精美,充分展现了冈部以言优秀的木匠手艺。他要是生活在现代,凭这手做模型的功夫,年入百万绝不是梦想。
甚至要是开开直播,搞不好都要有人跪求他帮忙做东西。
原野看得认真,冈部以言仔细观察着他的表情,眼见他脸上露出笑容,顿时放了心,马上开始细细向他介绍这些船型的不同,以及在海战之中的优劣势。
原野耐心听了一会儿,对这些倒不是太急,船型方面他还要参考水军教头於大、阿满爷爷泉平次等人的意见,礼貌的等冈部以言的解说告一段落,马上指着模型侧舷处问道:“关于船体包铜的方法,冈部大人解决了吗?”
“殿下请看!”
冈部以言早有准备,信心十足的招呼儿子徒弟们抬来一个大架子,上面就是按原野要求模拟的一小段“包铜侧舷装甲”。
原野目光更加专注了,细瞧了一眼,发现这种包铜装甲并不是平直一块的,而是一层一层挂上去的,上层边缘覆盖下层顶端一点点,如同铺瓦,有种鱼鳞般的美感。
很漂亮,铜皮柔顺规律,排列整齐,闪着赤金光芒都有点艺术品的感觉了,但……和他想象中的装甲不一样啊!
他要的不是装逼,不是好看,是要实用啊!
他沉吟片刻,委婉问道:“这些铜皮……不能直接钉上去吗?”
“不能,殿下,我们试过了,直接钉上去对船体损伤太大,海水会沿着钉口渗进船体,木料容易腐朽,而且……”冈部以言说着话,又命令儿子徒弟搬来另一个架子,指着说道,“您看,直接钉上去,防御能力非常差。”
原野马上弯腰细看直钉装甲,发现薄薄的铜皮被铁炮开了个大洞,直接露出了下面的木料——要想近距离防御铁炮弹丸,一般具足上的精铁板片都要求厚度达到2-3厘米的,现在换成铜还缩水了近十倍,和没有一样。
而且,他给冈部以言提供了四种规格的铁皮铜板,而和历史上的九鬼嘉隆一样,冈部以言选了最薄的一种,也就是0.3厘米厚度的。
原野沉吟了片刻,问道:“不能再加厚一下装甲吗?不用考虑成本问题,万把斤铜弯津还是能拿得……”
冈部以言在技术问题上不会让步,胆子也大了许多,马上打断他的话道:“不行,殿下,再加厚装甲,船速会下降得很厉害。”
“现在船速多少?”
“现在据推测,只有正常安宅船的三分之二了,再加厚装甲,速度只能更慢。”
原来是这样……
原野轻轻点头,在心里换算了一下,正常安宅船顺风顺水的话,每小时大概能跑9节的样子,那现在“大安宅铜皮船”的速度只剩三分之二,就是每小时6节——逆风逆水还要再掉差不多一半,每小时只能有3节,和海龟上岸的速度能一较长短。
而每小时6节放在海上,已经慢得一批,只能说勉强有机动性,要是装甲再加十倍,达到3厘米厚的话,这船估计下海就沉了。
就算不沉,八成也挪不动,是个漂着的铜棺材。
没有蒸汽机想造铁甲舰,确实有点难啊……
原野死心了,有些东西只靠想象不行,马上将钉包铜皮的想法扔到一边,而冈部以言看他表情严肃倒是心里忐忑起来,毕竟原野打算给船包铜只是想防火攻,对防御铁炮没有太高要求,他强调这一点倒显得有些多此一举——他一方面是想作品完美一些,另一方面也是觉得原野以国士待他,他也希望船能强力一点,能让弯津打胜仗。
他迟疑了片刻,迟疑道:“如果殿下不太在乎船体防御力,也不在乎船体寿命的话,其实直钉也是可以的……”
原野回过神来,连忙摆手:“不不不,不用,这些东西我不懂,一切以冈部大人的意见来,能提高铁炮防御能力非常好,您有心了。”
能防火又能防铁炮轰击,在海上对射起来肯定大占优势,有哪个傻子会拒绝?
只是这能不能行?
他说着话目光就移到了“悬挂式铺瓦鱼鳞装甲板”上,关心地问道:“这种层叠悬挂的能防御铁炮射击?”
“可以!”冈部以言也是灵机一动才想起这种工艺的,马上让人再抬过一个木架子,指着说道,“您请看,我请您的卫队用铁炮测试过,效果比预想中还要好,在四十间的距离上都未曾击穿。”
“四十间也未曾击穿?”原野不懂船也不懂装甲,但知道自家铁炮的威力,如果弯津铁炮四十间都未击穿的话,凭一般水贼手里乱七八糟的仿制火绳枪,三十间内抵近射击,也是能防住的。
不过,铜板厚度相当,直钉防不住,悬挂倒能防住,这是什么道理?
他细看了一会儿中弹部位,发现装甲中弹部分的“瓦片”只是瘪了,倒真是未曾击穿,而他物理学得还行,再细细一琢磨就明白过来——悬挂铺瓦状的装甲一层叠一层,分散了冲击力,装甲片还有倾斜角度,火绳枪的弹丸直射吃不上力,给特么弹飞了。
这真是一种奇思妙想了,有种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奇异美感。
那这么看看的话,冈部以言这人倒真可以啊,搞不好比九鬼嘉隆弄出来的“大安宅铁皮船”都要好,请他来还真是一分钱一分货了。
原野扪心自问,自己绝对想不出这种办法,倒是对这种古代“悬挂装甲”起了兴趣,摆弄了一会儿“模型”后就真心实意地夸奖道:“这种方法冈部大人是怎么想出来的?真是厉害啊!”
冈部以言倒是很老实,毫不贪功,摇头道:“殿下说笑了,这是木工十五艺里的榫卯重叠搭接法,我只是用到了船上而已。”
榫卯结构吗?
难怪连根钉子都没看到……
原野又使劲拽了几把,看到装甲纹丝不动,放心了,马上认同道:“那就先这么来吧,回头我们把船造出来看看效果。”
…………
装甲问题解决了,“大安宅铜皮船”最大的难题也就解决了,而原野又请了水军教头於大、见多识广的阿满爷爷泉平次以及水军主要军官过来,一起当了“专家评审团”,从实战角度出发,敲定了“大安宅铜皮船”的船型。
火力型,长30米,宽13.8米,上面配小口径火炮6门,铁炮小旗6支,武装水手20人,以及武装桨手40人——水手和桨手日常驾船,必要时抄起刀枪披上甲,充当长枪手前排,以进行跳帮作战或登陆作战。
当然,现在的弯津水军实际上是支大型运输队,没这么多可供战斗的人手,部队需要快速扩编,原野把这些也都提上日程——陆军现在没太大鸟用了,全部铁炮小旗直接学习游泳抽调上船,空额让陆军自己慢慢填补。
同时,弯津造船厂也终于成立了,冈部以言成为第一任厂长,预期在五个月后,交付第一艘实验型“大安宅铜皮船”。
第208章 加了料的
大安宅船的建造方法和一般船只没什么不同。
以松木拼接龙骨——龙骨拼接法在宋代就普遍应用了,肋骨则用高树龄的榆木或槐木,架火猛烤,使其弯曲定型连为一体,建成船体骨架。
船板加工用的是杉木,以箬竹叶混合蜂巢碎泥细贴表层,借助天然蜡质防止海水渗透船壳木料,再涂乌桕油防海水腐蚀。
以硬木造巨大桨橹,以软竹造帆叶,或削或压,等等手段,不一而足。
弯津造船厂成立后,原野没事就要过去瞧一眼,给冈部以言鼓劲之余,也是对古法造船感到好奇。
确实开了眼界了,古法造船用的材料千奇百怪,仅油料蜡料就涉及到十余种,甚至连包粽子的叶子都用上了——用里面的天然蜡质和天然黄酮化合物——这些奇怪材料都是他之前打死也想不到的。
古人的智慧也不能小视啊,哪怕他们搞不清原理,但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有时比现代方法还要有效好用。
同时冈部以言带来的儿子徒弟和雇工们也十分能干,不是专精某门绝活,能把木料折腾成奇形怪状的模样,就是对组织生产十分擅长,在船厂里都是一派高级技工的模样。
这些人的价值不比冈部以言低多少,或者说这些人就如同武士手下那些敢打敢拼的郎党一样,是冈部以言得以安身立命的真正本钱。
嗯,技术工人不算起眼,却十分重要,如果不信,看看美国的登月计划就知道了。
美国登月计划其实没有遗失多少资料,甚至连发动机都在仓库里翻出一个新的来,但却无法复制了,就是因为技术工人断代了。
比如某个东西需要焊接,但这种焊接方法却已经没人能操作,结果哪怕有技术资料,却根本无法生产。
道理就是那个道理,到了古代也一样,如果没有这群人,就算原野自己懂造船,恐怕也很难把船造出来,至少短时间内不可能——要培养这么一群专精木工活的技术工人,没个十年八年的学习训练根本不可能。
甚至这玩意儿还是要讲天赋的,哪怕你乐意花上十年八年来训练,也不一定真能表现出色。
原野在船厂看了几天就发现了自己以前的失误,也没犹豫,不再将他们视为冈部以言的附庸,立刻提高了他们的个人待遇,单独给他们开一份“高额补助”——按这时代的封建道德,他不好越过冈部以言给他们开薪水的。
顺便他还请冈部以言他们多带带弯津提供的帮工,教教弯津人技术。
同时他也放了心,有这么一群专业技工在,想来船肯定没问题,至少这些人的技术应该比水贼好多了,大概不可能出现九鬼嘉隆那样的大失误——九鬼嘉隆造的那六艘“大安宅铁皮船”使用寿命好像才两三年,其中还有两艘好像是因为船体平衡有问题,在大队人马单侧登船时引起了侧翻,直接沉了。
冈部以言以及他的手下们专业性更高,工作态度也更好,想来船造好了,该不会出那种事故。
原野彻底放了心,然后这时松平元康也履行盟约,给了他建设水军的支持,送来了三十多名水平参差不齐的木匠,还表示弄到了一批造船的上好木料,回头就派人运到大高川一线,到时原野派人自取便是。同时还给原野这个新盟友发来了一份商业订单,像是个乞丐一样,乱七八糟什么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