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94节

  赵朔听了他们的问话,心中暗暗点头。

  如果是一般人,听说把一州的土地都赐给自己,肯定会喜形于色,恨不得马上跑马圈地了。

  但是,张柔、严实身怀侠气,喜欢打抱不平,首先想到的是平民百姓的生计。

  郭宝玉和史天倪,也仔细考虑其中的细则,完全没有露出贪婪之相。

  不愧是史上有名的人物,是能跟赵朔一起做一番大事业的人!

  赵朔道:“就按四成吧。百姓们失了土地,既可以做其他生计,也可以租种你们的土地。其中,三成归你们,一成归我。剩下的六成,就算是百姓的。你们以为如何?”

  “完全可以。”史天倪眨眼间就算好了账,道:“平均下来,大概是七户养一兵,士兵收入是普通农民的三倍。他们要自备铠甲、武器、马匹,还要进行训练,其实花销相当不小。

  所以,他们真正的收入,仅仅是普通农民的两倍。

  将士们干的是刀头舔血的买卖,普通农民却是性命无忧,这个分配已经很公平了。

  而农民,一个人一年有一千一百斤的粮食。如果交四成的税,那一个人还有六百六十斤的粮食,也可以满足温饱。”

  六百六十斤粮食,要解决温饱,当然不算多。

  但也绝对不算少了。

  到了现代社会,改开前特殊重体力劳动者的口粮,也才一个月五十斤,一年六百斤。

  轻体力劳动者和儿童的口粮,一个月是三十斤左右,一年三百六十斤。

  省下的粮食,就可以买衣服,买些农具什么的。

  而且,桓州别的不多,就是牲畜多。

  有这些大牲畜的参与,其实重体力劳动并不多。

  “一年六百六十斤粮食,足够了!”张柔是最知道底层艰难的,喜形于色,道:“要是在河北,真的能有一个人一年六百六十斤粮食,别说三千人了,恐怕八百人我都拉不过来。”

  严实也甚是高兴,道:“虽说收了他们的土地,但是只要这个收入大差不差,我敢担保,绝大部分百姓会欢天喜地。就是怕时间久了,有些兄弟贪得无厌……”

  张柔微微冷笑,道:“原来他们还是赤贫的农民。现在,他们钱有了,女人有了,还有七户人家供养他们。那要是再贪得无厌,就是觉得自己脖子上顶的那玩意儿太碍事了,咱们给他搬搬家!”

  郭宝玉道:“还要担心,那些富户和豪强。如此一来,他们可是吃了大亏的,说不得就会吃大亏。”

  赵朔毫不在意,道:“八旗圈地势在必行,如果有人不服,我不介意杀个血流成河。”

  接下来的一个月内,桓州的圈地运动进行的轰轰烈烈。

  因为这个地方太穷,之前战争中又跑了很多富户,所以真正能引发大军镇压的流血事件并不多。

  也就是砍了三百多颗脑袋,就完成了圈地。

  昌州的情况,又和桓州不同。

  昌州面积远不如桓州,但是耕地比桓州多了不少。赵朔取了一百八十万亩为官田,剩下六百九十二万亩,分给了郭宝玉的正红旗。

  昌州因为富庶,留下的富户和土豪多了许多,郭宝玉足足砍了五百多颗脑袋,才把地分了。

  然后,就是最为富庶的抚州了。

  抚州的耕地太多了,用来安置张柔的正蓝旗、严实的正黑旗,以及半个镶红旗都富裕了一百三十七万亩。

  这一三十七万亩,也被赵朔纳为官田。

  抚州的抵抗也最为激烈。近两千颗头颅落下,才将那些原来富户的不满全部压制。

  当然了,绝大多数百姓,不但没有任何不满,反而欢天喜地。

  其一,太过贫困的农户,官府直接发下了救济粮,只要明年秋收之后加一成利息还上即可。

  其二,虽然名义上的土地没了,但实际上能耕种的土地多了许多,而且原来要交七成的收入出去,现在只用交四成了。

  天下还有这好事儿?名义上这些地是不是自己的,有什么关系?

  而且,农民想拥有自己的土地,也是有门路的,他们可以勤练武艺,去参军啊!

  驸马还有三百多万官田没分呢。

  不怕你分地,就怕你没那个能耐。

  这种日子,简直想想都能让人笑醒,大家都感谢驸马的大恩大德。

  至于金国朝廷?那是什么玩意儿,能吃吗?

  当然了,最高兴的还是八旗将士了。

  普通汉军八旗兵,自从参军以来,打中都发了一笔横财,几乎人人都成了家,现在又分了地,成了地主。

  谁参军之前,想过这种好日子?

  虽然实际收入,只有普通农民的两倍,但是还有打仗的时候的战利品分啊!

  这些只是基本待遇,要想发财,还得靠战争!

  中都之战的时候,大家不就是发了一笔横财吗?

第109章 狂热的汉军们!愿为驸马效死!

  汉军八旗的军官们,也非常满意。

  那些十户、百户,之前大都是普通农民,现在收入是能解决基本温饱的农民的六倍和十五倍。

  这是什么概念?

  是他们之前收入的十倍到三十倍!

  相当于现代人之前还月入一千,每天回家要面对父母的长吁短叹和妻子的白眼。结果,换了家公司,直接月入两万了,成为高收入人士了。那是什么滋味?在家人面前,又是什么感觉?真是想想都激动!

  到了千户、万户这个阶层,就有些差异了。

  比如张柔、严实这种的,凭威信成为乡间大豪的人,以前也就是过得比中等农民好过一点。

  难道他们就不想让妻子穿金戴银?

  难道他们就不想父母颐养天年?

  难道他们就不想孩子顿顿有肉吃?

  不是不想,更不是不爱钱,或者没有弄钱的手段。只是这些人心中的底线比寻常百姓还高,才没什么家产。

  现在一下子成了大地主,而且这家财是官府赏赐的,是官府根据自己的职位发放的,光明正大之极。他们现在的心情,真是无比舒畅。

  郭宝玉、史天倪等人,又与严实和张柔等人不同。

  郭宝玉,世袭汾阳郡公,家族百十年的经营,家产早就在三十万亩地以上了。如今投了蒙古,金国恢复失地后,这些土地肯定会被没收。在老家修的园林,豪华宅院,也全都没了。

  史天倪家是永清大豪,能随随便便拿出八万石粮食救灾,还养着八百私兵,家产没有二十万亩也差不了多少。

  其他千户们,也有很多是乡间拥有私兵的土豪,或者干脆就是当地的县令、县尉。

  其实赵朔分给他们分的土地,远不及他们的损失。要知道,河北平原的地,粮食产量至少要比抚、昌、桓三州的地高一倍,甚至两三倍三四倍都有可能。

  不过,这才哪到哪啊?

  他们自然选择了投蒙古,自然是目光长远之人。

  这还没一年呢,赵朔就给他们弥补了这么大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

  另外,还有攻破中都后的巨额分红呢!

  这几个千户、万户分的财物、女子,如果都换算成银子,是三百六十万两银子。

  史天倪一个人的分红,就超过了二十万两。

  这又是一大笔的收入。

  虽然依旧不能弥补史家的损失,但也差不了太多。

  而如果不投蒙古呢?蒙古军迟早会战胜金国,他们的的土地能保得住?

  怎么算怎么是赚的。

  而且,以后这仗还有的打呢!

  何愁没有加官进爵发大财的机会?

  当然了,如果打不好仗,那就全完了。

  对于千户以上的八旗军官,赵朔定下了五等赏罚制度。每战之后,由赵朔、八旗万户、蒙古千户、以及军法官抹赤别都温共同评定。

  一场损兵折将的大败仗打下来,别说什么加官进爵发大财了,就是直接斩首都不是什么稀罕事,所赐的土地也会全部收回,只会保留他们的宅院和浮财。

  什么?太严苛了?

  这已经是对高级军官优待过后的结果。

  对于千户以下的军官,则更加严苛。

  百户如果没有上级命令无故撤退,直接斩百户长,家产全部没收,妻子贬为奴隶。

  百户长战死,麾下士兵抢回尸体,则全部编入入敢死营,没收全部财产。

  敢死营在全军地位最低,下次冲锋或者攻城的序列,比巴鲁营还靠前。他们唯有立下战功之后,才能重新加入汉军八旗,酌情返还财产。

  如果没有抢回百户长的尸体,则全部斩杀,没收全部财产。

  如果普通士兵在战场上贪生怕死,则不但将其处斩、家产全部没收,而且妻子贬为奴隶。

  如果普通士兵奋勇作战,战死沙场,则妻子土地都会为他们留着。

  如果家中没有儿子,这些土地会回收一半,剩余的一半会一直保留到他们的妻子去世。如果妻子去世过早,会保留至女儿十八岁。

  如果有一个儿子,则必须在成丁后的五年内,通过官府组织的考试,才能继续拥有这些土地,否则这些土地会被收回去。如果有多个儿子,长子未能在成丁五年后通过官府的测试,土地也会被收回去。那些年纪小的儿子,可以在成丁三年内,向官府提出申请,加入八旗,重新获得土地。

  因为战争中的伤残而退役者,待遇为在职时的一半,直至其去世。如果去世过早,会保留至最小的子女十五岁。

  因为自身的疾病,或者年老体衰而退役者,待遇降低至三分之一,直至其去世。如果去世过早,会保留至最小的子女十五岁。

  这是什么?

  伤残战死的抚恤,和养老的待遇啊!

  对普通士兵的这般待遇,就算往前数一千年一万年,臭丘八们也没享受过!

  甚至于,别说普通士兵了,就算金国的县令,也只有少数人能担任“祠禄官”,年老之后只拿钱不干活。

  普通士兵眼中,家乡的县太爷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人物了。

  想想自己在退休后的待遇,比家乡的县太爷还高,士兵们岂能不激动异常?

  规定传达之日,抚、桓、昌三州内,不断响起“愿为驸马效死”的欢呼声。

  赵朔无论走到哪里,士兵们都是大礼参拜,声音洪亮,目光狂热,充满了爱戴和效忠。

  这也正是赵朔的目的。

  他之所以如此大方,绝不是为了保障人权,而是最大程度强化汉军八旗的战斗力。

  良家子为什么战斗力强?

  就是因为有妻有子,成为了他们的软肋。

  赵朔给汉军八旗这么丰厚的待遇,就是为了让他们有钱有地有妻有子,浑身上下都是软肋,彻底绑在赵朔的战车上。

  如此以来,形势不利时,这些八旗兵当场战死是最好的选择。

首节 上一节 94/1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