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307节

  派去仇池国的使者很快就回来,愿意归还梁州和二桓,重新与晋室修好,但请求出兵支援抵挡姚秦的进攻。

  谯纵叛乱,汉中空虚,仇池国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姚兴也派乞伏乾归、王敏等人举兵南下,被仇池国主杨盛击退后,今年更是大举来犯。

  以建威将军赵琨五千骑为前锋,立节将军姚伯寿一万步卒为后援,前将军姚恢、左将军姚度进军鹫峡,镇西将军、秦州刺史姚暠进军羊头峡,右卫将军胡翼度从汧城出军,自大散关进攻武都,四路兵马其出,讨伐杨盛。

  姚兴则亲率领五千轻骑出雍城,坐镇陇口,督促诸路兵马。

  仇池本来就是小国,面对姚秦的五六万大军,压力巨大。

  姚兴前些年东出,在柴壁惨败,被北魏打断了国运,这些年又屡败于刘勃勃之手,西进受挫,便改为南下。

  恰好与刚刚覆灭谯蜀的刘道规碰头。

  “救!”刘道规回答只有一个字。

  仇池国主杨盛屡次击败姚秦,已经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别看仇池国只有武都、阴平两郡,却极为顽强,早在晋惠帝元康六年,杨茂搜立国时,便一直奉晋室为正朔。

  现在小弟有难了,身为大哥,自然要帮忙。

  相对于仇池国,姚秦才是真正的大敌。

  南燕、妖贼、谯蜀覆灭后,北伐的下一个目标便是姚秦,拿下关中,获得更多的优良战马,而后扫平河北,进攻漠南,收复辽东、河西,恢复汉家故地。

  所以提前碰一碰不是什么坏事。

  刘道规当即召回各路人马,当着众将的面,为他们请功,王仲德为鹰扬将军,都督益州诸军事,坐镇成都,毛修之荡寇将军,巴西太守,段宏为骁骑将军,巴东太守。

  沈田子为厉威将军,都督梁州诸军事,沈林子为扬烈将军,梓潼太守,

  朱龄石本来就有殿中将军,此次攻打成都,他功劳最大,报劝阻了沈田子的乱军,保全成都,刘道规为其请封西中郎将,弘农太守。

  朱超石领河东太守,加宁远将军。

  西中郎将位第三品,比二千石,已经是国之重将,一般会配以一州刺史,含金量最高,此前四方中郎将无不是谢、王、荀、桓等高门担任。

  刘道规这么干,其实也是示好朱家兄弟。

  两人都是将才,识大体,不像沈氏兄弟那般桀骜不驯。

  当然,沈田子的都督梁州诸军事也不差,相当于将汉中的兵权交给了他。

  刘道规已经最大程度的面面俱到,既照顾了己方利益,也照顾到了建康四将的利益。

  “谢大将军!”

  诸将皆大欢喜,基本对升赏比较满意。

  “朱龄石朱超石听令,率本部人马进驻弘农,威慑潼关,段宏骑兵入顺阳,威慑武关,沈田子、沈林子率本部入南郑,接应仇池国。”

  “领命!”众将拱手。

  刘道规望向马耽,“修书一封,让姚兴退兵,否则本大将军将举十万步骑攻打关中!”

  当年攻打南燕,姚兴也号称将率十万骑支援南燕。

  后来不了了之。

  刘道规现在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信不是信是他的事,如果姚兴攻打仇池不利,那就不是一封威慑信那么简单。

  姚兴自从柴壁惨败后,便有些走火入魔,这些年南征北战,试图挽回军事上的威信,却接连在刘勃勃身上跌了跟头。

  乞伏乾归这些河西陇右的鲜卑首领也是时叛时降。

  仇池国位于秦陇大山之中,武都、阴平皆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地,姚兴去年进攻仇池不利,士气已经衰落,今年卷土重来,未必就能攻下。

  姚兴早年还算励精图治,这些年四处攻伐,穷兵黩武,秦国渐显疲态。

  刘道规现在反而期待姚兴能死磕仇池,耗尽国中最后一丝元气。

  诸军北上,刘道规一边继续观望,一边厉兵秣马。

  王仲德坐镇成都,毛修之坐镇巴东,都没有闲着,继续剿贼,不断将獠人蛮人青壮送至成都,变成奴户,用来屯田。

  不过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如晋人一般任劳任怨,这些蛮人和獠人既凶且恶还懒,生活方式宛如野人。

  耕作水平还不如荆湘的五溪蛮。

  府兵前脚教给他们,后脚就忘了,还动不动逃亡,偷袭府兵,打伤打死十余人。

  让马耽等一众蜀中官吏头疼不已。

  “不见棺材不掉泪,我拿他们当人,他们拿自己不当人,既然不当人,那就有不当人的办法!”

  当即施行连坐制,将所有獠人蛮人编制起来,五人一伍,十人一什,五十人一队,一人违抗军令,全伍皆斩,一什犯之,全队连坐。

  每天两餐减少至一餐,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活干的好,晚上加一餐,干不好,或者故意捣乱,一餐都没有。

  刘道规就不信驯服不了他们。

  一心一意找死之人,刘道规也愿意送他们一程。

  本来不想搞得这么血淋淋的,但即便是诸葛武侯,在七擒七纵孟获之后,南中的叛乱依旧没有减少,被寄以厚望的名将向宠,就是阵亡在汉嘉蛮夷叛乱中。

  老祖宗取名绝不会取错,獠字中带着一个兽旁,野蛮好斗是其本性。

  但好斗不代表勇武。

  在披甲执弩的府兵面前,这些人的野蛮好斗不值一提,甚至两边的身材都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从荆襄调来的府兵平均高过獠人一个头,也比獠人更健壮。

  一个府兵即便没有盔甲兵器,也能一人独斗三獠。

  这年头想办成事,不动用武力不流血,根本不可能成功。

  高压之下,每天都有人头被挂在旗杆上。

  刘道规亲自带兵巡查各处屯田。

  刘义真看着路旁林立的人头,天真道:“獠人虽生性野蛮,却天性淳朴,若施以仁义,定能感化之。”

  “我让你带人去南中施以仁义如何?”刘道规不惯着他。

  “这……怎可?南中乃荒蛮之地,我乃益州刺史,不可远离,阿兴颇有治才,不妨派他去。”刘义真不是真的傻,某些方面无师自通,居然懂的祸水东引。

  刘义兴道:“南中并非荒蛮之地,蜀汉治理多年,颇见成效,蛮人之中亦有颇多心向朝廷之人,然则欲治南中,当先治蜀中,蜀中恢复,南中唾手可得。”

  这番话颇有见地。

  蜀中恢复了,南中跑不了。

  刘道规也并非真要将獠人斩尽杀绝,而是驯服他们,并使之逐渐融入华夏,就像东吴对百越做的一样。

  既然东吴能成功,那么刘道规觉得自己也能。

  只要是人,就都想活下去,吃饱穿暖。

  “尔等谨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刘道规望向两人。

  “是。”

第394章 户

  随着獠人中的刺头和顽固不化者不断被清除,剩下的人逐渐老实本分起来,开始认认真真的干活。

  蜀中多山多水,遍地沃土。

  手上的这八千多獠蛮根本不够用,刘道规从獠人中挑选出一批听话的,组成义从军,稍加训练,配上一把刀,就让他们充当乡导,带领府兵杀入深山之中,搜捕青壮。

  同时在蜀中设置良、民、奴、贱四等户籍,禁止各族内嫁内娶,所有蛮獠全部取汉民汉姓,豪酋迁往洛阳。

  零星的叛乱一直都有,但獠人处于蛮荒状态,连族群认知都没有,一盘散沙,任由刘道规拿捏。

  即便抵抗,也不是府兵和虎卫军的对手,三两下就被镇压下去,豪酋满门抄斩,整个部落贬为贱户。

  一番杀伐果断,人头滚滚,吓的蜀中晋人豪强也老实起来,很多人主动上报田产和荫户。

  “一郡户数,才八百七十三?”刘道规盯着马耽送上来的文牒,不可思议。

  差不多一个县百来户的晋民……

  马耽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若是算是隐户、荫户一郡当有两千之数。”

  “还是太少了。”

  蜀中比不了江左,当年桓温灭成汉时,牵走了一批,前秦攻蜀,又有一批流民返回关中故土。

  以至于弄成这般惨淡光景,除了成都周围的蜀郡、汉嘉、巴东还有些人气,南面的犍为、朱提、越巂、牂柯、建宁、永昌基本就是荒山野岭,荒废了上百年。

  别说晋人,连獠人蛮人也不多。

  人口降下去容易,想要涨上来难上加难。

  所以每一代君主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繁衍人口。

  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刘义兴道:“户口非一朝一夕之事,可鼓励将士娶妻纳妾,愿意留在蜀中者,官府分田分宅,再兴办养济院,收养孤儿,还可为孕妇接生,彭城、兰陵、襄阳、南郡这几年人口增长,不妨迁徙一些无地百姓过来。”

  这几郡承平多年,前些年的丁零、鲜卑、匈奴战俘逐渐转化过来,加上各种鼓励生育的措施,人口的确增长不少。

  他的这些办法的确有可取之处。

  这么大一个蜀中,晋人人口不到四十万,而獠人高达五六十万,是一个巨大隐患。

  汉能同化胡,胡也能同化汉。

  北方忽然涌现这么多的鲜卑人,其中就有不少晋人。

  活跃在云南郡的爨蛮,便是汉末扶风班氏迁徙过去,与蛮人不断通婚,逐渐蛮化……

  刘义真插嘴道:“这些蛮荒之地不要也罢,何必耗费如此之多的精力?数百年未必能见成效,叔父之夙愿在于北伐,而非南征荒蛮之地。”

  刘道规语重心长道:“这世上有天生繁华之地吗?大禹治水方成九州,黄河长江两岸的繁华城池,都是先祖们在莽荒之地建造出来的,比如这成都,若没有李冰造都江堰,不也是荒土?这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如果我们不做,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你只看到獠人从深山老林中北迁蜀中,却没看到他们的土地人口也在凋零,我们将之纳入晋土,阻力大大减弱。”

  这年头的人口都在凋零,不只是晋人。

  李寿将獠人迁入成都周边郡县,也造成了南中诸郡的空虚。

  獠人蛮人的人口恢复更慢,他们在人口增长速度上,绝对比不过晋人。

  刘义兴道:“父亲所言甚是,南中、云南之地,我们若不占有,就会被别人占领,届时蜀中亦不得安宁,南中之于蜀中,如同河西之于关中,南中在手,蜀中无忧,南中不存,蜀中亦危!当年河西四郡也是汉武帝打下来的,交广二州亦是一代一代经营而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如今的莽荒之地,五百年后,说不得也是繁华城池。”

  刘道规一阵欣慰,跟着自己这段时日,长进非常快,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趋近一致,心中寻思着什么时候将刘义武也调来身边。

  这年头血缘和宗族才是最稳固的。

  而血缘之亲近,莫过于父子。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方才一统六国,两汉几乎代代有明君,方才奠定大汉之强盛,北伐大业,不仅仅是收复北国那么简单。

  这只是第一步,如何稳住才是最大的难题。

  刘义真却伸了个懒腰,敷衍道:“阿兴真非常人也。”

  刘道规懒得理他,按刘义兴所言,准备在今年秋收之后,从淮泗荆襄迁徙一些人口过来。

  发展再缓慢,也是一步步在往前走,比什么都不干强多了。

首节 上一节 307/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