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57节

  桓玄都跑了,广陵江面上的这支西府水军必然六神无主,无心再战。

  这个时候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

  “你兄弟二人陆战无敌,然则在长江之上……你如今是一方诸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曹家与刘道规休戚与共,利益捆绑在一处,自然担心刘道规的安危。

  “我乃卧龙,遇水而荣,军令既下,不必多言。”

  刘道规提着兜鍪就翻身上马,朝港口奔去。

  刘钟和李大目的两百多艘战船全部集结,江面塞满了大大小小的竹筏,广陵城中但凡会水的青壮几乎都来了。

  就连老弱妇孺都提着木叉、柴刀前来助阵。

  刘道规返回广陵,广陵仿佛活过来一般,跟以前一样生猛。

  这年头的人不怕死在战场上,就怕全家老小一同饿死。

  “都督有令,夺一条艨艟,参战之人每人赏田一百亩,粮三石!夺下楼船,赏田五百亩,粮六石!”

  督官和督队们在人群中大声宣扬。

  这么多年规矩,刘道规吃肉,义从军也能跟着喝汤。

  “都督万岁!”

  也不知谁大喊了一声,其他人也跟着呼喊起来。

  周围将士眼神也灼热起来。

  桓楚已经被打残,刘毅势力也被压制,放眼江东,刘道规坐拥整个兖州,半个豫州,以及刚刚拿下的江淮,实力最强。

  “莫要乱叫唤。”刘道规挥手制止。

  但百姓的喊声更大了。

  索性也就听之任之了。

  “报,都督,西府水军要逃!”几个斥候飞奔而来。

  刘道规脸色一变,“煮熟的鸭子不能就这么飞了,立即起兵!”

  令旗挥动,鼓声响起。

  江面上的大船小船一起动了起来,黑云一般涌向江心。

  刘道规听从曹霁的建议,没有登船,在岸边驻足而望。

  西府水军贴着江南岸逆水而行。

  刘钟、李大目率船队抢占上游,还没到江心,就有二三十条竹筏被波浪打翻,不过这些广陵青壮水性不错,重新爬上竹筏,继续向江心冲去。

  但己方的商船、漕船、民船速度明显不如西府水军的战船。

  对方百浆翻动,借着东北风,劈波斩浪,朝上游驶去。

  煮熟的鸭子要飞了,刘道规一阵心急,“擂鼓助威。”

  鼓声一响,岸边的老弱妇孺们疯狂呐喊:“努力!”

  但喊声越大,江面上越是混乱。

  一些木筏还自己撞在一起。

  刘道规一拍脑门,这一套在陆上行得通,在水上完全不行。

  幸亏西府水军忙着逃命,无心恋战,不然一个回头,刘道规辛苦打造的水军就要全军覆没。

  “罢了,不可强求。”刘道规望着东去的船队,有些无奈。

  自己这边刚准备动手,对方抢在前面,不然至少能留下上百艘。

  “逃过初一,逃不过十五!”

  刘遵领着一干士卒大着嗓门呼喊。

  其他百姓也跟着喊,声音逐渐整齐,飘扬的很远。

  刘道规一想也是,蒙城、京口、覆舟山三战,打断了桓楚的脊梁,桓玄又不愿死守建康,最后的那点人心也去了,即便有精锐水军,将来也不是北府的对手。

  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不是战争本身……

  喊声越来越大,震动两岸。

  刘道规正准备回城,孟干之却大喊一声:“都督快看!”

  刘道规望向江面,却见几十艘船调转了船头,朝北岸驶来,里面至少五艘楼船,船头上赫然飘荡着“王”字认旗。

  曹霁激动道:“必是琅琊王氏所为!”

  王谧好歹也是桓楚的司徒、中书监,权倾一时,能量不小。

  船只逐渐靠岸,两千水军陆陆续续下船,虽是前来投降,但个个昂头挺胸,精气神旺盛。

  刘道规暗自奇之,琅琊王氏若有这等兵马,当年也不至于被太原王氏、陈郡谢氏压住一头。

  最大的那艘楼船上走下一三十上下的将领,脸上略带几分儒气,朝刘道规拱手:“西府行参军王镇恶,今率部归降刘都督,愿追随都督驱除胡虏,克复神州!”

第335章 升

  “足下可是王猛之孙?”孟昶忽然插了一句。

  “原来是名相之后!”刘道规不禁肃然起敬,苻坚的氐秦,本质上是王猛一手打造的,王猛呕心沥血,病逝之后,如日中天的氐秦便急转直下。

  苻坚也不听王猛的临终遗言,发动南征,氐秦轰然崩塌。

  当然,苻坚有魄力用王猛,也是一代明君,但短板也非常明显。

  王镇恶这个时候带着水军投自己,简直是雪中送炭,这也说明他的眼光不差,带着水军来,一定会受到重用。

  王镇恶满脸羞惭,“愧对先祖,庸庸碌碌至今。”

  “将军先为建威参军如何?”刘道规试探他的心性。

  建威参军虽不算重职,却能参与军事决策之中,初来乍到之人,直接升为太守、将军等重职,其他人会心生怨念。

  麾下的几个太守,刘广之、高珣、毛德祖、王元德等都是追随多年之人,战功赫赫。

  如今,建康已经拿下,大事已定,建威将军早就配不上四州都督和兖州刺史,必然要往上挪。

  其他人亦能水涨船高。

  “谢都督!”王镇恶一脸平静,只是眼中掠过一道喜色。

  “回城设宴,为王参军及诸位西府的兄弟接风洗尘。”刘道规心中暗暗点头,此人性情倒是非常沉稳,也是个聪明人。

  至于带来的这些水军,按照惯例,先归入他麾下,但平定桓楚之后,再施行军改。

  一上来就吞了别人的部众,吃相太过难看,这么弄,以后别人都不敢来投了。

  这时代的士卒都有人身依附性,士卒差不多是将领的私产。

  不过其他将领看王镇恶的眼神并不怎么友善。

  西府北府对峙了这么多年,地区隔阂与歧视不是短期内就能弥合的,但只要有北伐这个共同目标,问题就不会太大。

  回到城中,刘道规设了一场大宴。

  军中没那么多讲究,大鱼大肉烈酒堆在长案上。

  刘道规特意叮嘱刘钟跟他们搞好关系,士卒之间气氛很快就火热起来,都是厮杀汉子,没那么多心思。

  十几年年前,还一同参与淝水之战,收复中原。

  本质上都是北方各州的百姓。

  只不过将领间还是有些剑拔弩张,刘道规知道他们的心思,王镇恶跟其他将领不同,带着水军和战舰投归,自成一系,必然受到重用,无形中侵占了其他人的利益。

  以前在兰陵小打小闹,大伙儿拧成一股绳,一致对外。

  如今利益越来越大,众人的心思也就起来了,这是人性,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以后随着各种势力的加入,内部的明争暗斗也会越来越多。

  好在王镇恶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主动向诸刘遵、刘钟等将敬酒,气氛才渐渐缓和。

  一场宴会吃喝到天亮。

  两日之后,建康那边传回消息,刘裕联合王谧控制了朝廷,拥立司马遵为大将军,太保,总摄万机。

  王谧摇身一变,从桓楚的司徒、中书监,变成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

  刘裕被封为领军将军、徐州刺史,使持节,都督扬徐江荆雍梁广交八州诸军事。

  刘道规升为抚军将军,持节,都督都督冀并青幽豫兖六州诸军事。

  参与起兵的何无忌升辅国将军,刘毅升龙骧将军,豫州刺史,镇历阳,孟昶授建武将军、丹阳尹,领吏部尚书仆射。

  何无忌升冠军将军,琅琊内史,领江州刺史,昔琅琊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的精兵,悉归其麾下。

  檀凭之为宁远将军,青州刺史。

  刘怀肃为征虏将军,镇守广陵。

  其他刘藩、诸葛长民、魏咏之分授振武将军、扬威将军、宁朔将军。

  这么一番分封,基本划定了诸将的势力范围。

  淮河以北以西,属于刘道规的势力范围,江左归刘裕,南豫州归刘毅,江州归何无忌。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持节之权,意味着掌握冀并青幽豫兖六州官吏的生杀之权。

  刘道规算是真正掌握权柄。

  至于刘毅的豫州刺史,其实不过庐江、汝阴、淮南三郡之地而已。

  其中的汝阴和淮南二郡则是设置在江南芜湖的侨郡,也就一县之地。

  而何无忌的江州刺史至今还在桓楚手上,并非实职,檀凭之的青州刺史也是虚的,不过他是自己人,怎么封都无所谓。

  刘毅、孟昶有诛杀桓弘攻占广陵之功,何无忌、檀凭之有坚守京口之功,封赏也算理所应当。

  其实这些封赏中有很多猫腻。

  司马遵将琅琊王府旧部分给何无忌,明显是想扶他起来。

  何无忌曾是司马元显的东海国中尉,广武将军,受琅琊王父子厚恩,也是此次起兵反楚诸将中,除刘裕和刘道规外,战绩最亮眼的一人。

  他与刘怀肃、檀凭之,凭借数百兵马以及京口青壮,先挡住了桓楚猛将皇甫敷两万大军的猛攻,后来又挡住了刁逵和王愉的围攻。

  而其出身东海何氏,担任过太学博士,文武双全,实在太符合士族高门的胃口。

  不过刘裕也留了很多暗手。

  征虏将军分给了刘怀肃,便是站住了广陵,王谧的扬州刺史上加了一个“领”字,便能知晓其中深意,背后实控之人还是刘裕。

  刘裕的徐州刺史,实际上就是北府都督,掌握北府兵权。

  领军将军和抚军将军并非寻常将领。

  领军将军由魏武帝于任丞相期间首创,时任领军由史涣担任,与护军共掌禁军系统。

  曹丕称帝后,将“领军”更名为“领军将军”,明确其统辖五校、中垒、武卫三营的职权。

首节 上一节 257/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