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25节

  亲卫刚刚出门,斥候就在堂外大声禀报:“都督,大捷,沈刘二位将军兵不血刃攻破枋头!”

  刘道规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沈庆之出征还不到五天,枋头就拿下了?

  自从黎阳被攻陷后,魏军就在枋头留下四千精锐。

  “仔细说来,如何攻破的。”刘道规好奇心大起,以为沈庆之会有什么奇思妙谋。

  斥候却平平淡淡道:“就……这么攻破的,前后大战不到两个时辰,沈将军在后指挥,城就破了……”

  刘道规一阵无语。

  不过仔细一想,也就释然了,并非所有的大战都打的那么触目惊心。

  很多时候,都是正面进攻,谁强谁就赢,谁敢玩命谁就能大胜。

  府兵的战斗力其实并不比中兵差,几乎都是北方流民出身,身上背着血仇,北伐的意愿更坚决。

  斥候说的简单,但其实指挥一万人马,是一件非常耗费心力的事。

  汉末时,昭烈帝刘备指挥一万人马,博望坡之战,赤壁之战,都打的有声有色,但兵马一多,就相形见绌了,在猇亭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

  沈庆之打的这么轻松,说明远没有达到他的上限。

  几乎可以确定,他是一员帅才。

  “枋头拿下,便可与黎阳互为犄角,且背靠大河,即便拓跋珪的四万步骑来了,亦可坚守!”高珣神色略有些复杂。

  他混了这么多年,从未有过如此漂亮的战绩。

  刘道规看着舆图,各方势力在黄河两岸犬牙交错。

  枋头是邺城的门户,处于淇水、清水的交接处,背后一条利漕渠与黄河相联,易守难攻,拓跋珪的骑兵无用武之地。

  当年苻洪在此仅凭一万人马就击败了姚襄的五万大军,俘斩三万。

  如果沈庆之没拿下枋头,刘道规在黎阳也站不住脚。

  现在枋头到手,形势又变了,拓跋珪的四万步骑不够看。

  “不,我们再前进一步,攻打邺城!”刘道规一巴掌拍在案几上。

  这几战,魏国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兵力空虚,士卒疲惫,战力并不强。

  反而是己方越打越强,越打越顺。

  高珣满脸惊讶,“邺城……乃是坚城,河北之腹心,拓跋珪定都代郡,居高临下,邺城三面受敌,所以慕容德才会舍弃此地。”

  “我攻邺城,并非为了略地,而是激励江左人心,邺城,胡都也,若能为我所迫,可瓦解胡虏之气焰!”

  邺城是羯赵、前燕的都城。

  战争不能只局限在战场上,还在人心,刘道规兵力城下,便是向天下人昭示北伐的决心!

  各种收益太大了。

  高珣道:“黎阳怎么办,都督大军一去,滑台于栗磾许昌长孙肥必然反扑。”

  “他们必然还没收到消息,就算他们收到消息,想要渡河也没有那么容易,我留下刘钟的水军镇守此地!”

  枋头在手黎阳没那么重要了,就算被长孙肥拿下,刘道规也能从西面的孟津渡河,再从洛阳返回。

  与攻打邺城的巨大收益相比,这点风险不算什么。

  说白了,这一战就是以快打慢,趁拓跋珪和长孙肥没反应过来,狠狠捅魏国一刀!

  寇可往,吾亦可往。

  打不打得下来是一回事儿,敢不敢打又是另外一回事儿,而向天下人证明北伐的决心,比攻打邺城本身还要重要!

  刘道规当即点起一万中军和一万府兵,其他人马,刘钟从枋头赶回,率五千水军和三千本地义从防守黎阳,高珣领五千人马东下防守濮阳。

  防止长孙肥和于栗磾狗急跳墙,从濮阳渡河。

  一杆偌大的“刘”字大纛屹立在北方大地上。

  远山莽莽,大河滔滔,初秋的风徐徐东下,吹散了夏日的暑气。

  士卒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向北挺进。

第301章 邺

  现在的拓跋珪的确有些焦头烂额。

  但并不全是因为刘道规,还有牧民。

  国内正处于从游牧国家向农耕转变的关键阶段,与刘道规一样,魏国也在施行计口授田之策,在大宁、平城一带施行大规模屯田之策。

  壮丁四十亩,中男二十亩。

  几乎所有鲜卑部落都被授予田地,纳入军管,将近十二万户牧民被强行转为耕农。

  魏境之内,设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

  拓跋珪还下令取消鲜卑结辫的习俗,改为束发加帽,又以崔宏为吏部尚书,拟定官制、爵级,撰集朝仪、协理音乐、制定律令。

  但这么剧烈的革新,引起了一部分草原牧民的不满。

  不愿移风易俗,重新逃回漠北放牧,反而增强了柔然人的实力。

  也亏得拓跋珪是开创之君,如此大的变动,换成其他君主,早就众叛亲离了,魏国却还相对稳定,国力蒸蒸日上。

  各地小叛乱被快速平定。

  “刘道规区区数万人马竟敢渡河?还攻破了黎阳,你们说说,该怎么办?难道真要朕御驾亲征吗?”

  魏国从土德,服色尚黄,但拓跋珪却喜穿黑色衮冕。

  实际上,平城召集的四万步骑,只是做做样子,魏国改化之事,正在关键时期,拓跋珪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南下。

  魏国的统治核心仍在代郡和漠南一带。

  “刘道规区区四万人马,不足为虑,当务之急,乃是改化,南兵乃芥藓之疾,其根基在淮泗,即便攻陷黎阳,也难以在北地立足。”

  崔宏受到拓跋珪的器重,风头一时无两。

  王建拱手道:“刘道规小儿愿意北上最好,当诱其深入,在河北围歼之,此人一死,其他人不足为虑,中原唾手可得也!”

  魏国没有水军,夏秋交兵还真拿刘道规没办法。

  “如何诱敌深入啊?”拓跋珪斜了一眼王建。

  当初听他的谏言,在参合陂屠杀了五万燕国降军,弄得到现在河北还未完全归心,还有人在造反,燕国也没彻底剿灭。

  拓跋珪一直耿耿于怀。

  其实大多数时候,拓跋珪还算宽和,柴壁之战,姚平率部曲自尽,拓跋珪还下令善泳者救人,捞起不少人。

  继位之后,多次下令抚恤孤寡,安抚百姓。

  而他愿意将土地分给普通百姓,已经超过很多北国君主。

  “干脆将邺城送与他,得到邺城,必以重兵守之,待陛下改化之后,可召集百万大军四面围困,一举灭之!”

  王建沾沾自喜。

  殿中文武无不被他这个想法惊呆了。

  邺城虽然不是魏国核心区域,但也是天下重镇,还曾是羯赵前燕的国都,说不要就不要了?

  拓跋珪脸色青一阵红一阵,“你上前来!”

  王建起身,走到堂前。

  “呸!”拓跋珪一口浓痰吐到他脸上,“朕起兵以来,从无一败,让出邺城,你让朕有何颜面对天下人?”

  王建呆若木鸡。

  他本是好意,刘道规能与长孙肥、于栗磾等人斗的旗鼓相当,实力并不弱,若其占领邺城,必然投入重兵。

  待魏国积蓄实力,一鼓可平之。

  只是没考虑到人心所向。

  邺城没了,北地的晋人就会蠢蠢欲动。

  拓跋珪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刘道规非同小可,此人出身北府彭城刘氏,数年间屡破强敌,席卷兖豫,不可令其壮大,传令,召集各部人马,凑齐十万大军,秋后出兵!”

  作为一个开创之君,拓跋珪太清楚这种草莽豪杰的厉害。

  如果不能扼杀在萌芽状态,便会如烈火燎原之势。

  此前长孙肥、于栗磾、公孙表三军南下,是想趁其与桓玄对峙,重创兖豫,为以后的南征打头阵。

  只是没想到刘道规反应如此迅速,用兵如此狡诈,偷袭了黎阳,一举改变形势。

  这种人的危胁太大了。

  河北还有大量晋人,甚至鲜卑部族中,很多都是从晋人转化过来的。

  否则哪有那么多的鲜卑人?

  中原能归化胡人,胡人也会归化晋人。

  拓跋珪的野心早就放在了南面……

  邺城。

  河北最雄伟的城池非邺城莫属。

  曹魏在此修建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几十年经营,使其迅速成为河北中心。

  后石勒、石虎征发数十万晋人大兴土木,大规模扩建邺城。

  其规模之庞大远超洛阳、建康。

  当年慕容德因为邺城太大,难以防守,而舍弃此城,南渡滑台。

  “邺城如此宏伟,拓跋珪为何不定都于此,反而选择平城那块破地?”刘遵难以理解。

  “拓跋家经营代郡上百年,平城是他们的根基,邺城不是,你没看羯赵前燕定都于此后,转眼就灭亡了吗?”

  刘道规反而觉得拓跋珪选择代郡为都城非常明智。

  任何势力远离自己的根基,都是危险的。

  尤其是这个年代,河北诸族林立。

  代郡悬在河北头顶上,北连漠南,南接晋阳、上党,东南居高临下,俯视燕赵大地,正好可以发挥魏国骑兵的优势。

  “都督,诸军已至!”沈庆之还是跟以前一样话不多,仿佛攻下枋头的另有其人。

  身后,士卒们赶来。

  三万大军,如山如海。

  若是算上负责转运粮草的青壮,足有四万余众。

  刘遵气势汹汹道:“还等什么,这一战我为先锋,攻不下邺城,提头来见!”

  刘道规扫了一眼邺城,南面城垣连绵如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墙后宫殿楼台飞阁隐隐约约,仿佛一个个沉默的巨人,极具压迫力。

首节 上一节 225/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