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220节

  不过最威武的还是建威中军,一个个虎背熊腰,身披铁甲。

  尤其是那些虎贲,站在那里,便如同一头头铁兽,兜鍪中射出的目光宛如刀剑,杀伐之气凭空而起,令人不寒而栗。

  这么多年征战,也才六百三十二名虎贲。

  其他人马装备不齐,但士气相当旺盛。

  两个月前去徐东三郡“武拓”,相当于一次练兵,都尝到了甜头,包括那几家武宗,与刘道规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也就愿意南下。

  刘道规跃马于军前,厉声道:“这片土地是我们一刀一矟夺回来的,家家户户都有亲人流血牺牲,现在有人想来抢走这一切,你们说说该怎么办?”

  身边跟着的千余亲卫将这些话齐声大吼出去。

  “杀!杀!杀——”

  士卒们的回应简单而直接。

  现在的桓玄还不是皇帝,如果真心北伐,还有大义名分,但他奔着彭城来,身上光环也就没了。

  “南下!”刘道规拔出宝刀新亭侯,锋刃在烈日下闪烁出一团白芒。

  士卒们浩浩荡荡的南下,渡过淮水,直逼寿春。

  声势之大,排山倒海。

  无论是中军还是府兵或者义从军,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血战,一次次的胜利,推高了他们信心和士气。

  刚刚渡过淮水,斥候就来禀报:“桓修引三千部曲,退出寿春。”

  桓修是桓冲第三子,娶的还晋简文帝之女武昌公主,历任吏部侍郎、左卫将军,迁中护军,荣宠一时。

  不过这也是士族的常规操作,背后玩阴谋诡计都是高手,真刀真矟的厮杀,一个个怯懦如鸡。

  桓修镇守淮南近三年,最清楚北面邻居的实力。

  “寿春还有多少兵马,何人镇守?”刘道规望向孟干之。

  “两千高素北府旧部,四千西府军,主将桓石生,副将童厚之。”

  “童厚之?”

  “东莞人,曾是振威将军田洛的部将,田洛为桓玄诛杀,部众并入西府,镇守寿春。”

  北府势力非常庞杂,每个老将都代表一方势力。

  老将死,麾下的势力并不会消亡。

  就像刘牢之死了,彭城势力并未消亡,被刘道规吞下了。

  “天下北府是一家,能联络上他,探一探他的心思吗?”刘道规对寿春还是有几分想法的。

  “属下这就去办!”孟干之拱手离去。

  彭城是淮北重镇,寿春则是淮南的柱石。

  此地紧挨颍水、淮水和淝水,向南可以经淝水越巢湖入长江,攻略江南,向西可以经淮水西进逼近义阳三关,从而向中原腹地进发。

  其地理优越性还在彭城之上,当年袁术便是选择此地为都城。

  还有一大优势,此地与刘道规同为北府出身。

  西府北府之争,实则是荆襄与徐扬的地域之争,晋室衣冠南渡,这种冲突就没断过。

  陶侃与王导,桓温、桓冲与谢安,桓玄与司马元显,无不如此。

  刘牢之撑不起来,自缚手脚,招致惨败,弄得北府遭受重创,寄人篱下,但只要北府没有彻底消亡,这种对抗就不会消失。

  历史曾将刘牢之推到风口浪尖上,他没把握住机会。

  如今历史将刘道规推到了前面,今时今日,刘道规手上的实力也不比当初刘牢之差多少。

  缺的也就是名望。

  刘道规在八公山东面安营扎寨。

  这一次突然南下,似乎又给了桓玄一个措手不及,竟然不北上了,就驻扎在合肥,派吴甫之、皇甫敷领两万人马北上。

  孟干之兴冲冲来报:“都督,童厚之有回信了,只要建武建威两位将军挺身而出,他愿意见机行事。”

  童厚之话里留着不少伏笔。

  意思是,如果刘道规和刘裕顶在前面,形势不妙,他不一定响应。

  “能谈最好。”刘道规也不着急。

  桓玄手握八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却不肯受邀入彭城,在合肥裹足不前,已经在气势上输了。

  北府诸将最终会看清形势的。

第296章 心

  桓玄不上来,吴甫之和皇甫敷也都按兵不动,这一场仗自然也就打不起来。

  这对刘道规而言并无多大损失,桓玄如此忌惮,实则是向天下人证明,刘道规有上桌分肉的资格和实力。

  桓玄的真实目的是通过北伐取司马家而代之,而不是上来拼命的。

  刘道规也只是虚张声势,让桓玄知难而退。

  对峙了半个月,桓玄又派人过来。

  “楚王有请都督合肥商议北伐之事!”连使者语气的客气了许多。

  刘道规望着使者,身上带着几分局促的书生气,眼神晴朗,腰背挺拔,应该也是寒门出身,王谢桓庾的子弟不会干这种有风险的差事。

  事实上,朝野上下,真正办事的都是寒门庶族出身的浊吏。

  这也让寒门庶族的才俊层出不穷。

  “楚王在合肥可好?”

  使者稍微愣了一下,话中有话道:“楚王一切皆好,只是对都督念念不忘、”

  这人说话倒也有意思,刘道规忍不住笑了一声,“楚王有心了,敢问足下高姓大名?”

  桓玄这次北伐一开始就是冲着自己来的。

  “不敢,在下胡藩,曾在镇军将军和殷荆州麾下为参军,后归楚王麾下。”

  镇军将军是郗恢,镇守洛阳的辛恭靖、夏侯宗之,以及当年的杨佺期,都是他的旧部。

  殷荆州则是殷仲堪。

  两人当年与王恭、王珣都是孝武皇帝的亲信,后郗恢镇守襄阳,领秦州刺史,殷仲堪镇西府,为荆州刺史。

  因与殷仲堪政见不合,连同四个儿子,在返回建康时被暗杀。

  刘道规对殷仲堪和郗恢的破事没什么兴趣,跟王恭一样,都是志大才疏之人,斗来斗去,让桓玄捡了便宜,“烦请足下回禀楚王,道规必至合肥!”

  “都督……”高珣眉头皱起。

  帐中其他将吏也满面惊讶。

  桓玄在合肥重兵云集,刘道规若是南下,便是深入敌境,很容易遭到前后夹击。

  胡藩也劝道:“北府西府乃国之柱石,如若自相残杀,必令仇者快亲者痛,都督以驱除胡虏为己任,当以大局为重。”

  能说出这番话,说明他对自己所有了解,多多少少有几分向着自己。

  桓玄此次北伐本就不得人心,在内部不稳的情况下仓促出兵。

  出兵也就罢了,却半途停下,屯兵合肥,弄得灰头土脸,胡人一个都杀不到。

  “足下多虑了,我若不去,这场纷争没完没了,至于自相残杀,也要看楚王有没有这个胆量!”刘道规差不多摸清桓玄的心思。

  不敢真的动手。

  他是个聪明人,不打才能利益最大化,若是真打起来,西府遭到重创,就压不住各种牛鬼蛇神。

  胡藩深深看了一眼刘道规,拱手道:“在下这就回禀楚王。”

  “恕不远送。”刘道规客客气气。

  人走后,高珣才道:“合肥不比寿春,都督若是南下,桓石生、吴甫之、皇甫敷截断退路,大势已去。”

  “桓石生、吴甫之、皇甫敷若是跟来,你立即率军猛攻寿春,不必管我,先拿下寿春,再与我一同夹击他们三人,我看桓玄还有什么脸面篡位。”

  对付桓玄这种人,你若后退一步,他会前进三步,但你若前进一步,他便会后退。

  桓玄利益在建康,在司马家身上,刘道规的利益则在寿春,这是本质区别。

  退一万步,就算战败了,只要刘道规活着返回彭城,凭借折冲府,旬日之间,便可再组织起一支人马。

  桓玄若是输了,乐子就大了,下面的人还愿不愿意服从他都是两回事。

  “这倒是破局之策。”高珣点头同意。

  “不是破局,而是人心之战!”

  “莫非都督还有奇谋?”

  高珣追随多年,早就习惯了刘道规的各种天马行空。

  “山人自有妙计,只要我们能兵临城下,桓玄必败无疑!”

  刘道规当即点齐八千步骑,带着毛德祖、刘遵、王仲德等一众猛将南下。

  其他人马留在八公山大营内。

  合肥与寿春不同,当年满宠修建新城,为了削弱东吴水军优势,特意在旧城之边三十里处建新城。

  随后魏国三次凭借少量兵力抵挡住了东吴数万人马的进攻。

  最辉煌的一次,守将张特以三千残兵就挡住了诸葛恪二十万人马的进攻。

  终东吴一朝,从未攻破过合肥,反而被合肥悬在头顶上,压得喘不过气来。

  桓玄屯兵此处,恰好抵消了西府军水军优势。

  陆地野战,北府军绝不惧西府精锐,而且刘道规手上还有两千精骑,进退自如,身后的吴甫之和皇甫敷都是步卒。

  刘道规想打就打,不想打谁也拦不住。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看似身陷重围,实则节奏都在掌握之中。

  合肥离寿春两百四十里左右,刘道规率步骑不慌不忙的南下,每人手上一面旌旗,骑兵马尾上系着树枝,来回奔动,烟尘滚滚,似有千军万马。

  孟干之则带着斥候侦查周围百里。

  锣鼓声一路就没停歇过。

  刘遵带着两部人马扯着嗓门轮番大喊:“奉楚王之令,南下觐见!”

  一路就这么杀气腾腾的南下。

  吴甫之的九千人马跟在后面,却不敢妄动,桓石生和皇甫敷都没跟来。

  刘道规反而觉得有些可惜。

  他们不来,寿春这座坚城基本没有机会。

  两百四十多里路,足足走了九天,步步为营,稳如老狗,每日行军不到三个时辰,一方面是虚张声势,另一方面则是躲避烈日,养精蓄锐。

首节 上一节 220/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