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府江山 第183节

  内心中不太愿意与辟闾浑兵戎相见。

  青州多年未经战乱,实力雄厚,而辟闾浑身上还挂着晋室的幽州太守,龙骧将军。

  刘道规现在的精力主要在兖州,泰山是兖州的地界,而非青州的。

  “让刘广之领兵东进,堵住奉高,别让燕军降了辟闾浑,戴耆之听令,即刻出使青州,劝辟闾浑适可而止,莫要伤了两家的和气。”

  奉高是泗水上游重镇,也是泰山郡的治所。

  “我?”戴耆之一愣,满脸畏惧之色,“那……辟闾浑身边都是胡人……属下……”

  越是聪明人,就越是怕死。

  青州什么状况、辟闾浑什么心思谁都不知道。

  杀戴耆之就跟杀一只鸡没什么区别。

  高珣道:“我也跟着一起去,高氏出于齐地,想必辟闾浑不会为难于我。”

  乐安高氏、渤海高氏都是一家,都在黄河下游。

  “可。”刘道规点头同意。

  戴耆之胆小,躲在背后搞阴谋诡计算计人一把好手,而出使一方,需要的是胆色。

  两人拱手,转身就走。

  这种天气,消息传递的慢,行军也慢。

  泰山郡并非无主之地,燕国泰山太守慕容通手上还有近万人马,虽然都是一些翟魏降军,但若是死守城池,想攻下来也没那么容易。

  果然,五日之后,前方消息传回,刘广之攻势并不顺利。

  燕军死守城池。

  但辟闾浑却兵出莱芜,向南攻陷盖县,东平阳豪族张齐举城归降。

  泰山郡在地域上更靠近青州,号称齐南天险的穆陵关正在临朐境内,辟闾浑对这些区域有天然的优势。

  三天之后,高珣和戴耆之回来了。

  高珣道:“辟闾浑说他并无侵吞泰山郡的意思,愿意两家和好,共同抵御索虏,可以归还盖县和东平阳,不过莱芜是青州门户,让将军包涵。”

  戴耆之捋了捋他的两撇老鼠须,“将军屡次大破燕军,辟闾浑极为忌惮,占据莱芜是怕将军攻他。”

  泗水就在青州旁边,这些年南面蒸蒸日上,不可避免的引起了辟闾浑警觉。

  之前的大野泽之战、泗水之战、瑕丘之战,都在辟闾浑眼皮子底下发生,他不可能装作没看见。

  对方这么好说话,让刘道规省心不少。

  眼下局面,其实是对方强,己方弱。

  辟闾浑当年能抵御慕容绍,实力不俗,而且还是青州的豪族,根基稳固,刘道规有自知之明,目前没有解决他们的实力。

  “一个莱芜而已,他要就给他。”刘道规无所谓。

  与辟闾浑结盟,好处非常大,少了来自东北面的威胁,能将精力集中起来,用在中原的兖豫二州上。

  戴耆之阴恻恻道:“属下一路见闻,青州人口繁盛,不下百万,商贾云集,钱粮遍地,青州沃野千里,北有大河为堑,西南有泰山为屏,此立业之地也,可比之于关中,辟闾浑素来暗弱,非成事之人,将军何不早做准备?”

  刘道规一愣,这厮……果然一肚子坏水。

  人家主动求和,他却图谋别人的地盘。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道规的确心动不已,淮泗固然是一块好地方,但问题是刘道规寒门出身,根基薄弱,又夹在南北之间,无险可守。

  泗水和大野泽都算不上天堑,胡人统一北方,随时可以南下。

  如果能吞下青州,便能一飞冲天。

  一百多万的人口……

  高珣却一盆冷水泼下来,“广固城高池深,辟闾浑麾下精兵两万,军户五万,粮草军械充足,短期内,我军绝不是对手,且我军擅自攻打青州,朝廷定不会坐视,辟闾浑是朝廷的幽州刺史,将军素来以驱除胡虏回复河山为己任,今不罚胡人,而自相残杀,必令有志之士心寒。”

  名不正则言不顺。

  刘道规现在的实力还没有大到漠视大义名分的地步。

  去年才拿下高平、任城两郡,今年收复济阴、东平、山阳,膨胀的太快了。

  很多地方都无力经营,现在又去招惹辟闾浑,实在是不明智之举。

  刘道规冷静下来,“高兄所言甚是,北伐大计,绝不贪功冒进。”

  高珣道:“江左将有剧变,妖贼肆虐于东,桓氏虎视于西,匡扶社稷,拯救黎民于水火方是正途。”

  普天之下,人口最多钱粮最广的还是江左。

  刘道规根基在北府,想要成大事,还是要望向南面,汲取更多的资源,不然仅凭一个淮泗,根本无法与北方胡人抗衡。

  就像魏国,他的根基在漠南,汲取草原诸部的人力物力,南下与燕国争锋。

  淮泗这八十年里一向是南北的缓冲地,人口凋零,田地荒芜,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根本起不来。

  而天下的大形势,绝不会给刘道规安心经营的时机。

  所以决不能脱离北府,脱离江左。

  “若无高兄之言,某几自误也!”刘道规心悦诚服的拱手一礼。

  这年头有两支大旗,一是克复神州,另一个则是“匡扶”社稷,当年桓温走的就是这一条路。

  高珣还礼,“属下一时妄言,将军恕罪。”

  “此非妄言,而是金玉良言!”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慕容垂百战百胜,参合陂一战,全都送回去了。

  刘道规沉下心来,这两年其实是自己发展的天赐良机。

  燕国无暇顾及南面,朝廷也被桓玄和孙恩弄得焦头烂额。

  刘道规与王元德、高珣、戴耆之、曹霁几人商议,定下招揽流民、开垦荒地、训练军户、鼓励生育、积蓄粮草五策。

  让毛德祖、檀道济、刘钟在北面树起大旗,招抚流民。

  王元德和戴耆之率奴户继续向北向西垦荒,无论种上点什么,也比荒着强。

  如今治下军户有八千三百七十二户,民户一万七千户,奴隶三万七千余口,大多数是俘虏,所有没有成亲。

  既然要鼓励生育,奴隶也不能不管。

  刘道规直接下令军府为他们匹配女人。

  这年头男少女多,女人到处都是,只要有一口饭吃,有个依靠,便不会挑三拣四。

  奴户有了军功,一跃成为军户的比比皆是。

  上升通道打开,下面的人也就没什么怨言。

  更何况刘道规治下的奴隶日子过的并不差,隔三差五,能吃上一顿白米饭,遇上重活或者大战,还有肉汤喝。

  这种日子,江东很多百姓都比不上。

  奴隶们娶亲成家,心就会定下来,不会想着逃跑。

  境内无论生的是男娃还是女娃,军户每月一斗粮食的补助,民户七升,奴户五升,直至孩童五岁。

  境内之民,男丁十六必须娶亲,女十四必须嫁人,否则会服一个月的徭役。

  淮泗历来是粮仓,魏晋都有过大规模的屯田,水网体系发达,累稍加修整,几乎每年都是丰收。

  当年邓艾在济河论中口出狂言:五万人轮种,每年能积余五百万石,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

  每年五百万石有些难,刘道规行轻徭薄赋之策,绝大多数粮食来自于奴隶,今年只积累了八十万石。

  有这些粮食,每个月一斗粮的补助小菜一碟。

  随着奴隶的增多,开垦土地越来越多,粮食产量还会增长。

  刘道规也舍得用在百姓身上。

第256章 府

  泰山郡交接的非常顺利,辟闾浑说到做到,将盖县、东平阳让给刘道规。

  但而县的人口却迁去了广固。

  刘道规心中微微不快,但也不好多说什么,很多百姓都是自愿跟他走的。

  奉高城的慕容通还在坚守,刘道规让戴耆之写了一封文采飞扬的劝降信,奉高已经是座孤城,早些投降,必以上宾待之,不愿意投降也信,刘道规放其返回河北。

  诚意十足,主打一个以和为贵。

  但慕容通置若罔闻,似乎还对北面抱着某种期待。

  拓跋珪攻不下中山和邺城,收缩兵力,准备退兵。

  这让慕容通看到了一丝希望。

  中山位于太行山东麓,一向是河北咽喉之地,周围群山环抱,恒山、黑山、尧山、嘉山、常山拱卫周围,中山因此而得名,滹沱河自西向东,为其屏障。

  战国第八雄中山国建都于此。

  易守难攻,无法铺开大规模兵力。

  燕国的龙城精骑还在,城中还有十几万的青壮,粮草军械充足。

  魏军虽然声势浩大,但多是骑兵,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攻破中山。

  偏偏这时候,魏国后方出现了内乱,之前被征服的贺兰、纥邻、纥奚诸部起兵作乱,拓跋珪久攻中山不下,退军已是必然。

  “慕容通既然不愿意归降,那就耗着,先封锁泗水,等到明年春暖,再攻打不迟。”

  奉高位于泗水之南,刘道规手上有水军,慕容通基本上是瓮中之鳖。

  王元德建议道:“军户分散于各地,不便管理,不如全部迁至任城。”

  军户不是普通百姓,战时是要出征的。

  分散在各地,动员效率大大降低。

  遇到大战,军户们三五成群的赶来,单是编制他们,就要费很大的功夫。

  而且全部迁往任城也不现实,毕竟他们的田分在兰陵和鲁郡,都是熟田,再让他们来任城这边开垦生田,肯定不愿意。

  一块生田变成熟田,至少需要三年。

  泗水之北之西的田地,很多都是军屯,由奴隶耕种。

  刘道规脑海中灵光一闪,“那就在鲁郡、兰陵、任城、高平设置四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设司马一人,主簿一人,督护一人,负责军户的训练,储备战马牲畜、帐幕、木车、军械、盔甲,遇到大战,军令下发个折冲府,再由折冲府召集士卒,一同进军!”

  有了折冲府,军户就有编制,遇上大战,军户直接转为士卒,由折冲督护领上战场,交给参战将领。

  如此一来,动员能力大大增强。

  每个军户手上都有田,手上有积余,不必担心粮草。

  这比粗疏的八幢强上不少,管理上更精细,也更适应目前的形势。

首节 上一节 183/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