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12节

  大汉荆州春风得意,隔壁的安庆却是山雨欲来。

  自二月以来,汉军正式动兵,白楠所部第二师虽然只来了六千人,但兵势进展堪称神速。

  短短一个月不到,就接连拿下太湖、潜山、望江诸县,基本都是白拿。

  太湖县令主动投降,望江县令干脆跑路,剩下的文吏不得不投降,稍微有点骨气的潜山县令,手里还有个潜山营,也是反抗都不反抗,汉军一来就自尽报了大清。

  幸亏安庆府城是安徽省城,又有安徽巡抚朱珪以老迈之身,亲自坐镇城楼鼓舞士气。

  而此前的湖口大战,突围逃跑的江南提督王柄和狼山总兵陈安邦,这俩货率领麾下残部亲兵已经退到了池州府。

  朱珪得知湖口之战清军大败,两江总督战死,十万大军全军覆灭。

  虽然怒不可遏,连骂了三声李奉瀚是个蠢货,但为了大局考虑,不让江南的局势继续恶化,只能默许二人戴罪立功。

  先守住池州城,抵御九江的汉贼乘胜追击,沿池州北上夹击安庆。

  因为朱珪强硬守城,白楠打了两次,没打下来,就不再强攻,改为围城。

  至今,围城已近半月。

  “怎样,汉贼今日可有动静?”朱珪日常巡视城楼,身上披着巡抚官袍,对站岗的兵卒问道。

  “回大人的话,汉贼暂无动静。”兵卒连忙跪下回答。

  朱珪微微点头,目光望向城外,汉军大营乌压压一片,倒是并不算太绵长,仅从大营范围来看,汉军顶多不会超过一万人。

  而安庆城中的守军,起码已经募集超过两万。

  两万打一万,不说优势在我,那也是守城无虞。

  可朱珪对此还是深感忧虑不安,他虽然不会打仗,但也是博览群书,对兵书也有涉猎,知道久守必失的道理。

  就算安庆城中钱粮还很充足,可钱粮再多也抵不住人心士气的低落。

  朱珪观望了片刻,回到城楼,招来几个守城将官。

  两万多的安庆府守军,九成九都是乡勇,战力弱到可以忽略不计。

  朱珪手上真正可战之兵,仅有自己的抚标左右二营、安庆左右协营以及南下的六安营。

  合起来满打满算不到两千人,还得分出去指挥两万多的乡勇,压力不可谓不大。

  “抚帅!”几个守城将官齐声拱手。

  朱珪说道:“汉贼大军围城已近半月,安庆虽暂时无忧,然久守必失,诸位都是带兵的,肯定比本抚这个文人更懂,不知可有什么扰敌鼓舞之策?”

  朱珪已经说的很委婉,他也不抱期望这几个人能有退敌方略,只求能够稍微滋扰一下汉军,鼓舞己方的军心士气,总不能真的一味死守。

  听到朱珪问话,几个清军将官面面相觑,让他们守城都已经够呛,还要他们扰敌鼓舞士气?

  六安营千总赵大山,忍不住说道:“抚帅,我军守城兵力虽有两万,远超城外围城的汉贼大军,但打仗不是这么打的。汉贼兵力虽少,但纵观其过往战绩,实在凶悍异常,就算我等麾下官兵,都不能说包赢。何况如今这两万多大军俱是多勇,操练不足数月,战力更是堪忧,守城都还勉强,就不用提什么出城袭扰。一旦出城野战,这些乡勇必溃!”

  说的很不客气,但都是实话实说。

  这些将官已经摸清了朱珪这位抚帅的性子,知道只要说的是实话,对方就不会随意怪罪责罚。

  朱珪无奈叹息:“本抚也知晓这两万乡勇不堪大用,可安庆城中可战之士不足两千,若不以乡勇,怕是安庆早在汉贼大军来到第一天,就已经破城了。”

  说着,顿了顿,忽然满脸凝重道:“此战,朝廷不能再败了,大清也不能再败了。李总督已经战死疆场,江西局势已经不可挽回,若安庆再失,江南半壁都将坠入万劫不复。”

  “本抚在此与诸位保证,城破以前本抚绝不离开城楼半步!”

  此话一出,清军众将浑身一震。

  那位六安营的赵千总,连忙俯身拱手:“唯有死战!”

  “唯有死战!”

  其余几人很快反应过来,跟着俯身拱手。

  这么一番鼓舞表态,朱这才满意,而后继续与众将官议事。

  商议来商议去,没议出什么好的办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清军就是单纯的兵力不足,战力不精。

  看着有两万大军,实则能打的正规军不到两千,就这两千清军战力都参差不齐,还是在于平时吃空饷吃的太严重。

  湖广西南都还好些,因为这里时常有苗子起义,但就算如此也就是稍微好些。

  真要没人吃空饷,历史上的白莲教不至于能打十年,前后阵亡战死的地方总兵、千总、把总不计其数,甚至还死了好几个提督。

  经常打仗的地方,吃空饷都如此严重,就更不用说几乎打不了仗,太平盛世的江南地区了。

  反复商议半天,几个清军将官一致认为,应当以守城为先,出城浪战就是送,他们打不过汉贼的,还是固守城池,等待援军方为上策!

  朱珪虽然心中深感忧虑,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再派信使出城求援。

  此时此刻,寿春总兵李昌贵的大军刚到庐州府。

  这货也很懵,明明一个月前宿松县的汉军还只有两千,只能算作汉军的偏师,顶多就是来牵制他们安微的清军。

  怎么这才一个月不到,汉军突然就从宿松县一路打到安庆府了,还干脆围困了安庆府城。

  朱珪为了以防万一,派去寿州的求援信使,没有透露两江总督在九江大败的消息,只是一味催促李昌贵的寿春镇从速南下救援。

  李昌贵不明情况,还以为两江总督的十万大军尚在,所以虽然带着寿春镇主力南下了,但行军速度非常慢,不到二百里的路程愣是能走半个多月,到现在才刚到庐州府。

  李昌贵的想法很简单,他知道自己几年的吃空饷下,麾下的将兵压根不满编,战力只能说堪忧。实在没信心跟凶悍的汉贼打仗,就连之前宿松县只有汉贼的偏师两千人,他都不敢去打,反而以防备河南白莲教为由推诿出兵。

  现在,既然两江总督就在南边,那完全可以先等总督大军北上回援。

  安庆府城被围,总督大人肯定不会坐视不管,而他就慢吞吞的行军,反正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朱珪完全没想到,被自己寄予了厚望的援军,此刻都还在庐州府慢吞吞的南下,没有半个月压根到不了安庆府地界。

  半个月的时间,安庆府城或许能守得住,但城中的那些商人却是要打不住了。

  安庆城中,几家商人正在秘密串联。

  带头串联的商人名叫王瑜,这货率先开口说道:“两军交战,民不聊生啊!”

  一个中年商人也说:“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继续等下去,不知要打到猴年马月。”

  另一商人连忙摇头:“可官府也说了,汉贼围城大军不过万人,反而城中守军逾两万。再加上安庆城中钱粮充足,汉贼怕是很难打得下来安庆。”

  那中年商人顿时嗤笑:“这话你都相信?要真打不下来,官军有着优势,为何不直接出城跟贼军接战?反而只能死守,说到底还是打不过罢了。”

  又一胖商人趁机插话:“诸位,其实谁能赢并不重要,关键是这场仗必定打的旷日持久,而一旦打成了拉锯战,那我等的损失可就太大了。毕竟,官府可是已经开始收缴我们几家的粮食、食盐,要是打的太久,后果不堪设想!”

  胖商人的这番话才算是说到了重点,谁赢了他们不在乎,关键是这场仗不论谁打赢,时间上肯定都会打的很久。

  作为商人,他们不怕打仗,就怕仗打的太久,让他们做不了生意,甚至官府还要抢他们的钱财货物。

  现在的局面,汉贼和官府,明显汉贼赢面更大。

  而且,听说汉贼那边对商人也很是优待,还出台了全新的律法政策鼓励商业。

  略一权衡,这些商人决定支持汉贼,不,应该是大汉王师了。

  天下局势已经进入到了乱世,到处都有反贼在造反,战报能骗百姓,粮食物价骗不了商人。

  这大清估摸着是要顶不住了,还是赶快找个反贼先上船了再说。

第308章 乾隆驾崩

  安庆府的商人,虽然密议敲定了要投奔大汉,但他们没有立刻就动手。

  他们这些富商确实有钱,可手里没有兵。

  经过商议,他们选出王瑜作为商人代表,找到了安徽巡抚朱珪,表示他们这些商人自愿捐纳钱粮,组建乡勇协助官府守城。

  朱珪闻言表面上大喜过望,先是赞扬了王瑜等商人的义举,而后很快又是釜底抽薪,允许商人出钱募兵,但不许募兵太多,就连每人的防区都被分散开来,就算真的有人造反,那也能轻松镇压。

  王瑜在内的众商人瞬间傻眼,没有办法,他们只能暂时蛰伏等待时机,同时也继续观望战局演化。

  万一要是汉军真打不下来安庆,那他们也能从容跳反,左右都不会太吃亏。

  却说安庆府城还在围困对峙,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刚刚发生了一件天大的喜事。

  就在今年的三月初五,大汉举行恩科殿试的这天。

  朱珪的一封关于江西战报折子,以八百里加急的形式送到了北京城。

  因为和坤已经被乾隆调离,去筹备万寿圣节和来年的千宴,而朱珪又刚好是嘉庆的老师,所以这封急奏密折没有人拦阻,就这么一路畅通送到了乾隆案前。

  乾隆看过之后,大为震怒,原来自己此前看过的捷报,全是经过和珅与地方官美化,所谓的局势一片大好全是底下人在合起伙来骗他。

  南方局势已经恶化到难以收拾,两江总督战死,江南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已经被孝子嘉庆送来的两个女人,还有那些大补丹药掏空了身子的乾隆,就这么急火攻心之下一病不起。

  这一次,乾隆没有了之前的好运气,或者说他的气数确实也该到头了。

  皇宫太医昼夜不息,救治了一天一夜,这位已经九十岁的鞑子老皇帝,终究还是没能迈过自己的乾隆六十四年坎。

  三月初七,乾隆驾崩。

  这位十全老人,比之历史上多活了两个月,两个月多出来的时间,没有让他挽回清廷的颓势,反而因为六十年的在位狂欢,恣意放纵,好大喜功,进一步将清廷推进了沉沦的深渊。

  乾隆驾崩当天,嘉庆迫不及待招来王杰和刘墉,要为乾隆定下庙号谥号。

  按照乾隆生前留下的诸多暗示,十全武功之上,自然要有个祖字庙号,王杰和刘墉各想了一个祖字庙号。

  嘉庆都没有采纳,而是干脆定下庙号高宗。

  高宗庙号,只从含义上来看,应该是个好庙号。

  德覆万物曰高。

  好事隆重曰高。

  覆帱同天曰高。

  历史上的商高宗武丁,唐高宗李治,都是高宗的典范。

  但,唐高宗以后,宋高宗开始,这庙号就不太行了。

  因为宋高宗是完颜构,别人都是儿皇帝,他是臣皇帝,还不如儿皇帝。

  完颜构也是历史上,第一位跟异族称臣的中原皇帝。

  高宗庙号自完颜构开始,有了贬低讽刺的意味,就跟洛水和泰山一样,而乾隆对这三者的态度,也是出奇的一致。

  不仅多次公开写诗讽刺赵构,又三过泰山而不上去。

  现在,嘉庆不给祖就算了,还能用遵奉遗训来解释。乾隆为了面子,确实也说过大清祖号太多,自己实在不敢再称祖,但也很不要脸的暗示大臣“应遵祖号”。

  可不论称宗称祖,这高宗的庙号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

  王杰想要劝阻,但迎上嘉庆带着冷漠的眼神,想了想还是闭嘴了。

  三月初八,嘉庆举办大朝会,宣布遵太上皇遗训,遵庙号为高宗。

  同时任命和珅与睿亲王淳颖等一起总理国丧大事,并传谕自己的老师安徽巡抚朱珪来京供职。

  三月初九,嘉庆再下圣旨,斥责在四川前线镇压白莲教起义的将帅玩嬉冒功。

  并以此为借口,解除和珅党羽福长安的军机处大臣职务。

  而后,嘉庆迅速任命和珅与福长安昼夜为太上皇守灵,不得擅离,切断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首节 上一节 212/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