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99节

第291章 汉王英明

  聂宇听到这里,已经差不多搞明白乡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说的明白点,就类似于宗族体系下的族规,只不过乡约属于是放大版的族规,依托地方上的里甲制度强制遵守。

  冯修永之所以选择把案子上达天听,具体可两处分析。

  首先,这案子本身确实只是寻常小案,甚至有点鸡毛蒜皮,都不用溆浦县令,黄溪口镇长就能解决,可关键就在于乡民没有选择报官,而是交由乡约规定来裁判。

  若乡约可以代替律法,那置刚刚宣发的《大汉新律》于何地?

  这是乡约与《大汉新律》的矛盾。

  其次,冯修永在接到案子后,立刻经过一番详细调查统计,发现从自己上任湖南巡抚开始,一年下来湖南全境的刑律诉讼较之往年减少了接近30%。

  这可不是寻常小事,刑律诉讼案件一下子缩水30%,里面可能有大汉承平的功劳,但再怎么说也不会锐减这么快,必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而联想到此案的两家村民,先是第一次找镇长做主,镇长和稀泥了以后,第二次就改成让乡约来裁判。

  如此轻车熟路,显然乡约在黄溪口镇已经存在很久。

  这还只是黄溪口镇,那大汉治下的其他乡镇呢?

  这么多乡镇开始推广乡约,关键大汉官府知道的还不详细。

  乡绅在大汉治下失去了大部分土地,还有作为乡绅的阶级特权,所以才悄悄推广乡约,想要依托乡约来渗透夺取大汉的基层控制权!

  那些大汉治下设立的村长、农民公会,他们见乡约内容好用,多是教人向善,所以就主动配合乡绅推广乡约,完全忽略了其中隐患。

  左观澜看完聂宇递过来的案子,里面还有冯修永专门指出的两条隐患,当下拱手说道:“大王,乡约制度已成时代旧物,早已糜烂腐化,那就该令其长埋于世,而非现在被那些乡绅拿来死灰复燃,试图败坏我大汉根基!”

  跟冯修永他们的保守不同,左观澜作为年轻人,想法反而更为激进些,直接认为应当彻底废除乡约制度。

  《大汉新律》都已经有了,那还要什么乡约?

  若是乡约继续默认其存在,那今后乡民犯法,究竟是按乡约来判,还是按《大汉律》来判?

  对于左观澜的想法,聂宇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复思量,又重新看了一遍案子记录,还有湖南各级官员对此案的看法建议。

  过了片刻。

  聂宇说道:“还是先说此案吧!此案判罚,令地方官府严格依照《大汉新律》来判,既然只是单纯吵架斗殴,就按吵架斗殴的条例判罚,不可徇私枉法!”

  听到以《大汉新律》为裁判依据,左观澜并不意外,接着问道:“那乡约制度?”

  “乡约倒是没必要一刀切。”聂宇轻轻摇头,这倒不是大汉需要乡约制度,而是这东西早已深入人心,就算真一刀切了效果也不大。

  很多地方乡镇,乡约已经成了百姓共识,而且乡约大多肯定还是劝人向善、互恤互助的,没必要真的全禁了。

  大汉虽然靠镇长、村长和农民公会把权力延伸到了基层,可要是能辅以乡约管理,让乡约受控于《大汉新律》的框架下,倒也不失为《大汉新律》和权力下乡的补充。

  聂宇做出决定道:“可以让各地乡镇,把自己的乡约全都拿出来,由官府统筹,里面教人向善的可以保留。与《大汉新律》或者背道而驰的,视实际情况进行删改,合订成一部《大汉乡约》。”

  “嗯,就把此事刊登到下一期的《大汉邸报》,让天下人都看一看,不要说什么官府干涉乡约,官府只是对乡约规范统一化。”

  “还有,新合订的乡约,今后就算执行,也不能由乡绅主持,而是该由农民公会、村长共同裁判。若是遇到意见背驰,就上报镇长,让镇长从中裁判斡旋,而且乡约每裁判一次,必须上报镇长做录。”

  简单几句话,就是乡约制度可以保留,但乡约制度的制定,大汉官府必须参与其中。

  当然,大汉不会干涉乡约内容,而且还顺带剥夺了乡绅通过乡约,来争夺基层话语权的可能。

  “是。”左观澜应声退下,去内阁传达旨意去了。

  聂宇想了想,又在案上书写一道手谕,写完后又用自己的私印盖章,而后叫来一个秘书官送往户部衙门。

  这道手谕是让户部拟定,给村长们发放俸禄的。

  不发俸禄不行了,之前大汉虽然设立了村长,但村长实际不能算在编制内。就跟原来的胥吏一样,只有个胥吏的身份,勉强算在体制内,有着管理村子的权力,却没有一分钱俸禄。

  如此,这些村长一开始可能很兴奋,觉得自己当官了。可等到新鲜劲过去,就发现自己天天管那么多鸡毛蒜皮的琐事,忙的脚不沾地,然后一分钱不拿,纯用爱发电。

  慢慢村长们就变得懈怠,他们不像镇长和分田官。这俩官职虽然俸禄很低,但好歹也是正式的官吏体制内,可以靠政绩来升官。

  所以地方乡绅才能悄无声息的推广乡约,因为村长们懈怠了,不想那么麻烦管事,又看到乡绅推广的乡约挺方便,那就顺水推舟。

  反正只要不出大乱子,许多村长都懒得去管。

  这其实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要只是村长们懈怠管事,那倒问题不算太大。

  就怕这些村长以权谋私,曾经的胥吏也是没工资,那就自己给自己创造工资,与乡绅地主勾结,盘剥欺压百姓。

  因为他们想的是,反正自己干了那么多事情,又没有工资可拿,那贪点拿点也没关系吧?

  这身上一染黑,可就没法回头了。

  聂宇给村长定俸发钱,就是准备提前养廉规避了,不给钱干活确实不得长久。

  虽然这么定俸发钱,也不一定能完全杜绝,但好歹愿意干事,保持清廉的那一批村长,就有动力支持他们继续下去了。

  至于别的村长,最好祈祷自己伸手的时候不要被抓到!

  聂宇又给刑部写了一道手谕,里面是关于《大汉新律》对地方村长、农民公会的贪污处置添加细则。

  之前定新法的时候,这俩因为不算公职官吏,所以没有单独列入。

  现在定了俸禄,那抓人判罚就得有法可依了。

  聂宇定的简单粗暴:贪污一文钱,全家土地财产抄没,三代以内不得考科举,做官,但能读书。

  旨意通过电报宣发,各地州府的反应速度都很快。

  大汉的地方官府,早就被乡绅推广的乡约给折腾的想骂人。

  都已经是大汉新朝了,他们作为大汉的地方官员,要处理协调好地方事务,居然还要跟这些乡绅们打招呼?

  好在,汉王英明!

  现在要重定乡约,还要把乡绅彻底踢出局。

  整理收集这些乡约,就前前后后花了快一个月,最终整编重订的乡约合版呈递上来,聂宇亲自提笔按照后世记忆,稍微改了几条红色的,算是潜移默化的教化百姓。

  新的乡约以《大汉乡约》的形式,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邸报,并且专门放在了《大汉新律》的下方,作为《大汉新律》的额外补充。

  只要大汉没有立刻灭亡,百年以后它就会逐渐潜移默化,变成百姓口口相传的传统美德。

第292章 洋人

  兴化二年(嘉庆四年),正月初三。

  乾隆没有死于这一天,这老逼登居然还活着,甚至因为嘉庆送的两名酷似孝贤纯皇后的富察家贵女,反而精神愈发饱满,好似焕发了人生第二春。

  正好,南边因为寒冬降雪,已经几个月没有传回坏消息,就连河南白莲教也如秋后蚂蚱,即将彻底平定。

  嘉庆在王杰、刘墉两位老臣出谋划策下,趁机对乾隆拍马奉承:“如今南方局势,湖广汉贼已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江总督李奉瀚、江南提督王柄又值此时机,亲领江南大军二十万,水陆俱下联合剿贼,汉贼已然穷途末路,剿灭指日可待。”

  “再加之各省白莲教匪,虽骤然发起而糜烂地方,但在四川总督宜绵等忠臣良将协从下,依托坚壁清野,却也成功退住教匪继续流第。待至今年年后,河南白莲教匪,便可在我大清直隶八旗横扫下,悉数平复。”

  “此皆为太上皇运筹帷幄,方能在此十全武功之外,又添一无上新功!”

  乾隆经过了几个月的修养,身体已经恢复差不多。虽然还是没法说太多话,但基本的写字看折子已经没什么问题。

  听闻嘉庆的奉承,尤其是最后一句,更是几乎说到乾隆的心坎里。

  乾隆在位六十年(六十三年),最得意的就是自己的“十全武功”了。

  现在嘉庆拿“十全武功”来奉承乾隆,又把这白莲教的乱事,强行变成乾隆的功绩,还直接添在了“十全武功”之外,作为乾隆的“十一全武功”。

  一向好大喜功的乾隆,顿时心怀大悦:“嗬……嗬……”

  因为时辰还早,和珅还没进宫请安,所以乾隆阿巴阿巴的胡言乱语没人能听明白。

  嘉庆虽然听不明白,但不明白可以装明白。

  他今天一大早赶在和珅前面来给乾隆请安,可不是专门来拍马屁表孝心的。

  嘉庆说道:“儿臣斗胆奏请,准允六十五年,兴办万寿圣节,以告天下,我大清与太上皇的文治武功!”

  这才是嘉庆的真正目的,借着所谓第“十一全”武功的名头,为乾隆兴办九十大寿。

  乾隆今年已经八十九岁,明年就是九十岁了,前提乾隆能活到明年这个时候。而一国之君的九十大寿,这兴办起来的隆重程度可是不同凡响,差不多提前一年多就得准备。

  至于乾隆会不会答应?

  王杰和刘墉给嘉庆的分析是,太上皇一定会答应,只要嘉庆敢奏请,那太上皇必定会顺坡下驴,顺势应下这事。

  虽然乾隆此前从未表露过这个意思,但他们还是非常确定自己的判断。

  没别的原因,就在于乾隆的玄孙爱新觉罗·载锡,去年已经大婚,而这个大婚还是乾隆中风前亲自下旨赐婚。

  如此重视,可不是一般皇子能享受到的。

  载锡确实也不是一般皇子,他是乾隆长子永璜的曾孙,也是乾隆一系的长房长玄孙。

  在乾隆过去八十多年的人生生涯下,不仅做到了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在位差点最长的皇帝,而且还能活着见到自己的皇祖父康熙,又在退位前迎来了自己的玄孙辈。

  这对乾隆来说,简直就是满足了他最大的虚荣幻想,国家在自己在位期间处于盛世,国力强盛,还灭掉了祖宗三代解决不了的宿敌准噶尔汗国,同时又在退位之前迎来五世同堂。

  因此,对乾隆而言,自己已经有如此大的功绩和福分,那再贪些福分,上天应该也能满足吧!

  而乾隆想要的,政治梦想已经实现差不多,剩下的无非再奢望一下能够六世、七世同堂,好让后人能够永远铭记自己这个传奇皇帝。

  七世同堂应该不太行了,乾隆还是知道的岁数,但六世同堂还能争取一下。

  所以,明明去年刚十五岁的玄孙载锡,就被乾隆寄予厚望,亲自下旨赐婚,以便这个玄孙能早日生娃,给他生个来孙(玄孙的儿子)。

  乾隆都在奢求六世同堂了,那九十大寿自然也不会拒绝。应该说乾隆自认为自己已经基本恢复,就是说话说不利索,可再活个十年八年不成问题。

  听到嘉庆要给自己办大寿,庆贺“十一全武功”,乾隆虽然面色还算平静,但那略显急促的呼吸声,还是暴露了他此刻心底的震荡。

  过了片刻,乾隆才微微点头,张着嘴:“啊……嗬……”

  阿巴半天,没说出个所以然来,索性抓起毛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小字。

  身旁服侍的太监,连忙把这字帖送给嘉庆。

  嘉庆接过一看,上面假惺惺写道:“一切从简。”

  嘉庆眉头微挑,心里已经非常反感,若他这个汗阿玛当真这么节俭,那应该是拒绝兴办大寿,早日放权回去养老,而不是在这里拿他当傀儡。

  自己堂堂大清皇帝,既不能住乾清宫(皇帝寝宫),也不能住圆明园,就连京城百姓,都不知道皇帝已经换人,连年号都还在用着乾隆年号。

  “儿臣遵旨。”嘉庆轻舒口气,快速调整好情绪,拱手说道,“儿臣曾听闻和珅和中堂,对过去兴办万寿圣节与千叟宴,都颇有经验。因此,儿臣想请教和珅,协同兴办准备此次万寿圣节。”

  嘉庆的真正目的终于显露出来,同时这也是王杰给他出的主意。

  王杰对和珅很了解,知道和珅势力已经遍及六部、军机处和南书房。要想真正扳倒和珅势力,只靠贪污弄权,结党营私是不够的,唯有从太上皇这处根源上面着手。

  而太上皇偏偏十分信重和珅,所以他们要把和珅拉下水,就不能给他泼脏水,反而要说好话,用类似捧杀的办法。

  这第一步,就是让和珅去给太上皇兴办准备万寿圣节。

  这可是给太上皇兴办万寿圣节,和珅就算权势再怎么滔天,他的权势来源都是太上皇的默许和支持,所以他根本没法拒绝这道旨意,甚至还得主动请命去采办准备。

  乾隆轻轻点头:“嗬……可。”

  乾隆已经把和珅用顺手了,让和珅来负责千叟宴、万寿圣节,每每对方都能办得他舒心。

  可以说,论起对乾隆心情喜好的把控,就算嘉庆这个做儿子的也不如和珅。

  要不怎么有野史说,和珅是乾隆曾经爱过的雍正妃子转世,所以才让乾隆如此宠信看重。

  得到自己想要的答复,嘉庆这才心满意足,恭敬告退。

首节 上一节 199/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