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员外郎崔柠今天请我吃饭!”
虞世基没有反应过来,笑呵呵道:“吏部的官员找你做什么?”
“父亲,崔柠是晋王殿下的小舅子!”
虞世基这才醒悟,崔柠是崔弘舟次子,他立刻坐起身道:“他找你做什么?”
“父亲,是晋王想和父亲做笔交易。”
虞世基轻轻‘哦——’了一声,“晋王想做什么交易?”
虞柔躬身道:“晋王想收回除江都郡意外的其他江淮六郡,希望父亲说服天子,给父亲六万两银子,先给三万,事成之后再给三万。”
虞世基起身负手来回踱步,他在考虑这件事,晋王居然找自己帮忙,这可是破天荒第一次,虞世基也知道事关重大。
钱,他已经足够多了,六万两银子对他已经无足轻重,权,他也足够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唯独就缺安全,对子孙的庇护,他得罪的人太多了,一旦他倒下,或者天子倒下,恐怕他的后代将被无情清算,最终人财两空。
沉思良久,虞世基缓缓道:“你去给崔柠说,告诉他,我可以帮晋王,一文钱都不要,只希望让我一个儿子在江南任职。”
第633章 交换条件
几天后,虞柔再次找到父亲,将一支鸽信细管递给父亲。
虞世基从细管里倒出一卷鸽信,慢慢展开,他取出一枚水晶放大镜细看上的小字,只见上面写着两个官职,余姚县县丞或者二级幕僚,还盖有晋王的印信。
虞世基缓缓点头,余姚县是他的家乡,在家乡出任县丞,这显然是给次子虞柔量身打造的官职。
但做晋王的幕僚也不错,虞世基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不过晋王已经表态,接下来就看自己怎么说服天子了。
虞世基当然有他的办法,他太了解天子的心思了。
次日上午,虞世基匆匆来见天子。
“微臣参见陛下!”
杨广正负手站在窗前,他还在考虑如何杀进巴蜀,彻底灭了杨勇和叛乱皇族。
杨广看了虞世基一眼,淡淡问道:“虞爱卿有事吗?”
“陛下,关于迁都长安”
虞世基话没有说完,便被杨广恼火地打断了,“朕不想考虑迁都的事情,以后不要再提此事!”
杨广确实反悔了,他是堂堂的天子,迁都这种大事怎么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当然也是因为他夺取长安太容易,所以对之前答应的条件觉得让步太多。
自己不追究关陇贵族从贼造反的罪责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他们居然还要自己迁都回长安?
“还有别的事情吗?”
虞世基连忙道:“回禀陛下,微臣刚刚接到消息,叛贼李子通和杜伏威合并为江淮军,他们联手攻下彭城郡,目前他们已经占据汝阴郡、谯郡、彭城郡、下邳郡、东海郡和一部分琅琊郡,拥有军队十余万人,微臣怀疑他们合并和西隋有关系。”
杨广一怔,“这个怀疑有根据吗?”
“陛下,有人发现杨玄感之弟杨积善出现在汝阴郡,彭城郡失陷后,杨积善也在彭城县露面了。”
“杨积善不是汉川郡刺史吗?”
“正是!他突然出现在汝阴郡,不合常理,只有一个解释,杨勇把他派去了,李子通的两名部将是从前杨勇的心腹侍卫。”
杨广沉思片刻问道:“晋王是什么态度?”
“晋王已经向山阳县大举派兵,极可能要出兵攻打杜伏威和李子通了。”
杨广眉头一皱,“朕可没有同意他出兵?”
虞世基躬身道:“陛下,关于晋王出兵剿匪这件事,朝廷给晋王定的规矩还是比较含糊不清,没有同意,也没有不同意,所以他在东莱郡安置难民,就以剿匪为借口,出兵齐郡和北海郡,最后军队就长驻山东半岛,开了这个先例,他肯定还会效仿,一旦他出兵,那么彭城郡、下邳郡、东海郡就要被他占领,陛下,我们必须要防止晋王利用剿匪而逐步北扩。”
虞世基的这番话说到天子杨广的心坎上,他点点头,“依爱卿之间,我们该怎么办?”
“陛下可以派人使者去江南宣旨,除非陛下同意,否则他不得擅自出兵剿匪。”
“恐怕区区一份旨意挡不住他吧!”
杨广很了解自己这个儿子,如果自己说的话对他有用,他早就老老实实呆在洛阳了。
“陛下可以把江淮六郡给他,用这个作为条件,如果他想要江淮六郡,就得遵守陛下的旨意。”
“爱卿的意思是,用江淮六郡换取他不出兵徐州?”
“正是!微臣也知道,用谈判的办法比单纯宣旨要有效得多。”
杨广点点头,“这个方案可以考虑,不过李子通和杜伏威两个乱贼竟敢私通伪朝,朕同样不能容忍,命令陈棱率五万军队前去剿灭。”
“微臣立刻安排!”
当天晚上,杨广下旨,派刑部侍郎张衡出使江都,和晋王进行谈判。
同时又下令,封陈棱为江淮讨逆使、同时出任梁郡通守,率五万军队前去讨伐李子通和杜伏威。
杨广明确表态短时间内不会考虑再迁都回长安,这个短时间一般都是指五到十年。
这个表态也让关陇贵族彻底看清了天子杨广,不再对他抱有任何幻想。
但同样,这件事也给了关陇贵族一个沉重打击,导致关陇贵族内部出现了分化。
之前独孤家族和元氏家族一直是群龙之首,代表了整个关陇贵族,现在两家代表把事情办砸了,其他家族岂能满意?
尤其是窦家和于家,窦威牺牲了自己的十万大军,于家放弃了家主于仲文惨死狱中的仇恨,结果换来一个出尔反尔的结局。
窦家和于家怎么能不愤恨万分?加上一直不甘心做老三的侯莫陈家族挑拨,几乎所有家族都不再承认独孤家族和元氏家族能代表自己了。
可以说这是大隋建国以来关陇贵族最严重的一次分化,大家各自代表自己的利益,独孤家族和元氏家族只能代表他们自己。
独孤府内,独孤陀秘密接见了李密,李密是八柱国之一李弼的重孙,但李氏家族庞大,李弼有六个儿子,他兄弟也有四个儿子,孙子辈就有几十个,到了重孙辈就更不用说了,人数上百了。
在百名重孙辈,李密父亲李宽因为死得早,他虽然是长子,但孙子并不受见待,一直是李家的另类。
但他师父徐文远却很看重他,把他推荐给独孤陀,李密一直被独孤陀器重,独孤陀推动杨玄感造反,就是派李密去跟随师兄杨玄感造反。
李密虽然立下大功,但他做了一件事,把名声败坏了,他暗中修改了杨玄感的遗书,最后还是被发现了,杨玄感的部将们群情激愤,纷纷要求严惩李密。
为了安抚军中大将,已经升为兵部侍郎的李密被天子杨勇革职,要不是独孤陀暗中收留他,给他提供保护,李密肯定要被杨玄感的部将杀了。
这件事也让李密心灰意冷,他明明是执行关陇贵族的命令,最后让窦威占尽便宜,把杨玄感的六万大军收入囊中,可到头来,关陇贵族谁都不帮他说话,他的家族更是对他冷漠无比,还是独孤陀把他保护下来了。
独孤陀缓缓道:“我知道你心中委屈、不满,但你考虑过真正的原因出在哪里吗?”
李密冷冷道:“痛定思痛,我早就悟透了,根本原因是我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上,要是当初我把杨玄感的名字改成我自己的名字,六万大军就掌握在我的手上,我会沦落到丧家之犬的下场吗?”
独孤陀点点头,“看来,你是真的领悟了,我再给你一个机会吧!看你自己能不能抓住。”
“请家主明言!”
“你去投奔瓦岗军,能不能成为瓦岗军的首领,就看你的本事了。”
李密迟疑一下道:“瓦岗军会接受我吗?”
独孤陀冷笑一声道:“当年关陇贵族可是支援了瓦岗军五千套兵甲,没有我们的支持,瓦岗军会有今天?”
独孤陀取出一封信递给李密道:“本来应该是元文都去瓦岗,但元家放弃了,这个机会我就给你抓住了,你不要让我失望。”
李密点点头道:“如果我成为了瓦岗之主,我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问得好!”
独孤陀十分赞许李密的聪明,李密知道他不过是自己的一把剑,他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独孤陀缓缓道:“元家支持晋王去了,我则是押注外甥李渊,我希望瓦岗军成为李渊登基大统的助力,到那时,你就是最大的有功之臣。”
李密心中暗暗叹息一声,说到底,独孤陀还是要自己给别人做嫁衣,原来自己不过是独孤陀的工具罢了,从来都是
这一刻,李密心中涌起了一个强烈的念头,难道自己的命运还是要继续掌握别人手中?
第634章 蒙学之初
文星院正式开班了,主角当然是世子杨俶,另外从高官子弟中又找了十名年纪相仿的幼童一起陪读。
一共十一名五六岁的幼童组成小班,开始了蒙学生涯。
萧夏特地请了两名先生和两名助教,师父是徐文远和虞世南,徐文远上午教孩子们读书,虞世南下午教书法。
这也是徐文远的兄长徐文林的建议,徐文林开办了江南最大的私学重文馆,开办蒙学也有二十年的经验。
他建议开一个蒙学班,让孩子一起读书,这样有同伴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萧夏欣然采纳了徐文林的建议,成立了文星院,设一名管事,负责孩子们的日常起居,白天孩子们在一起读书,下午放学后各自回家。
与此同时,虞世南也表示愿意教孩子们书法,萧夏便同时聘虞世南为文星院的书法教授。
这天上午,萧夏来到位于集文馆,集文馆是整个江南最大的图书馆,占地百亩,由十几座建筑组成,距离萧夏的晋王府只有一里,这里收藏了数十万卷图书、字画等等,数十名文博士在集文馆内生活工作。
文星院就开设在集文馆内,占地约三亩,有草地、池塘和书屋,萧夏一走进院子,便听见琅琅的读书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这是在读孟子,萧夏有些惊讶,开班才一个多月,就开始读《孟子》了吗?
陪同萧夏的徐文远捋须笑道:“这些孩子都是天才,还没开始读书,腹中多则几千字,少则千余字,第一天测试,个个都能默写《千字文》,都一字不差,世子居然还能背诵《论语》和《诗经》,说是母亲教他的。”
萧夏也有些惭愧道:“我只知道王妃教世子读书认字,没想到居然能背诵《论语》和《诗经》,我也第一次听说,我这个做父亲的惭愧啊!”
徐文远哈哈一笑,又道:“世子有过目不忘之才,聪颖过人,老夫并不关心他学业,而是关注他的身心成长,当年我授业汉王时,他已是十五岁,我就发现他也是天资过人,但性格却异常孤傲。
我后来才慢慢了解到,汉王基本上是一个人长大的,没有朋友,也没有人听他诉说,他从小内心就非常孤独压抑,先帝过于关注他的学业,却忽视他的身心健康。
我便找了窦威、杨玄感和李密与他一起读书,但已经晚了,汉王性格已成,思想也成,很难再改,我不希望世子步汉王的后尘。”
萧夏点点头,“先生说得对,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其他孩童一样健康成长,有朋友,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如果需要住校,我也可以考虑。”
徐文远笑道:“住校暂时不用,他们现在毕竟还年幼,等十二岁后再开始住校。”
萧夏走出窗前,只见房间里坐着十一个幼童,正摇头晃脑背书,每人面前的小桌案上放着一卷书,应该就是《孟子》,一名年轻的助教在教室内来回踱步。
萧夏一眼看见了自己的儿子杨俶,他和李敏的儿子李桉坐在一起,李桉也是李敏的儿子,只是很小就过继给了兄弟李原,李敏的另一个儿子李桦三年前被刺杀后,李敏心中伤痛难治,李原又把李桉送回来,才稍稍抚平了李敏夫妇的一点伤痛。
李桉和杨俶的年纪一样大,性格也差不多,两人便成了好朋友。
让孩子们摇头晃脑背书也是有道理的,孩童们生性顽皮,难以久坐,让他们摇头晃脑背书,也是释放他们过剩的精力。
“殿下要说两句吗?”徐文远低声问道。
萧夏摇摇头,“让他们好好读书吧!”
萧夏随即离开了文星院,返回了总管府,萧夏刚坐下,陆邈在门口道:“殿下,张通判求见!”
萧夏点点头,“请他进来!”
片刻,情报司通判张亮快步走了进来。
从今年开始,萧夏大力加强了情报和安全两个部门,将情报署升级为情报司,由张亮专管,收集天下大部分郡县的情报,甚至还有边疆的情报,光各类情报人员就超过了一千人,用来掩护的各种店铺近三百家,也就是三百个情报点。
这就是张亮的能干之处,短短两年时间,他就建立了一个完善的情报网,每天有大量情报以各种方式从各地传来,然后进行汇总整理。
“殿下,江淮六郡的调查已经出来了,从目前看,除了钟离郡外的各郡基本上都还不错,被买通的极少,我们盐铺没有被烧,江淮盐铺也没有公开售卖,但还是暗中售卖,以腌菜和腌鱼为主,问题严重的是钟离郡,我们盐铺在各县被烧了三家,江淮盐都敞开卖,从上到下基本上都被收买了。
尤其是钟离郡刺史张台,极为恶劣,坚持原则的官员被他找各种理由革职,提拔的都是和他一丘之貉的官员,所以钟离县也成了杜伏威入侵江淮的大本营。
萧夏点点头道:“天子已经下旨,把江淮六郡还给我们,我们就要采取雷霆手段打击勾结乱匪的官员,但我要切实证据,通知调查组,尽量把这些官员勾结乱匪和伪朝的证据收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