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夏隐隐想到了,应该党项人想效仿吐谷浑人建国,所以选择赤水城为都城,只是他们没有想到覆灭来得这么快。
“这里面居然没有羌人?”
“殿下,这就是吐谷浑和党项最大的不同,吐谷浑是驱使羌人卖命,党项是各部之间界线分明,除非是大战来临,羌人才和鲜卑人一起上阵,并接受鲜卑大酋长的指挥。”
萧夏点点头,“所以我们算是千里奔袭,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一点没错!”
“你说拓跋部会不会都在这里?”萧夏又问道。
长孙晟想了想道:“卑职觉得只是一部分,这边妇孺老人只有五千余人,但我们歼灭的拓跋部军队就有三千人,比例上不对,一般妇孺老弱和年轻青壮的比例是三比一,别处应该还有四五千人才对!”
萧夏当即令道:“去把他们的大酋长带来!”
不多时,拓跋延安被带到了大帐,他躬身行一礼,“参见楚王殿下!”
“大酋长汉语很流畅啊!在长安呆过?”
拓跋延安点点头,“我曾在长安生活了整整十年。”
“请坐吧!”
萧夏语气比较温和,拓跋延安心中的紧张稍微缓和一点,但他心中依旧很害怕,萧夏将吐谷浑的鲜卑人斩尽杀绝,党项会不会也一样,他忐忑不安地坐下。
“大酋长想知道伏允的结局吗?”
拓跋延安轻轻点头,他确实想知道。
“我率军追踪他几千里,然后他和手下被堵在一百多里的大峡谷内,他们想强行突围,最后全军覆灭,伏允自刎而死,吐谷浑和最后两个据点,鄯善和且末也拔掉了,换而言之,吐谷浑已经彻底灭亡。”
拓跋延安半晌低声道:“殿下为何如此仇视鲜卑?”
萧夏淡淡一笑,“如果你是我,你会比我更狠,至少我不杀女人和孩童,你会吗?”
拓跋延安目光闪烁,低下头道:“殿下要杀我吗?”
萧夏摇摇头,“当初我也给了伏允机会,如果他愿意投降,我不杀他,把他送去长安,但他不肯接受,宁可一死,大酋长也一样,如果你只求一死,那我们就没有必要谈下去了,可如果你不想死,那我们就可以谈一谈。”
拓跋延安长叹一声,“如果我只求一死,我就不会投降了,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呢?”
萧夏点点头,“拓跋部应该不止城中这几千人吧!”
拓跋延安沉默片刻道:“赤水城太小,容不下那么多人,这只是一半,另外一半由我儿子统领,在南面百里外。”
“让你儿子投降,带着族人来赤水城,看在你们投降的诚意上,我不会用对付吐谷浑的手段来对付你们。”
萧夏的言外之意,不会杀你们。
拓跋延安听懂了萧夏的言外之意,又问道:“殿下打算怎么处置我们?”
“我会在中原找一块土地安置你们,大酋长和儿子住在长安,安安心心做个富家翁,其次,你们的私人财产会还给你们,部落财产则归我们!”
拓跋延安叹口气道:“我是不是没有选择了?”
萧夏淡淡道:“这是你们唯一的机会!”
拓跋延安点点头,“我这就派人召他们回来投降!”
拓跋延安走了,一直没有说话的参军房玄龄低声问道:“殿下真不杀他们?”
“你觉得呢?”萧夏笑着反问道。
房玄龄沉思片刻道:“殿下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贵族可以送去长安,又何必将吐谷浑斩尽杀绝,既然已经定下原则,卑职相信殿下不会轻易改变!”
萧夏淡淡一笑,“不是所有的原则都要坚持,也要视情况而定,比如吐谷浑贵族,我如果今天可怜他们,安排他们去长安居住,但二十年后呢,他们会不会又重新回到自己族人中?所以今天的妇人之仁,必成中原王朝百年后的心腹大患。”
房玄龄叹息一声道:“殿下能想到百年之后,卑职敬佩万分!”
第406章 遗留问题
拓跋延安派人去给长子送信,要求他带领族人前来赤水城投降,并特地强调,如果不来,隋军就会武力清洗,党项拓跋部将面临灭顶之灾。
下午时分,长孙晟再一次来到萧夏大帐,他忧心忡忡道:“卑职得到一个消息,殿下打算把拓跋部安置在中原?”
萧夏点点头,“我确实有这个想法。”
“殿下,这可是引狼入室啊!当年永嘉之变,不就是因为南匈奴人被安置在中原,甚至包括突厥启民可汗,现在他们羽翼丰满,已经不把大隋放在眼里,丰州也迟迟不肯还给我们,这些深刻的教训,殿下千万不能大意啊!”
萧夏笑了笑道:“我之所以把吐谷浑的鲜卑贵族斩杀殆尽,就是不希望再出现在这种事情。”
“那党项拓跋部,殿下又怎么答应把他们安置在中原?”
“长孙将军不用着急,我答应把他们安置在中原,并不是把他们放在一个地方,比如分散到几十个县去,他们一万多人分布在天南海北,而且彼此断绝信息,让他们怎么聚众造反?只需要几年时间,他们就会泯于众人,汉化了,况且还是老弱妇孺居多,所以长孙将军不必多虑。”
长孙晟呆了半晌道:“如果是这样,倒也问题不大!”
萧夏又缓缓道:“安置胡人,最忌讳就是不打散,而是将他们几十万人安置在一郡内,首领也不分开,结果就他们就成了一国内的独立势力,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首领贵族杀死,把民众分散各地,越分散越好,这才是长久之计,就像一把盐撒在一杯水中,水很咸,但把同样一把盐洒在一面湖中,就完全没有影响了。”
“卑职明白了!”
长孙晟想到什么,低声问道:“莫非殿下不打算放过拓跋部的贵族首领?”
萧夏缓缓点头,“该心狠手辣之时,绝不能有妇人之仁!”
长孙晟迟疑又道:“殿下,其实也看具体民族,并不是每个民族都很彪悍好战,卑职也是鲜卑人,鲜卑人普通百姓其实和汉人百姓没有区别,都希望能安居乐业,都希望子女平安。
鲜卑百姓不可怕,可怕是首领贵族,卑职特地去看了,拓跋部百姓基本上没有财产,也被统治者残酷剥削,卑职恳请殿下善待拓跋部百姓。”
萧夏点点头,“党项和吐谷浑不一样,我会善待百姓!”
唐朝安置党项人犯下几个致命错误,第一,唐朝没有把鲜卑人和羌人剥离开,羌人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原,没有必要把他们迁徙走,把鲜卑拓跋部迁徙走就行了。
第二,没有把他们分离开,而是将数万党项人集中安置在原州、庆州、银州、盐州等几个郡内,使得党项人几百年都没有融合为汉人。
第三个错误也是最致命的错误,唐朝没有杀掉党项人的贵族和首领,而是继续让他们统领党项人,结果导致党项人成为事实上的独立民族。
进入五代十国后,这些党项贵族就开始谋求独立建国,最终建立了西夏,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唐朝的愚蠢安置。
所以萧夏作为一个后世人,他吸取了教训,绝不会重蹈覆辙,最起码他要将党项贵族和首领全部斩尽杀绝,绝不留下后患。
没有了贵族和首领,一万多党项拓跋部百姓就只能成为萧夏案板上的鱼肉,由萧夏来决定他们的命运。
十天后,拓跋延安的长子拓跋步征带着数千拓跋部民众来到了赤水城,
萧夏首先将拓跋延安父子以及贵族首领约二十余人,加上他们妻儿六十余人,一共九十人不到,萧夏命令王君廓率一千军队送他们去长安。
大帐内,萧夏低声对王君廓道:“在半路上把他们下药迷倒,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斩杀,尸体烧成灰深埋,铜钱和布匹赏给弟兄们,叮嘱他们必须守口如瓶,黄金财宝带回河西!”
王君廓点点头,“殿下放心,卑职一定会办妥,万无一失。”
萧夏拍拍他肩膀,“事情做完就率军直接回河西。”
“遵令!”
首领和贵族们分坐五十几辆大车出发了,大车里面满载着他们的财富,他们要去长安过富家翁的生活,彻底告别游牧生涯。
上万拓跋部民众依依不舍送别他们首领离去,失去了首领,拓跋部百姓陷入惶恐不安之中,他们不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命运。
萧夏首先是处理财产,他给了每家每户留五十只羊和二十张羊皮以及一辆大车作为私人财产,其余牛羊和羊皮全部作为公共财产没收。
至于金银珠宝绸缎布匹瓷器这些奢侈品,全部被贵族带走了,剩下的百姓都很穷,每家每户最多也就只有一两贯钱,萧夏也没有没收这些散钱,连用他们的坛坛罐罐以及奶酪、牛粪饼都留给他们。
又过了几天,河源郡新任总管吴廉带着十几名官员在百名士兵的护卫下来上任了。
萧夏便召集了党项其他七部羌人首领和长老议事,这些部落普遍都很小,没有一个超过千户,都只有几百户牧民,所以才会被三千户的拓跋部压迫。
七个羌人小部落都战战兢兢,极力表态会配合和支持官府的管理,愿意成为大隋的子民。
原本萧夏还准备让他们成立长老会制度,但这一刻,萧夏对他们兴趣已经不大了,他很清楚,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没有了鲜卑拓跋部的保护,这七个羌人小部落迟早会被其他羌人部落吞并。
萧夏只是明确各个部落的放牧范围,便把他们交给了河源郡新任总管吴廉,让他们打交道去。
听说晋王殿下要把党项百姓都带走,总管吴廉急了,急忙带着长史以及县令找到了萧夏。
三人急道:“殿下,赤水县是一座空城,殿下把百姓都带走了,我们怎么办?”
萧夏之前没有想到这个问题,现在才发现河源郡没有人了,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西海郡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萧夏问道。
吴廉苦笑道:“殿下,伏俟城只是鲜卑人没有了,但城内还有汉人和羌人,还有一千多户百姓,但赤水城可是连一户百姓都没有了。”
这时,旁边长孙晟建议道:“殿下,既然我们把贵族首领送走了,党项拓跋部的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卑职倒有一个处置方案。”
“长孙将军请说!”
“卑职发现这一万多百姓中只有两千青壮男子,其他都是老弱妇孺,首先可以把年轻女人留下,然后从我们士兵中挑选一批未婚士兵留下,让他们组建家庭,给他们分配土地,每户百亩,免除税赋,这就有了三千多户汉人了。
然后剩下了拓跋部百姓,老人和孤儿寡母就不用带走了,让他们住在城内,剩下的两千青壮男子,愿意转籍为汉人可以留下来,一部分农耕,一部分为牧民,替官府养羊,然后再多建些村落,最后把不愿意转籍的党项人带走,也不用交给朝廷,直接安插在陇右和河西各县,这不就解决了吗?”
吴廉三人大喜,纷纷赞成长孙晟的方案,女人和老弱都无所谓,但两千青壮留下来。萧夏心中虽然有点不太愿意,但他还是要给长孙晟面子,长孙晟已经向他求过情了。
也罢,既然已经杀了党项贵族,普通百姓应该问题不大了,萧夏也觉得自己不用过于吹毛求疵。
“就这么决定了!”
萧夏当即表明了态度,“我可以晚走几天,长孙将军负责从陇右的两万五千军队中挑选愿意留下的士兵,如果需要,我可以安排军队分割土地,收集石块,建造村落。”
长孙晟大喜,他知道楚王殿下是在给自己面子,居然把决定好的方案又改了。
他连忙躬身行一礼,“卑职代表党项百姓感谢殿下的宽容,卑职也感谢殿下的厚爱!”
第407章 转籍为汉
这件事萧夏不再插手,而是交给了长孙晟和吴廉,组建一个安置官署,长孙晟为主官,吴廉为副官,
萧夏当然有他的想法,随着吐谷浑和党项覆灭,陇右的军事意义减弱,更倾向于经营治理,这样一来,鄯州大都督府就可以撤销了,改为陇右经略府,萧夏准备推荐长孙晟出任经略使。
所以萧夏支持长孙晟的方案,也放手让他来负责这个方案,如果处理得好,就会成为支持长孙晟出任经略使的最大政绩。
长孙晟得到晋王的支持,也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他从报名的士兵中挑选了三千四百人,迎娶了三千四百名年轻的党项女人,让他们组成了家庭,没有房子,先给每户一顶大帐。
军队开始在黄河两岸丈量土地,每户分配一百亩土地,同时开始用石块和泥土建造房屋。
吴廉则负责转籍,一万多党项百姓全部自愿转为汉民,改名换姓,登记民册。
重点是安置两千名青壮党项男子,他们都有妻儿,其中有一千四百余户愿意从事农耕,他们也将获得土地,剩下五百多户则为牧民,他们和官府签署协议,替官府养殖牛羊。
老人和孤儿寡母则住在城内,他们也将获得郊外部分土地,种植瓜果蔬菜,平时也替官府做点零工为生。
为什么居然有大半党项人愿意从事农耕,因为有利可图,从事农耕可以种田,闲时放羊,他们的收入是粮食加羊。
而单纯为牧民,就没有粮食收入了,大家都不傻,这里面的账算得很清楚。
萧夏见众人都很卖力,做事也非常有章法,令他大为欣慰,索性留了一大半缴获的牛羊和物资给安置官署,又给他们留了十万石过冬粮食以及三千头骆驼。
萧夏这才率领三万大军浩浩荡荡返回河西。
至于两万多陇右军队,他们将协助长孙晟完成河源郡新汉民的安置,然后随长孙晟返回西平郡。
不得不说,长孙晟转籍这个方案非常有创意,党项鲜卑部消失了,变成了生活河源地区的汉民,经过十年的语言、习俗等转化,他们将彻底成为汉人。
时间一晃到了九月,刘文静也抵达了长安,他和几名手下住在崇仁坊的河西进奏院内。
进奏院就是驻京办,负责联系地方和朝廷,比如各地的奏折都是由进奏院递交给尚书省,同时将朝廷的重大事项通知各郡。
实力雄厚的大郡有自己单独的进奏院,实力弱一点的小郡,会几家合用一个进奏院。
几乎所有的进奏院都会准备客房给本郡高官进京时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