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214节

  “放屁!戳我们脊梁骨总比戳晋王脊梁骨好,不拿出诚意,晋王不会放过我们,快去!”

  “孩儿明白了!”

  云师德一旦明白云家是在替晋王背过,他便开始行动了,首先率领两千士兵冲进了承香殿,只见天子杨勇和数十名嫔妃都醉倒在大殿上,个个衣不遮体,令人不堪入目。

  士兵们用毛毯给嫔妃们盖上身体,又给身无寸缕的天子杨勇穿上小衣,用毛毯包裹起来抬走,把他放进一间屋子关押起来。

  嫔妃们都醒来,见来了无数士兵,吓得一个个裹着毛毯向内殿奔去。

  云师德又找到了当值的符玺郎毛铮,索要玉玺,毛铮抱着玉玺的盒子严词拒绝,“玉玺乃国之重器,岂能被宵小持有,就算你杀了我,我也绝不会给你!”

  “那就试试看吧!是你的嘴硬还是我的刀利?”

  云师德狠狠一刀刺穿了毛铮的胸膛,从他怀中抢过玉玺盒,打开看了看,哼了一声走了。

  毛铮倒地而死,依旧怒目圆睁,死不瞑目。

  云师德又令在宫中当值的内史舍人封德彝写下了退位诏书,他亲自盖上玉玺大印,又去找天子杨勇签字。

  光有一份退位诏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天子本人公开宣布退位,如果说因为病重无法宣布,那至少诏书上要有天子本人签字,法理上才站得住脚,否则就叫篡位了。

  此时杨勇已经酒醒了,他裹着毯子坐在,目光冷冷地望着走进来的云师泰。

  “恳请陛下在诏书上签字!”

  “朕不明白,这是什么诏书?”

  “回禀陛下,这是陛下的退位诏书。”

  “退位诏书?”

  杨勇眼睛骤然间眯成一条缝,瞳孔里燃烧着怒火。

  “朕重用你,让你执掌千牛,你就是这样回报朕,你这个忘恩负义的王八蛋,滚出去!”

  云师德不甘心,又劝道:“陛下,微臣是为了你好,你若不签这份诏书,恐怕性命难保。”

  杨勇仰头大笑,“你这个无知的蠢货,朕签了诏书才会死,朕不签诏书,你敢杀我吗?晋王得位不正的罪名你们云家背得起吗?朕可不怕,他想要朕签退位诏书,让他自己来和朕谈!”

  云师德无奈,只得拿着玉玺赶往玄武门,玄武门前的广场上依旧聚集了大量军队,都是千牛卫士兵。

  云师德命令士兵放下兵器,开启玄武门出去投降。

  宫门外火光猎猎,几乎将整个禁苑照如白昼,云师德率领两万千牛卫士兵出来跪下,众人齐声大喊:“恭迎晋王殿下入宫!”

  云师德跪在最前面,高高举起玉玺盒子和退位诏书,晋王杨广缓缓催马上前,一名侍卫上前接过玉玺盒子和退位诏书,呈给了杨广,杨广打开看了看,神玺和受命玺都在,兵符也在。

  杨广满意收下,又打开退位诏书,他眉头一皱问道:“上面怎么没有我皇兄签字?”

  云师德战战兢兢道:“回禀殿下,天子说他可以签,但和殿下谈一谈。”

  “谈一谈?”

  杨广点点头,“我知道了!”

  他随即对次子杨暕令道:“接管皇宫!”

  杨暕当即率领一万军队进入皇宫,接管了太极宫。

  杨广则前往承香殿,面见天子杨勇。

第355章 新皇即位

  历史上杨广是作为太子而名正言顺登基,杨勇则被贬黜房陵王软禁在皇宫内,他就是案板上的鱼,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本钱。

  可现在不一样,现在杨广名不正言不顺,他想法理上登基,就必须要杨勇的配合,否则他就是篡位。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极为重视身后之名,他们不像芸芸众生,死了就如一颗灰尘,没人会记得他们,但统治者不一样,统治者死后是要记入史书的,没有人愿意自己后世背负骂名。

  就像明成主朱棣,你以为他想杀侄子建文帝吗?他一点都不想,如果他抓到建文帝,他一定会把建文帝供起来,只要建文帝肯下旨把皇位让给他,让他能名正言顺登基,可惜建文帝不给他这个机会,在皇宫放把火自焚了。

  据说建文帝没死,跑掉了,朱棣派人到处找建文帝,甚至派郑和七下西洋,是想杀掉建文帝,永除后患吗?并不是,朱棣是想把他请回宫来补办一个让位手续。

  杨勇也是深知这一点,他才不会自杀,更不担心杨广会杀他。

  兄弟二人相对而坐,杨广平静道:“说吧!兄长想要什么条件?”

  “你承认我是你兄长?”

  “这本来就是事实,我不承认,难道你就不是了?”

  杨广笑了笑道:“若不是兄长涉及皇位,我才不会和你争。”

  “也就是说,除了皇位之外,我们兄弟什么都好说。”

  “只能说可以商量,如果兄长漫天要价,我们也没法谈下去。”

  杨勇冷笑道:“恐怕你必须要和我谈,不管你愿不愿意,

  “那可未必!”

  杨广回头一招手,“带上来!”

  片刻,士兵带进一名头戴帘帽之人,杨勇觉得此人很熟悉,走路的步伐和姿态都仿佛历历在目,这是谁?

  这时,来人慢慢摘下帘帽,杨勇一下子呆住了,竟然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五官容貌、身高、体态,甚至连他额头上的痣都一样。

  杨广摆摆手,来人转身退了下去。

  杨勇霍地盯住杨广,“你你简直太阴险了!”

  杨广笑了笑,“其实我也不想用他,但做人得留有余地,我不给自己留点余地,怎么面对你的漫天要价?”

  杨勇沉默良久道:“把太平宫给我,我很喜欢那里,想在那里度过晚年!”

  太平宫在秦岭脚下,距离子午关不远,四季如春,既可以避暑,也可以避夏,是一座行宫,杨坚生前就很喜欢这里,经常带几个儿子来这里避暑。

  杨广欣然道:“可以!我把方圆百里都给你。”

  杨勇又道:“贺若东杀我儿,我要他死!”

  杨广点点头,“我不会用此人,我可以让他悄无声息地在人间消失。”

  杨勇沉默片刻又道:“你可以不用我的儿子,但也不要杀他们,让他们能平安活下去。”

  杨广沉吟一下道:“我可以不杀他们,但前提是他们最好低调生活,不要有非分之念,更不要被人利用,如果他们做不到,那也别怪我不讲情面。”

  杨勇点点头,“我还有最后一个条件,我妻妾让我带走,给我双倍亲王待遇,让我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这个条件杨广也欣然答应了。

  杨勇这个条件高吗?一点都不高,甚至还很卑微,杨谅还想要继续割据河东和河北,而杨勇只要一座太平宫,他只想能活下去,尤其杨广亮出他的替身后,能活下去就已经很奢侈了。

  杨勇随即下旨,让史万岁和元寿放下兵器投降晋王。

  杨勇随即又下令敲响聚朝鼓,召开大朝会,在朝会上,杨勇当众宣布自己因身体欠佳而正式退位,把皇位让给二弟杨广。

  杨广坚决不肯接受,认为自己才疏学浅,无法胜任治理社稷的重担,杨勇不答应,继续让位,又请百官劝说,如此三次,杨广才泪流满面,被迫答应了兄长的重托。

  杨勇随即在侍卫的护卫下离去,杨广则在百官簇拥下坐上了皇位,正式接受百官朝拜,成为大隋王朝的第三任皇帝。

  杨广随即封杨勇为太平宁王,移驾太平宫养病,他几个儿子王爵则降一级为郡王,因为亲王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而原则上的事情杨广绝不会让步。

  这些只是杨广在公众面前表现他仁慈宽厚,也是想向天下人说明他得位明正言顺,叔慈侄孝,兄长满意,一大家子其乐融融。

  等再过几年,大家渐渐忘了皇兄和他的儿子后,就是杨广下手的时候了。

  紧接着杨广又册封晋王妃萧氏为皇后,立长子杨昭为太子,封次子杨暕为齐王,封三子杨夏为楚王。

  这是在公开的官方文书中第一次明确了萧夏的正名为杨夏,又封长女杨飞燕为南阳公主。

  杨广随即又采用了萧夏的建议,实行七相制,任命高颎再次出任内史令右相,杨素为门下侍中左相,同时任命了五名副相参知政事,韦冲为财相,苏威为礼相,萧瑀为刑相,宇文述为兵相,虞世基为工相。

  韦冲是次子杨暕的岳父,所以他得到了重用。

  这五人分明兼任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同时由高颎兼任吏部尚书,杨素兼任御史大夫。

  李渊也得到了重用,加封上柱国,出任太常寺卿,太子岳父崔弘升出任吏部侍郎,崔弘舟出任东宫詹事,李敏被破格封为光禄寺卿,窦彦出任京兆尹。

  有功之臣都得到了封赏,萧夏上奏的将领官职全部批准,包括裴仁基,被加封为柱国,出任河南道刺史。

  杨广改年号为大业,宣布大赦天下。

  但大赦天下只是被定罪的人才会被赦免,而那些有罪而没有被抓捕的人不在其列,比如南阳伍氏兄弟。

  杨广随即任命上柱国宇文成都率军五万,讨伐盘踞邓州三郡的伍云召和伍天锡兄弟。

  杨广的御书房继续用父亲杨坚的甘泉宫御书房,御书房议事堂内,杨广召开了第一次临时内阁议事,商讨登基大典事宜。

  右相高颎劝道:“陛下已经顺利登基,如果再搞登基大典,不仅劳民伤财,反而有些画蛇添足,微臣劝陛下还是低调登基比较好!”

  杨广并不太满意他的登基仪式,他认为太简单,太草率,完全没有天子登基隆重和盛大,所以他考虑重新举行一场盛大的登基大典。

  杨广眉头一皱,“什么画蛇添足?”

  “陛下登基很顺滑,宁王公开宣布退位,百官簇拥陛下登基,已经很合理合法,百官都承认,陛下又再搞一次登基大典,显得有点不太自信,反而会很多人产生联想。”

  这时,宇文述道:“高相国厉行节约,出发点是好的,但天子登基岂能在早朝内举行,听到都让人笑话,而且早朝只是宁王宣布退位,和登基无关,百官拜见新帝,只是天子得位,而不是登基,高相国切不可用前任皇帝的退位仪式来替代天子的登基仪式。”

  虞世基也道:“天子登基还要祭祀天地、拜祭太庙,这些最重要的仪式都没有做,怎么能叫登基呢?太草率了,只有拜祭天地才能为天子,才能体现君权神授,只有祭祀太庙才能证明皇位合法合理,才能让天下百姓意识到新君到来。”

  韦冲在一旁道:“陛下已经确立新年号,册封了皇后和太子,大赦天下,这些极为重要的事情都做过了,谁能说陛下没有登基呢?祭拜天子可以另外筑坛专门祭奠,祭祀太庙也可以专门进行,不一定非要和登基联系在一起。”

  众说纷纭,杨广心意早已决定,他缓缓道:“登基大典一定要做,可以从简,但不可以废,八月十八是祭天登基吉日,登基大典就决定在八月十八吧!”

第356章 萧夏选择

  其实天子杨广还有一件极为重要、也极为棘手的事情没有做,那就是几十万军队怎么处置?一方面涉及对将士的奖赏,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军队的去处。

  奖赏不难,杨广决定从广通仓取五百万匹布帛奖赏给将士,基本上能得到每人十匹,已经很不错了,然后军队解散,散兵回原籍家乡,府兵回各自军府。

  另外拱卫京城的军队继续留在关中军营内,这些都不难,容易解决。

  难的是儿子萧夏的十几万军队怎么处理,杨广不想留下隐患,便决定开诚布公和儿子谈一谈。

  下午时分,萧夏来到了父亲的御书房,他跪下行一礼,“儿臣参见父皇!”

  “起来!起来!”

  杨广连忙让儿子起身,又笑眯眯问道:“回府了吗?”

  “没有,府中没有人,孩儿也懒得去,一直就住在军营内。”

  “你的侍妾应该要来了吧!回头朕会给她个名份,她照顾你也不容易。”

  “谢父皇!”

  杨广笑了笑又问道:“有没有去看看崔姑娘?”

  “约好今天中午一起吃饭,还有她妹妹一起,她父亲还是不让她单独和我相处。”

  杨广点点头,“毕竟是世家,能让你们婚前见面就已经很宽容了。”

  “是!儿臣也很感激她父亲的宽容。”

  “尽快把婚事办了吧!朕这段时间忙昏头了,这样吧!后面的推进朕会让你大哥负责,这是他的责任。”

  “谢谢父皇关心!”

  杨广沉吟一下,回到了正事上,“你以后有什么想法,是打算外派,还是留在长安?”

首节 上一节 214/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