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棋局 第198节

  “多谢先生厚爱!”

  魏征着实感动,他现在穷得一文钱都没有了,衣服还是借的,一下子有了二十贯钱,可解决他的大问题了。

  刘文静又介绍道:“萧总管目前的幕僚不多,目前只有四人,我和裴文安是一级幕僚,我负责政务和财政,裴文安负责军政,裴坤和杜文是二级幕僚,裴坤是我的副手,他现在负责招募新幕僚,平时他负责政务那一块,杜文是裴文安的副手,协助处理军务,现在财政这一块我还缺一个副手,就由你来出任财政副丞,负责和总管府的财政署协调。”

  魏征点点头,他对财政还不是很熟悉,慢慢学吧!

  “你跟我来!”

  刘文静带着魏征来到隔壁,隔壁便是副丞房,有两张桌案,一张桌案是裴坤的桌子,另一张桌子空着,后面还有一个很大的书橱,书橱全是各种资料,刘文静敲敲桌子,“这就是你的座位了。”

  刘文静又问道:“以前做过幕僚吗?”

  魏征摇摇头,“卑职是第一次做幕僚!”

  刘文静微微笑道:“那就从头学起吧!幕僚有两类,一类是谋士,首席幕僚叫谋主,另一类是丞,就是代总管处理各种公务,主管叫主丞,副手叫做副丞,下面手下统一称为参军,每天都有总管府的文书送来给总管审批,这些文书都是一式两份,一份批复后返回,一份我们留底,所以我们幕僚每天做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整理各种文书资料。

  比如今天有一份屯田的安排需要总管批复,总管肯定会问你,我们有多少军田,位置在哪里,平时怎么管理,种植什么农作物,每年产量多少等等,这些资料你平时就要收集,然后分门别类放好,一旦总管询问,你就能马上拿出资料回答,而不是跑去问总管府的财政官员,那就不叫幕僚,而叫跑腿。”

  “卑职大概明白了!”

  刘文静又道:“但我给你说,整理收集各种资料不是你的事情,是三级幕僚的事情,现在正在招募三级幕僚。

  你的职能有三件事,第一,负责和总管府各署协调,明天你就会有一件事,拿着总管的令箭去财政署,和仓曹参军王弘业商议盘点钱库的事情,你们要探讨出一个方案,明天我会交代你几个月原则,然后你去和王参军谈,谈妥后,你写成盘点计划向我汇报。

  一旦总管批准,你就把盘点计划交给王参军,要求他们执行你拟定的计划,正式盘点的时候,你带几名三级幕僚作为监盘,最后双方签字确认,最后你还要写一份盘点报告,明白我说的意思吗?”

  魏征连连点头,“卑职听懂了!”

  “然后你的第二个职责就是审核,三级幕僚到来后,你手下至少有十名参军,他们都是你的手下,他们写的报告也好,文牒内容简述也好,你要负责审核,至于他们收集整理的资料,你也要审核有没有遗漏,是否准确等等。

  最后是你的第三个职能,给总管上书建议,平时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给总管上书,但你不能越过我,你的建议书先给我,我审阅后再给总管,千万不要越权逾上,这可是官场第一大忌。”

第324章 罢相之根

  总管府日常事务是向兵部汇报,比如军队增减、训练、装备更新、士兵抚恤等等,梁州总管府提出新增六千募兵并要求总管府负担军俸的报告便送到了兵部。

  兵部侍郎段文振吓了一跳,增加六千府兵是常事,但增加六千募兵闻所未闻,这可是极少发生之事。

  他不敢做主,连忙将奏折呈给了相国高颎,高颎见是萧夏的签字,他心中想到了什么,便来和太子商议。

  批准总管的请示应该是天子的权力,但天子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君权基本上都交给了太子,除了调动军队的兵符还在天子手中外,其他君权都给了太子。

  不过一些重大事件,太子必须和内阁商议,太子毕竟不是天子,他的很多权力都受到朝廷限制。

  杨勇在两天前收到萧夏的来信,萧夏在信中提到了他将六千私军转为总管府募兵的要求,这是当初他们谈好的条件,当然,萧夏也给出了理由。

  杨勇在看到梁州总管府的奏折时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杨勇不露声色道:“我认为这不算重大军国事务,高相国认为呢?”

  高颎还是坚持原则道:“毕竟是募兵,不是增加府兵,是原则上的问题,还是请几位相国一起商议吧!”

  虽然高颎是杨勇的岳父,但在原则问题上高颎从不让步,萧夏这份奏折从他内心来说,他是坚决反对,他担心开了先河,其他总管府也跟着效仿,那就麻烦大了,尤其对朝廷财政影响巨大。

  但他也知道,萧夏要招募的六千军队就是汉王杨谅的六千私军,被萧夏得到了,只不过他是想让总管府来负担军俸。

  所以他也没有当即否决,而是找太子商议,给太子一个面子。

  不多时,几名相国都到了,高颎把梁州总管府的奏折给众人传阅一圈。

  杨勇先开口道:“我先说几句吧!首先大家要知道,这六千军队其实已经存在了,就是汉王的六千私军,当初我担心汉王要用这六千军队发动政变,所以委托萧夏拔掉了这六千军队。

  因为萧夏也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他提出了条件,这六千军队归他,将来作为募兵由总管府承担军俸,我答应了他的要求,主要是我担心六千军队会发动政变,所以萧夏的条件稍有点过分,我也答应了。

  萧夏拿到这六千军队,父皇事后也知道,也默许了萧夏用武侯卫士兵剿灭汉王私军,说明父皇也有这个担心。”

  太子的坦率开场,让众人都不知该说什么才好,高颎沉默片刻道:“这是原则问题,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其他总管要求募兵,朝廷怎么办?”

  这时杨素缓缓道:“高相国,原则其实已经打破了,汉王在河东借口防御突厥,不经朝廷同意大肆募兵,招募军队听说已超过了八万人,根本不向朝廷请示,直接从河东的税赋中扣除了军俸,不说他造反,这就是事实上拥兵自立了。

  相比之下,梁州主动向朝廷提出申请,我认为应该批准,不仅是太子已经答应,而是应该鼓励这种尊重朝廷的行为。”

  高颎摇摇头,“汉王擅自募兵,朝廷肯定要严厉处理,但不因为汉王乱来,就放宽标准,允许其他总管募兵,只要尊重朝廷就可以同意吗?那谁都可以尊重朝廷,最后朝政的财政怎么办?”

  太子杨勇又道:“萧夏同时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解释了他的募兵意图,他担心一旦天子不在,汉王会率先进攻梁州,所以他要做准备,一是增兵,其次是把总管府迁到宋州,防止被汉王军队突袭,第三就是希望朝廷暂时不调动梁州总管府的军队进京宿卫,让他抓紧时间训练军队,防范汉王突然发难,他还在信中提醒我们,汉王可能会进攻洛阳,希望朝廷增加洛阳的兵力。”

  高颎叹了口气道:“殿下,萧夏兼任梁郡刺史,他要求总管府迁到宋州,这个可以同意,不调动梁州军队入京戍卫也可以同意,但募兵是原则问题,我们不能松这个口子。”

  副相柳述道:“高相国何必要纠结这六千人不放呢?他的六千人已经是事实,而且太子殿下还答应了,总不能让太子殿下失信吧!”

  柳述是看太子的态度,既然太子之前已经答应了萧夏的条件,他自然就不会反对。

  杨素更不会反对,他当即也表态同意梁州募兵,左相苏威也表态同意。

  高颎还是摇摇头,“我只是说,不能由朝廷来承担募兵的军俸,我知道已经既成事实,他总管府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但朝廷财政不能承担募兵军费,否则朝廷财政迟早会塌掉!”

  杨广有点不高兴了,他淡淡道:“大家举手表个态吧!同意朝廷负担六千人军俸请举手!”

  杨勇、苏威、杨素和柳述都举起手,只有高颎不为所动。

  杨勇点点头道:“既然大部分赞成,那就算通过,准许萧夏募兵,可以放宽到一万人,但朝廷只负担六千人军俸,剩下四千人军俸他们总管府自己想办法解决。”

  杨勇不满地看了一眼高颎,起身走了。

  走出东宫,柳述劝高颎道:“殿下一开头就说了,他已经答应了萧夏,我们就算给太子殿下一个面子,又何必让他这么难堪呢?”

  高颎摇摇头,“是他的面子重要,还是朝廷社稷重要?府兵制是大隋的立国之本,是原则,原则绝不能做交易,他要么罢免我,否则,我绝不会签字同意!”

  由于右相高颎的坚决反对,朝廷最终还是没有能批准萧夏的募兵要求,太子杨勇不得不用变通的办法,批准萧夏暂时可以动用二十万贯税钱加强梁州防御工事,同时批准梁州总管府南迁宋州。

  但这件事也让太子杨勇对右相高颎深为不满,留下了罢相之根。

  梁州总管府的招募已经到了尾声,萧夏又得到一名栋梁之才,荥阳郡人张亮,历史上张亮也是出身贫寒,郁郁不得志,后来加入了瓦岗军,最后投降唐朝,官至相国。

  萧夏也提拔张亮为二级幕僚,成为裴文安的副丞,分管军务。

  其余三十名新招幕僚皆为参军,这三十人是从几百人中挑选出来,个个都是良才,他们来源范围比较广,但主要还是来自梁郡、荥阳郡和东郡,后来被称为梁州派。

  接下来便是总管府南迁了,王朴已经从宋城县回来,带回来一个好消息。

  原本北周的梁州总管就在宋城县,官衙保存完好,只有稍加修葺就能使用,梁郡官府已经在着手修葺了。

  另外宋城县也有大量仓库群,稍加修葺后同样可以使用。

  这时,萧夏接到了朝廷的批复,同意总管府南迁宋城县。

  但募兵的申请却没有任何答复,这种没有答复的答复,实际上就是朝廷婉拒了他的募兵申请。

  紧接着,萧夏收到了太子写来的一封信,太子在信中表态,他登基后会兑现当初的承诺,现在萧夏可以暂时动用朝廷的二十万贯税钱加强梁州军备和迁徙总管府花费。

  萧夏当即和总管府官员商议,决定尽快南迁总管府。

第325章 匪患疑踪

  宋城是梁郡郡治所在地,是一座比陈留县规模更大,人口更多,商业更繁华的上县,在整个中原地区也是数一数二。

  总管府分三批抵达宋城县,长史周墨是第一批抵达,他负责安排官衙、官宅、仓库等等事宜。

  十天后,萧夏率领大批官员抵达了宋城县。

  在郡县两级官府的协调下,筹集了两百七十多座宅院,基本上解决了官员们的居住问题。

  按照等级,从二十亩的大宅到一亩的小院不等,基本上职务最小的文吏也有一亩的小院,这也是地方官府的优势,房子多,要是长安,想都别想,文吏们只能挤住集体宿舍。

  总管府还在忙碌搬迁事宜,萧夏已经在刺史府上任了。

  在此之前,萧夏已经在陈留县接见了梁郡的主要官员,并听取了他们关于梁郡目前形势的汇报。

  郡衙的政务十分琐碎,各种政务基本上都是长史负责处理,刺史的职责主要是协调各种关系,包括官府和地方世家豪强的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及对各级官员进行考核,另外还要处理一些重大事件,平定农民造反以及剿匪等等。

  萧夏虽然兼任梁郡刺史,但他的重点还是总管府上,梁郡的各种琐碎政务他不打算插手,还是丢给长史崔长逸去处理,只有重大事件他才会过问。

  郡衙内,几名重要官员都集中在萧夏的刺史官房内。

  萧夏问道:“梁郡目前治安如何?”

  司马蒋彦道:“启禀萧总管,梁郡治安一直不错,但最近梁郡北部楚丘县王家泊一带忽然出现一伙盗贼,藏匿在方圆百里的水荡之中,趁夜间到处抢掠民财,奸淫妇女,民愤极大,楚丘县令恳请郡衙尽快安排军队剿匪。”

  萧夏眉头一皱问道:“怎么会突然出现,以前没有吗?”

  崔长逸连忙摇头道:“以前没有过,据我们了解的情况,这伙盗贼不是本地人,是从济阴郡那边流窜过来,首领叫单茂,在菏泽一带聚集了一千余人,他们被济阴郡的府兵击败,剩下残兵逃到梁郡。”

  菏泽,姓单,萧夏暗暗思忖,此人十有八九和单雄信有关系。

  萧夏沉思片刻道:“我会尽快安排军队前去剿匪。”

  萧夏在郡衙呆半日,又回到了总管府,总管府是从前北周留下的总管府,占地三十亩,已经修缮完毕,官员们的官房都已经安排妥当,其中总管官房占地三亩,位于总管府正北,分成外院、中院和内院三重院子。

  萧夏回到自己官房坐下,吩咐手下道:“去请周长史和刘主丞来见我!”

  不多时,周墨和刘文静匆匆赶来。

  萧夏对二人道:“楚丘县匪患猖獗,我打算亲自率军去剿灭,你们这边继续南运物资,另外通知各个军府来宋城县参加集训。”

  周墨又道:“今天上午接到朝廷的牒文,要求我们把去年的税赋钱粮尽快运送去长安。”

  萧夏点点头,“暂时不要理睬朝廷,先拿出二十万贯钱作为防御军备所用,开支募兵军俸,太子殿下有书面同意。”

  周墨点点头道:“理由也有,我们现在所有运输工具都在南迁,实在没有多余的船只和大车运送钱粮。”

  “那就正好拖一拖,朝廷既然批准我们总管府南迁,他们就应该想得到,我们现在没有运力,回复朝廷,把理由给他们说清楚,要么他们自己派船过来,要么就等我们搬迁完再说。”

  “卑职明白了!”

  搬迁期间,大家都很忙碌,基本上也没什么事情,萧夏便利用这个空档,亲自率领六千募兵前往两百里外的楚丘县剿匪。

  萧夏也是想借用这次剿匪实战来训练军队,只有上战场杀戮,士兵才会真正的脱胎换骨。

  军队由三千骑兵和三千步兵组成,大军一路北上,入夜,萧夏下令军队原地休息过夜。

  行军帐内,萧夏正在桌边研究地图,王家泊位于楚丘县西南,是一处低洼水荡,呈细长型,很像一条腿,最宽处只有三里,但长达四十余里,里面布满了芦苇。

  这时,有士兵在帐外禀报,“启禀总管,有个叫尤俊达的人求见!”

  萧夏大喜,“快请他进来!”

  不多时,身材魁梧的尤俊达被士兵带来,尤俊达看见萧夏,单膝跪下行礼,“小民尤俊达特来投效将军!”

  萧夏扶起他,把他请进大帐坐下,萧夏笑问道:“我还以为尤捕头要过两年才能出门做事!”

  尤俊达叹息一声道:“洛阳一别,我是回家给父亲守孝,但我得罪了单雄信,他要杀我,我只好让兄弟继续守孝,我逃离家乡,听说将军在梁郡,我就赶来了。”

  “你怎么会得罪单雄信?”

  “单雄信在东平郡建立山东英雄盟,广洒英雄帖,要求各地豪杰加入他的联盟,我也收到了他的帖子,我就回复他,我在替父守孝,没法离开,他又派人来说,只要加入他的英雄盟,不需要离开家乡,只要求在关键时刻听从盟主的召唤,但我还是拒绝了。

  这下便惹恼了单雄信,派出三名杀手来我家乡,准备把我杀了,结果三人被我反杀,然后连夜带着妻儿逃出家乡,我把妻儿暂时安置在济阴县朋友家中,我自己前来梁郡。”

  “秦琼和程咬金加入联盟了吗?”

  尤俊达摇摇头,“据我所知,暂时还没有!”

  萧夏又问道:“我现在要去剿灭单茂为首的盗匪,你知道这个单茂吗?”

  “我听朋友说起过,单雄信从河北带回来五百名凶悍之徒,在家乡招募乡勇准备造反,被济阴郡府兵围剿,结果消息提前走露,单雄信正好不在,他侄儿单茂则带着五百悍匪逃到梁郡来了。”

  萧夏这才明白原由,他同时也隐隐猜到了,应该是保国会想配合汉王杨谅起兵,派人去各地组织造反,单雄信组织的山东英雄盟就是保国会的支线,单雄信在家乡招募乡勇造反,最终还是为了配合杨谅起兵。

  这就是蝴蝶效应,汉王杨谅在太原府准备起兵,却引发了山东、河北两地的动荡。

首节 上一节 198/40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