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之智近乎妖 第134节

  他相信,就算刘封真的有异心,这3000人马也做不得什么大乱。自己绝对能撑到刘备回师。

  *********

  建业。

  陆逊、周泰、韩当三人联袂入城,直奔吴王府,正遇在王府门前等候已久的张昭。

  张昭见三人黑着脸走来,连忙上前,高声道:“大都督,两位将军,我奉吴王之命,给你们解释一下质子……”

  嘭!

  韩当猛地向前踹去,将张昭踹出飞出去,头也不回地闯进王府,王府护卫见了,也不阻拦,仅仅是亦步亦趋地赶在三人身后,一齐入府。

  武昌殿上,双目红肿的孙权早已端坐榻上,静等三人,远远就听见一阵虎步雄风。

  殿前武士见三位将军联袂而来,也不阻拦,向两侧一闪,空出一条道路。

  陆逊三人一言不发,信步进了大殿,先是朝着孙权作揖,紧接着就抬头盯向主座上的王者。

  孙权一言不发。

  陆逊三人见他双眼红肿,面容憔悴,心里微微心痛,但想起自己长子,又觉得堵得难受。

  韩当第一个憋不住,上前抱拳道:“大王,为何听信张昭之言,突然投降?”

  孙权嗓音沙哑:“不投降。你,我,皆难久活。”

  周泰闻言道:“东吴将士,从不怕死!岂有送质子投降之理?”

  陆逊面容悲切,抱拳道:“二叔,就算往许昌送质子,也应送我们的子嗣,怎能将世子送去?”

  陆逊的发妻是孙策之女,所以他可以称呼孙权为二叔,此时用到这个称谓,自有深意。

  孙权闻言,眼皮低垂,动容道:“伯言真乃忠臣!”

  “哎……”

  韩当长长叹气,低声道:“自古忠臣无善终啊……”

  话罢,周泰、韩当二人面色阴郁,陆逊一言不发,孙权觉得时候到了,便看了一眼身侧的内侍。

  内侍会意,默默点头,走向后室。

  片刻后,他带着三个人影回到大殿。

  一个3岁小儿一进殿就盯着陆逊,奶声奶气地喊道:“爹爹。”

  陆逊闻言,眼里全是惊讶,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韩当,周泰二人闻言看过去,目光却没落在3岁幼子身上,而是盯住了自己的长子,嘴巴张得大大的,脸上布满惊异之色。

  孙权看着他们表情,心道:没想到吧,孤仗义吧,要不要给个五星好评?

  这时,张昭捂着肚子,被侍卫搀扶着赶到殿外,高喊道:“大都督、两位将军,你们不得无礼,你们的子嗣都在王府!”

  陆逊第一个反应过来,立刻跪倒,高呼:“大王……”

  韩当、周泰随即跪下,心里七上八下。

  此时,张昭走进大殿,喝道:“吴王将世子、二王子送去许昌,却不忍送尔等子嗣前往,便用孙氏子孙替换,代为北去!”

  陆逊三人闻言一阵翻江倒海,面上全是惭愧之色,高声悲呼:

  “大王……我等该死啊!”

  *********

  许昌。

  众大臣得知孙权投降的消息,皆长舒一口气,连忙将准备送往江东的粮草,转向送往雍州。

  此时,贾诩、华歆、桓阶、陈群等人聚在一起密谋大事。

  华歆沉声道:“如此一来,魏王有了打败孙权、夺下扬州、交州之大功,我们的计划可以实施了!”

  贾诩点头:“然也!”

第186章 魏臣劝进

  陈群默默点头:“魏王已经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先王对世家的压制政策便告一段落了。

  如此一来,很多忠汉者就会变成忠魏者,大汉最后的根基也被动摇。

  如今魏王又有了收服东吴的大功,加上先王打下的基业。魏王代汉称帝,必定顺利。”

  华歆脸上并无缓和之色,沉声道:“不要盲目乐观,我们必须做万全准备。否则,一旦有失便是万劫不复。”

  贾诩缓缓摇头道:

  “子鱼是否要提及王莽旧事?说什么汉室延绵四百年,法统深入人心。呵呵,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天下大乱,占据一方的刘氏宗亲纷纷败落。

  如今独剩一个刘备。

  而他,先谋刘表基业,再背刺刘璋鸠占益州,名不正言不顺,现在还与盟友孙权交恶……啧啧……虽然他坐拥西南之地,但穷兵黩武,目光短浅,算不得雄主。

  孙权交子嗣为质而投降,再难兴风作浪,魏王一统华夏是迟早的事。”

  贾诩捋着胡须,一脸从容和自得,笑道:

  “某不才,已经谋划了一个涵盖了天命更替、五行始终、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策略,但是尤觉得不够严密,还望诸位帮我完善,以便在思想、礼仪、制度、文化、舆论等层面做到无懈可击。”

  众人一听来了兴致,拱手道:“愿闻其详!”

  贾诩点头,将自己的构思和盘托出,众人频频点头,不时发出疑问,不时提出更优方法。两个时辰过后,一个史无前例的皇位更替计划出炉。

  有人担忧道:“此谋虽妙,不知天子同意否?”

  华歆嗤笑:“蠢材。王莽可曾问过平帝之意?”

  陈群也笑:“董卓替换天子,陈留王可曾说同意?”

  贾诩摇头:“非也,此谋妙就妙在,大汉天子必定同意!也不得不同意!”

  **********

  当日。

  左中郎将李伏献上的玉版图谶,上书“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

  同时给天子上表,洋洋洒洒数百字,归结起来就一个意思,曹丕应该登天子位。

  天子见表,不禁惶恐,正猜测此表是否为魏王曹丕授意,就闻曹丕次日班师回朝。

  更惊得面色苍白,心道:“朕自登基一直受制于人,虽曾多次反抗,然从未成功,董承、伏完等皆死。如今,只剩下衣带诏之刘备还存活于世。哎,就算刘备能杀到许昌,朕估计依旧是个傀儡!

  如今曹丕幕僚已经公开叫嚣天命更替,看来,朕的大汉基业,要亡于曹丕之手了!”

  想到这,刘协垂泪不止。

  **********

  翌日。

  曹丕率领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回到许昌。

  天子亲自出城十里迎接,凯乐声大起,鼓声如雷,传遍四野,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魏王得胜归来。

  待繁琐的凯旋仪式进行完毕,天子和魏王并肩迈步入城,文武紧随其后,直入皇宫大殿。

  一番歌功颂德后,刘协本以为已经结束,静静等着退朝的声音。然而,大殿内渐渐归于平静,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如同黑夜前的最后一缕残阳。

  李伏站于群臣中,此时刚刚收到贾诩等人的信号,突然出列,高呼:

  “臣,左中郎将李伏有要事启奏!”

  刘协大约猜到李伏意图,面色冰冷,他很想说:今日魏王凯旋,不议事。但是这句话完全说不出来。

  一直字,缓缓从他牙缝中滋出:

  “讲!”

  李伏顿了顿,朗声道:

  “自魏王即位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玉版图谶现世。如此种种上天之瑞,必然是昭示魏当代汉之象也。”

  此话一出,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高台上的天子。

  刘协见了,眼中又是愤怒,又是惶恐,但是他一言不发,缓缓看向曹丕,久久不动。

  天子不动,曹丕也不动,李伏便一直保持着刚才俯身说话的姿势,整个大殿呈现出一副诡异的气氛。

  贾诩见了,给许芝使了个眼色。

  许芝微微颔首,缓步出列,大声道:

  “臣,奉皇命职掌司天,夜观乾象,见炎汉气数已终,陛下帝星隐匿不明;魏国乾象,极天际地,言之难尽。更兼上应图谶,其谶曰: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以此论之,陛下可早禅位。‘鬼在边,委相连’,是‘魏’字也;‘言在东,午在西’,乃‘许’字也;两日并光上下移,乃‘昌’字也;此是魏在许昌应受汉禅也。愿陛下察之。”

  华歆深呼吸一口气,举步出列,高声道:“臣附议。”

  陈群闻言,嘴角微微扬起,刚抬步出列,就听曹丕开口:

  “诸位不见天子气运之洪,大汉国祚之昌?何能出此谬言?孤乃薄德之人,未敢当也!”

  众文武抬头视之,只见曹丕已经起身,王者气度爆棚,比身边的畏畏缩缩、敢怒不敢言的刘协不知强悍了多少倍。

  此时,曹丕一脸大义凛然,怒目斥责李伏:“汝乃小臣,怎敢妄议更替之事?”

  李伏俯身道:“有玉版图谶现世,九州祥瑞层出不穷,臣只不过代天言尔。”

  曹丕依旧怒容在面,喝道:“何来的图谶,拿出来让所有文武观之,辩一辩真假,若为假,孤必以死罪论之。”

  刘协闻言,在心里嗤笑:

  “让文武辨认真伪?呵呵……曹丕说若为假,孤必以死罪论之,乍听上去是说,若图谶为假,便处死李伏,实际上是给所有人说,辨认图谶为假者处死!可笑!可悲!”

  此时,有皇宫内的宦官拿出图谶,交给华歆,然后在大殿上传阅,半晌,图谶回到宦官手里。

  众文武齐声道:“此图谶为真!”

  曹丕冷哼:“尔等虽然辨认为真,但人数不足,不宜采信,速将图谶置于皇宫门外,请全城人上前辨认真假!”

  话罢,立即有宦官双手举着图谶送往宫门。

  曹丕笑着对天子作揖,道:“都是道听途说之事,陛下莫要往心里去。孤长途跋涉,乏了,请陛下准孤回家睡觉。”

  刘协心力憔悴,低声道:“魏王自便。”

  **********

  同一时间。

  自成都出发的南征大军,刚刚赶到犍为郡治所武阳城,纳了城中的2000步卒,加上之前在广都吸纳的2000士卒,麾下之兵达到7000人。

  吴懿下令整编大军,在城中休息一夜,翌日继续行军。

  刘封来到自己卧房,闭目思索:“武阳距离成都只有120里,若我带大军杀回去,定能打关羽一个措手不及。

  若大军继续南下,只会越走越远,我便失去抢占成都的机会,只能在南中蛮荒之地苦苦北伐!”

  想到这,他唤来亲信,一番低语。

首节 上一节 134/4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