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在黄金家族当国师 第126节

  要走也要最后一个走,这帮大宋的好儿郎,他必须全部带回去。

  同一时间的大宋国都临安府,宋皇和满朝文武百官也在接见被赵范送回来的文官监军。

  此时这名文官监军的模样凄惨到了极点,双眼缠着一层白布,脸上和胸膛上都流着鲜血,此人居然穿着一件染血的衣裳

  来到了朝堂之上,就这么跪在了宋皇赵昀的面前,不止是宋皇,就连文武百官,也被他这阵仗吓了一跳。

  哥们,你这是闹哪一出啊?你回来都半个月了吧?伱脸上的字还有胸口的字,所有人都知道和看到了,你现在才把它们刮掉吗?

  “爱卿,爱卿,你何故如此啊,为何?为何如此伤害自己?”赵昀一时有些头大,开口问道。

  这位刘大人,在十几天前就已经来到了临安府,当时他那凄惨的模样确实吓到了很多人,于是自己只能让他先行养伤。

  至于他脸上和胸口上的刺字,赵昀也是看见了,对于此事,他虽然气恼,但也没有多说什么。

  一帮北方的蛮子,未得圣人教化,未读圣贤之书。

  自己也不和他们计较,这有失身份。

  可谁知道这位刘大人,今天为何如此打扮啊!

  搞的自己好像才刚刚从蒙古人手里逃出来一样。

  “罪臣刘玉明,拜见我皇,罪臣羞愧,被敌军所俘,敌军为羞辱于我,在我脸上刺字,倒也罢了,但他们有辱天子。

  此乃大逆不道之字,因此罪臣不得已,只能将脸上和胸膛上的皮肉割下,这才赶来拜见官家。”刘玉明开口说道。

  “让爱卿你受苦了,朕也不怪你,都是那些北方蛮子不通圣人教化,连累的爱卿遭受如此奇耻大辱,朕痛心不已啊!

  爱卿你要好好养伤,日后你的一切生活用度,都不用操心,爱卿所受之伤,所受之耻,乃是待朕所受。”赵昀开口说道。

  两只眼睛都瞎了,自然不能再入朝为官。

  但自己也不能亏待了对方,该发的俸禄,该给的钱,他一样给,而且给的还要比别人多,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是一代圣君。

  “谢主隆恩!罪臣刘玉明今日来到这殿上,只是为了控诉那赵范之罪也!

  臣本一介布衣,寒窗苦读数十年高中皇榜,受天家信任。

  自为官以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臣日日夜夜,想的都是如何让我大宋更加强大。

  此次受我皇所托,出任监军一职,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

  和杜杲老将军一起出征西夏,不想竟被自己人所卖。

  我和杜杲老将军,被十几万蒙军所围,臣提三尺之剑,奋勇杀敌,拼死抵抗。

  不想那赵范,居然坐山观虎斗,只坐壁上观,不发兵来救。

  致使我等五万大军战败,杜老将军战死,微臣也被敌所俘。

  微臣拖着被蒙古人践踏的残躯,来到了赵范的军营,请他发兵前去西夏,去救那三万被俘的将士和一万民夫。

  之后和西夏联军一起,合围蒙古大军,自可反败为胜,不想这赵范贪生怕死,为保存自己实力,竟然背弃盟友,

  可怜我大宋三万大好男儿,一万忠勇之民,落于蒙古人之手,微臣痛心无比,恨不得以身换之,与那几万被俘军民共患难。

  还请官家治罪于赵范,此人狼子野心。

  乃是司马仲达之流,还请官家将他革职治罪。”刘玉明跪在地上,声嘶力竭的说道。

  仿佛自己受了莫大的冤屈,仿佛赵范就是一个卑鄙小人,无能庸将。

  可这话,确实让满朝的武将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这好像有些不对吧!

  你们不是被两万人左右的蒙古偏师给击败了吗?什么时候面对十几万蒙古大军了?

  而且人家赵范也没有坐壁上观啊!

  他离你们的距离还挺远的,你们在西夏,人家在金国,他怎么去救你们啊?

  你们可是一晚上就败了,时间也来不及啊!

  就因为没去救你,没有发兵去西夏攻打蒙古人,就被你说成是司马懿,这未免也太过于儿戏了吧!

  在场的武将都明白,这种情况下发兵前去西夏,简直就是找死啊!

  怎么到了你嘴里完全就变了味儿呢?

  “刘大人,你确实受了不少的苦,也被蒙古人所害,这一点我们都清楚,也很同情于您。

  但你也不能如此,诽谤于赵将军吧?”一个武将实在听不下去了,立刻站了出来,开口说道。

  “刘大人怕是说错了吧!击败你们的蒙军只有不到两万人,何来十几万蒙军围困之说?

  前线传来的战报,难道在场的文武百官都没有看吗?”一位武将开口说道。

  “尔等无胆匹夫!何敢在我面前狂吠?

  那赵范贪生怕死,竟然假传战报。

  我等明明是与十几万蒙军拼死血战,可怜杜杲老将军战死沙场,他竟然信口雌黄。

  将十几万蒙军说成是两万,两万蒙军如何打的赢我五万大军。

  赵范贼子,他愧对那几万被俘的将士,愧对于官家,愧对于大宋的千万子民啊!”刘玉明立刻跪在地上痛哭流泪的说道。

  “尔等一介武夫,这朝堂之上。

  何有你等说话的份?

  天子未曾传召,你怎敢发言?

  还不给我退下?”一个文官立刻跳了出来,指着说话的武将鼻子骂道。

  “这帮武夫误国啊!刘大人和十几万蒙军拼死而战。

  想不到那赵范竟然作壁上观。”另一个文臣也是。站了出来,指着在场的武将开口骂道。

  “赵范该死啊!竟然敢假传战报,十几万蒙军变两万,贼子误国!贼子误国!”

  “可怜刘大人和杜老将军,他们与蒙古人拼死血战,不想竟被奸臣贼子所害。”

  “官家!赵范假传军情,延误战机,还请官家治罪。”一帮子文臣立刻开始附庸,集体声讨赵范。

  “你,你们!赵大人尚在前线,与金国人拼死血战,尔等何故陷他于不义啊!”一位武将实在气不过,跳出来开口说道。

  “报!报!赵范将军传来消息,言久攻临洮府一月不下,现蒙古已经击败西夏为大军,金国援军也已到来,恐后路被断,只能无奈撤军。”一位八百里加急的传令兵来到了大殿之中,跪下开口说道。

  听到这个消息,一帮子文臣武将都是炸开了锅。

  “尔等武夫有何话说?赵范这个小人,竟然就这么撤军了?”

  “我大宋十万大军,竟然被他所害。”一位文官开口说道。

  “赵范贪生怕死,如此之人为将,我大宋焉能不败?害得刘大人受如此皮肉之苦。”

  “此事!容朕三思。”宋皇赵昀说道。

  现在他也吃不准这军情到底是真是假了,难道赵范真如这帮文臣所言?

  将十几万蒙军,写成不到两万的蒙古偏师吗?

  可若只是一只蒙古偏师,区区两万人的蒙古偏师,就击败了自己的五万大军,吓退了五万大军,这脸面确实过不去啊!

  相反,如果是十几万蒙军,自己的五万大军血战不敌,这对于大宋的百姓才有交代。

  但要是如此做,未免也太对不起赵范将军了。

  “官家!您若不治赵范之罪,臣就一头撞死在这大殿之上,以此明志。”刘玉明说完,就装腔作势的朝着一个方向撞了过去。

  一帮子文臣立刻上前将其拉住。

  “刘大人高义。”

  “呜呼!哀哉!赵范小儿,竟敢陷刘大人于不义?”一位文臣哭着开口说道。

  赵昀没有再理会这帮子文臣,而是甩了甩袖子,直接转身离去了。

  他心里也清楚,赵范是绝对不可能将十几万蒙军,写成两万人偏师的。

  但这件事的发酵程度,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一大帮子文臣将这件事,搞得整个临安府人尽皆知,迅速在大宋的文坛圈子爆开。

  一大帮子苦读圣贤之书的文人才子,开始对宋朝武将进行口诛笔伐,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赵范。

  “我等读圣贤之书,不想刘大人,他竟然被一介武夫贼子陷害,与十几万蒙军血战,竟然被说成只有两万。”一位大宋的读书人拍着桌子开口说道。

  “可恶啊!我等寒窗苦读,只为报效国家,不想这帮匹夫竟然如此欺上瞒下,有如此之人为将,我大宋焉能不败?”

  “呜呜!刘大人在战场上被蒙古人抓住,挖去了双眼,脸上胸膛被刺字,受此奇耻大辱,还不忘报效皇恩,为我大宋着想,实乃忠臣也。”

  “可不是吗?这帮武夫误国啊!刘大人如此顶天立地之栋梁,竟然被他们武夫如此陷害。”

  “诸位同窗,我等当联名上书,奏请天子,治那赵范之罪,治这些武将之罪。”

  “对对!我等应联名上书,请天子治这些武将之罪。”

  一大帮子文人才子,立刻开始起草文书,短短半个月的时间。

  整个宋朝境内,都传遍了此事。

  而不明真相的大宋百姓,对这位和十几万蒙军血战的刘大人,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对于害了刘大人的赵范,那是深痛恶绝。

  严格来说只有一万五,哈哈哈赵范还多写了五千的

第170章 成吉思汗借刀杀人

  有时候,人们往往并不知道所谓的真相,他们只需要一个憎恨的目标,一个唾弃的目标就好。

  这次大宋战败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发泄的对象,一个来为这次战败负责的人,主帅杜杲已死自然不行,被挖去双眼的监军也不行。

  那就只有赵范了。

  半个月后,在全国文人才子的压力下,在百姓的唾骂声当中,宋皇赵昀无奈,只能草草下旨,将刚刚撤回四川境内的赵范革职查办,贬为庶民。

  即使如此,还是不能平息江南一带文人才子的唾骂,这些文人才子还在不停的给皇上上书,说什么贼子误国,武夫误国之类的话。

  但宋皇赵昀也不是傻子,这段时间,大臣史弥远也做了各种各样的调查,证明了赵范的情报是准确无误的,根本没有什么十几万蒙军围困。

  也不是赵范所说的两万蒙古铁骑,而是只有一万五千余人,只是一支一万五千人的蒙古骑兵偏师,就击败了五万大宋军队。

  十几万蒙军,完全就是那个刘玉明胡编乱造,信口雌黄所言,可问题是。

  所有的文人才子,大量的文官,甚至普通百姓,居然就相信这个版本的谣言,仿佛一个文人是绝对不可能骗人一样。

  他们始终坚信,五万大宋的精锐部队,绝对不可能输给一万五千多人的蒙古大军,一定是面对数倍之敌,大宋的铁军才无奈战败的。

  即使铁一样的证据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愿意相信,饱读圣贤之书的士大夫,怎么可能会冤枉一个武将匹夫呢?

  读书人的事情,能算诬陷吗?

  所以一定是武将误国,使这些武将拥兵自重。

  “爱卿!赵将军原本无罪,甚至保住了这五万大军有功,为何群臣都要逼迫朕治他之罪呢?”赵昀看着史弥远,十分不解的开口问道。

  “官家!现在也就只能暂时委屈一下赵将军了,等过几年风头过去,您再重新启用它就好。”史弥远开口说道。

  他也知道是完全是那个刘玉斌,胡编乱造,信口雌黄,但没办法,这就是大宋,法不伤文人,即使他们整天信口雌黄,胡言乱语,朝廷也拿他们没办法,而且他本身也是文官一派的。

首节 上一节 126/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