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剧透大明结局!老朱原地爆炸 第135节

  能替补上位的官员基本已经在各地主持工作了。

  也就是说现在牵连到郭桓案里的官员,基本就是洪武九年和洪武十三年以后替补上去的察举官和校监官。

  现在新的预备官员还没有培养出来,上位就又要大开杀戒。

  就是韭菜也长不了这么快啊!

  况且现在已经快到农历六月了,江南不少地方已经到了收获夏粮,补种秋粮的时候。

  这个关口大肆屠戮各地官员,肯定会造成地方人心不稳。就算有新任官员接手,但是人生地不熟的,等他们熟悉了当地情况,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最关键的,则是汤和所说的藩镇之祸了。

  东汉和唐朝末年,之所以会出现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不休的局面,就是因为地方大员完全掌握了各地的军事、财政和人员大权!

  手里头不仅有军队,还有粮食有地盘有百姓,完全可以不依靠朝廷独立存在。

  真是因为有这个底气,那些军阀才能将朝廷的旨意视如废纸,彼此之间相互攻伐,甚至对皇帝也想取而代之。

  现在的大明卫所虽然也有自己的田地,但是也就能勉强维持缓解一下朝廷的财政状况。

  一旦离开朝廷的供应,不饿死就算好的了。

  这也是洪武大帝虽然允许各卫所种地,但是严格限制他们耕作面积的根本原因。

  但是洪武大帝一旦向他刚才所说的那样开了口子,允许各地军队兼管民政,那么各卫所的势力会在短期内膨胀无数倍。

  虽然有洪武大帝和他们这帮老将压着,短期不会发生什么。

  但是人的欲望是会膨胀的。

  一旦有某个人有了什么不臣的想法,说不定会引起什么连锁反应。

  到时候恐怕华夏又会陷入处处烽火的处境。

  老实说,这个话已经相当于指着洪武大帝的鼻子告诫他不要犯糊涂。

  以朱元璋的脾气和现在的火气,是一个有很大风险的事情。

  要不是汤和、李善长他们几个是真心忠于朱元璋,这些话是万万不会说出口的!

  虽然不知道这些从龙之臣是否真得劝解过朱元璋,但是历史上的洪武大帝并没有动用卫所军队,也没有按照空印案和胡惟庸案的模式将各地官员统一处死。

  而是分批分时间段处死。

  但即便这样,大明也因为官员不足停滞了好长时间。“混账!难道就让朕眼睁睁看着这帮贪官污吏盘剥百姓?这些硕鼠真的宁可死,也要踩在百姓的头上作威作福.“。

  经过几个老伙计的劝解,洪武大帝已经不想刚才那么冲动,但是心中的怒火却没有半点衰减。

  因为朱元璋自己的经历和以前的悲惨遭遇,他十分痛恨贪官污吏和地主恶霸。

  建立大明以后几乎是用了史上最残酷的手段来震慑这帮硕鼠,明确告诉他们自己的红线在哪里。

  只要碰触了这条红线,不论你贵为驸马侯爷还是县衙胥吏,通通都要死!

  事实上,洪武大帝不仅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也算是知行合一了。

  可是即便如此,贪腐的官吏也如过江之鲫即,络绎不绝。杀都杀不完!

  这也让洪武大帝十分纳闷。这些贪官是怎么想的?真这么要钱不要命吗?

  “父皇,恕儿臣直言。不论是空印案、胡惟庸案还是六十两以上剥皮萱草的刑律,我大明对贪官污吏的惩戒堪称历朝历代之最!”

  “可是即便如此,还能爆发郭桓案这种骇人听闻的贪腐大案!可见惩戒之法对我大明官员已经失去了威胁。”

  “如果想溯本清源,恐怕还要另寻他法。”朱标一脸认真地说道。

  相比较李善长和汤和等人的诚信规劝,太子朱标的话就更加明确了。

  他直接告诉洪武大帝,朝廷以前那种反贪反腐的手段已经完全失效了。

  哪怕把这批人都杀了,换上一批人也一样给你贪。全部都是无用功。

  要想保证官吏清廉,就必须想个其他方法了。…哎

  “朕才疏德薄,控御之道竭矣!”(史书原话)听到自己儿子都这么说了,朱元璋突然长叹一声!洪武大帝一辈子与自己凄苦的命运斗,和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斗,同被鞑子祸害成荒原的北方荒地斗!

  几乎无往而不利。

  但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居然败在了投入无数心血的吏治之上。

  纵然自己绞尽脑汁,但还是最终宣告失败。

  此时洪武大帝浑身的杀气陡然消失,整个人看上去就像

  一个孤独落寞的老人。

  “老臣无能!还上位蒙羞!”

  “是臣等无能,而不是上位之过啊!”(钱赵好)

  “万岁爷!那都是那些贪官污吏自作孽不可活。和您又什么关系?”

  看到洪武大帝此时的模样,李善长、刘伯温和汤和这些老臣子都慌了。

  在他们的认知里,洪武大帝一向是意志坚定,斗志昂扬的战士垄!

  什么时候出现过如此悲观的样子?

  一时之间,从内阁首辅到宫女宦官,纷纷下跪。劝慰朱元璋不必如此。

  看到自己老爹落寞的样子,朱标也叹了口气,走过去对洪武大帝说道:“父皇,既然咱们的方法不管用。依儿臣的意思,为何不问问恩公。也许他会有什么好的方法。”听到太子的说法,朱元璋顿时两眼一亮!对啊!

  刚才光顾着悲伤了,咱怎么把这小子给忘了?有困难,找云飞啊!.

  0184刘伯温:这世上居然真有生而知之者?(

  感谢a863读者老爷的催更鼓励!)“对啊!咱怎么把方小子给忘了?”

  朱元璋拍了拍自己的脑门,一脸懊恼的样子。

  自从这小子穿越到咱大明以来,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而且每次总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更别说这次的郭桓案,他以前就主动和自己提起过。说不定在后世,已经有了关于郭桓案完整的处理方法。自己到时候问问方小子就可以了。说不定这小子连治理贪墨的方法也有。

  一想到官场上的那帮硕鼠,朱元璋的心中又是一沉。其实相较于已成既定事实的郭桓案,吏治问题才是朱元璋的心头大患。

  洪武大帝自问自己在历代帝皇里,就算不是前三,那也是名类前茅的存在。

  没想到自己如此上心的事,居然失败得这么彻底。“朝中不可一日无人。复仁、太素,你们两个在内阁处理事务。其他人跟我明日去十王府。

  朱元璋对众人吩咐道。“臣等遵旨!”

  李善长等人纷纷点头称是。

  “韩国公,上873位所说的方小子,和你与信国公说的是不是一个人?为

  走出御书房后,刘伯温终于忍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向李善长说道。

  “诚意伯所言不错,上位说的方小子就是我们口中的那个高人啊!”

  李善长还没有回答,一旁的汤和就抢着回答道。

  “韩国公、信国公,你们口中的这个高人有什么神奇之处,居然能如此得到上位的重视?”刘伯温惊奇地问道。这到底是什么高人啊?

  李善长和汤和走投无路想到是他。太子和上位无计可施想到的居然也是他?而且听这几位的意思,这个高人的年纪还不大。这是怎么回事?

  看着刘伯温一脸惊奇的样子,李善长莫名其妙地有了一层优越感。

  他摸了摸颌下的长须,笑着说道:“伯温你可能不知道,这内阁、司礼监和军机处的法子,就是方小友的想出来的。“什么?这内阁制度是他设计出来的?

  从李善长口里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刘伯温顿时惊讶万分(

  ccbc).

  他在老家接到洪武大帝让自己担任内阁次辅的任命之后,就仔细琢磨过内阁、司礼监和军机处这三个新设立的机构。发现这三个衙门之间既可以相互配合,又可以相互制约。既能维持庙堂的日常运转,又能处理各地的突发事件。简直一套完美无瑕的运转机制。

  刘伯温细细琢磨过,朝堂之中有谁可以设计出如此精妙绝伦的运转体系。

  接过惊讶地发现,居然没有一个人可以!

  就算把自己和李善长绑在一起,也顶多设计出内阁,剩下的司礼监和军机处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最终,刘伯温把这套运转机制归结到了洪武大帝身上,认为是朱元璋在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执政体系上设计出来的。

  为此他还感叹了

  可是没想到,这条运转机制居然是一个毛头小子设计出来的。

  这实在是让他震惊万分!

  “呵呵呵!军师你不必如此惊讶,这小子会的东西多着呢

  1”

  看着刘伯温惊讶的表情,一旁的汤和也补充了一些方云飞的事情。

  得知方云飞居然还救了皇后和太子世子的性命,刘伯温更加不淡定了。

  这人世间,真有这种生而知之者!

  一时之间,刘伯温心中也燃起了熊熊的好奇之火,十分期待每天和方云飞的见面。

  “方小子,日头都升到多高了,你怎么还不起长?第二天一早,还在睡梦中的方云飞就被外面的瑞门声给吵醒了。

  方云飞透过窗户纸瞅了一眼屋外,发现天不过蒙蒙亮!也就是说现在顶多早上五点。

  他心里顿时一片惊讶。朱老板这是疯了?

  居然这么早就跑到自己这里了?

  到底是大明的朝政太少了,还是后宫嫔妃的被窝不暖和了?

  一大早就跑过来搅人清梦?

  不过肚子里虽然抱怨,但是朱老板毕竟是大明皇帝。他都亲自跑过来叫自己起床了,那这个面子还是要给的。方云飞打着哈欠穿好衣服打开门,顿时被屋外的朱元璋给吓了一跳。

  只见朱老板双眼赤红,头发凌乱,一看就是一晚上没有休息。

  这模样感觉比那天向自己询问内阁的时候还要凌乱。

  这大明到底是出了什么事了?

  是鞑子打进来了还是地方上有人造反了?怎么把朱老板给愁成这个样子?

  “父皇,你这是怎么了?难道一夜没有休息?”

  “是不是母后的气疾之症犯了?方先生给的阿莫西林还有没有了?”

  “父皇,到底发生了什么是?怎么你一夜之间好像老了好几岁?”

  不仅是方云飞一个人感到惊讶,被朱元璋叫门声吵起来的朱棣、朱樉、朱棡和朱橚几人也十分惊奇地问道。

  朱元璋没有理会自己几个儿子,径直走入屋内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朱标和李善长等人也依次走了进来。

  方云飞这个时候才发现,队伍里还多了一个新面孔。这个男子大概六十多岁,鹤发童颜。如果换上一身道袍倒是和画上的神仙差不多。

  而且从刚才进门的顺序来看,他排在太子和李善长之后,地位居然超过了汤和。

  看来也是在朝中德高望重的大员啊!大明朝堂还有这种人物?“方小子,郭桓案发了!”

  方云飞还在琢磨这个新面孔是朝中哪位大佬,朱元璋就忍不住抱怨道。

首节 上一节 135/2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