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剧透大明结局!老朱原地爆炸 第106节

  于是这几天在十王府的日子里,秦王、晋王和周王没少听朱棣吹嘘自己大儿子是史上第一仁宗,文武双全乃大明萧何;自己孙子则是六边形战士,没有任何短板,和自己儿子开创了仁宣之治。

  「朱高炽」和「朱瞻基」这六个字这几天听到他们耳朵都生老茧了。

  现在听到朱瞻基这么倒行逆施,除了好奇为啥被誉为大明贤君的明宣宗也会这么糊涂外,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幸灾乐祸。

  叫你老四/四哥吹牛逼。这回献丑了吧?该!

  “陛下,这你就错了!”

  “重用太监不仅不是昏招,而且是以及非常高明的招数。”“堪称是草灰蛇线,伏笔千里。要不是这招,恐怕用不了

  三代,大明就要出王莽和曹操了。

  “正是因为朱瞻基这招,虽然内阁日后势大,但也没有彻底压倒皇权。大明皇帝还能端坐钓鱼台,高枕无忧!”

  听到朱元璋居然把朱瞻基说成了昏君,方云飞果断摇了摇头,替明宣宗辩解道。

  “恩公此话怎讲?朱标饶有兴趣地说道。

  自从知道了他侄子朱高炽和侄孙朱瞻基的事迹之后,太子就对二人特别感兴趣,也想将自己儿孙教育成明仁宗和明宣宗的样子。

  现在听到朱瞻基一记妙招居然能确保大明皇权二百年安然无忧,自然就更感兴趣了。

  即便是刚才还怒火中烧的朱元璋,此时也按捺自己的脾气,等待方云飞的回答。

  “陛下、太子殿下,你们也知道,朱瞻基刚刚称帝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十分恶劣。内有前朝重臣首鼠两端,外有长辈藩王虎视眈眈。说是内忧外患,朝不保夕也不为过!”

  “不错!正是如此。

  太子朱标想了一下朱瞻基登基是的朝野环境,也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所以朱瞻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拉外朝重臣进入内阁。一来震慑宵小,二来安插亲信,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过这样做的弊端就是打跑老虎来了狼。固然自己的皇

  位稳了,但是文官却尾大不掉,难以处理。”

  “哼!这就是他的糊涂之处!他就不怕养虎为患,让那些文臣反客为主吗?”朱元璋气哼哼地说道

  虽然明知道朱瞻基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

  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废除相权的心血前功尽弃,朱元璋就气不打一处来。

  “陛下,朱瞻基身为一代明君,他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就是为了平衡文官手中的权力,他才引入了宦官,让他们来牵扯朝中大臣。

  “好吧!算你说得有道理,你说说朱瞻基是怎么用太监的。”朱元璋没好气地说道。

  “首先,为了让自己身边的宦官有能力对付那帮文臣,朱瞻基在皇宫设立了内书堂,挑选精明伶俐的小宦官如内书堂,让翰林院学士教他们读书识字。

  “什么?居然让翰林学士教那些阉人读书?”刚听了一句话,朱元璋又双叒爱坐不住了。要知道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入职翰林院的。

  能直入翰林院的,只有科举一甲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三人。

  剩下的二甲和三甲进士想要进入翰林院,必须参加礼部的朝考,获得庶吉士的资格才能进入翰林院。

  可以说能进入翰林院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朝廷重臣的预备役。

  现在居然让这帮人去教小宦官们读书,这不是有辱斯文吗?

  不仅是朱元璋,就连太子和朱橚他们也听不下去。用翰林学士来教书,这帮小宦官的待遇都快比得上皇子了。

  放眼全天下,这也是相当奢侈。简直843就是暴殄天物啊!

  “诸位稍安勿躁。要知道能入阁的文臣,哪个不是人精一般的人物。要是换个寻常人,能对付得了这帮老狐狸吗?”“朱瞻基让翰林学士教授这帮小宦官,也是无奈之举啊!”听方云飞这么说,所有人都点了点头,表示承认了朱瞻基的做法。

  毕竟能成为阁老的文臣,除了学问精深以外,哪个不是摸爬滚打出来的老江湖。

  想要对付这帮人,确实要是用一些非常手段。看众人不再言语,方云飞接着解释道:

  “等这批小宦官从内书堂毕业以后,就会进入宫内各衙门当差办事,考察他们的做事能力。并且选择其中的佼佼者进入司礼监当差。

  “司礼监?这是什么内宫衙门?咱怎么不知道?这也是那朱瞻基设置的?”朱元璋皱着眉头问道。

  “那倒不是,司礼监是陛下您于洪武十七年设置的内宫衙门。最初的作用是掌管宫廷礼仪以及纠察宫女宦官的不法行为。

  “不过到后来,这个司礼监逐渐膨胀成了可以和内阁相庭抗理的庞然大物。掌管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也因此被人成为內相!”

  见朱元璋不解,方云飞特意解释了一下司礼监的由来,

  0133皇帝的定位是搅屎棍儿?(求读者老爷订

  阅!)

  內相?

  听到这两个字,本就生性多疑的朱元璋顿时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掌印太监能被世人称为内相,司礼监可以抗衡内阁。是这些太监的权势膨胀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还是那些读书人故意夸大其词?

  就算有些夸张,但无风不起浪,恐怕这司礼监也会也是权势滔天啊!

  “好啦!这些小事就不用说了。”

  “你就给咱讲讲,朱瞻基这小子是怎么用宦官来压制文臣的?”

  朱元璋打断了方云飞的话,直接问到了核心问题。“自然是分权了?”方云飞回答道。

  “朱瞻基这小子又把什么权给分出去了?是议政权还是监督权?”朱元璋紧接着追问道。“自然是决策权了。

  “什么?朱瞻基这小子居然把决策权给分出去了?”听到这句话,朱元璋猛地站了起来,一脸的难以置信。就连朱标、朱樉和朱棡、朱橚也露出了骇人听闻的神情。朱棣则在心里绝望地长叹了一声。自己这回是被朱瞻基这孙子给害死了」

  一会儿老爹还不知道要怎么揍自己呢!

  要知道五种皇权里头,决策权几乎与兵权并驾齐驱,在重要性上远超议政、行政和监督三种权力!

  可是现在朱瞻基这小子居然把决策权交给了一帮宦官?他脑子是进水了吗?

  那这大明的天下以后究竟听谁的?

  一时之间,蹇硕、十常侍、王守澄!

  这些权势滔天的大太监名字在这些人脑中不断闪现。“恩公,瞻基真的把决策权给分出去了?”朱标难以置信地问道。

  “那可不?文官手里可是握有议政和行政两项大权。不把决策权交出去,那些太监拿什么和文官们抗衡?

  “总不能让太监去掌兵,把那些文官都杀了吧?”方云飞出言反驳道。“呃

  听了方云飞的话,所有人立刻哑口无言。监督权,是五个皇权里最弱势的一个。

  在把持了议政和行政大权的文官面前根本不够瞧。兵权是所有权力的基石,必须牢牢把握在皇帝自己手里。

  一旦交予外人,那离王朝覆灭也就不远了。

  想来想去,好像也就剩下决策权可以用了。

  “恩公,我那瞻基侄孙就不担心大权旁落?”朱标忧心忡忡地问道。

  因为目前看看来,朱标他以后也要面对这个问题。“呵呵!这就是朱瞻基的高明之处了!”

  方云飞微笑着说道:“要知道文官可是自幼读圣贤书的读书人。他们天然看不上净身入宫的宦官,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阉竖。

  “而大内的宦官也知道那些文官儿看不上自己,一有机会就想削弱自己的权柄,所以必然会和内阁为代表的文官儿对立。

  “虽然太监手里有决策权,但是文官人多势众,自己则身单力孤。就算真打起来,两边也就是打个平手。

  “文官和太监,两个都看对方不顺眼,两个都想将对方消灭。但是偏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奈何不了谁。太子殿下你觉得这种情况文臣和太监他们会怎么办啊?”“自然是向皇帝求助了!”方云飞笑着向太子朱标说道。原来如此啊!

  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朱瞻基这小子这手高啊!

  凭空就给那帮文臣创造了一个死敌。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因为宦官和文臣历来就不对付。

  一旦宦官掌权,不管是出于自保还是为了心中的理想,那帮文臣必然要把活力全部集中在这帮宦官身上。

  而宦官们为了自保,必然也会全力反击。

  这样文臣们的斗争目标自然而然就从皇帝转移到了宦官身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身为局外人,皇帝自然可以看清局势。

  第二个好处就是,双方斗个你死我活,那必然要寻求外援。

  外援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勋贵武将,另一个则是皇帝。兵权是皇家的禁脔,谁动谁死。那就只能寻求皇帝的帮助了。

  这样皇帝就可以利用帝王之术,操纵两派人马狗咬狗了。谁弱了,就帮谁一把。谁强了,就踹谁一脚。

  只要把自己定位成宦官和文臣之间的搅屎棍,这思路立马就清晰了。

  “除此之外,就算内阁成员全部都是外朝重臣,但是因为内阁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临时机构,这个从根上是无法改变的0

  ““皇帝虽然不可以决定庭推结果,但是完全可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否定那些庭推人选。甚至可以直接用中旨来任命

  内阁成员。”

  “所以皇帝只要不嫌麻烦,沉得住气,和文臣斗个几年。就算不利用宦官,也可以搞定那些文官。只不过时间太长,大多数皇帝觉得费时费力不值得而已。

  方云飞接着叙述道。

  文臣必须经过庭推才能入阁,那是士大夫之间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并不是正式规章。

  所以皇帝要是真的犯浑,那文臣还真没办法阻止皇帝将他的人安插进内阁。

  只不过如果这么做,入阁的文臣肯定身败名裂,终身没法在官场立足。

  所以很多官员宁肯违抗皇帝的旨意也不愿意入阁。如果皇帝硬来,没也多少文臣顶得住。

  只不过朱瞻基之后的大明皇帝都比较懒,不愿费这个事儿。

  也就只有(钱吗好)嘉靖这个奇葩皇帝愿意花几年时间来和文臣们耗。

  至于宦官那就更简单了。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皇权的延伸,是皇权的影子。

  这些宦官手里没有兵权,又没法在皇宫外开衙建府,所以他们依仗的只有皇帝的宠幸。

  说白了,任凭大太监在外面权势滔天,在宫内也不过是天子家奴。

  皇帝要想撤了这些太监的职务,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比决定内阁官员任命可是简单多了。

  一个临时工,一个家奴,还互相冲突,凡事都需要皇帝仲裁和平衡。

  这看上去似乎挺不错啊茅!

  “那方小子,朱瞻基那小子是怎么把决策权让渡给宦官的

  朱元璋想了一下,觉得朱瞻基这波操作没有问题,但是这个细节他还想再了解一下。

  “很简单,批红!”

  0134朱元璋:这噩耗也太多了吧?(感谢153

  47读者老爷的月票鼓励!)》

  批红?

  听到这个字,所有人顿时了然于心。

  「批红」又被称为「朱批」,原本是指皇帝用朱笔在大臣的奏折上写上自己的意见。

  除了上朝,皇帝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奏本批红。这也是皇帝实施自己皇权的最后体现。

  没想到朱瞻基这小子连批红的大权都让出去了?他是真一点活儿都不想干啊?

首节 上一节 106/2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