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73节

  随着他得到羌渠的信任,又派出人手邀请匈奴诸部首领后,不过一日,他又接到董旻的另一封信——

  “事情有变,大将军被罢,暂息。”

  董卓只想骂人,如今这局面,伱息一下给我看看?

  

第136章 并州各方反应

  本朝光和元年秋七月,使匈奴中郎将张脩因与南匈奴单于呼微有怨,擅杀单于,更立羌渠为单于。

  事后,基于既定事实,朝廷不得不支持羌渠,但始作俑者张脩因此被下狱处死。

  当时,董卓为河东太守,对此一清二楚。

  他知道代价是什么。

  要是时局生乱,董卓尚可火中取栗。

  一旦功成,没人会计较他的过失。

  在此过程中会给他造成麻烦的西河太守崔均、使匈奴中郎将王柔、并州刺史公孙瓒等人,只要敢给他找麻烦,董卓并不介意使用包括关押、裹挟、死于乱兵等一系列手段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虽然排在前列的三人中最差的王柔也是并州太原郡晋阳县的豪族出身,公孙瓒更是战功傍身,但论起刀兵,董卓丝毫不惧他们。

  但现在,董卓不敢动用他手中最有效的手段了。

  情况有变。

  他担心成为一个弃子。

  董卓出身屡经战事,他很清楚雒阳军队的战斗力。

  或许曾经父死子继的北军五营等因为未经战事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但在黄巾之乱后便不一样了。

  董卓明白,只依靠手底下的精兵和称得上乌合之众的匈奴人,与朝廷正面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董卓能保证他军中底层兵卒的忠心,尤其是羌胡和匈奴义从,但那些将校……董卓至今都不知道曾经在他手底下低调谨慎的贾诩是通过何种门路引起大将军的注意并在之后傍上东宫太子的。

  之后贾诩便没再主动联系过他了,对待他在京的三弟董旻十分客气,但也只是客气了。

  面对他示好的礼物,贾诩客气的拒绝并回以薄礼,嗯,是货真价实的薄礼……拒绝的理由也让人无法反驳——他当了东宫属官后,便不敢再收礼了。

  这让他在思考问题时多了些怀疑——他的部下中像贾诩这样的人还有多少?

  这样的人除非别无选择,否则一定不会同他一条路走到黑的。

  这无疑是隐藏在暗处的祸患。

  所以,董卓明白,孤注一掷是最后迫不得已的选择,除非一切已经不可挽回,否则他绝不愿走上举兵这条九死一生之路。

  尤其是在朝廷的办事效率肉眼可见提高的当下,面对叛乱,朝廷会立马做出应对,他缺乏足够的腾挪时间。

  此时,董卓知道他已经阻止不了并州境内最能给他造成威胁的那三个人先后得知他的动作。

  他需要准备一个更好的理由,用以应对此三人,以图自保。

  恰在此时,董卓听到通传,于夫罗前来感谢他赠予宝刀之情,还带上了他的弟弟呼厨泉。

  董卓见了于夫罗,拍着于夫罗的肩膀问道:“好侄儿当了多少年的右贤王了?”

  还顺带着关心起了呼厨泉的前途。

  他原本用来推卸责任的办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在董卓苦心寻找能

    将自己抽身事外的万全之策之际,位于并州的各方势力已经随着他的动作陆续做出反应。

  南匈奴八部在单于家族栾提氏之下存在四大家族,在单于的统治之下充当着世袭官僚的角色。

  现在被另尊为诸部首领的须卜骨都侯便是来自其中之一的须卜氏。

  诸部推荐须卜骨都侯,不是因为他有多贤明,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当代须卜骨都侯曾经很有名望,但已身患重病。

  须卜氏本质上并没有单于继承权,也不得不依赖各部的支持。

  须卜骨都侯更像是个图腾,历史上,在这位须卜骨都侯死后,匈奴诸部干脆演都不演了,直接联合执政。

  所以,当匈奴诸部得知朝廷有意分立两单于的消息,毫不犹豫地决定由须卜骨都侯代表他们前往南匈奴王庭。

  只有在跟随须卜骨都侯前往匈奴王庭人选上才有争执。

  怀疑董卓居心不良者有之,认为此行能提高在部族间声望的亦有,而董卓在匈奴人中的声望属实很高,怀疑他的人并非主流。

  支持者希望能借此表现,竞争须卜骨都侯之后的单于之位。原本同为四大家族,单于他须卜氏做得?我做不得?

  此一增一减,带骑兵前往王庭的,竟比羌渠单于预料的半数还要多上一些。

  西河太守崔均听到消息之后更是懵的,为什么朝廷这等重要的政策,他竟没接到诏书公文,连个知会他的人都没有。

  崔均最初甚至怀疑是匈奴人的阴谋。

  可他的府吏很快就确认了董卓信使的存在。

  崔均有那么一瞬间甚至怀疑过是不是他自己的问题,漏掉了朝廷的公文。

  谨慎起见,他以此事发文询问并州刺史和使匈奴中郎将。

  公孙瓒倒是在收信之前就知道了董卓和匈奴人的动作,等得到来自崔均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意识到了不对劲——“这该不会是董卓和他的党羽联合起来诓他的吧!”

  公孙瓒当局者迷,严纲提醒道:“使君,无论董卓与崔均是否联合,府吏了解到的董卓信使传达的消息做不得假,使君身为刺史,可以此上书,无论如何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公孙瓒雄心壮志尚存,听得进建议,先将董卓做的事快马上书朝廷,然后才发文与崔均互通情报。

  他意识到了崔均与董卓未必一心,若能找到机会扳倒欺辱他的董卓,公孙瓒愿意暂时忍辱负重。

  与刘虞斗争的失败让他意识到了朝廷的分量,一旦证实董卓假造朝廷立两单于的命令,他这个位卑权重的刺史就有彰显存在感的时候了。

  这么大的事,在董卓的刻意控制之下,距离单于王庭比董卓还近的使匈奴中郎将王柔反而是三人中最后知道的。

  董卓固然擅长收拢兵卒胡人之心,可若非王柔虽有才名却不擅长兵事,出身豪族高高在上,绝不能达到如今的效果。

  王柔可做不到与单于兄弟相称,更别说提拔底层军官,走进基层兵卒之中了。

  他甚至不知道,他手下的底层兵将是何等的羡慕董卓麾下将士。

  然后,王柔从董卓口中了解到了另一个真相……

  PS: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2024一切顺利!

  然后下一章大概还是来不及,得等明天。家里事多,码字环境也差,明天很有可能得请假。实在抱歉。(这段字不收费)

  

第137章 应对

  王柔最先知道两单于的消息还是从董卓口中。

  对于董卓来说,他安抚王柔的过程并不复杂。

  王柔并不爱与董卓这等粗鲁武夫交流,他其实也不清楚董卓这些日子干了什么。

  “老夫早前抓捕了鲜卑人的信使,发现鲜卑人意欲同背叛匈奴王庭的诸部结为盟友,内外勾连,已经有匈奴部族答应了。审讯之下,老夫知道使者不止一队,立马避开匈奴人带兵分路去追,却还是迟了……”

  “状况紧急,为了避免匈奴诸部与鲜卑勾连,老夫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想着以此法暂时安抚匈奴诸部,今日老夫才从外归来,正要与君商议呢!”

  中郎将比将军低上一等,王柔认为董卓有辱斯文,看不上他,却没资格指导董卓做事。

  王柔不忿于董卓竟在此时才告诉他,质问道:“将军有此决定,为何不早知会于我?”

  董卓闻言疑惑道:“老夫派了人向君传信啊?甚至害怕出错,还特意让我的女婿牛辅传信……”

  王柔闻言有些尴尬起来,他记得三四日前牛辅向他送过礼物,家仆传话说是有事相求,当时他以为牛辅是在巴结他,很是看不起,礼物直接命人丢了出去,人也没见,莫非就是这次?

  可他不认为这是他的错,若牛辅正经地说事,他会避而不见吗?

  “是他出错了?”董卓先是自语,继而大怒,命人叫来牛辅,质问起此事。

  答案与王柔所想并无两样。

  董卓怒道:“若非王君乃是正人君子,岂不是要怀疑老夫故意蒙骗?你是我的女婿,当罪加一等!来人,速将此僚拉下去,斩首示众!”

  原本就在的军司马等连忙求情,有人叫嚷道:“将军,牛校尉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请将军念在过去的份上,饶他一命!”

  又有人愿意主动为牛辅分担罪责,以职官抵罪。

  饶是看不起武人,王柔也觉得此举有些过了,而且王柔看到那些军官看向他的眼神……

  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杀人的眼神。

  王柔为牛辅求起了情,牛辅还是董卓的女婿,他也不愿将董卓得罪死了,但被董卓以军令如山为由拒绝了——

  “他奉命送信,却没完成使命,论罪是应有之举!”

  王柔于是说出了当时拒绝见牛辅之事,再次为牛辅求情。

  在场的军官们也纷纷赞同附和。

  董卓借坡下驴,叹息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至少也要鞭三十!……还不谢过王君?”

  牛辅连连道谢不提。

  之后,牛辅立刻当着王柔的面接受了鞭刑。

  随后董卓又带着王柔去见了抓捕的鲜卑信使,开不了口的那种,王柔并未发现什么疑点。

  送王柔离开后,董卓回到正屋,受刑的牛辅收起了痛苦的表情,问道:“大人,他能信吗?”

  “他最好是信了!”董卓眼神锐利。

  刚才靠

    近鬼门关的从来都不是牛辅,而是王柔。

  这是董卓朝思暮想后得到的第一套方案,做好万全的应对准备后才通知王柔。

  朝廷难道会去和鲜卑人求证吗?

  至于能被当成证据的鲜卑人……这是他要拖延时间的主要原因,能伪装成鲜卑贵族的尸体好找,活人却难,而且还得让对方开不了口。

  而匈奴人无论有没有与鲜卑人勾结,都不会向朝廷使者承认的。

  这一套方案的问题在于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董卓的一面之辞。

  但没关系,如果朝廷依旧不信,董卓还有后续计划。

  事情拖得越久,他的操作空间越大。

  安抚住王柔,董卓这才派人将鲜卑意图勾连匈奴诸部的事通告各郡太守,并叮嘱他们万万不可把事情泄露出去。

  在之后的数日,在他的董卓又先后会见了崔均与公孙瓒派来的属官。

  面对崔均派来的西河长史,他给出的理由是事急从权,且匈奴诸部不止分布在西河郡,担心走漏消息引得匈奴诸部警惕。

  面对公孙瓒派来的公孙越,董卓更直白了,直言信不过公孙瓒,担心公孙瓒会坏事,将公孙越气了个够呛。

  尤其是在与西河郡西河长史交流过之后,公孙越打定主意,回去后就让他的从兄上书弹劾董卓。

  对此,董卓并不害怕,他的奏书在他决定完应对方式之后便被送到了雒阳,至多在雒阳董旻那里耽误个半日。

  比你的奏书先到,还有名满天下的袁氏配合,你公孙瓒拿什么跟我斗?

  而且,董卓和公孙瓒才在匈奴人的问题上发生过矛盾,过错在公孙瓒身上。

首节 上一节 73/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