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67节

  刘辩回去后,马上派人去把何进又请到了云台殿,诉说道:“我也不知祖母从哪得了消息,知道了大舅的所求,把我叫去说董重也要录尚书事,否则不准我以这件事去让父皇伤神。”

  

第126章 父子交心

  送走了心有不甘的何进。

  刘辩本以为这是大将军何进的的愿望的再一次破灭,却没想到他半场开香槟的事也发生了在他身上。

  他只想到了搞定董太后,认为说服何皇后也不在话下,独独忘了尚在病重的灵帝。

  云台殿与玉堂殿同属东宫,虽云台在前,可其中发生的事,只要灵帝想知道,其实瞒不过他。

  随着华佗治疗的深入,灵帝的精力虽还比不过往日,却也慢慢充沛起来,这时候黄老之学已经不足以填充他的内心了,静极思动,灵帝便想找点事情来做。

  郭胜能因为何进的到来联想到录尚书事,张让如何联想不到。

  于是乎,张让便打算借着这个机会帮何进更进一步。

  “大将军今日前后来了两次云台殿,臣听说是为了录尚书事在奔走,中间太后还召见了太子,臣听说大将军离开的时候很生气。”

  对于录尚书事,别人推荐是一回事,主动争取又是另一回事。

  即便是何进,他来找刘辩说起这件事都得避开旁人耳目。

  刘辩能理直气壮地告诉董太后何进没有这种想法,就算何进知道了,他也得打心眼里承认刘辩就得这么回答。

  张让想的很好,让皇帝打消以何进为录尚书事的念头。

  他看得分明,太子殿下的舅舅又不止何进一个,今年来何苗的名望也有上涨之势,未尝不能取而代之。

  然而——“险些忘了此事,确实该以何遂高为录尚书事了!”

  张让只觉得自己幻听了,他刚刚不是在进谗言吗?

  “去唤辩儿过来。”

  张让听到吩咐来不及多想,做事去了。

  刘辩到了之后,灵帝躺在榻上说道:“我有意以大将军、太尉并录尚书事,辩儿以为如何?”

  如果说平尚书事一说因为并非光武以来的定制,可以灵活使用的话,那么录尚书事,是天然带着政治信号的。何进原本所求,也只是平尚书事而已。

  刘辩本就曾听灵帝说起过录尚书事,如今灵帝再次主动提起,且不止何进一人,明显是经过思考的。

  他想了想,答道:“父皇,孩儿以为没有设立录尚书事的必要,孩儿前两日才问过华佗,父皇的病正在好转。以后,朝中有事,孩儿可就以像以前一样,多向父皇请教了。”

  灵帝没有评价刘辩的回答,而是继续问道:“辩儿是否知晓,昔日朕以曹节平窦武之乱时,窦武躲进北军五营与曹节相抗,在雒阳城中鏖战一日?”

  刘辩点了点头,本质上,这是中央军队权责不明所导致的问题,因职责过多,一支军队名义上接受多处不同的领导。而又因为其数量编制较小,常会被卷入不同政治势力的博弈中。

  “朕现在想做的,就是避免你卷入这样的事里。”

  “父皇……我……”刘辩原想同灵帝表明信心,但灵

    帝没让他继续说下去。

  灵帝则继续说道:“当年禁锢党人,虽是平息陈蕃窦武之乱后的无奈愤怒之举,却也的确做得太过。朕自诩比桓帝要强,但在当时,却没有桓帝想得明白,牵连过多……”

  相比于桓帝时掀起的第一次党锢,灵帝的第二次党锢无论是规模还是持续时间都遥遥领先。

  “孩儿当初进宫时,战战兢兢不敢出错,后来有父皇母后的关心,这才放下心来。”

  “当时父皇初知朝政,不像孩儿这般有父皇看顾,所面临的局面在孩儿如今看来也十分凶险,其中艰辛,也定比孩儿当初难上千倍万倍。而且父皇后来不也解除了党锢吗?”

  灵帝笑道:“朕还用不到你来安慰。”

  心中却觉得很熨帖。

  又问道:“在你看来,何遂高与窦武差别在哪里?”

  刘辩一惊,赶紧替何进解释道:“大将军虽然爱好虚名,想要在士人间的声望,看他的行事也有效仿窦武的迹象……”

  只是越说越感觉何进就是下一个窦武是怎么回事?

  刘辩最后还是强调说:“但大将军肯定是没有胆量去做叛逆的事。”

  何进与窦武最大的区别在于虽都份属外戚,何进却是刘辩的亲舅舅。

  “敢不敢做是一回事,给不给机会又是另一回事……”灵帝评价完又问道,“今日伱祖母强压着你不得为何遂高请托,你是希望你祖母这么做,还是不希望?”

  “定然是希望的,孩儿虽然不觉得大将军有叛逆的胆量,却有些担心大将军被身边居心不良之人煽动。”

  这不是刘辩第一次在灵帝面前表达这种想法,灵帝见刘辩懂得他的意思,便不在这方面细说了。

  又道:“太尉马翁叔与卢子干交好,有他两人与何遂高共同管理尚书事,便是有了争执,你也可居中调和。切记,不可使一方做大。”

  “父皇说的是,孩儿记下了。”

  “朝中政事每日都有,你阿母常和我抱怨,辩儿要记得抓大放小的道理。”

  刘辩继续点头称是。

  其实怎么说呢,刘辩已经很注意休息了,可他觉得还行的工作量放到灵帝眼中,那就是过于勤奋了。

  而且以如今的吏治,刘辩属实不太放心当个撒手掌柜。

  关羽整顿的只是一些底层的官吏,更高层次的那些人,早已经学会利用官僚系统中的潜规则谋利,还有状若清廉的庸官懒官……

  灵帝继续嘱咐道:“辩儿若有什么想做的事,像是以太学生为乡吏此类的,尽管去做,有父皇在,定让你后顾无忧。”

  “父皇……”刘辩握紧了灵帝的手。

  “华佗倒是比太医们更敢说真话……辩儿,朕自中平之后便逐渐意识到了国家的问题所在,原想着交给你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却不想时不我待。如今,朕只是看个小半时辰的奏书便头疼难耐,”

  “父皇当前最要保证身体,孩儿还希望下次可以与父皇一起出巡呢!”

  之后,两人又聊了许久,包括朝中地方上下的问题,哪些人在灵帝心中是可信的大臣,等等。

  刘辩也说了不少心中的想法。

  等到灵帝露出疲惫之态,刘辩才准备告退。

  

第127章 半年

  到临走时,刘辩忽然想到董太后的事还没解决呢,苦着脸道:“父皇,祖母才跟我说过要是大将军录尚书事,骠骑将军也得如此,如今这情况,祖母必然以为是我故意违逆她,不如,父皇先派人去和祖母说吧?”

  灵帝笑骂道:“竖子,为父还要养病呢!该怎么向你祖母解释是你的事,晚些……不,你马上就去伱祖母那儿。”

  说到这,灵帝考虑到董太后的脾气,又吩咐张让陪着刘辩一起去。

  董太后从刘辩口中知道皇帝要任命何进录尚书事,果然大发雷霆。

  只是她从张让口中得知这是皇帝的主意,刘辩不仅没推荐何进,还为何进推辞了,这火也就不好朝着刘辩撒了。

  董太后到底端着祖母的架子,但憋着的火气得找地发啊,于是便转头当着刘辩的面骂起了董重:“我儿为何总是想不起你?当初的骠骑将军,平尚书事,都是老身替你要来的,可有一项是你凭本事得来的吗?……”

  直把董重说的分外尴尬,偏偏又不敢反驳。

  尤其还是当着刘辩和刘协的面。

  这种类似于公开处刑的画面,刘辩抽了抽嘴角,终于憋住了笑容。

  然后刘辩才劝说道:“祖母,以大将军和太尉录尚书事是国朝的惯例,这事怪不得……阿叔,汉家还没有以骠骑将军录尚书事的先例,父皇没考虑骠骑将军,也不奇怪。”

  这时,董太后的怒火也去的差不多了,刘辩适时地告退。

  只是他出了永乐宫嘉德殿没多久,董重竟追了过来,向刘辩拜谢。

  倒是让刘辩有几分意外。

  ……

  随着大将军、太尉并录尚书事的诏书发布。如果有热搜排行榜的话,皇帝的身体状况绝对能排在前列。

  可刘辩很清楚,无论是从他在华佗那询问得到的回答还是他与灵帝的接触,灵帝都不像是不能接触政务的样子。

  他心中猛然升起了一个念头,灵帝该不会想要借机钓鱼吧!

  就算灵帝是在钓鱼,总归对他没啥坏处。

  另一边。

  雕版印刷术的传播速度比起曲辕犁要快得多。

  在卢植等人明里暗里的推动下,没几天的功夫,雒阳的官员们都知道了太子送给了他的三个老师三本“印”出来的《论语》。

  如果是平常时候,太子学生给老师送《论语》,只怕会被解读为老师不够格,但现在的《论语》可不是这回事。想想就知道,这是一定会被记录在史书上的事啊!

  羡慕的人很多,司空樊陵就是其中一员,他想到自己与太子的关系,也想要一本收藏。

  目前,第一批成书刘辩送出去的不多,除了他的三个老师外,别管灵帝需不需要,总归第一本是要先送的。

  梁鹄虽然逐渐没了存在感,也无法与卢蔡郑三人相提并论,刘辩去年派他去巡察青州,也没做出什么成绩。

    可他终归也教过刘辩,启蒙师也是师,也得送上一本。

  樊陵找到刘辩时,见他言辞诚恳,刘辩只好把他原本准备留下来自己收藏的那本送给了樊陵。

  樊陵很是高兴,有多高兴呢,刘辩看到他明明是四平八稳的公府步,硬是走出了小步快跑的感觉。

  回去后便向外面传播了太子忍痛割爱的消息。

  一时间,得到第一批印刷书仿佛成了一种荣耀。

  甚至于还有人找到梁鹄,想要出百金购得梁鹄手中的《论语》,被断然拒绝。

  此举还替梁鹄扬了名。

  没过多久,新鲜出炉的录尚书事大将军何进便问起了刘辩,还有没有《论语》。

  一旁的太尉马日磾虽没好意思问,却也竖起了耳朵。

  刘辩也有些后悔,早知道就将第一批和第二批混在一起,全当成第一批得了。

  不过他也明白,所谓的百金更多的是源自于这本书上的政治价值,真要去卖,根本卖不上百金。

  但要说真卖上了价钱的,还得是雒阳本就昂贵的纸。

  ……

  经过了雕版印刷的风波,朝廷逐渐归于平静,何进录尚书事对刘辩有影响,但毕竟灵帝还在,何进还不敢贸然地对宦官喊打喊杀,影响有限。

  对于曲辕犁的推广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获得乡里官职的太学诸生也都带着推广曲辕犁的任务先后出发。

  对于新技术的有奖征集也分发郡国,包括更便宜的造纸方法。

  至于有没有用,刘辩也没有把握。

  五月小麦收获,期间气候还算适宜,并未出现冬小麦最害怕的春日干旱的环节,收成还算不错。

  期间,皇甫嵩发来公文,京兆尹和右扶风治下所有超过百人规模的羌人和少数匈奴人部落都已经心甘情愿地加入到了屯田之中,但只以京兆尹和右扶风两地的粮食储备,很难将这些人养活到明年夏收。

  刘辩自然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支持。

  至于更靠近并州的左冯翊,皇甫嵩表示其中的胡人部族也已经有一小半选择加入屯田,剩下的则要等到明年了。

  雒阳自六月开始,便是连绵不断的阴雨,得亏是避开了小麦的收获时间,否则又得救灾了。

  而且阴雨虽不曾断绝,但并没有大规模的连续大雨,没有水灾的风险。

  期间灵帝一如既往地养着病,刘辩某次去玉堂殿扑了个空。然后才知道,灵帝去了掖庭,掖庭是皇帝妃嫔所在。

首节 上一节 67/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