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44节

  待收到郡守召唤后,他知张羡在荆南素有人望,便私下里先向张羡奉上成书。

  如今的他还未有未来的成就,书也是仓促间写成的,但他了解荆南的气候变化、毒虫草药,光是将这些汇聚在一起,便已经是大功一件了。

  张羡不是庸人,自然看出此书的价值。

  他对张机早有耳闻,不愿意占这个便宜,将书还给了张机,道:“亏你还与我同为南阳人,竟以为我会夺下属的功劳吗?此书既是你所作,自该由伱献上,难道你认为此书要假托我的名号借助我的名气才能派上用场吗?”

  遂带着张机献书。

  纠个错,毛弘改为梁鹄,不影响阅读,这下真的被遗忘了。

  

第84章 初见曹操

  对于赵昱来说,太尉马日磾在才学和成就上都要高于他。

  他又不是无欲无求之人,之前不愿意在巴袛手底下当官,但今时不同往日。

  他还是比较希望能在太尉手底下获得一番成就的。

  此前斥责王睿也不乏此原因。

  待到了长沙郡,见到第一个县令,知道长沙郡果真如诸葛玄所说,的确是做了准备,这才终于放下心来。

  只要不提王睿,赵昱与诸葛玄说起话来还是有的聊的。诸葛玄也想迂回一下,先建立与赵昱的良好关系。

  闲聊间,还谈起诸葛玄有个兄长,就在琅琊旁边的泰山郡为郡丞,赵昱倒也是听说过的。

  待张羡亲来迎接,并献上张机所制之书,以助百姓尽快适应荆南生活。

  赵昱心知马日磾对医者的重视,知道这是张机所作,也没歧视,而是对张机道:“待吾回报太尉,必为汝表功!”

  此后,张羡又带着赵昱介绍哪里地势平坦适合开荒耕种,哪里是长沙蛮族聚集之地不适合移民。

  对于长沙郡治下之地,侃侃而谈。

  赵昱听着,暗自感慨,这下总算能不辱使命了。

  如此和王睿一比,高下立现。

  见状,诸葛玄只感觉大夏天心底拔凉拔凉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使君怕是要遭了”。

  ……

  玉堂殿内,刘辩看到一份奏书——车骑将军何苗举荐前司空曹嵩接任太子率更令。

  之后,他便将此奏书单独放置一摞,底下还有四五份,被推荐为太子率更令的还有王允、何颙、周忠等人。

  等到灵帝来时,待灵帝看完已经整理好的当日奏书公文的条目后,刘辩便将这几份奏书奉上。

  灵帝对于光禄勋兼前任太子率更令刘弘曾经对刘辩的劝谏心知肚明,粗略翻看了几眼后,故意调侃道:“朕瞧这王允不错,当侍御史时能慷慨直言,想必当了你的率更令后一定也能时时劝诫。”

  刘辩如何听不出灵帝的调侃,只好苦笑以对:“父皇,莫要取笑我了,而且,派出去的贾诩不是立了一大功嘛!”

  灵帝道:“好,那就也当你也立了一功,这些人中,辩儿属意谁?”

  刘辩很诚实的答道:“前司空曹嵩。”

  灵帝想到曹嵩的过去的作风,心想到时候指定辩儿说什么曹嵩就会做什么,登时忍俊不禁,又取笑道:“辩儿如今也知道忠言逆耳了?”

  他倒也不是太在乎这个率更令由谁来当,毕竟刘辩还生活在皇宫之中,东宫只是偶尔去去罢了,便是一直不去,也没什么打紧的。

  对于灵帝的话,刘辩只好尬笑两声。

  另一边,曹嵩在当上太子率更令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刘辩表达了携子曹操一同拜见的请求。

  曹嵩的政治立场其实是有几分复杂的,他是宦官之后不假,仕途之路也近乎全仰仗养父。但在他心中,他的

    父亲曹腾那可是贤宦,远非十常侍之流能比的。

  尤其是在士人间的舆论越发向诛灭宦官的方向发展时,曹嵩便愈发担心会受到牵连。

  只是曹嵩的个性不如曹操强硬,也明白他身上宦官之后的名头怎么都拿不掉了。

  不过对于曹操过去种种强调士人身份的举动,曹嵩都毫无保留地予以支持。

  刘辩没有选择在玉堂殿宣召,而是把地点定在了东宫。

  这一次小万年没有跟随。

  出了南宫东门,顺着南宫和三公府中间的大道,一路向北,就是永安宫了。

  路上,他掀开东侧的车帘,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太子庶子赵云。

  目光越过赵云,待走过三公府的区域,便是雒阳城中的里坊,此处非达官显贵是没资格住的,院墙还是屋檐无不是在彰显的这座城市的厚重与繁华。

  刘辩的注意力显然不在这儿:“我记得子龙早前在冀州曾与曹孟德共事,可愿与我说说你是如何看待他的?”

  赵云正要回答,却听太子遣身边宦官叫停车驾,又对他说道:“来,到我车上说。”

  他心头一暖,仍推辞道:“云甲胄在身,天气炎热,常有汗渍,恐……”

  “无妨!”

  车驾已经停下,赵云心一横,也就不再推辞。

  在一众艳羡的目光中,他解下身上的剑戟交予身旁交好的同僚保管,空手登车驾。

  上车之后,赵云先是拜见,后又坐在了车厢内距离刘辩的最远处,尽量不让身上的汗味传过去。

  刘辩看着,觉得赵云果然细心。

  待赵云坐定后,遂又将问题重提。

  赵云稳定了一下心神,道:“曹…校尉治军严格,每有违背军法者,必定严格以军法行事,昔日公孙太守军中有曲军候劫掠治下归义胡,乃以命抵罪……”

  “曹校尉有谋略,深谙用兵之道,正奇结合,以奇辅正……”说着说着,赵云也算放松下来。

  又谈及曹操的性格,为人豪爽,不拘小节。

  总体而言,赵云对曹操的评价非常正面。

  说来也是,以曹操目前的履历,谁见了不得夸一句国之干城。

  这边正说着话呢,车驾停了下来,陪同刘辩的郭胜告诉说已经到了。

  赵云马上起身告退。

  曹嵩和曹操已经先一步抵达等候了。

  刘辩见过曹嵩很多次了,但见曹操还是首次。

  曹操相貌平平。

  是真的相貌平平那种。

  大约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刘辩确实从曹操身上感觉到了一股不同的气质。

  这让曹操显得有些不平凡。

  互相见礼之后,曹嵩便先热情地介绍起了曹操。

  说完,刘辩对曹嵩道:“这还多亏了当初卿内举不避亲,否则,幽州二张之乱还不知何时能平定呢?”

  曹操倒比刘辩想的要谦逊,推辞道:“殿下谬赞,有幽州刺史刘公,操不过略尽绵薄之力,不敢贪功。”

  “孟德不必过谦,”刘辩又对着曹嵩说,“昔日,卿为国纾难,父皇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卿。卿应也知晓,郑师虽为太子少傅却不管宫中事务,卿为率更令,以后,这永安宫便托付给卿了。”

  曹嵩听罢,连忙道:“臣必定不负陛下和殿下的重托!”

  

第85章 问答

  有曹嵩在一旁帮腔,场面一直没冷下来,只是聊着聊着曹嵩忽觉得问题的走向逐渐不可控了。

  譬如在聊到如太学生这样的在京士人时,曹操直接锐评道:“现在外面的人都担心殿下被宦官蒙骗。”

  曹嵩很想揪着曹操的耳朵问一问,这是你该说的话吗?看不到旁边的郭胜正在咬牙切齿吗?

  刘辩则反问道:“若我将身边之人换成太学生,就一定不会被蒙骗吗?”

  又论起地方不法横行。

  刘辩问道:“孟德历任地方,见是宦官子弟为祸更甚,还是豪强恶吏为祸更广?”

  曹操并不正面回答,只说:“臣见权贵子弟仰仗权势,恃强凌弱,凡有地方长吏不能制者,民皆苦之。”

  稍后又谈及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也都是表象,没有触及最根本的土地问题,刘辩决定再说上一句。

  “我见往年上计簿,自中平初年因黄巾贼而大减以来,近些年人口、田亩亦年年减少。国家租税也因此减半,此事率更令应最清楚不过了。我亦时常忧虑。”刘辩虽年纪不大,可说起此话,在场之人竟都不觉得有异。

  曹操冷静地回答道:“殿下,臣以为应当整顿吏治。”

  汗流浃背的曹嵩,闻言总算松了口气。

  但他却没发现曹操比他轻松多了,显然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曹操自己是心里有数的。

  曹嵩没那么不学无术,他很清楚地方上的猫腻,隐瞒人口、田亩,将豪族的田租转移到黔首的身上,诸如此类。

  如果想要直接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重新度田。

  但他很清楚重新度田会造成什么后果,上一次因为国家对上计的结果产生怀疑而重新度田还是光武帝。

  那一次,共杀了十多个刺史、郡守,全国多地不约而同地爆发了大规模叛乱,甚至包含了光武帝起家之地幽州。

  在这个话题之后,谈论的内容再度平和起来,诸如沛国饮食与雒阳的区别?那里的人爱吃粟米还是稻米?

  ……

  等到曹嵩携曹操告辞离开,刘辩也准备回宫去了。

  他原本就没想过曹操一见面就对他掏心掏肺,倒也称不上失望。

  曹操话语中有所保留之处并不少,可刘辩自己也没做到坦诚相待。

  至于刘辩最后所提出的上计,指的是每年年末前,各郡国需要将治下的户口、人口、田亩、钱谷等数据由专门的上计吏送达中央的固有制度。

  度田则是上计之前的工作,各县每年都要调查治下的田亩、人口数据,然后汇总到各郡国。

  当数据汇聚到中央之后,这些数据会和往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有对不上号的地方,轻则问责上计吏,重则后面的国相或太守、刺史等都跑不掉。

  而就目前刘辩能看到的上计数据来看,自光武时的那次因度田而产生的大规模叛乱被平

    息以来,最关键的田亩和人口数据变化基本上还算是合理。

  奈何到中平元年,这些数据有了一次巨大的断层,并且随着之后各地的此起彼伏的叛乱继续下降。

  叛乱,尤其是大规模叛乱,是最好的失去人口、田亩的理由。

  失去很简单,可要想把账面上失去的人口、田亩找回来,可不容易。

  刘辩想着,曹操所说的整顿吏治,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

  回去的路上,曹嵩问道:“我儿如今心事可还算解了?”

  曹操点头,道:“怪不得蔡公话语间这般推崇太子。”

  待回到家后,刚进家门,曹操忽然感慨:“阿父,听说太子长于民间,被一个姓史的道人养大?”

  曹嵩一愣,疑惑道:“你是想?”

首节 上一节 44/1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