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沙俄当皇帝 第158节

但是就具体的部署位置而言,奥军主力的集结地点比1913年版本的计划中整体向西偏移了接近1

60公里。因此俄军的布置并没有完全左右对称地将奥军包围,俄军第四、五方面军组成的右翼会更加靠近奥军第一、四集团军。

康拉德希望奥军发起攻击之后,德军可以在东普鲁士同样发起攻击,如此一来两国的巨大钳形攻势就可以把所有在波兰突出部的俄军一口气全部吃掉。

至于德国最高统帅部会不会理会康拉德主动发起攻击的请求……康拉德从来没有想过。

另外俄军到底有多少兵力,近年来俄国铁路网的改变,康拉德同样一无所知。他手上只能靠大约10个骑兵师的侦察力量以盲人摸象的方式来探索未知的俄军所在位置和数量。

不过康拉德仍旧十分乐观。在他的指挥地图上,奥军3个集团军85万人,俄军他预估最多也就60-80万人,大概也就分成2-3个军团。

因此总体来说85万打60万,优势在我。

于是满怀信心的康拉德前往了位于普热梅希尔要塞的前线指挥部,发出了他的进攻命令。

第十六章,克拉希尼克遭遇战

康拉德的计划确实大大打乱了斯塔夫卡的全盘计划,因为他的这个决定是在8月15日的时候才突然提出的。

康拉德的突发奇想从上帝视角来看对处于绝对不利的奥军是少数的好消息之一,因为在无形之中奥军离开了俄军预设的包围圈,但8月15日的时候奥军的大部分军队已经按照预设地点集结了。换而言之,奥军不得不在加利西亚炎热的八月夏季阳光下从集结地点向西行军160公里到新的起始地集合。

在人困马乏的重新布置、行军过程中,奥匈帝国的骑兵部队已经大批越境,与俄军的骑兵部队展开了不少遭遇战,由此打响了加利西亚战役的第一枪。

8月16日,匈牙利第2骑兵师满怀着对战争的高度热情和求战欲望越过俄奥边境,他们得到的命令是从边境一直深入侦察到卢布林一带,康拉德试图搜索和确定俄国军队的动向。

8月17日,第2骑兵师在深入俄国境内的时候得到了分散出去的游骑送回来的报告,一支侦察小分队声称有一股强大的俄军部队正在东南方向约20公里处向奥匈边境而去。该师师长立即派遣了一个枪骑兵团作为先锋向俄军的方向赶去。

匈牙利第2骑兵师发现的俄军部队是第四方面军所属的第4骑兵师,当该师抵达某个靠近边境的村庄时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因为昨天他们在烈日下移动了三十多公里。

俄军骑兵师由18个骑兵中队组成,每个中队150人,有18门骑兵炮和18挺机枪。奥军骑兵师由20个骑兵中队组成,中队的编制比俄军更大,但只有5门骑兵炮和5挺机枪。

奥军的枪骑兵团在靠近俄军的时候试图等到大部队抵达,但似乎俄军第2骑兵师布置的侦察分队也发现了奥军骑兵的动向,于是该枪骑兵团干脆决定立即投入战斗。大约半小时后,匈牙利第2骑兵师的大部队也尽数抵达。

这是一场非常复古的战斗,两边骑兵配置的都是马刀和长枪,双方在东欧一望无际的原野上纵马奔腾、向对手发起冲锋。

尽管奥军依靠人数优势一度占据优势,但很快俄军骑兵找到了一处高地后展开了炮兵和机枪阵地,利用良好的判断和机枪大炮的威力取得了最终胜利。

当奥军撤退时,他们损失了大约1000人,而俄军的损失不到200人。

在其他方向上,奥匈军队分散出去的骑兵成效甚微,几乎没有收集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也没有在与俄军骑兵的交手中取得什么成果,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一大堆伤亡报告。不过让奥地利人感到些许安慰的是,根据奥军骑兵部队的判断,俄军骑兵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绝大部分俄军的侦察骑兵都被奥军牵制住了,因此在即将到来的冲突上,双方应该都处于类似的视野盲区。

假如现在是19世纪乃至更早之前的时代,奥军得出的结论大致正确,骑兵互相对抗将严重干扰敌我军队的侦察效率,让双方都像盲人一样缺乏视野。

但是大人,时代变了。

与奥军硕果仅存的8架民用飞机不同的是,俄军的每个方面军手中都有一百多两百架飞机作为侦察和骚扰的航空部队。当俄军的骑兵部队履受干扰的同时,俄军的侦察飞机在8月18日前后确认到了奥军的最新动向。

虽然尼古拉沙大公在开战前已经给予了方面军司令享有一定的自由指挥权,但他毕竟是俄罗斯帝国最高统帅部的总司令而且高度重视俄军主力参与的加利西亚战役,因此拿到航空侦察的情报后他就立即向第四方面军司令利奇耶夫斯基发了封电报。

“我方计划所依赖的情报显然已经过时,斯塔夫卡希望司令官利奇耶夫斯基修正作战方案,奥军的最新部署地点比我方预想的

集结地向西和向西南偏移了150公里,这意味着第四方面军的正面和侧翼将同时面对奥军进攻的危险。”

利奇耶夫斯基得到总司令尼古拉沙大公的电令后立即与参谋长和各军将领开了次短暂的会议。

根据“A计划”的用意,第四和第六集团军作为俄军两翼展开的强大臂膀,负责收拢和绞杀奥军,因此战前的兵力部署也比第三和第五集团军要强一些。假如奥军直接对第四方面军进攻的话,即使第四方面军抵御了奥军的进攻,其他方向的俄军也很难及时赶来支援、包抄奥军,因此第四方面军最好也跟着奥军的移动而移动方位。

第四方面军部署的地点大致是在卢布林一带,但是假如跟着奥军向西移动的话,就会被西边的桑河阻挡,届时第四方面军也会失去辗转腾挪的战略空间。

因此最后利奇耶夫斯基向斯塔夫卡汇报说,等奥军开始行动后,第四方面军将有节制地向后移动,斯塔夫卡应该让第五方面军负责牵制和吸引奥军进攻的方向,把奥军引导进俄军的预设作战方案中。

斯塔夫卡得到第四方面军的报告后,尼古拉沙大公和总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讨论了一下认为可行,于是便命令部署在科韦利以西的第五方面军朝霍尔姆方向进军,主动暴露在奥军的视野中吸引其向东北方向进攻,从而引导奥军行径至原先俄军预设的大致包围圈范围中。

8月20日下午,正当俄军的方面军司令和斯塔夫卡互相发送电报,更新与讨论新的作战计划的时候,一位信使抵达普热梅希尔的奥军前线指挥部,他告诉康拉德说东普鲁士的德军在贡宾嫩一带被俄军击败并打算撤退到维斯瓦河一带。

尽管这一消息背后隐含的信息是,德军似乎已经完全不可能配合奥军对俄国主动发起进攻了,但康拉德还是受到了刺激。因为他认为自己身为德国的盟友,此刻必须挺身而出发动进攻来吸引俄国军队的注意力,从而减轻德国的压力。

于是在8月21日,奥匈帝国军队重新调整和部署后的进攻正式开始了。

不过由于奥军效率感人的骑兵侦察,直至此时,康拉德仍然不知道俄军的具体规模、部署地点,只是隐隐约约透过一些骑兵情报提交的只言片语大致勾勒出在卢布林至霍尔姆一带“可能”存在有俄军的大部队。至于到底是几支、规模、动向,依旧一无所知。

好在俄军及时的“暴露”了一部分自己的行踪。

大约经过1天多的行军后,部署在桑多梅日一带向北进攻卢布林的奥匈第一集团军指挥维克多·丹克尔确信自己发现了俄军“大部队”的动向,于是立即率部在克拉希尼克一带投入战斗。

在这个小城镇周围驻扎的俄军是第四方面军的第34军,该军的任务只是暂时抵抗奥军的进攻。不过第四方面军司令利奇耶夫斯基也没想到奥军居然会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如此鲁莽地将第一集团军的主力投入到进攻之中。

于是为了避免奥军利用绝对的人数优势把第34军吃掉,第四方面军向前推进了另外的两个军与奥军展开了一系列的摩擦、交火。

尽管对俄军来说,这些交火、冲突的目的只是接应第34军,但对奥军来说已经是一场正儿八经开始的激烈战斗的前奏。

大约在互相交换约有5000-8000人损失后,第四方面军主动选择整体后撤,在8月23日结束了克拉希尼克一带的战斗。

在丹克尔的视角中,第一集团军是在经过“奋战”后“打退”了俄军的战线,成功将俄军的右翼击退——根据丹克尔的设想,现在第一集团军攻击的应该是俄军“主力”的右翼,俄军的中军或者左翼应当在扎莫希奇至霍尔姆一带,人数大致在30万人上下。

这完全符合奥军高层已知的所有情报,因此康拉德认为自己完全抓住了俄军的动向,于是命令丹克尔的第一集团军在击退俄军“右翼”之后立即转向东北方向,试图迂回并侧翼袭击他设想中俄军位于扎莫希奇以北的部队。

而奥芬贝格率领的第四集团军将作为另一支侧翼袭击的军队从科马罗夫向霍尔姆方向迂回,布鲁德曼率领的第三集团军则北上前往伦贝格策应第四集团军的侧翼并防御有可能存在的俄军左翼部队。

如此规划后,康拉德认为已经将他臆想中的俄军部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两翼包抄。

第十七章,以科马罗夫为中心

8月24日,利奇耶斯基指挥的第四方面军暂时摆脱了与奥军第一集团军的纠缠,重新返回了卢布林一带休整与集结。

通过侦察飞机的航空照片和飞行员的口述情报,利奇耶斯基大致上可以确认原本径直向北似乎朝着卢布林冲来的第一集团军已经缓下脚步并且有向东行径的迹象。

此举对俄军的总体布局有利,于是他把这

些情报汇报给斯塔夫卡的同时,还与第五方面军司令德米特里耶夫进行了联络。

根据俄军大本营的电令,德米特里耶夫率领第五方面军大致在8月21日左右先是朝着霍尔姆的西方行军,随后由朝南向科马罗夫移动,此举是为了将第五方面军制作成一份诱惑奥军向东进攻的“诱饵”。

不过德米特里耶夫对斯塔夫卡的命令并没有完全执行到位,这不是因为他玩忽职守,而是德米特里耶夫对俄军自身的优缺点有足够的认知:

俄国军队具有他国所没有的高涨士气,因此可以在进攻时发挥悍不畏死的无畏进攻,同时也能在十不存一的残酷防御战中顽强支撑下去,在行军中也能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连夜赶路,但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很难做到有序地彼此有掩护的主动退却。因为当陷于敌众我寡的同时看到身边同僚逐一撤退,原本支持俄军作战的精气神很容易突然一泻千里,将撤退演化成无法克制的溃散和逃跑。

这些特性可以归结为俄罗斯民族的特性,也可以视为俄军建设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优缺点,总之德米特里耶夫认为斯塔夫卡的“A计划”好是挺好的,但让第五方面军执行诈败撤退、诱敌深入的戏码恐怕会出岔子。

因此德米特里耶夫向斯塔夫卡发了一封电报阐述了他的作战设想,大意就是干脆以第五方面军为磁石吸引足够多的奥军,在奥军专注于包围第五方面军的时候,利用俄军总体上占优的人数优势把奥军给反包围,实现中心开花的战役最终结果。

在发这封电报的同时,德米特里耶夫还申请将斯塔夫卡余下的一百多辆装甲车都集中到自己手里,这些装甲车原本是斯塔夫卡打算在战役进入后期以后酌情加强到某个担任主攻的方面军的手上作为临时加强力量。

这个时候,位于斯塔夫卡的总司令尼古拉沙大公也表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优柔寡断。

尽管尼古拉沙大公对外一直表现出军人的某些果决、断然的素养,但在实际的大战指挥上却很少直接用不可违背的命令来指挥各个方面军的行动轨迹。相比于无情地调动、指挥军队,尼古拉沙大公更专注于维持俄国军队的整体协调性,不太干涉下属的指挥,只有在下属犯错或即将犯错的情况下才会以总司令的身份发布指挥命令。

除此之外,在整体战局的战略意识上,他也没有多少认知,这方面恐怕一直都由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插手指挥。

因此尼古拉沙大公可能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改革者、优秀的军事组织家,但未必是最顶尖的战局统帅。

不过在1914年符合能力、身份、资历、地位要求的总司令恐怕也只有矮子里拔高个的尼古拉沙大公了。

在得到德米特里耶夫的作战请求后,尼古拉沙大公有些犹豫,他并不能确定第五方面军是否可以抵挡住奥军两个集团军约合30-40万人的进攻。

在这个时候,俄军总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倒是认为德米特里耶夫的计划不是没有可取之处,他认为至少德米特里耶夫有一点是说多了,那就是俄军的人数就目前航空侦察而言是绝对占优的,因此没必要“引导”奥军进入包围圈,反而可以发挥俄军的规模与火力优势,主动通过挤压奥军的活动空间来迫使奥军被俄军包围。

总参谋长支持德米特里耶夫的计划,一部分的理由是,阿列克谢耶夫是一名倾向于积极作战和进攻的将官,另一个原因也在于盟友法国的催促。

至少到目前为止,斯塔夫卡得到的只有法军一连串的失败信息,战线不断朝着法国国内推进,霞飞发动的反击似乎仍旧无法阻挡德国军队的铁蹄,一切看起来就好像是1870年普法战争的翻版。

为了尽快完成对奥匈帝国的沉重打击,在德国击败法国前调转枪口进攻德国,阿列克谢耶夫说服了尼古拉沙大公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进攻计划。

于是在8月23日夜,斯塔夫卡传达了最新的作战指令:

“第五方面军需要立刻转入防御态势,第四方面军的任务是将正面朝向攻击第五方面军的奥匈部队侧翼发动进攻。第三方面军应当向利沃夫(伦贝格)以北挺进,进攻另一支奥匈部队的侧翼。第六方面军的任务是保障第三方面军侧翼,协助第三方面军发动进攻。第二方面军应当沿桑河向南攻占桑多梅日,逐步切断奥匈部队的后方。”

尼古拉沙大公不断向各个方面军发出命令,协调俄军的整体行动。

与此同时,8月23日康拉德正在庆祝克拉希尼克之战的“胜利”。至少在奥军看来,勇敢地进攻俄军并促使俄军主动撤退,这就意味着奥军获胜了!

更何况按照第一集团军指挥丹克尔上报给康拉德的损失来看,双方应该都有6000左右的伤亡。其实丹克尔故意压低了奥军的损失,抬高了俄

军的损失。

第四方面军评估的损失大约是4000-5000人,而奥军的损失可能在6000-8000人左右。

不过既然康拉德已经把这场克拉希尼克之战列为了奥军的胜利,那么的确也让奥匈全军的士气都为之振奋。

8月25日早些时候,奥芬贝格接到了康拉德的命令,他将率领部队前进到科马罗夫一带配合丹克尔的部队完成对康拉德预想中俄军“主力”或者至少是一支大部队的“钳形攻势”或者“围歼”。

为了配合奥芬贝格指挥的第四集团军担任主攻手的任务,康拉德还特意从第三集团军中抽调了大约5万人组成的由斐迪南将军指挥的分队补充到第四集团军中。

8月26日,当德米特里耶夫在科马罗夫东北方向布设阵地、就地挖掘战壕和防御工事的时候,第四集团军的侦察部队确认了俄军的动向。

随即交战心切的奥芬贝格立刻下令向俄军发起进攻:“第四集团军的士兵们!我们的事业是战争史上最正义、最神圣的事业。因此,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坚定不移的意志带领我们走向胜利和荣耀!”

但是直至此时,这场世界大战中缜密防御远远优于鲁莽进攻的特性才真正地展现在奥匈帝国的军队面前。

最先展开进攻的是第四集团军的第2、6军,当天下午在宽阔的战线上,整团整团的哈布斯堡士兵向俄军阵地发起了看似毁灭性的冲锋,随即俄军布设的机枪对这些仍旧严格排列成齐整队形的奥军士兵发射了死亡的弹幕。

机枪的火舌就像是死神的镰刀,奥匈军队的士兵一排排地被割倒在谷物田中,奥匈军队的军官手足无措,他们只能徒劳地挥舞军刀鼓动士兵冲向遥不可及的俄军战地,直至自己也被步枪齐射、机枪扫射、大炮的榴霰弹三重火力网打倒在地,成为尸山血海的一部分。

大股军队移动的尘埃笼罩着战场,因为正午的高温导致双方士兵都陷入精神疲惫和脱水,但第四集团军的士兵显然受损更为严重。

当天下午,第四集团军徒劳地留下数千具尸体后结束了无意义的进攻。

尽管进攻受挫,但似乎第四集团军的将领们还没有意识到现代战争已经不是单单凭借勇气就能取胜的时代了,他们只是互相打气说这只不过是暂时的挫折,只要我们明天发动更为凶猛的攻势,一定可以战胜俄军的。

只不过当奥芬贝格的第四集团军开始展开对第五方面军的进攻时,第三、第六方面军也开始了他们的作战。

俄罗斯帝国的蒸汽压路机此刻终于对康拉德展现了它恐怖的一面。

第十八章,佐洛塔·亚利帕河之战,其上

8月18-19日,随着第三方面军和第六方面军完成了相应的战线展开和战略部署,组成俄军左翼臂膀的两个方面军60万人开始朝奥匈边境推进。因为根据航空侦察的情报来看,奥军的部队大多集中在西部,东部边境上几乎无人防守。

因此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鲁兹斯基和布鲁西洛夫的两支方面军在接下来5-6天的时间中轻松向前推进了约100公里。

8月25日,随着斯塔夫卡的新一轮指令下达,鲁兹斯基的任务是将第三方面军推进到伦贝格以北,进攻奥匈第四集团军的侧翼和后方;布鲁西洛夫的任务是当第三方面军向北进攻的时候,保护其后方、掩护其侧翼,击退其他方面奥军的进攻。

不过鲁兹斯基得到指令后的选择和德米特里耶夫有些类似,他没有完全听从斯塔夫卡的指令朝西北方面偏移第三方面军的行军路线,而是继续向西推进。

鲁兹斯基的考虑倒不是站在军队角度上进行判断,而是他的个人利益。

此人在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参与过战斗,算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那批支持极端保守政策、拥有波罗的海德意志贵族血统的俄化贵族保守派都从罗曼诺夫王朝的宫廷中被尼古拉二世赶走了。

不仅如此,如今的外国血统,尤其是德国血统,在民族主义兴起的俄罗斯帝国从一种让君主放心的优势变成了俄罗斯大众和国家杜马看不惯的标签。

鲁兹斯基性格谨慎,所以他得以从王朝和宫廷政治的阴谋风暴中幸存下来,可他毕竟年数较大还贴着一个德裔的标签,所以假如鲁兹斯基只是遵守斯塔夫卡的命令乖乖照做,即使他有所成绩,也只能得个中下的评价。可如果鲁兹斯基犯错了,到时候他身上的标签只会让他招致更多的非议。

因此鲁兹斯基非常希望通过一场无可争议的胜利来巩固自己仍旧维持在军队高级将领中的地位,比如说占领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省的首府伦贝格。

打着这样的小算盘,再加上先前尼古拉沙大公的确允许各个方面军司令官具有

一定的自由指挥权,于是鲁兹斯基打了个擦边球没有往西北方面移动,而是继续朝西准备在攻占了伦贝格后再朝北进攻。

夺取伦贝格的好处是无疑的,这里是加利西亚地区的重要铁路枢纽,一旦被俄军夺取那么就会切断第一和第四集团军向南退却的后路。

与鲁兹斯基的烦恼相比,布鲁西洛夫基本遵循了斯塔夫卡的指令朝西紧贴着鲁兹斯基的方面军掩护其进攻,并且也有攻占伦贝格的打算。

布鲁西洛夫试图攻占伦贝格的想法也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因为现在俄军内部的确存在年轻新兴将领和年长老将之间的矛盾,原本作为华沙军区司令的布鲁西洛夫应该担任的是第二方面军的司令官。

只不过在军队内部的人事分配上,最终结果是他被转移成为了第六方面军的司令官,算是某种潜在派系斗争的结果。

因此从8月25日开始,在鲁兹斯基有意识地与布鲁西洛夫军团靠拢和收缩后,俄军的两个方面军就好像是一台涌现出澎湃动力的蒸汽压路机,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朝着伦贝格碾压过来。

面对俄军即将到来的强大攻势的人是指挥奥匈第三集团军的鲁道夫·里特·冯·布鲁德曼。此人的履历和布鲁西洛夫类似,从骑兵军官开始晋升,在1906年成为骑兵将军。六九.四九三.六一三五

不幸的是,布鲁德曼是一位复古、老式骑兵战术的狂热信徒,对速射炮、机枪、飞机这类新式武器几乎没有或者说根本没有重视,他的头脑中只存在一种战术,那就是老祖宗们延续了几百年到现在的,通过使用马刀、长枪在马背上进行冲锋的战术。

因此布鲁德曼在陆军部履职的时候,三番五次地阻挠给骑兵换上伪装色的新式军服,在他看来这样会严重影响奥军的士气。

反观康拉德,实际上他是奥匈军队是少数希望革新军队的高级将领,但奈何军费连年短缺,就连完成基本的严格训练都成为了一种奢求,因此他并不是不知道机枪、速射炮、飞机的重要性,奈何没钱。

首节 上一节 158/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