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94节

在闭门会谈中,米高扬实话实说,这就是苏联的真实想法。

总理:“这是有必要的,不能老让人骑在头上欺负,除了舆论的回击,还必须拿出实际的举动回击。”

米高扬:“从1957年到现在,中国的核计划已经高速向前推进了两年半,而在我来北京之前,苏联和中国的核物理界做了又一次信息上的相互沟通,我们了解到中国的核工业基础进步很大,气体扩散厂已经投产,为两座核反应堆供应燃料棒,而原先那两座运行的核反应堆已经把重水堆的铀棒取出去提取钚239了。这意味着你们已经很接近原子弹这一层次了。”

钱三强:“与苏联核物理专家的沟通我也参与了,这一情况完全符合现在的事实。”

米高扬:“所以,原定于1960年下半年向你们提供的第一型原子弹的图纸,我这次随飞机带来了。你们的核工业建设已经略有提前,现在就用得到它了。而赫鲁晓夫主席的意思也是这样,希望你们能将第一次核试验的时间再提前一点。”

钱三强:“如果现在就拿到第一型原子弹的图纸,那么我们原子弹的试爆时间可以提前四到六个月。”

米高扬:“我并不知道你们原先打算什么时候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但是……赫鲁晓夫主席的意见是,能否提前到1960年内完成第一次核试验。”

钱三强思考片刻,然后说道:“如果所有的工作都协调好,是有这个可能的。我们尽量往前赶试试吧。”

……

“这怎么说呢,感谢苏联同志给我们送来的大红包,不过同时我们可能也要稍微感谢感谢法国,要不是法国悍然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核试验,苏联也不会主动要求整个核工业的援助计划加速进入下一轮。”

几十个木箱子运到后,聂荣臻到02工程总部视察。

邓稼先:“我们前段时间工作进展交流的时候向苏联对口支援的专家反映了,就说我们的核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超出了预期,到现在差不多可以进行原子弹的零部件制造阶段了,其实是暗示他们可以把原先约定提供给我们的图纸送过来了。可没想到,苏联真提前送了。”

聂荣臻:“他们敢提前送,我们就敢要,而且敢提前把大炮仗给放了。但是,原子弹只是我们整个核计划的第一部分,或者说前半段,之前的方案里是这么写的吧?”

钱三强:“是的,先重核反应,然后就要开始轻核反应计划。”

聂荣臻:“轻核反应组去年成立了,到现在工作进行得怎么样?”

邓稼先:“现在的工作是把小组成员班子搭起来了,我是组长。实际的工作,还是集中在理论研究探讨阶段。”

聂荣臻:“苏联对我们核计划的支持是写得很清楚的,他们的支援只到原子弹为止,给我们一型1951年定型的原子弹图纸,让我们炸响,然后他们的工作就结束了,不再提供氢弹方面的支持。但是……”

邓稼先和钱三强懵了,聂帅突然又来了个“但是”,这可太让人迷糊了。

聂荣臻:“但是我去年底在苏联访问的时候,接触了一些人,由于太过敏感,我可能不能说出来我见的都是谁。我和他谈论的是关于氢弹的问题。我不是氢弹的专家,也不是核专家,因此在见面的时候,我做的就是把他对我讲的话的要点全都记下来,这件事只有我、翻译和他知道。”

聂荣臻掏出一张准备好的小纸条:“他讲的内容的要点是:”

“一、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X射线是诱发次级核聚变的唯一可靠、可利用的能量,这早已为乌拉姆、泰勒所证实。美国第一个成功方案是增强当量方案,用原子扳机释放的能量压缩包围在一个裂变内核周围的氘化锂6/铀混合物。”

“二、X射线的传输过程的模型,依赖于在原子弹爆炸试验中积累的数据,以及在增强型原子弹爆炸中积累的放射性物质检测数据、当量数据。因此需要建立核试验场沉降物的收集队伍。”

“三、氢弹主要能量来自锂-6/铀循环,不需要实现D-D反应。锂-7也是不必要的,它没多大用。”

“四、……”

聂荣臻把档案关于氢弹那期节目中的一部分内容抄了下来,整理之后当做苏联朋友提供的内幕消息拿给02工程。

档案是面向大众的电视节目,肯定不会讲什么氢弹的真正设计机密。

但是,这集节目中采访的几位核物理学家、核专家,还是略微说了几句氢弹的常识和氢弹设计、试验的事情。

虽然都是边缘的并非核心设计的信息,但聂荣臻认为,这些信息在02工程的轻核反应组工作的初期,可以起到加速作用。

于是,聂荣臻做主,李克农、戴镜元协助。李克农和戴镜元主要是从情报工作者的角度分析节目,推测主持人说的话哪些是完全业余的剧组人员写的台词,哪些是有点专业背景的人写的台词;节目中采访的专家哪些话说的是纯故事,哪些话说的是他们真做过的事。

三人从那45分钟的节目里摘取有效信息做了一张小纸条。

也就是能将轻核反应组送到最后的堡垒前面,至于他们如何攻克这座堡垒,那确实爱莫能助了。

但聂荣臻认为,就算只是把轻核反应组的工作往前提几个月,那也是很大的效果了。

聂荣臻念完手中的纸条,钱三强接过又仔细看了看,当第一条内容说出来的时候,钱三强就感觉不简单,他已经肯定,和聂荣臻聊天的是真做过氢弹的苏联专家了。

按照聂帅所说,这个专家还不是奉苏联政府的命令提供信息的,只是“私下随便聊聊”,因此,纸条上的这七点,都只是在氢弹工程的“外围”说了一些提示性质的或者只指示大方向的话,看来这位苏联专家还是有所保留的。

钱三强:“聂帅,你的这个苏联朋友是不是……是不是……”

聂荣臻:“还是不要猜他的名字了。我只是想知道,他说的这些东西,会不会对你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钱三强:“这位苏联朋友说的都是我们现在刚入手工作的时候正在解决的问题,有帮助。但是,我感觉最机密的内容,他没有说。”

聂荣臻想,钱三强觉得说的有帮助,而且他觉得里面没有涉及最机密的内容,那看来这件事是做对了。

“我和这位苏联朋友的交情,也就只能说这么多了。刚好,你们轻核反应组建立初期,这些话对你们的工作有帮助,那就好了。哦对了,这位苏联朋友还说了这样一句话:”

“氢弹的研制需要非常反常识的思维,如果没有找准方向,在最核心的地方连续数年没有实质性突破也是有可能的,请你们务必保持耐心。”

第十七章,向海图强新唐山

与原历史位面苏联断绝援助、中国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搞出自己的原子弹相比,本位面中国的原子弹研制过程平平无奇。

1957年7月中苏确定核工业援助的一揽子计划,此后一直顺利执行,1960年2月由于法国悍然进行核试验,苏联援助中国更加坚决了。

整个核援助计划最关键最重量级的援助品——1951型核弹的图纸,苏联人竟然给提前送了过来。

这就让原先热血沸腾的596工程变成了平平无奇的02工程。

还让赫鲁晓夫喜提“中国原子弹之父”的头衔。

无所谓了。了

原子弹就算真是苏联手把手教会的,那又如何。

关键在中国有小蘑菇了,这是大国安身之器。到时候DD-2装上核弹头,2.2万吨的钚弹,射程1700多公里,CEP偏差不大于100米,就问中国周边哪个不听话的国家想试试。

而且,当了解到氢弹研制的真实难度后,无论钱三强邓稼先还是科技小组的聂帅李强都相信,原子弹由苏联老大哥带并无关系,只要中国自己研发出氢弹来,那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可跻身顶尖的核技术俱乐部。

原子弹苏联从头包到脚还有另一项不能忽视的变化,那就是中国原子弹工程耗费的人力物力大大地降低了。

原位面中国原子弹计划启动,到1960年带1级保密状态的核心研制人员已达4400多人。

而现在的1960年2月,核心研制人员是1850人。

当然其中有一些人员的精简是因为普遍采用了计算机辅助,02工程现在拥有2台神威系列大型高速计算机和18台其他类型的通用计算机,北电正在研制的“天河”系列大型计算机,02工程也预定了1台。

但主要的人员精简来自很多工程设计和工艺设计中国不必再重复做一次了。苏联援建工厂设施的最后一步,是指导中国建立了一个大型特种机械加工厂。核弹上所有的异形零件都集中在这个厂定制,不管多奇怪的形状或者对零件的承力有什么奇怪的要求,这个机械加工厂都能一次性搞定。

说到计算机,“天河”是最新一代采用集成电路的大型计算机,闵乃大把这定为北电未来十年的拳头产品。1959年拿到上电出产的GD系列芯片之后闵乃大就一直在设计计算机的顶层结构。

运算速度方面,由于芯片和其他主要器件所能承受的主频尚未最终确定,因此现在还不知道天河系列确切的运算速度,但是——闵乃大已经放话了,这东西和神威系列相比,运算速度至少会有1个数量级的涨幅。

……

聂荣臻用虚拟出一位“苏联朋友”的方式把未来文件中包含的氢弹有效信息传递给了02工程,回来之后李强对聂帅想到的这个招法啧啧称赞,说这个办法太好使了,以后他在各地指导科研方向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招。

但聂帅表示,这种方法用一两次是可以的,但有副作用,用的次数太多了就会很危险,会有好奇的人刨根问底打听真相的。

就比如这次他说的“苏联朋友”,”聂帅几乎可以肯定这段话以后会被记在02工程几位主要负责人的日记里,等他们七老八十写回忆录,说不定都要在02工程初始启动的那一章里加一段话,而且可能还会念念不忘地猜几十年前那位聂帅的苏联朋友到底是谁!

……看来以后还是得多种方式灵活选用,尽量少给这个世界增添“不解之谜”。

未来文件中有一些信息不需要找借口或者假托外国朋友说出来,中央只需要直接去做就可以了。

1960年1月,“新唐山”建设计划启动。

从唐山往南四十公里就到渤海边。现在的唐山市南郊,向南的道路体系正在全面修建,原先的县级公路早已不见踪影,代之以一条6车道硬化路面的笔直公路。除了公路,新唐山的铁路线和火车站也都在修建!

在这条公路铁路并行的工地上,矗立起了很多标语,最大、出现频率最高的标语是:

“向海 图强”

这就是建立新唐山的公开理由。

新唐山将成为一个临海城市。利用廉价海运,新唐山的钢铁、石油化工产业将更具竞争力,而围绕支柱产业在新唐山形成的造船、化纤等各种二级分支产业、分支产业的配套企业,足可以让新唐山在未来成为渤海边上的一颗明珠。

真正的理由,中央书记处当然是知道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

中央书记处遗憾的就是1949年拿到的那个公文包资料太简略,直到第二个公文包出现,《档案》里专门出了一集节目讲大地震,中央这才知道邢台地震、通海地震、炉霍地震、大关地震、……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

在这之前,中央已经把苏联援建的193项重点工程当中的3个放到唐山市区了……

大型自然灾难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会不会改变灾难的发生时间?

这个问题中央侧面咨询过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得到的回答是地球这个系统固有的惯性力非常强大,人类活动到现在为止能改变的东西很有限。

其中气象事件可能会因为人类活动的扰动而出现偏差,但大的气象统计数据并不会变化。

比如每一年袭扰东南地区的台风,每场台风具体的形成时间具有偶然性,但一年的台风总数具有必然性,因为赤道上空形成的暖湿气流总会向北推。

至于地质事件,连一点点偶然性的偏差可能都不会发生。人类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可能会造成混沌效应,从小扰动放大成大的变化,但对于地壳深处的地质运动,人类连混沌扰动的能力都没有。

打个比喻的话,地球其实是太空中的一锅粥(液态铁镍核心),我们人类只是生活在这锅粥的粥皮(几十公里的固态地壳)上的细菌。

人类在1960年打的最深的井才8000多米,还远未打穿这层“粥皮”呢。

得到这个准信,中央就真的开始着手提早布局了。

唐山,中国近代工业最早诞生的城市之一。洋务运动以来,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一度是北方的重工业中心。

唐山市范围就有齐全的煤铁复合体的资源:大煤矿、大铁矿(虽然品位不太高)、滦河,被列为工业革命时期穿越种田文的五大风水宝地之一。

1960年唐山的支柱产业是钢铁、机械、机车制造、陶瓷,现在这些产业都打算向海边转移——当然这新唐山也还属于现在的唐山地区行署的地界,只是在海边建立一座新城市。

除了从旧唐山转移的产业,新唐山的新产业是石油化工,因为继大庆油田之后,1959年底,石油勘探队伍在山东黄河入海口附近又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初步勘探的结果是,这个大油田的储量很可能不亚于松辽平原的那个大庆油田。

这个临海的油田开发出来,那么所有环渤海地区或者说台湾海峡以北的所有中国沿海城市,都具备了发展石化工业体系的物质条件,离黄河入海口距离100多公里的新唐山也不例外。

新唐山还在打地基,这个城市的产业规划就传到了香港,承包了整整一个月的香港投资界的热门议题。

第一个热门议题是中国政府打算融资(借钱)了,打算在1962~1966,5年融5亿美元,这些外汇定向用于新唐山的建设。

第二个热门议题是新唐山的港口工程,渤海水浅,因此建设港口不只是修码头的事情,还有很大的清淤工作量,中国打算问问外国人,有没有人能做的?有没有人敢做的?

第三个热门议题是新唐山的新唐钢——新城市就不拆旧唐山钢铁厂的机器运过来了,太麻烦,而且国内永远不嫌钢铁产能少,不如新建一个。新唐钢所用的冶炼设备,西方国家有没有敢出口的?注意,现在中国自制的炼铁炼钢设备质量已经不差,想让自己的产品压倒竞争对手,可能得拿出压箱底的货色来。

第四个热门议题是新唐山石化将具备处理100万吨原油的能力,这只是第一期工程。原油炼化能力建起来之后是进一步的石化加工,中国政府对化纤技术和化纤纺织产业毫不掩饰的喜爱全世界都知道,反正你们看着办吧。

第五个热门议题:正如旧唐山有一个机车厂,新唐山……也要建一个机车车辆厂。建什么样的机车厂呢?内燃机车。这不是刚发现了两个大油田嘛。再重复一遍,内燃机车厂,有没有感兴趣的?

……

“60、61年是你们二五计划的最后两年,新唐山这两年应该是搞道路之类的基础建设,大笔的投资是三五计划那五年。你们光融资的外汇就有5亿美元、折合25亿人民币了,你们的总投资是多少?三五计划打算的总投资是多少?”

新华社香港分社(中联办),一名陈姓香港商人来访,在会客室问我方的商务人员。

“新唐山在三五期间的国家总投资是50亿人民币,其中有一半拟向国外融资。这只是国家投资,民资的投资不计算在内。至于三五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现在还没有最后公布数字,一般认为会是在千亿以上。”

商务人员回答这位陈子琪先生的问题。

陈子琪没有显露什么表情,就是点了点头:“你们的实业规模是越做越大了。但是,按我以前的经验,工商业传统比较好的地区是在南方。

北方,包括天津、唐山、北京,在过去的工商传统就不太好,在民国和清朝时偏重于官办实业,这些官办产业的经营是不太好的,而在官营经济压倒一切的地方,民营实业是做不起来的。”

商务人员:“那都是过去了,现在是新中国了。”

陈子琪:“有时候,一个地区的官僚传统之根深蒂固,是超乎人的想象的。如果一个地区摆脱不了官营思维,民营企业进去大多也成不了事。韩干事,实话实说,我手头有个一两亿的样子,也对大陆的工商投资感兴趣,但如果要对唐山,就是你们说的新唐山,做实业的投资,我想申请到贵地去实地考察一番。”

商务人员:“没有问题,我们可以马上安排。”

商务人员把这位陈先生的资料交给中联办安排,过了没几天,中联办主任梁伟林亲自上门,到陈先生的别墅拜访。

“陈先生,您不是普通的香港商人,这资料不够真实啊。”梁伟林意味深长地说。

陈子琪:“我写在上面的,都是真实的。”

梁伟林:“可您是在代表蒋鼎文先生做事。”

陈子琪:“我的投资公司的背后出资人是铭三先生(蒋鼎文字铭三),这应该也是很正常的吧。”

梁伟林:“正常而且合法。……但是因为有这一层关系,我现在需要确认,您提出到内地考察,是不是蒋鼎文先生授意的。您的回答我们会全程予以保密的。”

陈子琪没说话,就是点了点头。

首节 上一节 94/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