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77节

董显光当即十分坚决地表示:汉贼不两立,国府绝不会与中共谈判。

“汉贼不两立”不是用典做比喻,而是这时候常凯申和他的国府的国策。在现在所有与台湾有正常邦交国关系的国家,国府的外交人员都一遍遍复读机一般地强调“中华民国代表唯一正统的中国,土共为叛乱团体。”

啊现在国府的邦交国有多少个?19个。

我们这边有37个。

但是,和国府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当中,有美国。

有美国撑腰,所以常凯申觉得自己不会被灭。但是,如果与中共谈判,那可就不一定了。不是说解放军会过来灭了台湾,而是他怕台湾内部的人把自己搞下去。

1957年3月31日,董显光与尼克松会面之后的三个星期,福建-厦门前线突然爆发激烈的战斗。

为了维护自己坚决不和谈的立场,常凯申的“政治仗”打起来了。

“三三一炮战”,是国军首先开的炮。3月31日晨,国军的金门防卫司令部将前天下达的实弹演习命令转为作战命令,金门岛上部署的炮群,包括20门在半永固阵地的155毫米加农炮、48门155毫米榴弹炮和50门105毫米榴弹炮对厦门的码头、解放军驻地发动炮火袭击。

国军炮火袭击的时间挑得就不好,其实这个时候最佳的炮击时间是清晨6时~6时30分,这会儿解放军驻地正在出早操和吃早饭。国军是早晨8时炮击的,这时候我军的炮兵、雷达兵等等都已经进入了战斗位置(金门-厦门前线一直在临战状态)。

国军100多门火炮的设计打坏了码头、打坏了军营建筑但造成的人员伤亡不大。厦门前线的解放军部队迅速按照原定的预案进行炮火反制,160门火炮从3个方向朝金门射击,打的都是预瞄和校准很多次的坐标。

国军固定摆放的20门155毫米加农炮首先被压制,在炮火覆盖下不少155加农炮被摧毁,接着解放军的炮群开始在金门犁地,双方从上午打到下午,到31日傍晚偃旗息鼓时,国军发射了8000多发炮弹,解放军发射了11000发。国军的战果是严重毁坏了厦门的6个泊位,击毁民船4艘,严重毁坏3座军营,击毁8门解放军的压制火炮;解放军的战果是摧毁了7门155毫米加农炮、20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5门105毫米榴弹炮,另外解放军还依照此前的侦察情报,摧毁了金门岛上的3个高点观察哨和2个无线电侦听站。

当然这些都是很久以后双方“对账”才对出的准确战果。

由于这次战斗是一次炮战,从双方炮兵以及炮兵相关装备的损失来看,国军亏大发了。

4月1日,双方还没打完。解放军集中的火炮从160门增加到200门,国军则后继乏力,金门的一些原先标定的重要军营、军火囤集点被解放军的炮兵犁来犁去。取得的战果不明,但观察哨看到了金门岛上有一处巨大的黑烟柱,可能是燃料库被击中了。解放军这边没有火炮损失,只不过又有一些军民建筑被炮击摧毁。

三三一炮战一开打,美国就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了。绝对是国军先动的手,目的绝对是阻止美国暗中撮合两岸和谈。

4月1日中午,华盛顿的凌晨,白宫把中华民国驻美大使董显光叫了过去,非常严肃地警告:如果中华民国继续在海峡进行军事挑衅,那么美国今后可能会削减对中华民国的军援,并且禁止把军援的武器部署到金门和妈祖。同时,白宫会重新考虑是否在台湾继续保持驻军。

董显光悲凉悲愤地回道:“难道你们不是早就开始考虑从台岛撤军了吗?”

白宫给他的理由是白宫本计划在台湾完全建成独立的防御体系之后再逐步撤军,希望你们不要错误地发动军事挑衅使得这一进程加速。

4月1日下午,台北收到了董显光发回来的电报。常凯申看了电报,面无表情地让侍从室传达新的命令。

4月2日,国军未再进行挑衅,而是按照新的命令,全岛进入了抗登陆的临战状态,炮兵不再瞄着厦门和进门对面的其他大陆方向,而是瞄准金门近岸和滩头的预设目标。

三三一炮战的消息也在第一时间传回了北京,彭总二话不说就让前线炮兵回击,并在31日晚上亲自过问4月1日的作战计划,除了要摧毁国军的炮兵,还要摧毁金门岛上的防御体系。

4月1日双方继续炮战,而解放军这边,国防部已经让总参即刻激活更大的战役方案:总参谋部自1949年以来准备的金马解放预案。

现在国军作战飞机已经全部撤出了浙江,在福建上空则是解放军空军在逐步夺回制空权,完成度刚刚超过50%。按照预案,空军要在三天之后动起来,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的空军基地一起行动,立刻将双方空军的控制线推到海上,把金门全部囊括在内。

然后图-4、图-2和伊尔-10可就要在金门舔地了,总之这是一个超大号的一江山岛登陆战役翻版。

4月2日凌晨4时,彭总在国防部接到了主席的电话。

……

然后,前两天还打得一地鸡毛的金门-厦门前线,突然就冷下来了。

常凯申被美国警告:再军事挑衅就断奶。常凯申遵守美国的命令,但内心在想,我不打了,但是共军会打我,不但会打我,还会登陆金门妈祖,到时候美国就不得不插手干涉了。

没想到解放军就是不登陆。

彭总下的命令是,从4月3日起,如果国军炮兵继续袭击大陆,解放军就用火炮还击;如果国军不打了,那我们也不打了。至于登陆金马的战役预案,继续延期。

4月8日,国军海军挑了3艘最破旧的登陆舰(损失了不心疼),装载补给物资大摇大摆地在金门靠港,为岛上守军运送补给。结果这3艘登陆舰吭哧吭哧地从台湾开到金门,卸货完毕又吭哧吭哧地开回来了。

到4月9日,国府上下,包括常凯申在内都知道,解放军肯定不会发起登陆战役了:如果他们真想登陆,难道还会放过3艘满载补给和弹药的登陆舰。

……

“洛克菲勒先生,看起来,您的和平路线图并不太受海峡两岸的人的欢迎。”

一个月前采访过小洛克菲勒的记者,又获准进入了小洛克菲勒的办公室,两人这次不是正式采访,就是随意聊聊。

小洛克菲勒瘪嘴笑了笑,但随即又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说道:“我的和平路线图是正确的,现在我仍然坚持。只是,它出现得略微超前了一点。”

记者:“我可以把这句话记录下来吗?”

“当然可以,你是记者嘛。”

……

北京,解放军总参谋部。

“在三三一反击战中,福建战区在3月31日、4月1日共投入了军区炮兵团、野战军各师下属炮兵团、预备炮兵师的炮兵团一共8个团,这些炮兵部队的备战状态和技战术素质都经受住了考验。”

到4月底,国军始终再也没能雄起,既然国军不主动打炮了,那么战斗就算是告一段落,得开总结会。从福建赶往北京的炮兵参谋历数战斗中各部队的得失。

参谋:“8个炮兵团所装备的火炮型号比较杂乱,其中美155榴一个团、美105榴两个团、苏122榴两个团、苏85加一个团、日150榴一个团、日100、105加混编一个团。虽然各个炮兵团的火炮型号不同,但均在战斗中取得了战果,并且自身损失不大。”

“战绩方面,我来说说。”

总参情报部的一名上校处长站起来。

“经过这一个月以来情报战线从各方收集到的情报,加以综合分析,又结合福建前线各炮兵团的作战记录,我们基本上给各部队认领了他们的战绩。这8个炮兵团当中,战绩最出色的,是混编日式100毫米加农炮、105毫米加农炮的炮兵33团。炮兵33团以占全部炮兵部队11.7%的投射量,摧毁的目标占我军总战绩的23.5%。”

上校处长:“这确实是非常罕见的战果。你们炮兵部队需要好好总结炮兵33团的战斗经验:为什么这样一个火炮混杂、性能也并不突出的炮团,取得的战绩竟然排列第一。”

“炮兵33团的三个营装备的是三种不同的火炮,一个营是日105加,两个100加的营,火炮型号其实也不相同,但这个团在战前的一段时间,在军区的演习中成绩就很出色。”

炮兵参谋回答。

“训练成绩和实战战绩出色的原因,是炮兵33团装备了一台特种电信所生产、提供给福建战区试用的小型向量计算机,也可以说是野战炮兵计算机的雏形。”

(今天可能只有1更)

(家里除我之外都羊了,做完饭洗碗拖地全包,明天还负责做早饭,今天得早点睡了……)

(应该折腾个几天就能恢复正常吧)

第八十一章,上电、肖克利、仙童半导体

三三一炮战之后,美国在私下里警告国府,明面上则由艾森豪威尔发布了一则声明。艾森豪威尔表示,既然通过美苏协商,东欧已经实现了局势缓和,那么在远东(也就是中国周边),美国也一样能做到局势缓和。

从1951年6月朝鲜停战以来这几年,白宫和美军看中国军队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态。一方面现在没有人敢轻视中国军队在地面上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五角大楼无论怎么战役推演战略推演,中国军队都走不出家,“解放军占领洛杉矶”这种事情不可能发生。

因此只要构建好不让中国出去的包围圈就可以了。第一岛链是封锁中国最重要的棋子,因此台湾不容有失;除此之外,南边还有南越、柬埔寨、泰国、缅甸构成断断续续的半岛封锁线。把这些布局打好,就不用太担心中国。

至于中国的经济,在美国人眼里现在是小透明。

1956年中国生产了500多万吨钢铁,美国1亿吨。拿什么来和美国比。

当然,有极少数的美国经济学家和商人注意到了日本锗晶体管的专利是从中国购买的,而且中国还声称自己研发了国产的晶体管计算机(但没有任何一个西方人看过中国的计算机)。怎么说呢,家用消费品市场现在还不算大,而电子计算机市场,北美卷得很严重。

而中国这边,中央对1956年全球钢铁产量2.9亿吨这个数字不以为然:就这点?

……好吧,这点确实不少,中央不以为然是因为见识过了中国一年生产10亿吨+钢铁的数字。而中国现在还没进入钢铁产量top10的国家之列,预计要到1957年下半年武钢投产(1957年当年增加150万吨产能,1958~1959年二期工程再增加150万吨),1958~1959年左右才有望进入千万吨产量之列。

美国也了解到现在中国对出口创汇的兴趣极大。1956年中国外贸总额从120多亿暴增到175亿——出口增量当中超过半数是纺织品出口导致的。根据1957年3月香港各银行机构的推测,现在中国手头可能已经不担心向苏联和向西方贷的款如何偿还了,而且账户上还保持有1亿美元左右的应急外汇。

所以……把中国当南斯拉夫看待?

……不可能。

美国1948年对南斯拉夫提供援助,1949~1950年经济援助翻倍并且开始提供军援,是因为铁托和斯大林闹翻了。现在中国并没有和苏联闹翻。

远东的关系让白宫十分纠结,最终白宫觉得自己能做的,就是努力让中美关系改善到和此时的美苏关系一样的程度。

并且,仅仅是让中美关系“回暖”到和美苏关系对等,也不是那么容易。

……

上海电子集团。

“你们说……是一定要采购硅晶体管了吗?”

在复旦大学的半导体实验室,南京电子集团采购部半导体科来的人参观了半天,很详细地了解了这个半导体实验室/硅晶体管测试生产线的产能和价格。了解到现在半导体实验室硅晶体管的出货价格是8.5人民币一枚,南京人脸上露出很纠结的表情。

“非常确定。但是,你们这个——硅晶体管的出货价,还能再便宜一点吗?”

采购部的科长问。

黄昆:“8块5一颗已经很便宜了,两年前,硅晶体管初诞生时,工艺改良得不够彻底,那时候一枚硅晶体管得差不多20块钱才能回本。”

科长:“我知道。但是以前我们订购的硅管是少量的,现在要改大量订购。量大了难道不就应该便宜一点吗。你看,现在锗管只要1块多一点了,简直便宜得不行。”

科长说的以前,是南京电子集团早就在小批量订购硅管了。他们的雷达要晶体管化,中国从北到南冷热差距这么大,雷达元器件应该得用硅管。只是——总共就没用几枚。

现在南京电子集团要准备上马野战炮兵计算机项目了,全新硅晶体管设计(在福建前线的那台是锗管,而且本质上只是一台单一的三角函数计算机加上一些编程功能),每台要用1400个硅晶体管。采购数量预期,五年之后会达到三位数。如果57年6月立项,大约18个月后南电可以交付第一台炮兵计算机。

按照这个立项和研制的预期进度,1958年夏季,南电集团就得从上海拿到大批的硅晶体管。

黄昆:“58年夏季?你是说一年多以后?”

科长:“对对,58年夏季我们应该就要大量采购硅管了,当然,某型号在57~58年上半年也会采购一些拿来做实验和做原型机,但量还是58年6月之后再上来,都是以万为单位的。怎么样,一年的时间,到时候能不能便宜点儿?”

黄昆:“我们确实在琢磨新的硅晶体管生产工艺,目标确实是提高成品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先签合同。签了意向合同,我们才敢购进设备搞新一代的工艺。”

科长:“……”

……

黄昆和他的实验室现在是上电集团的亏损小王子。要不是李强手中的科技小组扶持基金每年都打点儿款给半导体实验室弥补亏损,状况可能更惨。

但是黄昆的败家行动是永无止境的。在南电集团找上门来要大量供应晶体管之前,1957年初,黄昆就瞄上了新的硅晶体管制造工艺。

在和南电的科长签订意向合同之前,半导体实验室就申请从香港带货搞两台设备了,这设备现在国内还无法生产,得先从英国进口,之后再想办法仿制。

这种新工艺……是黄昆从肖克利半导体公司发布产品时的一些蛛丝马迹反推出来的。

1955年,肖克利在贝尔实验室干得越来越郁闷,他觉得贝尔实验室从上到下都是一群沙雕,于是辞职出来,1956年创办了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由于肖克利在量子力学和半导体领域有极高的声望,肖克利离职时,贝尔实验室许多青年才俊也跟着肖克利一起离职,到他创办的公司任职。

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的主营业务非常明确:制造硅晶体管,制造性能更好的、体积更小的、更便宜的硅晶体管。由于拿到了投资,肖克利初期可以肆意烧钱,因此在1956年,肖克利半导体公司疯狂招兵买马,并从其他半导体或机电、有色冶金公司大肆买进专利,用来保证以后他生产的硅晶体管所有知识产权都拿在自己手里。

1956年美国市场上的晶体管制造工艺和中国基本一样:扩散工艺。当然,在美国这项技术的发明人是加尔文·富勒和塔尼巴恩,而在中国是黄昆。但实际流程是大同小异的:将硅板暴露在含有所需掺杂剂的高温气体中,保持高温和一定的压力,掺杂剂就可以渗入硅单晶体中。

扩散工艺只能说“能量产”,仔细算一算帐还是太贵了。肖克利成立自己的公司,一开始就大手笔从各个方向齐头并进,分成若干个小组琢磨硅晶体管工艺的改良:浮动区法生长单晶硅的技术专利,拿到手;生长速率控制,搞定;凝聚态氧化膜生成专利,买过来;沃尔特·L·邦德的专利,买过来……

黄昆呢,早就在盯着贝尔实验室和肖克利半导体公司,这两个公司无论做出什么动向,黄昆都利用残缺不全的报纸报道和广告推测肖克利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到1957年,黄昆猜出来了,肖克利公司买沃尔特·邦德的专利,可能是想借鉴他的照相制版技术来生产晶体管。

照相制版又要结合二氧化硅薄膜生成技术。

但具体怎么搞呢?肖克利公司没继续往下说。估计他们公司里面分成若干个科研小组在试用是有的可能的方法。

亏损小王子黄昆想,反正已经烧了这么多钱了,不在乎再多烧一轮。

“李局长,嗯,今年的研发基金,我打算用来进口设备,和硅晶体管有关的制造设备。”

黄昆向李强汇报。

李强:“现在才1957年3月,你确定要把今年的基金额度全部用完吗?”

黄昆:“对的,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怎么去做,但如果我找到了新的硅晶体管生产工艺,最好还是马上就有设备能支持我实现自己的一些设计。先把设备从国外弄回来,到时候就不会因为等设备而耗费时间。”

“你写报告吧,”李强疲乏地说道:“基金申请调用的报告你应该很熟悉套路了。”

黄昆:“李局,不来半导体实验室考察考察吗?”

“不了,看到你们实验室动不动几十万元的设备我就心疼。……我在上海在忙别的事,时间太紧张。”

李强现在也在上海。他在上海要解决的问题和计算机完全没关系,而是成衣机械的问题。据说是成衣机械的国产化进程中,切割超厚层(80层打底)布匹的钢丝一直无法国产化,纺织工业部急了,李强也急了,把上钢集团和纺织机械研发单位的人一起叫过来,现场解决问题。

于是,3月份黄昆就下单订了两套硅-二氧化硅相关的设备,5月底南电集团上门要预定硅晶体管时,黄昆订的设备正在国外各个马甲公司之间辗转运输呢。

……

首节 上一节 77/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