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隋炀帝 第191节

杨素澹澹道:“开皇律只记载,辱天子者,夷三族,但没有记载辱骂亲王该怎么判。”

“你这是强词夺理,”杨暕冷哼一声,说道:“今天谁来了,都别想将人带走。”

杨素澹澹道:“老夫受陛下隆恩,掌管尚书省,这个人是刑部官员,理应交给老夫审核调查,齐王若是将人打死了,不符律法,来人,将人解下来。”

说罢,杨素身后便走出数十名部曲,朝着台阶上冲了过去。

杨暕这边,自然毫不示弱,立时便有数十侍卫横在前方,手握刀柄。

一时间,双方剑拔弩张。

“杨素匹夫,好大的胆子,”杨暕大怒,指着杨素骂道:“怪不得杨谅说你是乱臣贼子,果真奸贼也。”

杨素是谁,皇帝的三个儿子里,他也就把杨昭当回事,杨铭是因为姻亲关系,至于杨暕,他根本就不放在眼里。

“拿人!”杨素一声冷喝,部曲同时抽刀,直接就和齐王府的侍卫干起来了。

一直躲在远处看热闹的杨雄等人,见情形不妙,这才匆匆站出来。

“住手!你们这是干什么?”杨雄一人当先,直接带人走上台阶,

“越公是按律法办事,齐王还请遵照律法,将人先放了。”

“呵呵.......又冒出来一个,”杨暕冷笑道:“观王什么时候与奸贼杨素,穿一条裤子了?”

杨雄澹然道:“尚书令为百官之首,如果他是奸贼,那么满朝文武也都是奸贼了?齐王的意思是,我大隋朝堂,实为贼窝?”

杨暕一愣,怒斥道:“杨雄,你敢污蔑本王?”

“呵呵.......”杨雄冷笑道:“高祖皇帝在时,都不曾直呼本王姓名,还是齐王威风啊。”

杨雄,毕竟是宗室领袖,就算是当年的卫王杨爽,在杨家宗室里,威望都远远不及杨雄。

所以杨暕对他,多少还是忌讳点。

但此时骑虎难下,他要是让步,以后面子还往哪搁?

大理寺少卿杨汪,知道时机来了,于是嬉笑着上前打圆场,

“好了好了,大家没必要针锋相对,越公这边,自然会查清楚,给齐王殿下您一个交代,越公也是按照律法办事,总不能以尚书令之尊,带头违反律法吧。”

说着,杨汪笑呵呵的拉起杨暕袖子,笑道:“您消消气,犯不着因为一个小吏大动肝火.......”

大理寺少卿,品级是正四品,但人家可是中枢要员,杨暕本就想着怎么下台阶,这下好了,人家杨汪扶着他的胳膊就往里走。

而杨暕也顺势转身,最后抛下一句:“三日之内,请越公给本王一个交代。”

本就是一句下台话,杨素没有回应,完全懒得搭理。

齐王府的幕僚,也是怕事情闹大,赶忙出来打发众人离开。

事实上,他们也觉得杨暕的表现过火了,你不能指着人家尚书令的鼻子骂奸贼,也不该一点不给杨雄面子,毕竟人家跟你一样也是亲王,辈分又高。

杨素和杨雄历来不和,结果今天人家俩站一起了,你能斗得过?

杜淹半死不活,被杨素带下去找人医治,而他与杨雄,也不过是互相之间点了点头,便算是打过招呼了。

“今天这件事,是否也如实上奏陛下?”回去的路上,登上杨雄马车的梁毗询问道。

杨雄摇了摇头:“不用咱们说,洛阳有御史台的人,风闻奏事是他们的分内之责,咱们不要多这个嘴。”

“臣下明白了,”梁毗皱眉道:“没想到齐王蛮横至此,看样子,他似乎是想将人打死。”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京兆地区,就属这两家,渊源最深,眼下的老杜家,没有支愣的,但是并不影响人家族内有不少郡公县公,杜家是北周时期较早支持杨坚登基的,所以开皇年间还算混的不错。

属于元老派,也就是由杨丽华罩着。

杨雄笑道:“这个杜淹,是门荫入仕,高祖在时,他与韦福嗣两小子闹得挺欢,当时两人的事迹,在朝会上一度被引为笑谈,所以本王对他还是有印象的,年轻气盛,免不了说些狂言,齐王鞭打也无可厚非,但是会显得他气度狭窄,没有容人之量。”

梁毗点头笑道:“我也奇怪,他为什么敢得罪杨素呢?太子见素,仍执晚辈礼,言语中也是礼敬有加,他倒好,直接骂杨素是奸贼了。”

“你骂的少吗?”杨雄大笑道。

梁毗正色道:“我骂杨素,有理有据,是为国家计,并非因为私仇。”

“那你以后还是少骂点吧,”杨雄笑道:“杨素现在与秦王走的最近,得罪齐王并不可怕,但是得罪秦王,那你以后可得小心点了。”

梁毗哈哈一笑:“我可没那胆子,别人都传秦王很好说话,但是我心里清楚,那是你们没见过人家不好说话的那一面,二圣亲自抚养长大,那可不是一般人。”

他们俩原本就是老交情,所以说话之间,没有什么避讳,杨雄也比较喜欢梁毗的刚正直爽,所以有些话不能对别人说,但可以对梁毗说。

“眼下的洛阳,没有比营造东京更大的事情,秦王那边,你最好少去叨扰。”

“那是自然,”梁毗点头道:“人家的肩上的担子可比咱们重。”

.......

杜淹非常惨,做为亲侄子的杜如晦,一直在旁小心伺候着。

吃喝拉撒,全都不能自理,身上皮开肉绽,没一块好地方。

做为铁杆发小的韦福嗣,也是坐在一旁低头抹泪,他们俩从小便是共进退,一起被流放,一起回朝做员外郎,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杨铭在查看伤势之后,也是眉头紧锁,对方的伤势,就算今后复原,也必然落下病根,脸上都会留下疤痕,影响杜淹原本帅气的容貌。

历史上,杜淹可是做过李世民的宰相,结果今天差点就栽在杨暕手里。

唐朝太宗一朝,做过宰相的有二十九人,杨铭眼下认识的,已经有六个人:老舅萧瑀,李靖、房玄龄、杜如晦、杨恭仁、杜淹。

除此之外,还有长孙成的儿子长孙无忌,陈淑仪的叔叔陈叔达,杨雄幼子杨师道,杨素的侄子杨弘礼,杨素的幕僚封德彝,将来都有机会认识。

至于宇文士及,杨铭懒得认识。

剩下的其他人,很多都是隋末大乱斗冒头的寒门子弟,杨铭没机会认识。

“这段时间,你留下照看杜淹,公务暂时不用管了,”杨铭吩咐道。

杜如晦点了点头,虽然杜淹和他爹杜吒,是同父异母,但那也是亲兄弟,实际上杜如晦的性子,更像杜淹多一点。

韦福嗣更是憋了一肚子气,因为杜如晦刚被抓起来的时候,他就赶忙去找堂妹齐王妃韦氏帮着说情,堂妹也确实帮忙了,但却被齐王辱骂了一顿,言语非常刻薄难听。

这让韦福嗣非常不爽,他觉得堂妹太受委屈了。

“越公,这件事您不会再查了吧?”韦福嗣求情道。

杨素挑了挑眉,没好气道:“人都差点被打死,还查什么查?今后你们俩把嘴巴管好了,别让人家抓住痛脚。”

韦福嗣赶忙点头,也放下心来,只要杨素顶着,齐王那边就算不依不饶,他们也拿杨素没办法。

至于憋了一肚子气返回府中的宇文恺,直接就写了一封奏疏,将豫州缺粮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详细报了上去。

别看他只是副监,但整个东京,都是他布局构建,他才是总设计师,所以心里很清楚,有些看似微小的工程一旦延误,会拖延整个东京营造。

真要耽误了工期,陛下不会拿秦王和杨素怎么样,但他可受不住陛下的雷霆之怒。

所以他必须照实禀奏,一来是推卸责任,二来也是希望陛下出面,解决洛阳的粮食问题。

群臣上访豫州府衙,杨暕鞭打杜淹,他也给捅出来了。

瞒谁都不能瞒皇上,这是宇文恺除了自身技能过硬之外,另一个能够成为中枢常青树的原因所在。

二三五章 登科进士

大隋今年的科考,与往年不同,因为它举办了两次。

第一次简直就是走过场,从各地奔赴京师的举人,被吏部筛选了一个干干净净,一个参加殿试的都没有。

所以大家以为,之所以要办第二场,是皇帝觉得太丢人,好像我大隋没有人才一样。

于是才有了十科取士,其中八科,其实并不怎么被人重视,因为大家都听说了,今年新增了一个进士,只要能考上进士,直接就可以入仕为官。

往年的科考,风声小,雨点也小,但今年的第二场,不一样了,来了很多大人物,十四岁至六十岁,都有。

因为所设十科,涵盖极广,其中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这几科看重的是名望。

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看重的学问。

膂力骄壮,就是看身体了,当然,长相也算。

实际上,这十科等于的放宽了成为举人的条件,以前只重学问,现在宽松了,你人品好,也行。

所以这第二场科考,极为轰动,各地被举荐上来的举人,一窝蜂的进入大兴。

科考,以前都是归吏部管,但是今年的第二场,杨广划归给了礼部,于是现在的礼部,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之政令。

或许是因为杨广觉得牛弘在这方面,比杨恭仁做的好。

要说大隋的科考,黑暗到了什么地步,那就要提到一个人,许敬宗。

这个人在唐朝混的非常好,一直到了武则天时期,仍属中枢大员,还有不少诗篇流传于世。

但是眼下的许敬宗,才十四岁。

本来大隋的科考,原本设置的最低年龄是十五岁,但今年第二场,临时改成了十四岁。

许敬宗当然没有这个本事,但是他的爹许善心,是礼部侍郎,所以许敬宗今年,以老家余杭郡举人的身份,参加科考。

他才十四岁,就要与一群五六十岁的儒士竞争上岗,可知进士这一科,是多么的吸引人。

还有一个人叫孔颖达,孔子三十二代孙,历史上,会成为李世民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他的老家在冀州信都郡,也就是韦圆成冀州刺史府所在,往年的名额轮不到他。

但是今年,他运气比较好,第一场科考的三个人已经铩羽而归,第二场的名额比较急促,所以韦圆成就把机会给了他,原因是孔颖达的老师叫刘焯,现任国子监下设四门之一的太学博士。

还有一个叫杨纂的,今年十六岁,弘农杨氏出身,论族内辈分,他管杨素叫哥。

弘农郡的名额,那可不是一般人能捞的上的,事实上,平时杨家也不怎么将这个名额放在眼里。

但今年不同了,有进士,考中就能做官。

.......

大隋英才,共聚一堂,只为进士而来。

礼部那边已经是忙的焦头烂额,紧急与国子监商量,腾出几间考场出来,考官除了礼部尚书牛弘、侍郎许善心,侍郎薛道实之外,还有国子监博士萧该,国子监博士徐文远,国子监助教包恺,太子中舍人姚察,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等。

太子杨昭,为主考官。

只要是这些人认为过关的,都可以参加殿试,能不能成进士,得看杨广。

杨坚以前的殿试,大多是湖弄,身边有裴矩帮着策问,再看出身不错,人也顺眼,基本就差不多了。

但是杨广可不一样,杨广是有真才学的,资治通鉴记载: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意思就是,都说我这皇帝,是接我爸的班,但如果让我和天下的士大夫一起考试,还是我当皇帝。

虽然有些自负,但没点真才实学,也不敢这么自负。

经过长达半个月的考核,礼部这边推选了六十人入朝,参加殿试。

其中内定的三名崔氏子弟,其实在这些人当中,根本不算出彩,最牛逼的,竟然是许善心的儿子许敬宗。

人人都以为他靠爹,谁知道人家靠自己,这个人,是所有参加殿试的举人里面,杨广最喜欢的。

十四岁入仕,直接就进了门下省做了给事郎,正八品。

至于崔家那三个名额,分别给了大房、小房、荥阳房的三名子弟,全都外放去了南方,两个太守,一个刺史。

不过清河大房有一名崔姓子弟,叫崔韦,身材高大,相貌英俊,走的不是进士科,而是膂力骄壮,但却被杨广一眼相中,直接做了自己的千牛备身。

这个人,是崔复礼的亲孙子,面子算是给的满满当当。

今年的第二场科考,杨广还是非常满意的,总共遴选出二十四名进士,分别授予职位,有皇城的,有地方的。

首节 上一节 191/2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