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930节

“菅原爱卿,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两万大军都会失败?”醍醐天皇责问道。

这次失败,可不仅仅是折损两万大军。在海盗重新恢复对出云、石见两国的占领后,长门国有大量的海盗涌入,就连备后和安芸两国也沦陷大半。

出现在倭国的海盗也突然增加了很多。

菅原道真回答道,“启禀陛下。根据伴义朝以及其他将领的汇报,这次战败,是因为海盗的队伍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唐军。

我们的水师,也是被唐人的水师击败的。

现在能证实,的确是唐人在背后支持这些韩寇,所以韩寇才有实力劫掠倭国。”

“右大臣这话跟废话可没什么区别。”藤原时平淡淡道。

“菅原爱卿,既然你说跟唐人有关,可唐人为什么会支持韩寇?”醍醐天皇有些不解。

“回陛下,是因为石见国有一处大银矿。据悉,在去年一年内,唐人支持的韩寇从石见国运走了上万斤银锭,换成唐人的货币,就是十六万贯,顶的上我们国库收入的一成了。

陛下,若是我们能夺回这里,并大力开采,国库的收入便能得到极大地增长。”菅原道真语气真诚地说道。

“右大臣说的容易,我们已经折损了两万军队,又能集结多少军队去夺回石见国?”藤原时平阴阳怪气道。

“你。。。”看到藤原时平这个时候都不忘挤兑自己,菅原道真十分恼怒,“陛下,既然石见国有银矿,我们就不能让韩寇一直占领着。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唐人在背后扶持韩寇,我们或许得从唐人下手,了解为什么唐人会支持韩寇。

只要没有了唐人的支持,韩寇便不足为惧。”

“你说的轻巧!之前可是右大臣说的唐人内乱,万一支持韩寇的是唐人的一支地方军阀呢?”藤原时平反问道。

“那就得派人出使大唐,了解情况。”菅原道真犹豫了一会儿说道。

“陛下!”藤原时平突然对醍醐天皇行大礼,“韩寇泛滥,跟右大臣平定不利有很大的关系。既然右大臣主动提出要派人出使大唐,臣建议就由右大臣亲自带领使团,算是将功抵罪。”

若是能趁机把菅原道真赶去大唐,藤原时平就有机会去收拾菅原道真的党羽,削弱其力量。

等对方从大唐回来的时候,到时候就去对付菅原道真本人。或者大胆一点,在途中让人除去菅原道真,让其彻底回不来。

“陛下,臣年岁已高。。。”

菅原道真何曾猜不到藤原时平的伎俩,这个时候他要是离开平安京,就彻底没人制衡对方了。

“菅原爱卿,征讨韩寇不利,你的确有责任。既然出使大唐的建议是你提出来的,那就由你亲自率领使团去大唐吧,筛选使团成员一事,就由两位大臣共同完成。”想到那么多国守需要一个说法,被吓得不知所措的醍醐天皇只能选择让菅原道真去承担这个罪责。

“臣遵旨!”

听到天皇同意,藤原时平当即便领旨。

菅原道真本想反驳,但看到天皇态度坚决,本欲出口的话便咽了回去,无奈的举起手行礼,“臣遵旨!”

离开皇宫,藤原时平看着有些失落的菅原道真,颇为得意,“恭喜右大臣又再一次担任遣唐使团的正使。”

“左大臣的奸计得逞,心里很高兴吧!”菅原道真冷哼道。

“话怎么能这么说呢?出使大唐可是一件好事。对了,现在使团的副使还没定,本官给右大臣推荐一个吧。三善清行,师从巨势文雄学习汉文及唐人诸子百家之学、文章典籍之要,汉学功底颇深。

本官觉得他作为副使还是不错的,能帮到右大臣!”藤原时平笑着道。

“随便!”

菅原道真神色不善的回了一句,然后便拂袖而去。

第865章 定淮南(一)

“陛下,刚刚长江水师派人送来奏报。”

洛阳,紫微宫。

新任枢密使韦昭度来到李晔面前,恭敬地站着。

年前,借着讨灭西州回鹘的良机,李晔对朝堂可谓来了次大换血。

当了十来年枢密使的裴荣调任门下高官官侍中一职,新的枢密使由侍中韦昭度接任。

之所以不让刘麒、刘奎或者其他功勋卓著的武将担任这一职,也是为了避免那些武将借机安插手下、培植党羽,威胁皇权。

不过以文驭武的事,李晔不会做,那样并不利于大唐的开疆扩土。

除了韦昭度和裴荣两人对换职务外,李嗣周被调离了长安,担任关内道布政使,接任兵部尚书的是原安西大都护府副都护的徐世仁。

彭王李惕接任了宗正卿一职,李易则是调回中枢担任大理寺卿,延王李戒丕被调回中枢担任门下侍郎。

除此之外,下面的六部侍郎或者九寺长官,也有一部分调到地方任职。

而且李晔趁机定了一条铁令,担任朝廷重臣的官员必须有地方州、道累计十年的任职经验。

朝廷的十几名重臣可是能参与朝廷重大事务决策的,作为官员谁不想成为重臣之一?

入仕的这些人没人不想成为重臣,大展拳脚。

所以在这个铁令颁布后,一些有想法并且年轻的权贵便开始想办法外放了。

按照李晔的想法,他不希望可以决定整个帝国走向决策的重臣们,对于下层的事情一点不知情。

当然皇族并不要求十年的地方任职经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现在皇族都没有封地,也不允许离开长安,除了李晔下旨外出任职的。

此次李晔虽然把朝廷搬到东都洛阳,但在长安也布置了一部分官员留守。

以侍中裴荣为主,外加大学士兼鸿胪寺卿归仁绍、礼部尚书钟传、大理寺卿李易四位重臣留守长安。

除此之外,各部也都留了一部分官员在长安,以便处理日常事务。

或许有人觉得李晔是冷落了裴荣,但后者担任枢密使十余年,虽然其在军中的势力不强,但继续担任下去也不利于李晔对枢密院的掌控。

名义上是疏远裴荣,实则也算是保护吧。

若是闹到李晔起疑心后,那可就不是换个官职了,而是血流成河。

“长江水师那边出什么事了?”李晔有些疑惑。

首节 上一节 930/9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