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523节

对于设立高中初三级大理院,李晔是参照前世的高中初三级人民法院,而大理寺就是最高人民法院。而御史台就是前世的纪监委和检察院的结合体。

李惕解释道,“陛下,之前陛下说三千户设立一名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再配备一些小吏。

按照这个标准,下县都满足不了条件。为了确保案件审理,又必须设立初级大理院,这样势必会导致冗员的出现,而且对于管理也不甚方便。

所以臣建议暂时不设立初级大理院,即便是设立,可以考虑在上县设立。这样方便管理,也不会给地方府衙造成太大的负担。”

李晔听完有些沉默,他倒是没想这么多,认为高中初三级人民法院可以存在那么久,自然有其合理性,他就直接搬了过来。

不过他倒是忘了这个时候的人口远不如前世,案件也不是那么多,起码离婚率什么的不像前世那么夸张。这么一来,在每个县设立初级大理院好像是有些多余了。

“可要是县里出现案件怎么办?总不能都让去州一级的中级大理院吧,这样岂不是更为麻烦。”李晔想到一点。

这个时候的交通可不方便,从县里到州府的距离又远,那得多久才能赶到?

“陛下,臣倒是有个主意。”一旁的裴荣笑着道。

“说吧!”

“回陛下,臣认为可以在京兆府或者关内道先尝试一下,看看有没有必要设立初级大理院。若是后面发现的确需要初级大理院,在全国推广的时候便可以设立;若是中级大理院就可以满足日常案件审理,那就没必要在增设初级大理院。

以一年或者两年为准,到时候对比一下即可。”裴荣连忙道。

李晔听完,眼前顿时一亮,“这倒是好办法,那就选几个州试试效果。京兆、凤翔两府可以纳进来,然后从关内道的各州中选出一中州、一下州,设立初级大理院,其他各州不设立初级大理院,看看哪种更适合。”

“陛下,那各级大理院的官员从哪里抽调?”李惕问着另外一个重要的事。

“由吏部负责,选取那些精通唐律和案件审理经验丰富的官员,不要局限于大理寺和刑部,各道州县若是有这些方面的人才,也都可以推荐,还有最近几年科举明法科中举者派出七成。”

李晔开设明法科就有为了今天这事,虽说几年下来招收的明法科人数并不多,但是短期也算是够用了。

是骡子是马,只有拉出来溜溜才知道。

当然要想实现李晔的想法,唐律要修改,目前的唐律还是有些简单,有些条文过于严厉,都需要重新修改。

但这也是个大工程,没个几年,修不出李晔想要的唐律。

。。。。。。

陕州,州城。

看着远处的陕州城,杜荀鹤觉得变化挺大,他有很多年没有去长安了,陕州也是如此。

上一次还是黄巢之乱前,在黄巢攻入关中之前,他便回了老家。

“我们现在这儿陕州休息两天,然后再启程前往长安,这里距离长安不远,又离开了宣武地界,就不用那么着急赶路,找个邸店休息先落脚。”

“好的,阿郎。我们找城外的邸店,还是找城内的?找城外的吧,邸店基本都在城外,很少在城内的,我们只是休息,不用那么麻烦。”杜荀鹤想了想吩咐道。

第497章 邸店闻故人

“没想到这陕州城外的邸店如此之多?”

看着眼前这比比皆是的邸店,起码有十来家之多,这让杜荀鹤有些惊讶。

印象中,陕州不至于这么繁华才是,可眼前的所见却是让他有些惊讶。

“这位郎君好多年没来过陕州了吧!”

听着杜荀鹤这明显的江南口音,店小二则是笑着问道,并把菜盘里的酒菜一一放在桌上。

“是有些年了。”杜荀鹤微微点头。

“难怪。”店小二收起菜盘解释道,“这陕州临近黄河,河对岸就是河中盐池。陕州以西,除了两大皇商外,私人不能贩盐。

但陕州以东的地方却不同,每天都有不少商贾来这里去北岸的盐池买盐,来往的商贾很多。

而且这里又是中原前往长安的必经之路,看郎君的打扮,应该是进京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吧?这邸店中,向郎君这样的人不少。

小人对于郎君这样的读书人可是羡煞不已,光宗耀祖不说,还可以去看看长安。”

“长安没有你想的那么好,这早已不是盛唐时期的长安了,遭到几次破坏,早就破烂不堪了。”杜荀鹤笑着摇了摇头。

在黄巢攻破长安之前,长安的大街上便是饥民遍地。之后黄巢、李克用以及朱玫等人为祸长安,据说连三大内都遭到损坏,普通的建筑又能好到哪里去?

“看来郎君真的很久没有去过长安了。”店小二笑着道,“小人虽说远在陕州,但是在去年的上元夜却是有幸跟随阿郎去过长安。虽说还有些之前黄巢贼子的战乱损坏的城墙,但长安却是很热闹,可不想郎君说的那么破烂不堪。”

“小子是在说笑吧!”被人驳斥,杜荀鹤脸色也有些不快。

“这位先生,这店小二倒是没说笑,如今的长安可是比黄巢为祸关中之前还要热闹、繁华。

虽说黄巢的为祸,让长安百姓流离失所,但当今圣上进入长安直至登基到现在,从蜀地迁徙来大量的百姓,填充了长安的人口。

加上当今圣上广开言路、改革科举、废除宵禁、大开商路,如今的长安可是热闹无比。虽然不比盛唐时期的繁华,但也是最近二十年最繁华的。”

就在此时,旁边一个中年人对着杜荀鹤行礼后,便解释道。

被人接二连三地打脸,让杜荀鹤脸上有些挂不住,沉声道,“敢问阁下何人?”

“在下柳璨。”

中年男子颇为自得,旁边同行人则是说道,“这位是柳少师的族孙。”

“柳少师?”听到这个名称,杜荀鹤有些惊讶,当即起身行礼,“原来是柳少师的族孙,倒是杜某眼拙了。在下杜荀鹤,池州人。”

柳少师就是柳公权,因为担任过太子少师,所以被人称为‘柳少师’。柳公权去世不过二十余年,其子侄辈多在朝中任职,即便柳璨只是柳公权的族孙,但也不是妾室所生、因为母亲改嫁连杜氏族谱都进不了的杜荀鹤可以比的。

“原来是九华山人!”

柳璨听到杜荀鹤的介绍后,心下也有些惊讶。杜荀鹤并不是籍籍无名之人,其的诗作在长安的读书人团体中也算是小有名气。

至于杜荀鹤四十多岁还没考中进士一事,柳璨也没觉得稀奇,此时在山南西道的境内,还有一位文才不下于杜荀鹤但年近六十的人还在赶往长安参加科考的路上呢。

“杜兄,你这是打算进京参加明年的科举?”

“倒是让贤弟笑话了,这么多年都还没能考中进士。”

首节 上一节 523/9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