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唐中兴 第163节

“不知道,或许是中间出了什么事,耽搁了。不过这次陈氏宴会,我们还是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免真的是鸿门宴,到时候让我等陷入囹圄就不太好了。”赵雄提醒道。

“这是自然。今晚的宴会,就麻烦赵防御使这边让城外的军队做好准备,我们也带些护卫前去,以防万一,若是真的陈良胆大包天,我们也有还手之力。”

虽然众人对于陈良可能造反不以为意,不过杨翰舟都这么说了,自然不会反驳。于是每个人都约定赴宴的时候,都带着几十个护卫或者家丁,在场十多人,加起来也有五六百护卫和家丁,加上城中有衙役,城外有驻军,就算是陈氏一族胆子再大,还能把他们一网打尽不成?

不过杨翰舟还是小瞧了陈良的气魄,举行这次宴会,本就是临时起意,本来是因为商税一事,什么纳妾,只是借口而已。

之所以陈良动了心思,自然是有助力。他的府上家丁数百,再把族中子弟以及仆人算上,加上其他反对商税的家族和商家凑出来的人,也有两三千人。

当然,仅靠这两三千乌合之众,陈良自然没有胆子乱来。不过在半个月前,陈良就从毗邻的东川购买了大量的军械,包括横刀、盔甲这些。

横刀、盔甲都是制式武器,民间是不允许拥有的,购买这些违禁军械,说明陈家早就心怀不轨。是谁在后面支持也不言而喻。

高仁厚占据东川后,自然把东川当成了自己的地盘,谁知道李晔实际控制了剑州和龙州,就让东川毫无遮掩地摆在山南西道面前,高仁厚自然不满。

可是直接出兵攻打剑州,高仁厚也没多大的底气,毕竟利州这边有着天策军驻扎,随时可以增援剑州。正好陈敬瑄和田令孜也不想看到李晔完全掌控山南西道,所以三人便一拍即合。

这一晚,注定会在阆州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的一晚。

盘踞阆州多年的陈氏一族,借纳妾之名,宴请多方宾客,意图扣下刺史杨翰舟、防御使赵雄以及阆州大小官员。

不料,杨翰舟和赵雄早有准备,陈良的诡计并未得逞。虽然杨翰舟和赵雄二人最后成功撤退,但面对数千手持军中武器的家丁,以及军中有人被陈良收买,随后陈良成功占领阆州州城,杨翰舟和赵雄二人兵败后,向北部的苍溪撤退。

第二天,陈良自称阆州刺史,并列举寿王数大罪状。

陈良在阆州叛乱后,陈氏一族在蓬州和果州,先后发动叛乱。其中果州的叛乱,本已被当地驻军镇压,不料突然出现千余精锐,刚刚镇压完叛乱的果州驻军,随即大败。

短短数天,三州叛乱,消息传出,蜀地哗然!

第196章 商税风波(七)(四千字大章)

“三州叛乱?好大的阵仗,这陈氏一族胆子倒是不小。”

看着左右天策军以及阆州等地发来的奏报,李晔便最后扔在桌上,冷冷笑道。

“殿下,这陈氏一族恐怕后面有人撑腰,不然怎么可能三州同时作乱。果州这边,本来当地驻军已经镇压了叛乱,可突然出现千余精锐之士,下官怀疑是东川出手了。”裴荣担忧道。

“高仁厚?”

“应该是。否则以陈家的底蕴,不可能占据三州。而且根据目前的消息,陈家只是占据了三州的州城及附近几个县城,可见其作乱成功,实属偶然。”裴荣道。

“不管是偶然,还是其他原因。给刘麒和李洪下令,一个月内,平定三州叛乱。至于陈家。。。。。”

李晔还未说完,郑凝绩则是匆匆而来,看到李晔,欲言又止。

“殿下,有个不好的消息。”

“直接说。”

“根据探子来报,叛军杀了果州和蓬州刺史,说是用来祭旗。”

“什么?”

不仅是李晔,裴荣等人也都大吃一惊。

李晔的右手紧紧握着拳头,重重地拍在桌上,“可恶。告诉刘麒、李洪,平定叛乱后,陈家人一律给本王抓到兴元府来。既然陈家敢犯上作乱,那么陈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是,殿下!”

众人也看出自家殿下是真的动怒了,若只是因为商税,或许还没这么严重,可是杀了两州刺史,这罪名,不管是谁担任这个节度使,都不可能容忍。

想到陈家的下场,众人心里也是一阵感叹,偌大的家族,可能因为其族中一部分野心之辈,迎来灭族之患。至于陈家的叛乱,众人并没有放在心上,虽然是三州叛乱,他们并不认为其能真的成事。

占领州城也只是巧合,待天策军的大军抵达,叛军闻风而降也不是不能。毕竟叛军只是一群家丁组成的叛军,钻了几地驻军薄弱的空子,这才能造反成功。

当然也有陈家这个本地大族在中间起着重要作用,不然,仅凭那些小家族,即便是对商税不满,也不敢站出来作乱。

不过,一些家族站出来,就能击败驻军,占领州城,可见这些家族的实力。平时不显山不漏水,但是真的作乱后,这些家族一下可以集结起数千兵马,放在一州之地,还是有成事的机会。

不过李晔的反应也很快,在三州叛乱的消息传来后,李晔便下令左右天策军负责平定此次叛乱。

怎么平定,是下面人的事。对于商税施行后的后果,李晔也曾有预料,虽然三州同时叛乱,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但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对于商税一事,肯定是必须推行的,只要谁敢阻挠他推行商税,他的刀就砍向谁。自古成大事的,谁手下不是伏尸百万,能成大事,就不能心慈手软。

现在的天下,本就乱糟糟的,这虽然有些紧迫感,但未尝不是机会,一个打破旧制度的机会。

历史上,就是唐末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才让存在了数百年的世家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像裴氏、郑氏这样的世家,在五代以后听过多少?

即便是有其后人光宗耀祖,但也没有重现世家的荣光。陈氏的叛乱,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给蜀地几州进行的一次洗牌。

此次叛乱平定后,阆州等几州,就会牢牢控制在他的手中,成为他问鼎天下的大本营的一部分。

虽然叛乱一事,在兴元府已经开始流传,不过并没有影响到兴元府百姓的日常生活。就连李晔,把平叛一事吩咐下去后,还去参加了山南书院的开学仪式。

对于他成立的这个书院,整个兴元府上下,也都比较好奇。

当然效果也比较好,从消息传出去,到开学,一共招收了435名学生,其中初级班有362人,中级班61人,高级班12人。

虽然没有达到李晔期望的500人,不过第一次开学就有这么多人,也算是不错了。

至于这三个等级的划分,并不是按照年龄,而是按照学识水平。

这个时候的孩童,并不像后世那样,几岁就开始读书。在这个年代,几岁就读书的,那是大户人家的子弟,普通家庭可能十几岁都不一定读的了书。

所以就出现比较奇怪的画面,十几岁的男子和六七岁的小孩同在初级班。不过这个也是没办法的,等后面,这种情况应该会有所改变,但在目前,只能这么做。

学生来源方面,也多是兴元府城这边以及周边村镇的,下辖的其他几个县以及洋州的孩童并不多。兴元府城以外的,更多的是十几岁的男子,已经可以当家做主、远行求学。

开学仪式也不是那么简单,古时候对于老师十分尊敬,虽然李晔免去了初级班的学杂费,但是束修却没有免。或者说,束修一事,是一种风俗,也就是学生和老师见面时,给老师的礼物,最开始出现在孔子那里,也就是‘十条腊肉’,这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

不过给多少束修,是学生自己的事,李晔便没有去改变这个,多少只是个心意,毕竟这些书院的老师都有着俸禄。

在这些普通家庭眼中,拜师礼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所以开学仪式中,拜师礼就占据了想当一段时间。

虽然教书先生是这些学生的老师,但是这所书院是李晔开设,而且免费提供书籍,又不收学杂费,所以李晔也算是这些学生的老师,虽然李晔没有尽过老师的义务。

首节 上一节 163/96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