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岳父 第42节

  李世民不由看向了长孙无忌等人出声道,话语之中的冰冷仿佛让人有一些陌生。

  若是舒安在此的话,定会发现帝王都是天生的影帝,要知晓李世民气早就消除了,现在只不过是做做样子给长孙无忌等人看而已。

  “陛下,臣惶恐!”

  长孙无忌面色之上露出了一丝难看说道,哪怕是他都不会想到自己舅舅会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事情。

  这一位可不好欺,哪怕是自己舅舅,当年玄武门可是历历在目,若是惹恼的话怕是没有好下场。

  “臣惶恐!”

  杜如晦两人同样说道,显然两人都是老狐狸,明显陛下现在有一些针对长孙无忌的意思。

  “下令氏族志重修,取今日官爵高下做等级为参考,命令一年之内修著完成,另外二十年后氏族志可按照官爵高低重新确立。”

  李世民直接出声道,事实之上他看到了变化的好处,世家之间若是没有竞争的话,那么他如何从中取得利益。

  而无疑氏族志是一个好东西,他就想要看看往这潭水投下一枚石子会有什么反应。

  对于这件事情无论是长孙无忌还是杜如晦等人都没有任何的异议,哪怕是同为士家不代表利益就相同。

  比如若是按照陛下方法修著的话,那么他们在场的几位无疑是利益受益者,能够将自身家族压在五姓七望的机会可不多。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便是扩大科举规模。”

  当李世民话音落下之后,长孙无忌等人知晓肉戏来了,这应该就是陛下着急他们的目的了。

  然而当谈到科举两个字的时候,长孙无忌等人眉头不由一皱,继续扩大科举的规模这不是让更多寒门庶族有了机会。

  长孙无忌刚想说一些什么,不过突然想到了之前舅舅的事情,内心不由苦笑了起来,原来陛下早就挖坑在等自己。

  李世民话音稍微停顿之后就继续出声,将之前舒安说的方法都说了出来。

  哪怕是李世民都不由觉得自己岳父的方法不错,在回宫之后他就细细思索起来。

  其中的点睛之笔就是武举了,要知晓现在世家门阀影响力都在士林一边,虽然联姻武将,但这一些并不属于世家门阀影响范围。

  这算是给庶族的又一条路,而且举人的创举同样不错,哪怕是小官小吏就是一个好开始。

  当这一位帝王话音完全落下的时候,长孙无忌等人眉头紧皱思索了起来。

  若是扩大科举的规模的话,那么确实能够让庶族有出头之日,大唐的根基则更为稳固。

  然而身为士族之中的一员,无论是长孙无忌还是杜如晦等人都不知晓该如何说是好。

  李世民看着面色纠结的众人内心微微一笑,他自然是知晓三人纠结的地方了。

  “臣无异议。”

  杜如晦眼眸闪过了一丝最先出声道,话语之中带着一丝坚决。

  因为杜如晦是一位聪明人,现在他所有成就就是跟随这一位陛下而来,加上他身后并没有利益牵扯。

  虽然他是出身士族,算起来是陇西士族之中的一员,但事实之上因为小门小户的原因,并没有多少的影响力。

  随着杜如晦的声音响起之后,就轮到了长孙无忌两人纠结了,一位代表是陇西贵族,另外一位出身山东士族。

  “这仅仅是朕的一个提议,回去好好想一想,几日后再议。”

  李世民眼眸没有变化继续出声道,不过倒是对于杜如晦点了点头。

  当长孙无忌三人走出宫廷之后其中除了杜如晦之外的两人都满脸写着心情重重的模样。

  不要看不下说几日之后再议,实际之上已经有了决定,杜如晦看着两人不由微微一叹。

  “辅机,玄龄不要忘记我们现在地位是如何来的。”

  杜如晦幽幽道了一句之后就率先上了自家的马车,反正他算是表态了,也就没有那么多烦恼。

  在他看来,这两人是被身后世家门阀影响了,是什么能够让自己这一些人在世家门阀面前能够平等对待。

  靠的不是自己家族的影响力,而是现在的官职和陛下的宠信,这两人倒是有点当局者迷的味道。

  

第七十一章 时间,传承

   舒府

  “老师,你说有的人是不是不知足。”

  坐在石凳之上,杜如晦声音缓缓响起,话语之中带着一丝无奈。

  杜如晦离开宫里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府,反而是来到了舒安的府中。

  舒安眼眸没有半点情绪变化,他倒是没有早晨的时候李世民刚刚离开,杜如晦还未到中午就到了。

  关键还是和他说起了这件事情,这不就是早上跟李世民说的事情么。

  没有想到李世民这么果断,不过他对于杜如晦这样的反应倒是有一些新奇。

  哪怕是他都没有想到杜如晦竟然直接支持李世民,甚至没有多少考虑,这还是历史之上的杜如晦么。

  不过说起来应该是受到自己的影响,至于历史之上杜如晦是如何一个人并没有详细记载。

  特别是贞观之后杜如晦如何记载极少,毕竟在历史之上贞观四年就病逝了。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选择不是么?”

  面对杜如晦的话语舒安缓缓说道,这件事情的话他倒是没有太多的看法。

  正如他的学生有的出身世家,有的出身寒门,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

  不过舒安从来在意过自己的学生如何,或许这就是有教无类的想法。

  他不会因为出身世家的学生高看一等,也不会看轻从寒门走出的学生。

  杜如晦早就知晓自己老师的主张了,所以对于老师的话语并无意外,他只不过是来说出自己心底话语而已。

  能够让他倾心诉说的人并不多,而眼前的老师算是一位,不用担心说这一些话会造成其他影响。

  “辅机选择这样就算了,玄龄倒是让我失望了。”

  杜如晦眼眸带着一丝情绪说道,毕竟虽然他和长孙无忌都拜了同一个老师。

  但不代表两个人就熟悉,相反两个人有时候经常相对,若说唯一的赞同就是和老师有关的事情了。

  而房玄龄算是他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没有想到竟然也和长孙无忌一样犹豫,原本以为会和自己一样。

  “玄龄可不像你无牵无挂,他身后和山东士族有着不小的联系。”

  舒安轻微摇了摇头说道,面对杜如晦话语他倒是不赞同,房玄龄犹豫反而证明他的智慧。

  这没有言语才是给自己缓冲时间,当然有得有失,想要在李世民和士族之间左右逢源是不可能的。

  李世民可不是傻子,房玄龄最后还是要做出选择,现在或许拖延一时,但拖不了一世。

  杜如晦同样沉默了下来,事实之上他同样是士族出身,对于这里面的道理自然懂。

  “其实科举制度对于世家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情。”

  舒安看着沉默的学生不由说道,面色之上带着一丝神秘微笑。

  话音落下之后,杜如晦微微一愣,似乎不明白自己老师的想法。

  “其实隋炀帝不错。”

  舒安并没有继续说起之前的话题反而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话。

  只不过杜如晦同样疑惑,似乎猜不透自己老师想要说一些什么。

  “你觉得为何无论是隋文帝还是隋炀帝都要打压世家?”

  舒安面对自己学生的疑惑并没有任何奇怪反而继续问道。

  杜如晦在听到这个问题不由思索了起来,为何要打压世家。

  “因为世家阻碍了隋朝的发展。”

  过了一会儿之后杜如晦不由出声说道,话语之中带着一丝无奈。

  毕竟世家门阀掌控着大部分资源,王朝想要发展的必然会动了这一些世家的利益,两者都是不可避免,无法调和。

  比如隋朝推行括户政策,要求彻底排查防止贵族隐瞒人口,分立大户让世家大族分户迁移,削弱影响力。

  还有举报制度等等,若是甲举报乙隐瞒男丁一人,那么甲的赋役就乙来承担,这对于百姓有着不小的诱惑力。

  这一些严重损害了世家的利益,也为隋朝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而现在陛下登基之后同样又面临这个问题,不过比起隋朝好的是,现在世家的影响力已经削弱了不少。

  “是啊,世家被打压是在所难免的,难道你认为当今陛下没有这个魄力么?”

  舒安眼眸闪烁声音响起,而杜如晦同样思索了起来,他不认为当今陛下没有这个魄力。

  “科举制度让庶族崛起的话,才能达到一个朝堂的平衡。”

  “一个世家想要长存的话就要学会审时度势,而不是一昧发展。”

  “对于世家而言,时间才是最大的财富,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放弃。”

  “太过于强盛并不一定是好事,成为统治者的眼中钉反而不美。”

  舒安的声音继续响起,然而这一次倒是杜如晦愣住了,因为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一种理论。

  一向以来杜如晦都认为科举制度会损害世家的利益,然而听今日老师一说,他不由觉得科举制度似乎也不错。

  特别是那一句时间才是最大财富更是让杜如晦幡然醒悟,若是家族传承都没有了,那么其他还有什么意义。

  相反若是传承数代之后,无论是财富还是影响力自然会有,同样能够成为大族。

  杜如晦并没有想让杜家成为五姓七望的程度,若是能成为天下之间的大族就不错了。

  现在老师的一番话倒是让他看清楚了接下来杜家要走的路,那就是求稳不求利益。

  再多的利益若是烫手的话,那么拿了的话会为家族日后埋下隐患,相反安稳的话能够传承百世。

  这两种选择的话,一个图一时间的影响力,另外一个才是家族的发展根基,现在杜如晦想来世家太盛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何况陛下并非没有给世家门阀留机会。”

  “比如氏族志的二十年再修订,还有科举制度可有限制世家考取。”

  “若是自作清高的话那么才是真正的没落,原本知识就掌控在世家手中,从一开始优势就在他们手中。”

  舒安目光露出一丝迷离缓缓说道,在他看来这一些世家若是考取功名踏踏实实做官的话,基本之上传承是没有问题。

  

第七十二章 重金,勇夫

   杜如晦并没有在自家老师的府邸待上多久,从老师这里他得到了不少的启发。

  “希望克明能够多关心一下自身家族的发展。”

  舒安不由轻声呢喃道,说起来的话杜如晦算是教子无方的类型了。

  哪怕是死后同样不得安宁,特别是杜荷唆使太子造反这件事情真的是无脑。

  不过现在太子会不会造反是另外一说,但杜如晦若是按照历史一般的教育,杜家必定没落。

  因为有一个坑爹的儿子,无疑说的就是这一种了。

  这件事情舒安并没有多去想,反而烦恼的并不是他,反而是李世民等人而已。

首节 上一节 42/62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