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宋 第575节

当天中午,段天德依旧没什么胃口。不得不屈服于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小子,让段天德感觉格外屈辱。到了下午,段五郎回来禀报,“大伯,鲁家说手里没钱,买不了咱们的房子和地。”

这下段天德被气得够呛,他怒道:“告诉鲁家,这房子和地我们问他们少要钱。”

“大伯,鲁家说,他们现在是真的缺钱,连房屋土地转让的契税都拿不出来。”

听了侄子的话,段天德气得用力拍桌子。鲁家也是殷实家族,当然不可能拿不出那点钱。他们之所以这么讲,完全因为鲁家并不想卷入到段家和文璋知府的斗争里头。段家若是真的低头,又何必拉上鲁家来当这个中人,直接向文璋低头不就好了。

看到连姻亲都不敢支持,段天德愤怒地吼道:“我段天德就算是饿死,也不会把土地卖给文璋!”

就在此时,段凤鸣正在文璋的官署中向文知府介绍旁边的人,“知府,这位是段安国,是段天德的长子。”

“哦?”文璋只是应了一声,并没有特别激动。

“知府,我这位堂兄想将秦淮河两边的土地和房屋卖给官府。”段凤鸣继续介绍情况。

“想卖也得走手续,有房契地契么。”文璋问道。

“有!有!”段安国连忙答道。

文璋盯着段安国瞅了一阵,这才问道:“你不会是偷出来的房契地契吧?”

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尖锐,段安国与段凤鸣都一脸尴尬。不过两人都没有否定。

文璋叹口气,“这件事闹到这么大,我听说朝廷里面也有人在弹劾我。你们用偷来的地契签了,段天德可不会服气。这又凭白给人口实状告我。我也已经被逼到这般地步,实在是不能出错。”

“可是……”段安国也非常为难,他爹的那个脾气就是如此嚣张。对于土地房产又有格外的坚持,让他爹亲自来签字,那就等于彻底低头。这只怕不容易。

“这样吧。”文璋说道:“你回去告诉你爹,还有段家的人。我与段家无冤无仇,所做的事情也是公事。你们把秦淮河边的土地与房屋卖给官府,我就给你家退税。大家各让一步,还是原本所讲把土地卖给官府。你们觉得如此可好?”

“好好好!”段安国与段凤鸣连连答应。这样的结果比他们能想到的更好,如果只是承认斗不过官府,那又能如何。民不与官斗说了这么多年,那是有原因的。

回到家,将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给段天德。段安国本以为老爹会接受,却没想到段天德听了之后却大骂起来,“文璋竟然想羞辱我!做他的清秋大梦。这房子和地我不卖了!”

正在家发作,段天德的家丁前来禀报,“家主,族里的人求见。”

段天德扭过头,目光扫视着儿子,他厉声问道:“你去告诉族里人文璋的说法了?”

段安国没敢回答,告诉族里人的应该是段凤鸣。他们两个人特别希望能够结束这次无谓的争端。段家到现在为止已经竭尽全力支持段天德的决定,大家真的撑不下去了。想到这里,段安国鼓起勇气说道:“爹,你这又是何必。”

“你不用废话,让族里的长老进来。”段天德答道。

与长老们坐下,段天德说道:“我现在……就是担心低头之后文璋不会放过我们段家。”

“若是现在不低头,那文璋就会放过我们段家?”长老们立刻反驳。

“可我们段家何时在江宁吃过这样的亏!”段天德怒道。

长老们也一时无语,段天德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所以他们才在最初支持段天德。

“这是命!”也不知道是谁低声叹道。

第142章 强龙与地头蛇(四)

“大哥,征收田地之事暂告段落,接下来要挖掘拓宽大概三百里的河道。回想大哥在家之时,为家里挖掘不到五里的水渠,家里就忙的鸡飞狗跳……”

写到以往,文璋露出怀念的苦笑,笔也停了下来。他只觉得此时心中忐忑,停了好一阵子才压住了心情。之后文璋继续写道:“大哥,三百里河道需要好几年里每年都征发大量民夫,当地人只怕会怨声载道……”

写到这里,文璋再次停下笔。过了一阵,他把信纸拿起来撕了,拿起一张纸写道:“大哥,征收田地之事暂告段落。之后我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是收回江宁上游所有丘陵与岗坡,按照农业部规定,将其定为林业以及水土保持用地。第二件是挖掘拓宽三百里河道。此工程一旦完成,江宁百姓皆可受益。大哥为吏部尚书,若是有刚毅之辈,还请让其到江宁为官……”

写完了给大哥文天祥的信,文璋贴上邮票让秘书发出去。他接下来主持最新会议,首先是新升级的财政局局长讲话,“按照新规划计算,我等只怕得向朝廷要一千万贯交钞费用。”

这个数字让官员们都受到冲击,只是冲击不算太大。毕竟十几年间,大宋的官员以及地方支出不靠收税,而是靠朝廷拨付。众人也有些习惯了。朝廷给钱大概是要给钱,只是一千万贯希望不大。

“今年丝绸产量能有多少?”文璋问工业局局长。

“现在有四个厂开工,倒是有些收入。只是丝绸价格这么低,我们江宁又不擅长刺绣。赚不到太多钱。”

“纺织厂兴建的如何。”

“棉布产量增加许多,只是棉花来路比较吃紧。”

文璋觉得工业局长很小心,在尽量避免承担税收。于是文璋问起农业局局长,“最近菜籽油和养鱼的情况如何。”

“稻花鱼虽然很好,产量太低。大量养鱼需要鱼塘,鱼塘养鱼需要许多饲料。”农业局同样提出诸多困难。

问了许多官员之后,文璋写了个报告送去杭州。赵嘉仁看了报告,就叫来海事局局长询问:“最近海外丝绸销量如何?”

“回禀官家。现在海外丝绸价格比国内丝绸价格高不了多少。若是刨除运费,在海外卖的丝绸比咱们国内的都便宜。”

“在海外什么卖的比较好?”

“在海外卖的比较好的大概只有钢铁制品,菜刀、铁锅、钢针、丝线、药品。这些东西在海外卖的最好。珍珠刚在海外卖,价格也不错。只是珍珠与丝绸瓷器等物差不多,只要数量增加,价格也会下跌。”

海事局局长神色有些失落,却没有特别激动。这固然因为赵嘉仁自己就是航海行会的大股东,这些事情其实瞒不住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虱多不痒债多不愁,质疑海事局的人已经多到海事局根本不在乎的地步。

赵嘉仁当然知道这些,大宋已经算是非常商品化的国家,依旧有大量行业并没有成为社会大生产体系中的一员。其他国家社会进步水平远低于大宋,和他们的贸易总量其实非常有限。赵嘉仁也不去责怪海事局,继续问道:“进口的橡胶与棕榈、剑麻增加了多少?”

“这个就多了。”海事局局长的神色立刻就愉悦起来,“剑麻现在每年出产五十万吨,棕榈油一年四十几万吨。橡胶现在是七千吨。”

等海事局局长离开,赵嘉仁叫来工部侍郎,“在江宁开一个橡胶鞋厂。玻璃厂也给他们调拨一些,让他们卖了赚些钱。”

工部侍郎一脸苦闷,“官家,各地现在都缺钱。肥皂和玻璃自然是好,可咱们缺乏碱矿。蒙古西迁之后,他们那边的碱面来源大大不足。”

21世纪的初中课程都会教给孩子们,化工工业的基础就是三酸两碱。两碱产量暴增是工业化生产合成氨之后的事情,在那之前的两碱就看碳酸钠的产量。信阳那边山高,路途艰难。加上矿层买的很深,探矿队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没能找到矿脉。现在能够提供纯碱的来源大概就是蒙古和东北的盐碱地。

“咱们只能先打跑和林地区的蒙古人,夺了那些草都不长的盐碱地。”赵嘉仁苦笑道。

工部的侍郎听了之后也是呲牙咧嘴。这个说法很正确,却有着让人哭笑不得的感受。蛮荒之地固然让人厌恶,却也有意想之外的产出。这种产出恰恰是大宋匮乏的产物。

赵嘉仁心中也只能苦笑。他只希望21世纪教科书里的查干诺尔湖泊真的如课本所讲,能够夏天晒盐,冬天制碱。他就对工部侍郎说道:“你们派人去阴山那边。向北走就有产碱面的湖泊。”

“真的有那样的湖泊。”工部侍郎大大惊讶。

“不去找,就永远找不到。”赵嘉仁叹道。

打发走了这帮家伙,赵嘉仁忍不住又看了看文璋的奏折。如果不提里面向朝廷要钱的部分,这封奏折描述的未来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这里面的钱也不是瞎用,主要是雇佣劳动力搞基础建设中的重体力劳动。

首节 上一节 575/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